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暴力更暴力的美——电影《告白》影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暴力更暴力的美——《告白》影评
11广新魏萌学号:14110232 看看片名,《告白》,没有大量接触过日本电影的人,在看这部片子以前都会误以为这是一部小清新。

然而,简单直白的片名,让对日本电影稍有了解的人瞬间产生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哇,又是一部重口味。

虽说,这种口味的界定因人而异,但我想没有人会在看完《告白》后说它是小清新。

《告白》最大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用非常唯美的画面讲述了一个非常残忍的故事。

影片色调用黑、白、灰一以贯之。

也许是因为这些颜色契合了影片令人不寒而栗的情感基调吧。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森口老师的女儿爱美出镜时,粉色的小绵兔、红白相间的袜子等等跟画面整体的黑白灰风格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

这是整个影片唯一出现过暖色的地方。

同样的,天真无邪的爱美,也是《告白》中唯一单纯美好的人物。

爱美之死是整个故事的缘起,当那点难得的暖色也被整个黑白灰的色调所吞噬,仅有的美好也因为少年们各自的恶意而消失。

恰如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当着你的面把美好的东西一点一点撕碎。

《告白》所散发出的深深的绝望感不言自明。

《告白》之中大量对比式蒙太奇的应用,使得它的表现力非常得强劲。

上文所说的色彩对比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再有,影片中的轻松风格的插曲与残酷内容的对比,北原美月分裂性格的对比(虽然她只是线索人物),还有人物的一些反常行为,诸如修哉得知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冲出教室奔向洗手间的时候突然拿开捂住嘴巴的手,迸发出一阵狂笑等等。

这些小桥段,小细节赋予了人物扭曲的性格极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这种对比蒙太奇大量运用在因为日本电影里倒是非常多见,比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大逃杀》、《白夜行》等等。

美国人写的《菊与刀》里对于日本文化所具有的双重性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表述: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

可能正是日本文化所具有
的双重性使然,这些分量十足的对比,非但没有让人觉得突兀。

反而让人觉得顺理成章,自然得体。

日本影人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告白》也因此有了一种美好得令人发指却不生硬的感觉。

谈到表现方式,就不能不赞《告白》的画面非常得美。

如果文艺一点说的话,就是美得令人绝望,绝望到死也想要夸一句真美啊这画面!导演中岛哲也本身就属于日本视觉系导演,再加上他是拍广告片出身,对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把握自然是有一手的。

画面构图非常有仪式感,画面内容极简,无关紧要的东西一概没有。

色彩基调黑白灰,画面中主体人物的亮度要比次要内容高。

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四周暗场,只给主要角色打光的感觉。

仪式感最为突出的是修哉抬手挥刀砍杀美月的那个镜头。

仰拍,毫无疑问是以美月的视角来看的。

此刻的修哉神情那么冷静,非常陌生。

虽说是在表现一个杀人的场景,但是干净的画面,流畅的人物线条,甚至是少年一点也不狰狞的表情,单纯地看画面,真的非常美。

这也是《告白》给我的一个全新的认识,就是说惊悚恐怖的感觉也可以用非常美的画面来营造。

对于一部惊悚电影来说,纯以血腥的视觉感官冲击刺激观众是非常低级无趣的。

因为电影真正能打动人的应该是它的丰富的意蕴,而不是单纯的画面。

《告白》的出彩之处,还不得不提到它大量高速慢镜头的运用。

常常会让我感觉我是在看MV,而不是电影。

让人觉得非常放松,自然,但是情节的内容以及发展常常令人有种“我真是太天真了”的无力感。

没办法,真的是太美了。

就像是影片中那些青春逼人的少年们一样,外表实在太美好,以至于知晓他们的恶念之后有种被甩了一巴掌的错愕与愤怒。

还有一个细节,也可以说是小技巧,我觉得《告白》运用得非常好。

就是有两处不直接拍摄,而是拍拐角处的凸面镜上所呈现的画面。

凸面镜的视角范围比摄像机直接拍
摄要大,画面的畸变也使得画面更有张力,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说都是非常棒的!
《告白》大体上用了不同角色的“告白”来分章。

这种手法跟《咒怨》里用不同人物来讲不同的故事的做法形式类似,但内容上更接近《罗生门》的感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每个人都有秘密。

这些零碎的过往,拼凑成了一个完整的现在。

有句话说,如果你知道我的过去,或许就能原谅我的现在。

用在《告白》里也挺合适的。

每个人的做法都是有其家庭、社会的原因。

似乎以各自的视角来看,错都不在自己。

或者说,自己的做法都是可以理解的。

森口的复仇是因为她爱女儿,修哉的变态是因为他极度渴望母爱……虽说以德报怨是美德,但是我却很难在《告白》的影评里说这样的话。

可能是因为这个故事真的太现实了,现实到我招架不住,无法用理想化的模式去应对它。

无论是丧女夹杂着丧夫之痛,还是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忽视的感觉,我都完全没有体会过。

如果在这里要我以卫道士的姿态去批驳他们的对与不对,我觉得是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不究原因,只看结果的话,我觉得《告白》把“少年作恶往往是出于纯粹的恶意”这个我们平时不愿意谈及的话题赤裸裸地搬上了荧幕。

就像是扯掉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一样地令人害怕、尴尬。

因为觉得少年人单纯不懂事,所以有了《少年法》来保护他们。

那么,如果是不单纯的懂事少年呢?伤及无辜之后凭什么还能置身事外?对于这种问题的思考,我觉得才是《告白》的价值所在。

固然《告白》的技巧非常华丽,但我想真正打动人的、把观众给震住的地方还是它的故事本身。

非常质朴地讲述一个现实的状况。

将一个一点也不灵异的故事拍成了惊悚片。

恰恰印证了那句话,最血腥恐怖的是现实,而不是电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