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民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朝酒
又称“满月”,“月母酒”、“提兜会”,在婴儿满月时举力。赴宴的除亲朋好友外,还有领里乡亲,是主人为庆贺自己家庭添人进口,也是对在这一个月中致礼祝贺的亲友邻亲的答谢。酒席上,出月的产妇要把婴儿抱到席前,让客人们端详,客人们都要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旧俗,去吃三朝酒作客是女人的事,男的一般不参与,故涪地有“男人不吃三朝酒”之说,近半个世纪以来,这种习俗已有改变,男人也去。
秋月门 西门口 中山路上一直走
乌杨树 杨柳巷 枣子岩就在城墙下
十字街 朱家院子 头把巷子幺街子
水井湾 水巷子 两江交汇麻柳嘴
二炮台 三清观 上去就是南门山
石嘴街 六郎街 还有一条丁字街
小河边 大河坝 开会就去易家坝
堡子城 古二城 登山就去北山坪
通仙桥 瑞林桥 大桥小桥望栏桥
荔枝飘香的时候,想起如今的美涪州 。
曾经的风俗是三十晚上放鞭炮,吃腊肉.正月十五赛龙舟.初一早晨就全城舞龙, 不过现在没多少家庭在延续这些风俗了. 过时了. 现在唯一就是有 贴春联、打糍粑、推豆花,杀年猪。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夏家沟 何家沟 乌江边是灌溪沟
龙王嘴 麒麟街 中山路下是老街
铁匠街 木匠街 上学要过升学街
大东门 小东门 只有城墙没城门
枇杷井 八角井 还剩一口棺材井
黔靖街 祠堂街 东狱庙连杨叉街
火神庙 泗王庙 无祀坛里无寺庙
千字街 米市街 豆芽巷子也是街
崩土坎 蔡家坡 上山就去黄泥坡
吃开水
饮食习俗。在涪陵有待贵客第一礼之谓。迎接贵客进门落座后,主要除敬茶叶外,接着就是奉“开水“。所谓开水,即流质之类甜食,一般为水煮荷包蛋。蛋的个数为双数,取“好事成双”之意;也可以是油醪糟(荷包蛋)开水、糍粑开水、炒米糖开水等,都是上乘的“小吃”美食。之所以称“开水”,有谦恭之义,意思是说,寒舍白开水一杯,不成敬意。
走马街 龙舌街 买菜就去豆腐街
神道碑 碑巷子 龟门关下鸣羊嘴
杀牛巷 猪市坝 练舞就去较场坝
岳家巷 潘家巷 差点忘了田家巷
樊家街 皮家街 好像还有田坝街
门朝街 倒插门 太平街上享太平
柴码头 官码头 过去就是龙王沱
都堂嘴 军门府 还有一块翰林坝
天子殿 天主堂 附近就是五桂堂
糠壳湾 叫化岩 萝卜市对面是北岩
望州关 鹅颈关 出城就要过小关
石板滩 千块石 懒板凳上歇一歇
山门子 马鼻梁 长江边躺着白鹤梁
石谷溪 各水溪 江东有条马脚溪
插旗山 雨台山 两头望上见平川
涪陵的“民俗习俗”
婚酒
娶亲的婚酒分“预酒”、“正酒”。预酒在正酒前10天举办,主要是结亲双方有关人员和媒人商定婚庆、正酒的具体事宜。正酒一般3天。头天坐席的是远来的亲友、厨师和帮忙打杂的人等,以及坡邻坎下的邻居,吃的比较简单。第二天是正席,一般从中午开始安席,由于场面大,一般都要坐几轮才能坐完,当天晚上是喝“闹房酒”。第三天主要是远客和勤杂人员,一般规模不大。在城里,一般只办正席婚酒。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涪陵地名》
大哥莫说二哥 涪陵地名差不多
不信你就数一数 究竟还差哪几个
天灯堡 桅杆堡 小河边是鹅蛋堡
毛家堡 何家堡 青羊有个陈万宝
新盐仓 盐店嘴 连着就是赖八省
半边街 半边垣 歪角上面荔枝园
箱子街 顺城街 城墙上就叫城墙边
碑巷子 兴隆街 关庙巷子在上边
神仙口 大炉口 还有就是北门口
嘴边三口井 哪三口井 凉水井 枇杷井 还有一口八角井
三口井边四条沟 我晓得
清溪 灌溪 夏家沟 歪角那边是沙溪沟
说了四条沟 还有五块坝
易家坝 煤炭坝 猪市坝 较场坝 歇凉就去河沙坝
五块坝上六条街 黔靖街 箱子街 六郎 顺城 半边街
不在的那条是老街
涪陵最多是巷巷 顺口数来六七样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昨日回家乡,归来泪满巾。
田荒走野兔,不见种田人。
青壮搓麻将,翁妪带幼孙。
儿童留守多,未见爹娘亲。
偶见两书生,疯狂游戏中。
蓝天依旧在,碧水无处寻。
乡音虽未改,面容已陌生。
土砖青瓦没,沿路豪庭空。
父母今尤在,病痛缠枯身。
杀鸡温酒忙,待我如上宾。
偷拭双流泪,强忍哽咽声。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观音会
宗教节日。相传观音菩萨每年有3个生日,即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每当观音生日这一天,佛教信徒都要到寺庙聚会,吃斋念经,朝拜观音菩萨。
荔枝飘香的时候,想起当年的美涪州 。骏马奔驰乌江口,过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 ,马士还乡梦难圆。
杨贵妃,杨贵妃,亲尝荔枝,眼含笑。 朱颜千娇百媚赠,华清池旁展笑颜 。道不尽多少红尘奢恋, 诉不完几个人间恩怨 。 马嵬坡前挥泪与你再走一遍。
潘家 岳家 皮家巷 关庙 杨柳 魁星巷
最吓人的是杀牛巷
涪陵地名多多多 崩土坎 蔡风论坛的“冲壳子”老师,也发出了一首关于涪陵地名的歌谣。这首地名儿歌几乎囊括了涪陵所有的老地名,即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可惜其中很多老地名已经即将随着这些地方的消失而消失,最后只能残存在这样的儿歌里。
辞别送村口,嘱托一声声。
尾箱已塞满,全是故乡情。
《数地名》歌词
编创:阿九
1234567
涪陵地名真稀奇
新城老街黑个多
7654321
涪陵有座山 南门山
山上有口塘 高笋塘
山下有棵树 黑大一棵乌杨树
树下两扇门 哪两扇门 大东门和秋月门
门外两张嘴 啥子样的嘴 麻柳嘴和龙王嘴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