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点检定修制简介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节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概要
一、设备维修管理方式
二、维修实施
三、维修组织
四、全员参加设备维修管理
五、制订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第二章点检定修制
第一节点检
第二节点检制
一、点检制的意义、目的
二、点检制的主要内容
三、点检的分类和分工
四、点检实施和实绩考评
五、点检信息的交流和改进活动
六、点检制和巡检制的主要区别
七、日常点检作业处理流程
八、点检计划模型
第三节定修
一、主作业线及主作业线设备
二、定(年)、日修及进行分工
三、定(年)修设备停机周期、时间的确定
第四节定修制
一、定修制的意义、目的
二、定修制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点检定修制的特点
第六节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实行点检定修制的必要条件
二、学习先进理论和科学管理方法,要结合实际
三、专职点检人员的条件
四、转变观念全力,实行点检定修制
第七节我们应该如何实行点检定修制
一、建章立制二、职责划分
三、全面开展四、加强考核第八节点检工作安排
一、培训
二、成立点检站
三、修订点检内容、分工、标准、制度
四、定修范围、模型的制订
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点检定修制简介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化工业企业是运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的,机器设备是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基本手段和必须依赖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决定企业生产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现代化生产中,主要的生产活动已由最初依靠人为主的生产发展演变为依靠设备为主的生产,即由人们操纵机器设备来完成的。
因此,搞好设备管理,正确地使用设备,精心保养和维护设备,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才能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由于机器设备直接完成了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机器设备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消耗等等,在最大程度上受着设备技术状况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化机器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设备投资费用越来越昂贵,设备的其它费用(如折旧、税金、维修费等)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大。
因此,搞好设备管理也使改善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环节。
对于一个现代化企业来讲,要达到好的产品质量,谋求生产稳定,就必须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为此,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重视设备维修管理。
而维修管理好设备的目的就
是为了更好地生产,通过采用现代化设备管理模式,强化设备管理,使之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故障时间及其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修理时间和费用,使设备最有效地被生产利用,设备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充分满足这些要求。
现代化设备的特点是: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精密化、自动化。
由于这些特点,给企业的生产机构和设备维修管理业务带来了许多变化。
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现代化设备在投产后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手
段
图1—1 生产维修的四种不同维修手段
从图1—1的四种不同维修手段也可以看出停机损失、维修难度、维修成本等一系列难题。
对此,摆在设备管理部门的课题是:
一、减少故障停机时间,提高设备有效作业率。
二、通过有效的维修管理和设备改善,保持设备精度和性能。
三、在维修中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资金,降低维修成本。
四、不断提高维修技能和水平,使维修人员具有对设备异常的快
速反映能力。
五、采用先进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选定能预测故障、排除隐患的有预见性、计划性的维修管理制度。
其中,采用先进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随着设备现代化的推进,设备管理在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大家知道,我们的设备管理工作不尽如人意,那么又为什么呢?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缺少工作经验是主要因素,其次是缺少历史数据、缺少时间来进行必要的分析,缺少高层领导的支持,以及害怕操作或检修上的失误等等。
当然,这里还有我们在设备维修管理的指导思想上、维修模式上、管理方法上存在着模糊认识,没有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刘伟总经理在2006年10月20日集团公司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设备管理,特别是设备的基础管理,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
要在三个基地全面实行全员设备管理,在设备维修管理体制上实行点检定修制。
这就给我们指明了设备管理的方向,确定了管理方法。
这充分体现了现任集团领导对企业设备管理的认识之高、决心之大。
总之,上面的图表反映了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思考题:1.现代化设备的特点是什么?
2.生产维修有哪几种不同的维修手段?
3.设备管理部门的课题是什么?
第二节 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概要
一、设备维修管理方式
那么,维修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欧洲有个标准(EN 13306-2001)将维修定义为“所有技术、后勤和管理等各项活动的综合,想要在设备的寿命周期内维持和恢复设备的状态,使其能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它将维修系统看作为一个简单的输入——输出系统。
输入是指人力、管理、手段、设备等,而输出则是指设备以良好和可靠的状态进行工作,能够达到计划所规定的生产任务。
要管好设备,首先应确定一个好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适应现代化设备最合理的维护和检修,这是维修管理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决策问题。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以下几种:
1.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
2.日本的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制(即TPM制);
3.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
4.美国的后勤学。
其中,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是属于科学管理理论,而后三种方式则属于现代化管理理论的范畴。
日本的TPM制是综合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⑴.引进了美国生产维修体制作为主体;
⑵.吸收了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理论和特点;
⑶.学习了中国“鞍钢宪法”中“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
日本钢铁工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设备的大型化、高速化,设备管理也经历了由事后维修进入预防维修阶段的转变,它是1951从美国引进的,然后又从预防维修过渡到生产维修,从而发展为全员生产维修。
所谓预防维修是一种以发展生产、提高效益为追求目标的最佳维修方式,其基本的出发点是维修的经济性,这是一种与生产相
互结合的十分紧密的维修方式,根据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大小,而采取不同的维修手段(见图1—1),以使设备能够得到针对性维修。
当企业处于投产初期时,主要任务是使设备运转稳定化,而实现设备运转稳定化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预防维修,它是生产维修制度核心,其宗旨是有计划地把可能出现的故障和性能低下消灭在萌芽状态。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了事前发现和找出隐患而对设备实施的周期性的点检、检查;其二,将已找出的隐患及时排除或予以修理,使之复原。
所以可以讲预防维修是设备的预防医学,即进行早期治疗。
为何要选择预防维修方式。
为了提高设备维修效率,还需十分重视设备维修的规律。
我们通过对各种维修方式的实绩记录进行统计与分析,并绘制出一些反映维修规律的曲线(图1—2),从这些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预防维修的重要性,它使设备的有用寿命大大延长了。
人与设备相对照,人在其一生中(自新生儿至衰老死亡),随着时间的推延,其发病率与设备在后半生(自新设备投入使用至严重磨损达到磨损极限)的故障率,所绘制的曲线十分相似,均呈澡盆曲线,国外称为“巴氏达夫”曲线图。
发
病
率
图1—2 人的一生寿命曲线
故
障
率
图1—2 设备(后半生)的寿命曲线
设备在其后半生中,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期故障阶段:该阶段发生的故障大多数是由于设备在设计、制造、安装与调试的缺陷(应注意调整和改善维修)。
㈡、突发故障阶段:该阶段发生的故障大多数是由于操作工人违章作业,其中一部分是由于设备本身的缺陷(应注意提高操作工人和
维修工人的责任心和技能水平)。
㈢、磨损故障阶段:该阶段的故障主要是由于设备磨损引起的故障(应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预防性检查、计划维修和改善维修)。
从图1-2中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所形成的曲线也不一样,且主要反映在磨损故障阶段,曲线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三条曲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它。
由此可见,选择预防维修方式意义深远。
预防维修与事后维修分界面见图1-3所示。
性
能
水
平
图1—3 预防、事后维修分界面示意图
实现预防维修制的基本做法是:
⑴.设专职点检员,对设备按照规定的检查周期和方法进行预防性检查(点检),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设备状态信息情报;
⑵.根据点检员的情报,制订有效的维修对策,对设备有计划地进行调整、维修,以使设备事故和故障消除在发生之前,做到主要零部件磨损程度快要达到极限之前及时予以修理或更换,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在这里,最主要的是点检,它是预防维修活动中的核心。
二、维修实施
各种维修活动的相互关系见图1—4所示。
预防维修
(MP)维
新
设防止劣化活
备
改善维修
(CM)
图1—4各种维修活动的相互关系图维修活动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的:
1.以维持设备性能为目的,把故障降低到最低限度;
2.根据维修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对设备进行改善,为的是提高维修效果。
从维修活动的内容来看,与前面所述的维修方式的要求是相对应的。
各种维修活动的功能作用可以分为三类:
1.抑制设备性能的劣化;
2.测定设备性能的劣化程度;
3.消除设备的劣化。
这三类功能作用中,首要的是做好第一类,即通过日常保养来延缓与推迟设备性能的劣化。
但生命总有一个衰老的过程,设备总有趋于劣化的,所以到一定时期要进行一次设备性能的测定,即通过定期保养来掌握设备已劣化到何种程度,离劣化极限还相差多少,这就是第二类的功能作用。
当经测定后已达需要修复的程度或已经达到了损坏的程度再进行修复,这就是第三类的功能作用,即通过修理来消除设备的劣化。
通常,直接参与设备维修活动的主要有三种人,其业务分工如下:第一类功能作用主要由生产方担当,其中一部分生产工人难以担当的则可由跟班的检修人员(或值班维修工)担当;
第二类功能作用基本上由点检方担当,有些无力担当的项目则可委托检修人员担当;
第三类功能作用主要靠检修人员担当。
点检维修业务分工表表1
备注:◎——为主的一方;○——为副的一方。
三、维修组织
在设定维修组织时,应遵循一个原则:必须适应专职点检业务的正常开展,即建立一个以点检为核心的维修管理体制。
由于集团公司现行的是集中检修,即由机电公司来承担三个基地的设备检修,所以,个人认为,宜采用专业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从专业管理来说,也就是说由装备动力部负责三个基地的设备管理工作,由各地的机电公司承担主要生产设备的机械、电气检修和部分零部件的加工和修复,以及土建、炉窑、动力等基础设施的维修。
而对于在生产设备中占主要地位的机、电、仪设备,由同一单位统一管理,也就是按区域进行分散管理,各生产厂设立点检组,组长由主任工程师担任,受装备动力部和生产厂长双重领导。
点检组按专业分区管理,由主任(责任)工程师、技术专家及有关人员5~10人组成。
点检组的主要职能:
1.对设备进行点检,即预防性检查;
2.对所管辖区域范围内的设备进行管理(即设备运行状态管理的职能由点检组实施)。
检修部门的主要职责:
1.负责事故、故障设备的抢修及指定的例行点检项目和日常维修保养工作(包括夜间值班);
2.接受点检人员的委托(计划),完成各项检修工作(常白班检修人员)。
点检方、生产方和检修方,这三方对设备而言,虽然都有直接关系,但点检在整个维修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也就是说设备维修组织的核心是点检部门。
前些年,我们也实行点检工作,但那是极不规范的。
各生产厂都有机修工段,点检也好,检修也罢,都在设备科的领导下,也都是由这些人来进行,由于人都有虚荣心,在自我计划、自我实施、自我监督、自我考核方面,往往是睁只眼闭只眼,可以说有些自欺欺人。
所以讲“修检合一”是不可取的。
四、全员参加设备维修管理
设备维修工作的目标是谋求用最少的费用,达到最高的设备可开动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贯彻实行全员设备管理(TPM),而TPM的最大特点是企业内所有人员都参加设备管理工作。
所谓全员参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凡与设备有关的生产操作人员除必须准确操作、使用设备外,还要承担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日常点检工作,并将其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的条件之一(具体分工在表1中所列)。
为了便于执行,必要时生产方和维修方应就详细内容双方可签订维修分工协议,把各自对设备所承担职责、义务及具体业务内容固定下来,分工合作,协调一致,这是TPM的精髓之所在。
2.一切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职能部门(采购、保管、财务、信息中心、技术质量、运输、计控等),均应从各自不同角度都要参加设备维修管理,具体做法上应在各相关专业管理制度中有明文规定,并确定其与装备动力部的业务关系。
3.把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纳入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中,并把设备维修管理目标作为基地总经理和生产厂长的任期目标。
在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中,作为生产操作人员负有用好、维护好设备的直接责任。
按照日本新日铁和上海宝钢的成功经验,设备维护的重心应落在生产方的身上,强化“操作者自主维修”,让他们参加设备管理。
生产人员参加设备维护,并不是单纯为了分担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预防设备故障的发生。
因为生产操作人员成天操作设备,最了解设备,如同母亲和婴儿的关系。
而搞好设
备日常点检和日常维护工作,是搞好设备全员管理的基础,是设备维护的第一道防线。
为此,必须牢固树立全员管理的思想,破除“设备管理只是设备管理人员的事”的陈旧传统观念。
总之,生产人员与维修人员要密切配合,要强化一体化的思想,严格履行维修业务分工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共同搞好设备维修管理工作。
五、制订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为了统一参与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活动的部门和人员的行为,必须制订以下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1.设备点检管理制度;
2.设备定修管理制度;
3.设备使用维护管理制度;
4.设备检修工程管理制度;
5.设备维修备件管理制度;
6.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制度;
7.设备技术状态管理制度;
8.设备事故故障管理制度;
9.设备维修费用管理制度。
图1-5展示了上述九项管理制度的相互关系。
图1—5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在点检制和定修制中基本体现了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思想和实施方式。
因此,该两项制度是九项制度中的主体。
第3、4、5、6项制度分别为了以下几条所制订的:⑴.准确使用设备,搞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⑵.对检修工作实行标准化作业;
⑶.维修备件实行标准化作业;⑷.对维修力量的有效使用。
第7、8、9项制度则为⑴.保持设备良好技术状态;⑵.减少事故、故障时间和损失;⑶.减少设备维修费用。
因此,可以说后七项是点检和定修制度的补充,它们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相互联系,这九项制度应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谓点检定修制决不单指点检、定修两项制度,而是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的统称,也是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企业中的各项管理制度都是相关联的,特别是在现代化企业中的管理方式更是如此。
例如我们目前实行的标准
化作业、作业长、安全确认等规章制度,都是搞好设备点检、检修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思考题:1.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有哪几种?
2.什么是预防维修?
3.设备在其后半生中有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应注意什么?
4.实现预防维修制的基本做法是什么?
5.维修活动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
6.各种维修活动的功能作用有哪几类、分别由谁来承担?
7.简述点检组和维修部门的职责是什么。
8.简述生产操作人员参加设备维护工作的益处。
9.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制度有哪些?它们的关系怎样?
第二章点检定修制
所谓点检定修制是一套加以制度化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方法,它的实质就是以预防维修为基础、以点检为核心的全员维修制。
它是从日本新日铁引进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这套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点检和定修,为此,我们将之统称为点检定修制。
点检定修制的主要内容是:
1.推行全员维修制:凡参加生产过程的一切人员都要参加设备维护工作。
生产操作人员负有用好、维护好设备的直接责任,要承担设备的清扫、紧固、给油脂、小修理和日常点检业务,承担的具体项目和内容由点检方组织,生产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协商确定,两个部门要签订生产与维修分工协议。
2.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管理:通过点检人员对设备进行点检来准确掌握设备技术状况,实行有效的计划维修,维持和改善设备工作性能,预防发生事故,延长机件寿命,减少停机时间,提高设备有效作业率,保证正常生产,降低设备维修费用。
3.以提高生产效益为目标,提高计划性检修:⑴合理精确地制订定(年)修计划,统一设定定修模型(即定修周期、日期、时间、负荷人数等),并经生产部门确认,做到在适当的时间里进行恰当的维修,不因设备检修而打乱生产计划,力求减少或避免机会损失(因检修准备不周而造成的生产损失)和能源损失;⑵为提高检修人员的工时利用率,以有限的人力完成所必须的全部检修工作量,对检修工程的实施分工、工程施工计划的编制、工程项目委托、施工前后的安全确认、施工配合等一系列工作实行了标准化程序管理。
因此,推行点检定修制是保证设备能实现正常运转的有效措施。
第一节点检
设备在运转和生产过程中会逐渐劣化,具体表现有磨损、腐蚀、变形、断裂、熔损、烧损、绝缘老化、异常振动等现象。
其结果就会导致设备性能及精度下降,进而造成故障、事故频繁和产品质量下降。
通常,设备可能发生劣化的部位(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1.回转部分(如各类轴承、轴套等);
2.滑动部分(如导轨面、滑块等);
3.传动部分(如压下丝母、齿轮、齿条等);
4.荷重支撑部分(如轧机机架、剪切机刃台等);
5.与原材料相接触部分(如传送皮带、辊道等);
6.受介质腐蚀部分(如水、风、气各类管道、阀门等);
7.电气部分(如绝缘不良、烧损、短路、断线、整流不良等)。
设备发生劣化的原因大多数不是偶然发生的。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在准确操作、使用和按要求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的条件下,设备各部位的劣化是渐变过程,而且基本上是有规律有发展期的,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延缓和推迟劣化。
若我们能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对相应部位进行必要的预防性检查,则设备在劣化过程是可以掌握的,甚至是可以预知的。
只要我们在设备发生故障和劣化之前采取适宜的维修,故障和劣化就可以避免。
所谓点检,简言之就是前面所述的预防性检查。
它的定义是:为了维持生产设备原有的性能,通过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或简单的工具、仪器,用“五定”(定人、定点、定方法、定周期、定标准)的模式,按照预先设定的技术标准和检查周期,对设备上的某一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周密检查的过程,以使设备的隐患和缺陷能够得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处理,这样的设备检查过程称为“点检”。
由此可见,点检的目的是通过对设备的检查、诊断,力求早期发现不良部位,确定消除隐患和缺陷的检修日期、范围和内容,制订检修工程计划,提出备件、材料需用计划等,这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点检人员事先应对每台设备的各个部位根据设备
设计要求及自己的经验制订出一套维修标准,然后把点检结果和标准作一比较,就不难制定该设备应该在什么时候维修,需要进行什么样的维修,这就是点检的全部意义所在。
要发现设备的异常部位,主要是凭点检人员的经验、熟练技术及久经锻炼的人体器官感觉,并配以测定和检查仪器的使用。
用人体器官来进行判断,具有用定量形式难以表达的能力。
通过人的耳朵可以辨别异常声音;鼻子可以闻出异味;眼睛可以看出外表移动和形体变形;直接接触可以代替仪器发现振动、发热之类的异常现象;使用听音棒、检验锤之类的简单工具,可以代替测振仪、示波器、超声波探伤仪之类的高级专门仪器,定性地了解设备的异常现象。
除依靠上述器官感觉的点检技能外,目前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的异常迅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设备的故障诊断方面,其目的是为掌握设备的状态而进行事先诊断,或者查清设备故障的原因。
一般根据点检的周期和方法,分为日常点检、定期点检、精密点检三大类。
思考题:1.什么是点检定修制?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设备可能发生劣化的部位(点)包括哪几部分?
3.点检分为哪几类?
第二节点检制
一、点检制的意义、目的
点检制是设备工作中的一项有关点检的基本责任制度,也是以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的简称。
由该制度本身所决定,产生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