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文:229-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路径与发展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路径与发展对策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华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相连,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民族精神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高校是文化人才的聚集地,如何有效、系统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学与实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力量,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些是本课题着重探讨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2)课题界定
本课题将全面梳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方式、方法和路径,总结经验并反思不足,着重探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高校创新育人环境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培养。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自21世纪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传入我国以来,在全国各地逐渐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热潮。2004年,《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高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的文章,随后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广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纷纷开展了以高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学术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②研究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育、教学探索。④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⑤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能性研究。⑥总结和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于高校美术、音乐、武术教育的作用。⑦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探索。
虽然这些研究涵盖的范围比较广,但大多数文章主要探讨的仅是高校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基本设想,然而近10年过去了,这些设想、规划是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有哪些启示或者需要做怎样的调整?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也需因地制宜,不仅让大学生了解世界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该让他们了解和参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如地域民间文化、民族传统文学、传统技艺、风俗礼仪、游艺活动等,以调动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让高校成为铸造民族文化个体的摇篮,让大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民族精神的发扬者。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智慧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的繁荣。高校是我国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优良平台,尤其在湖北地区,不仅高校林立,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较丰沛。因此,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育策略,可以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人的主体性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人的主体性理论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开拓性,在注重人自身固有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的同时,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丰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主体性、
创造性和开拓性的执着追求和伟大成就。素质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与开放性,拓宽教育空间和教育渠道以建立多渠道相结合的教育网络。探讨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理论引入高校人才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研究目标
如何推进与发展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如何在日常教学、专业课程、课外实践中引入地域文化、民族文学、传统技艺、风俗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发挥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播与促进作用,推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改革。
(3)研究内容
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调查比较。
②考察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建设的现实阻力与发展瓶颈。
③探索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将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湖北文化发展相结合,建立学以致用的有效方法。
(4)研究假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路径和方法丰富多样。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校园文化节、校园巡演等方式,在大学生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高校文化生活;通过建立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小组,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风基地,帮助高校培养更具文化责任感的新型人才;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引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审美、民族文化内蕴和民族个性精神。通过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建议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助模式,促进文化遗产和高校的紧密结合和互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也将推动高校及其地域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5)创新之处
①选题的创新。本课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途径和成效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近10年的发展与现状进行系统研究。
②研究内容的创新。本课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实践放到重要位置,力避以往研究中顾此失彼的现象。总结近10年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实践的得失,探索其未来发展新途径和新方法。
③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课题将运用问卷调查、主体访谈、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广泛搜集、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力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相结合进行研究,努力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研究从微观入手,通过对湖北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调研,探索各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优势,探索适合开发的相关教育资源,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参与相关文化实践活动。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发展对策问题,采取文献法、实地调研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的过程将始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表里,微观研究和宏观把握相联系的三大原则。
(3)技术路线
首先,查阅大量文献和数据资料,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成功案例,从理念、机制、路径、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其成功经验,为未来发展战略构想提供参考。最后,结合文献资料研究、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