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战略重组报告(综述和正文)_国资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秘密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
战略重组方案
(上报国资委)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
2005年1月19日
综述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华谊”)是由上海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授权经营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
到2003年,资产总值达到326亿元,销售收入超过207亿元(2004年预计为250亿元),名列中国500强企业第60位。
化学工业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003年上海化学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0.3%,是继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制造产业之后的上海第三大产业。
同时作为基础产业,上海化学工业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
据2002年统计数据,上海化学工业对总体经济有8%的拉动、对第二产业有7.94%的拉动,均超过其他行业。
另外,化学工业对各产业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
据2002年统计数据,上海化学工业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提供了15.6%、13.2%和4.6%的中间产品。
华谊是中国最大的化学品制造商之一,2003年华谊为社会提供PVC29.43万吨、醋酸13.93万吨、甲醇21.82万吨、焦炭177.34万吨、各类轮胎296万套、丙烯酸及酯类产品16.27万吨……同时还承担了上海市约50%的城市煤气生产,可以说华谊对于上海的石化行业以及整个上海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华谊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要素投入全面拉动了上海其它各产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上海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华谊是目前国内极少数具有从化工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到施工建设一体化综合业务能力的化工企业。
在长时期从事综合性化工产品生产制造的发展过程中,华谊积累了大量先进的化工生产制造技术,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持续且较大规模地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消化又进一步强化了上述技术和核心业务能力的形成,使华谊成为国内在重要化工技术领域能力突出、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且已形成跨地域一整套产业化扩张能力的企业集团。
同时,多年来在煤的综合利用开发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使得华谊已成为国内运用煤转化技术实现清洁能源和基本化学品规模生产的最大企业,这对于汽大力提倡发展以煤为原料的能源和相关产业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华谊下属企业的“三联供项目”在1990年被国务院煤转化领导小组列为煤化工重大工程的示范工程。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华谊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煤转化技术及后续综合利用技术,工艺手段和装置水平方面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华谊已与陕西、内蒙、安徽等主要煤资源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和技术输出工作,在实施“走出去”“以技术换资源”战略的同时,也将为上海支援和带动全国经济发展、保证实现国家能源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企业,在化工产业全球化的进程中,华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顺应世界化工产业发展的潮流,加快整体实力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进一步围绕“科教兴
司”主战略加快发展调整步伐的同时,华谊还将通过企业重组和体制改革,来确立核心业务,集中优质资产,从而实现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并进而控制核心资源,加快发展关键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使华谊继续成为上海经济的发展的强大引擎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一、发展战略综述
充分考虑到整个化工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国家产业经济政策以及华谊集团经营现状,华谊集团的主要业务未来应该保持在清洁能源、新材料和高性能化学品领域的优势,并大力拓展下游新兴技术领域,培育扶持现代物流和生物医药的产业能力。
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加强一体化建设、实施跨地区发展战略,建立对重要原材料的掌控,最终实现华谊集团“世界一流、中国著名的化工企业集团”的战略愿景。
在近期,华谊将增强其产业链中上游领域的经营实力,通过“一体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来打造强大的盈利能力,成为资源控制力度强、成本优势上升最为明显显著的以中上游化工产品为主的化工企业。
中期是重要的转型期,华谊将增加对下游的研发投入,初步成为研发水平领先、新兴技术产业化能力最强、产业链布局合理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直至在到远期建立在技术、资源和规模的竞争优势,确立在中国清洁能源、新材料、高性能化学品领域的领先地位,成为中国技术含量最高,规模最为完善,经营效率最好的绿色化工企业之一,。
以及中国化工企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并获得成功的先行者。
同时,华谊还将积极推行跨地区的基地战略:在上海化工区发展产品线丰富、规模化和一体化的新材料与高性能化学品生产基地;在吴泾基地形成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基地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基地;在吴淞基地建设技术先进、大规模的高性能化学品生产基地;并通过走出上海,以技术、管理、经营及人才换取资源和市场,实现全国性的企业发展格局。
二、资产重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方案
为适应新形势下华谊的发展战略,华谊必须对原有的业务和资产结构进行重组,使华谊能够明确业务发展方向,优质资产向核心业务配置,促进多元化发展和建立战略联盟,支撑华谊跨地域拓展业务,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在对多种资产重组模式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华谊选用成立新的实体经营核心业务,原集团承担“其它不为”业务管理处置的重组模式。
即在华谊集团下建立新华谊股份公司,把集团核心业务和优质资产划进新华谊股份公司,作为将来业务发展和吸引多元化投资者的主体。
新公司中仅包括已形成能力,业绩优异或与集团发展战略相关的核心业务企业,新华谊股份公司将建立事业部管理不同的业务板块,专著专注于核心业务的经营发展。
而剩余的“其它不为”业务(非核心业务的企业、已无竞争能力且无转产可能的企业)将保留在集团,成为集团的直属企业。
集团层面将专注于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以及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和“其它不为”业务。
处于当今的竞争环境中,高效地制定并且强有力地贯彻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举措作出快速反应、掌控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因此国内外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往往通过整体上市,对下属核心业务企业采用分公司或绝对控股的方式来保证资产组织模式对管控需求的保证。
在整个华谊战略布局中,上海焦化是发展清洁能源这一核心业务、实现华谊全国战略的关键环节。
因而,将城投拥有的焦化股权无偿划拨给华谊,实现有利于上海焦化发展的合理股权结构,是实现华谊业务发展和战略实施的基本保证。
经上述股权调整之后,华谊将以划入新华谊股份公司的较优良资产为平台,以技术与管理能力、资源掌控、资金实力和资产配置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为目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多元化。
从长期来看,华谊把几种类型的战略投资者作为潜在引进对象:内部投资者,代表企业是工投;资源型投资者,代表企业是神华、PEABODY煤炭公司;经营和技术能力型投资者,代表企业是罗门哈斯和亨斯曼;多元化资
本投资者,代表企业是上海电气集团和国资资产经营公司为四类潜在战略投资者。
华谊力争首先组建由华谊集团、工投、大电气、神华及国资资产经营公司等国有投资者合资成立的新华谊股份公司,预计新华谊股份的净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华谊集团控股超过71%,未来将在此改制基础上吸引境外投资合作伙伴(见下图)。
重组后新华谊股份的可能状态
净资产=116.75亿
为更好地实现本次资产重组的目标,还需要关注并解决以下若干问题。
如,进入新华谊股份的核心业务企业中的不适资产处置;通过债务重组和处置解决由债转股形成的部分资产问题;以及城市发展政策带来的企业负担问题。
为有效实现重组目标及今后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整个重组方案的实施估计周期为四年,计划到2005年6月底成立新华谊股份,完成现阶段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工作目标,而保留在华谊集团的资产处置周期估计为四年,到2008年底基本完成(见下图)。
三、重组后的管控架构
根据华谊的业务特点,新华谊股份公司的总部将采用战略控制型的管理方式,对三个主要业务板块采取事业部的形式进行管理,事业部下辖各专业公司。
新成立的新华谊股份公司将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并且成为资产多元化的主体。
在新华谊股份公司层面设立完整的职能机构,其中“技术研究院、信息中心、物流部”在履行科技创新管理等职能的同时还向各事业部提供产品技术和工程技术支持、信息共享服务和综合性物流服务,具有管理和支持服务的双重职能。
在事业部设立研发(分)中心和操作性起支持作用的人事、行政财务等职
能。
;在股份公司层面设立完整的职能机构。
其中“技术研究院、信息中心、物流部”在履行科技创新管理等职能的同时还向各事业部提供科研技术支持、信息共享服务和综合性物流服务,具有管理和支持服务的双重职能。
四、重组后将实现的经营状况
通过国有资产划拨、投资者增值投入等方式增加净资产规模,在完成资产重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后,计划预计新华谊股份的净资产规模将达122亿元,其中华谊集团控股约为7151%。
在剔除不良资产减轻负担,获得战略性资源,降低不可控风险成本,引进先进技术,并完成组织结构的调整后,华谊产品与生产将上新的台阶,市场竞争力将得到迅速提升,预计新华谊股份未来销售额以年均超过23.6%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销售收入可达到60020亿元,其中新一代基础化工和清洁能源板块的收入将达约250247.5亿元,新材料板块的收入约为300307.7亿元,高性能化学品板块的收入达到约50为53.3亿元。
与此同时,华谊的盈利能力得以提高,资产回报率稳步上升,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预计到2010年,新华谊股份的销售净利率达到4.2%。
目录
一、现状和发展条件 (11)
1、全球化工市场和竞争的趋势 (11)
2、中国煤化工的发展前景分析 (15)
3、上海化学工业分析概述 (21)
4、华谊集团分析概述 (31)
二、华谊的发展战略规划 (40)
1、华谊的战略定位 (40)
2、华谊的业务战略 (41)
3、华谊集团的愿景及发展理念 (42)
4、华谊发展的三个阶段战略目标及举措 (43)
5、地域战略 (47)
三、资产重组方案 (51)
1、重组目标 (51)
2、重组范围 (51)
3、重组方案 (52)
4、经济指标 (70)
5、管控架构 (72)
6、组织架构 (75)
四、实施方案日程表 (81)
一、现状和发展条件
1、全球化工市场和竞争的趋势
1.1全球化学工业发展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化学工业已趋于成熟,成为全球最大的传统基础产业。
全球化学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五个新特点:
1)世界化工行业呈周期性发展
化工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周期性波动主要是受上游原材料供应、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和供给能力增长的不同步性造成的。
在复苏阶段,在产品市场需求上升导致供应紧张而提高毛利时,生产商开始提高装置开工率,但由于新建装置建设周期长,产品供应跟不上,导致化工产品供应更加紧张,行业呈景气上升特征,产品毛利大幅上升。
产品毛利上升推动了新建装置建设并加速了新项目的开工建设,行业达到景气高峰。
当大量产能建成投产时,需求无法消化短期内释放的大量新增产量,供给超过需求,装置开工率下降,行业开始步入衰退阶段。
在衰退阶段,化工产品毛利开始下降,生产商会降低产量,导致开工率下降,最终新建装置由于无利可图而推迟建设进度(见图1.1)。
由于化工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幅度大,化工企业的销售和利润也呈现较大的波动(见图1.2)。
全球主要化工企业阶段性的盈利曲线表明,化工企业的发展一般呈螺旋式上升。
只有在行业景气周期的低谷时仍然能够进行持续投入、扩大规模、更新技术的企业,才更具竞争实力,一旦行业进入上升阶段,便能够迅速发展,并取得高额回报。
图1.1 全球化工行业销售额和价格变动情况
-10%
-5%
0%5%
10%
15%
20%
25%
30%
35%
数据来源:S&P ,CSFB
图1.2 全球主要化工企业近10年净利率
数据来源: CSFB
图1.3 全球主要化工企业近10年投入/销售比率
0%
3%
6%
9%
12%
15%
18%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RohmHass Nova Eastman Dupont BASF
数据来源: CSFB
2)经营范围趋于专业化
为降低化工行业周期性强所带来的风险,并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不断调整生产领域,以期通过整合生产规模和研发能力,取得竞争优势。
随着产业链上各行业增长趋缓,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投资者对公司在行业链上各段业务的经营效率及成效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能够将经营效率最大化,公司逐渐开始放弃产业链上不具备竞争力的非核心资产,将资源向核心优势产业集中,以缩短产业链上业务跨度为代价来最大限度提升业务的盈利能力。
例如:杜邦放弃在医药保健领域业务的同时加强聚合物和农用类产品的研发投入。
经营领域的收缩,保证了资源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了在局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3)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美欧大型化工企业在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进行的几次重要兼并、联合和内部重组,同样有效降低了化工行业周期性给企业经营带来的
风险,并使得全球化工行业保持了数十年的实力对比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化工界经过近几年来的重组整合和业务转轨,改变了过去由美国杜邦、道化学和德国巴斯夫、赫司特和拜耳五大综合化工公司引领的局面,形成了巴斯夫、道化学、拜耳和杜邦为主导的专业化、特色化公司高度集中的新局面。
这些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给新世纪世界石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4)业务和资产不断重组
全球化工企业纷纷通过资产重组,包括兼并、收购和剥离等手段,取得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集中度,进而提高赢利。
例如:2001年陶氏--联碳合并、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和迪高萨重组活动。
陶氏化学2002年销售收入约28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大化学公司,其重点是整合收购联碳的业务,加大高附加值的面向终端市场的业务增长幅度。
杜邦公司则将其发展的重心集中在五大业务,即涂料和颜料、功能材料、电子和通讯、安全和保护产品、农业及营养品。
从总价值来看,2002年上半年发生的并购总价值为160亿美元,2001年同期为270亿美元。
据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报道,宣布或完成的并购活动至少有100件,主要集中在欧洲,业务范围涉及氟化学品、催化剂、纤维、油漆、水处理、化肥及农用化学品。
5)世界化学工业生产趋于全球化
在通过业务和资产重组加强专业化水平和行业集中度的同时,世界领先化工企业正加快生产与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步伐,以期通过生产基地的延伸,实现降低产品成本、降低市场周期性风险的目的。
全球化工生产逐步形成美亚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飞跃以及市场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工产业战略发展的
重心,在三足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目前亚太地区已拥有全球24%的炼油能力、26%的乙烯生产能力。
亚太地区五大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产量已经超过北美洲居世界第一位。
在新世纪,亚太将是化工产品产能增加最快的地区,世界化学工业半数以上的新投资将用于该地区。
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化工产品消费量的提升,亚太在世界石化工业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1.2世界化学工业发展对华谊的启示
作为中国大型化工企业,华谊只有顺应世界化工产业发展的潮流,才能加快整体实力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
华谊可以通过确立核心业务,集中优质资产,开展全国性的生产布局,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2、中国煤化工的发展前景分析
从90年代引进德士古炉煤的气化合成技术和设备以及羰基氧化的合成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华谊已经基本掌握了先进的煤的转化技术及一系列后续综合利用技术,取得了生产规模、工艺手段和装置水平的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到施工建设一体化能力,且已形成跨地域的产业化扩张能力。
早在1990年,华谊下属企业的“三联供”项目已被国务院煤转化领导小组列为煤化工重大工程示范工程。
目前华谊煤的能源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在全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在世界能源市场动荡的今天,华谊在国内煤的转化综合利用技术和生产规模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提高我国煤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国家能源战略以及保障国民经济的安全和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1煤为主要能源比石油为主要能源的经济体系更具有抗风险性
世界石油市场上原油价格巨大的波动性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从过去30年全球石油市场发展历程来看,其显著特点之一是市场具有巨大的波动性。
在1970年至2004年的34年间,从价格最高峰(1980-1981年)到最低谷(1970年左右)之间价格变化幅度超过500%。
油价如此剧烈而频繁波动的根本原因是:作为全球化资源,原油价格水平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油国政治及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每当欧佩克进行石油禁运或限产时,原油价格就会攀升。
另外,两伊战争、科威特及伊拉克的入侵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也对石油价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尽管当前全球油价在经历了近期的暴涨之后正开始加速下滑,但以现在的价格(47美元/桶)为基础进行判断,在过去34年中世界原油价格总体升幅十分明显,年均增长率达11%左右,极值差距大于500%。
世界原油价格在较大的程度上左右着全球经济形势。
而且,由于其巨大波动性,石油市场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发展风险。
虽然从本质上看,石油价格对一个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取决于这个国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
但是,持续高水平的石油价格将显著影响国家经济运行健康状况,带来一系列如推高通胀及输入成本水平、压制国内非石油需求及石油净输入国投资能力、导致国家税收水平的下降
及国家财政预算赤字上升、引发国内失业率上升、货币汇率下跌、国家GDP 下降、影响国家经济未来长期发展等不良后果。
同时,居于高位的石油价格及其价格水平的巨大波动性使国家经济处于高风险之中。
据分析,来自石油市场的风险对于石油净输入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的经济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对石油净输入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影响,世界原油每桶价格每上升10美元,中国的GDP 就会下降约0.8个百分点,而欧洲、美国及加拿大等工业化国家的GDP 仅下降约0.4个百分点。
图1.4 全球平均煤价(1995-2025) 美\3019952002201020152020202520
100历史数据未来预测高采矿成本情形参考情形
低采矿成本情形
元吨(井口价格)
CAGR = -0.8%
数据来源:EIA2004年度国际能源市场展望,毕博分析
相对看来,煤原料从长远看价格稳定,具有较低的市场风险。
与“波澜起伏”的石油价格相比,长期以来,全球煤原料价格处于平稳下降过程之中(见图1.4)。
与此同时,在未来20年内,全球(除欧洲外)煤资源消耗量将缓慢增长,世界煤消耗量将增加20亿吨以上(见图
1.5)。
在未来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耗中,煤的比例将逐渐下降。
同时,煤作为其它的用途(如用于生产化工原料等)将得到稳定发展。
未来至2025年,全球煤资源消耗增加部分中的70%将来自于中国及印度。
图1.5 全球煤资源消耗量(1970-2025) 高经济增长情形10
8
642
0197019801990200120102025低经济增长情形基础参考情形
历史数据未来预测(10亿短吨)
CAGR = 1.1%
数据来源:EIA2004年度国际能源市场展望,毕博分析
在围绕基础原料产品构筑的国家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运营发展成本因素之一是来自于原料资源供应及价格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
只有有效控制资源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风险成本。
由于石油是一种全球性资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石油市场内潜藏着的高风险因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不会消失。
相比之下,煤资源目前在较大的程度上仍保持为一种地区性资源,基本上不受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国际权威机构(美国能源部)预计在未来20年内,石油的价格会保持在每桶20-30美元的适中水平。
因此,作为基础原料的煤的成本优势将被弱化。
但是,基于前面的分析,煤原料市场将远比石油市场更具有价格的稳定性,从而煤产业将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更小的经营风险。
因此,兼以煤和石油天然气为基础原料的国民经济体系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2.2中国发展煤化工具有资源丰富的客观优势
由于中国丰富的煤资源,在中国发展煤化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全世界现有煤消耗水平保持不变前提下,当前已探明的煤资源可开采储量可满足全球未来210年的需求。
目前,煤资源储量在全球分布较为集中,前3名的国家拥有超过半数的煤资源;前7名的国家占据了全球煤资源总生产量的80%左右(见图1.6)。
与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相比,煤资源另一个特点为品质的差异性大,地区间(甚至同一地区内)煤品质有着巨大的差别。
2001年,低品质的褐煤在全球煤总产量中的比例为18%。
2002年,高品质无烟煤富产国澳大利亚、美国及加拿大的焦化煤占全球焦化煤贸易量的81%。
图1.6 全球可开采煤资源储量
数据来源:EIA2004年度国际能源市场展望,毕博分析
从资源富集程度方面看,中国拥有理想的煤资源条件,中国煤储量占全球总储量近12%;与此同时,中国所有类型基础能源资源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