长庆油田勘探史—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庆油田勘探史
摘要本文对长庆油田公司作简短介绍,并对长庆油田勘探史作较全面的介绍,主要介绍其发展历程,伴随长庆发展时的各种技术的突破等,并就其发展对当地的济经发展的贡献也作简单介绍。另外,对未来的发展作科学的展望。
关键词长庆油田勘探史科学突破生产建设未来发展
引言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是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区性
油田公司,总部设在陕西省西安市,工作区域在中国第二大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横跨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勘探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长庆油田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外围盆地进行石油天然气及共生、伴生资源和非油气资源的勘查、勘探开发和生产、油气集输和储运、油气产品销售等。矿产资源登记面积25.78万平方公里,跨越5省区,登记地域范围7个盆地,占中油股份公司总登记面积的14%,位居中国石油第二位。鄂尔多斯盆地资源极为丰富,除油气资源外,还富含煤炭、地下水、钾盐、煤层气、铀矿等非油气资源,其中煤层气7.8~11.32万亿立方米,煤炭资源8~11万亿吨,岩盐总资源量6万亿吨,铀矿总资源量36.9~160万吨,地下水11.42万亿立方米。
油气勘探阶段的划分
长庆油田勘探史是伴随着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逐渐发展起来的。鄂尔多斯的勘探已经走过了100多个年头了(1907—2011)。在此期间,油气勘探区域由陕北一隅扩展到全盆地;勘探深度由浅扩展到深层;勘探层位由中生界到多工种联合作业。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对油气地质规律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部“开拓、发展、再开拓、再发展,”油气田不断增多的创业的历史。盆地东南部延长、富县、宜君等地,中生界含油岩系——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广泛出露地面,形成大量没苗。早在公元一世纪,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中就有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也称这一带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并科学地推断“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后必大兴于世”。自此,“石油”一词沿用至今。
长庆油田的石油勘探历程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八个时期:
一.石油勘探初始阶段(1907—1949)
该阶段的基本特点是根据油苗,按照当时国外的经验,用地面地质的方法从事石油勘探。具体分三个时期:
1.清末石油官厂时期(1907—1949)
光绪29年(1903年),陕西省大荔县人与德人合约开采陕北石油,陕西当局上奏清廷试办延长石油长,次年10月获准,拨地方官款银八万一千两为开办资本,购买日本钻机在三倍进行石油勘探,于光绪33年6月5日开始钻探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1井,标志着中国近代史有工业的诞生。
宣统3年(1911年)6月,当局又聘请日本大家博士及一名测绘师,绘制延长县一带的地形图及地质图。次年钻了三口井深100—106米的探井,这一时期的石油勘探工作,主要依靠日本技术,其主要成果是化验油样,使用机械动力钻井及绘制小范围的地质图,认识延长油井的地产特征。
2.民国实业厅,资源委员会时期(1914—1934年)
1914年2月,北洋政府与美孚石油公司签订《中美合办油款条约》,并派熊希令为督办,成为中美油矿事务所,专职勘探、开发延长油矿。这一阶段的认识,明确地反映在后来王国栋发表的“中国的勘探”一文中,他写道“在陕北地区没有一口井的产量可以认为有工业价值,我认为勘探中没有获得成功,是沙岩层系的巨大厚度,如果有页岩为盖层,含油远景将会好一些”。这一时期的石油勘探工作主要是依靠美国技术。
3.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1935—1949年)
1935年4月,陕北红军解放了延长油矿。在人、财、物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努力恢复原油生产并继续坚持石油勘探。并在地质学家汪鹏的指导下,在七里村找到新的鼻状构造于1941年9月成功钻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第一口高产自喷油井,随后在这些地区找到了更多的工业性开发油井。
20世纪上半叶、乃至中叶,在地处祖国大西北甘肃省的最东端,陇东,即现今的庆阳市,发现了里程碑式的大油田。在其未发现之前,整个陕甘宁盆地和盆地南部的陇东,在国内外一些界内人士的眼里,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但陇东地下的油海在沉默中企盼着。1944年,对我国石油工业有重要贡献的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一语惊世。他在《发展中国油矿计划纲要》一文中赫然指出:“陕甘盆地内……有石炭二迭纪浅海相地层,二迭三迭纪、侏罗纪陆相地层,及白垩纪湖相地层,合个计之,为层甚厚,照现在一般人意见,浅海相地层可以生油,而湖相亦可生油。今该盆地内,已有此种之地层,所以极有产油之望”。孙先生的这个科学论述让处于迷雾中的寻宝人重新看到了希望,创建西部大油田的信心陡增。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不断地把探寻石油的目光投在西部,翻来覆去地研究。他越研究越有信心,越研究心里越激动。他跑到毛主席那里,跑到周总理那里激动地说:“中
国有油,中国的西部更有油。那里蕴藏着大量的石油!”他还专门撰文指出:“中国并非无石油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最大……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富有爱国热情的谢家荣、潘钟祥等著名地质学家也多次著书,探讨西北地区的石油资源,为在西北地区大规模开展石油勘探挚起了明灯。
从此,推翻了国外的“贫油论”论断,科学地指出陕甘宁盆地富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石油有限公司成立,玉门油矿改称甘青分公司,曾派田在艺、张传淦等人在陇东进行石油及油页岩调查,取得了一些可贵的资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次征求地质学家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做出了陕甘宁盆地大规模开展石油勘探的重大决策。
二.现代油、气综合勘探阶段(1950—1979年)
1.区域是有普查时期(1950—1957年)
建国初期,在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陕北勘探工作和1950年第一次全国石油会议上的把勘探工作中地方在西北地区的方针指导下,决定在陕北地区主要进行地面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为此在西安市成立了西北石油管理总局,并组建陕北勘探大队,负责陕北地区的石油勘探工作。1951年王尚文在延长油矿细致地进行标准层测量,编制有天构造图,建立钻井地质与井下电测工作要求,制订油井大修计划,开展试油试井作业,确立了正规的地质工作秩序和工作方法。经过系统的工作以后,各种认识相继形成,当时与王尚文的“构造鼻油藏说”相争鸣的尚有黄先勋的“裂缝油藏说”和刘树人的“水驱油藏说”。
2.深化认识全盆地时间(1958—1964年)
随着石油勘探重点的西移、北上,形成了盆地西部、盆地北部和盆地东部三个探区遥相呼应的布局。从1958年气,地质部第三石油普查大队就和银川石油勘探局、内蒙石油勘探大队并肩在伊盟隆起进行地质勘探工作。
3.加深认识重点地区时期(1965—1969年)
1965年8月,石油工业部银川石油勘探局在银川召开了大型技术座谈会,并邀请地质部第三普查大队、西北大学、延长油矿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决心突破地震方法、钻井试油工艺和测井解释三个技术关键,尽快在马家滩及其东南地区拿到油田。
4.大规模勘探开发时期(1970—197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经济要上去,能源是基础。石油作为能源工业的支柱产品,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