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微电影带给独立电影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学角度看微电影带给独立电影的启示

任忆冬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摘要:我国独立电影的困境由来已久。本文通过使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新兴微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试图从中探讨独立电影可借鉴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互联网微电影微博

一、独立电影之困

由贺岁电影进入中国可以看出,电影,正是由于其娱乐价值,才被人们所喜爱、所消费,从而成就其商业上的成功。根据这一供给创造需求的特殊规律,在电影市场上,观众是追随产品、推荐、流行去“需求”、去消费的,这就是所谓的体验经济。无论商业电影还是独立电影都必须让观众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收获,进而才可能有市场。遵循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独立电影之困也可以说是独立电影的供给之困。有人曾用三个“没有”形容中国独立电影人的现状—“没有技术支撑,没有拍摄经费,没有播出平台。”对比中国独立电影的捉肘见襟,2011年,可说是微电影的元年。腾讯仅在上半年就投资华谊兄弟人民币4.5亿元,并瞄准了未来三年高达两百亿元的微电影市场。既然如此,独立电影人能否从微电影广阔的市场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借微电影的破竹之势脱离窘境呢?

二、微电影之势

我国每年生产电影高达数百部,但近80%的电影却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无缘院线上映。在种种产业弊端面前,以网络为平台承载的电影弥补了这个缺憾。其中,短小精悍的“微电影”,更以破竹之势,成为2011年最热门的产业词汇。为何在国产电影泥足深陷的今天,微电影一经出现,竟能如此生机勃勃?本节将利用需求供给分析方法,从经济学角度探寻微电影市场发展背后的众多助力。

从目前各大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传媒集团、制片商纷纷开始逐鹿微电影的动作来看,中国微电影市场没有形成完全垄断,所以,微电影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是存在的。微电影需求量的激增可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互联网对于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加速渗透。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其中使用智能手机收看影音者达1.3亿人,预计两年后使用者人数将达到2.8亿人。更值得关注的,微博用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仅2011年上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208.9%。微电影,与电影的最大区别,它是以网络为平台,靠博客、微博等私人媒体进行传播。在网民规模迅猛扩大的今天,接触到微电影这一新兴媒介的人群也必将日益壮大。

其次,是相关政府政策的影响。电影不仅是一个商品,还是一个社会传播媒介。时至今日,中国仍旧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度。基于这样的现状,相当部分的电影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入传统的电影院。并且,随着广电总局“限娱令”的出台,电视节目的选择进一步受到限制。而与之相比,网络平台相对宽松的管制,也是微电影需求增加的一个主因。

最后,中国主力消费群体的人口结构和生活形态均发生改变。更多受到高等教育的公民开始拥有经济能力,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利用堵车滞留、搭公车、坐地铁等零散时间瞄手机时,一种可主动选择、灵活调配、私人群体共享的娱乐方式,自然是众望所归。

无论从宏观的政策法规,还是从微观的生活形态角度分析,微电影现今的需求量都在增长过程中,并且从需求者群体的特征分析中可以了解,其中很大一部分需求量可以成为独立电影的潜在市场。接着,从市场的另一面—供给的角度分析微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幕后助力。

首先,商家的“偏爱”催生供给量。为何众商家如此青睐微电影?在前述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数据显示,网民的主力大军尤以15岁至29岁年龄层人口数量最为突出。这部分年龄层人群由于学业、工作等压力,停留在电视机前的时间大大缩减,甚至没有。而他们却也正是最具有购买力消费者群中的中坚力量。广告,为了广而告之,必须走进这部分消费者的可接触媒介—互联网。如前所述,这部分人群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具有较高的影视鉴赏水平。饱含商业内涵的微电影相对于内容浅薄的传统电视广告而言,它有足够的时间完整讲述品牌故事,传达企业产品(服务)的核心价值,使其品牌形象深植于观众内心。作为网民的主力大军,品质卓越的微电影在视频网站进行一级传播,同时经由私人微博完成二级传播。“转发不收广告费”更是让广告商觉得投资微电影“力半功倍”。继《一触即发》后,尝到甜头的凯迪拉克再发布微电影Ⅱ《66号公路》,一时间累计点击量超过2亿次,其代言的凯迪拉克SRX上市以来销量节节攀升。有了吃到螃蟹的成功案例,就不再难于理解为何商家对于微电影如此厚爱了。

其次,版权泡沫将视频网站挤向微电影。腾讯视频2011年10月购得《宫2》的网络独家版权,每集超过185万元。可是,2006年最火的电视剧《武林外传》卖给新浪每集仅1200多元。5年间,在线视频版权费用涨了1500倍。面对国内版权价格疯长的现况,一直受制于版权而难以盈利的各大视频网站纷纷看向微电影。微电影导演梁巍分析,视频网站热衷于微电影,一是版权购买成本上升,必须通过自制剧提升原创能力,形成差异化优势,保持网站流量;二是自制内容也可以通过贴片广告、内置广告的形式,获取独家广告合作资源,保证网站的营收。

最后,搭上政府顺风车。在2011年10月份“限广令”这一福星的高照下,微电影犹如搭上了“动车组”。取消插播广告自然会带来收视率的提升,更优质稀缺的广告时段遇上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必然物以稀为贵。据业内人士分析,“2012年的广告价格平均有近10%的涨幅”。在2011年央视刊例价格表中,黄金时段30秒的广告价格已接近30万元,这足以拍一部十分钟的品牌微电影。因此面对有限的天价广告时段,众多企业商家只能另谋他途。

综上所述,从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微电影市场都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当潜在的消费者和产品企业、广告商不约而同的关注它时,正如两个巴掌恰逢彼此,自然呈现“掌声雷动”的局面。那是否就意味着独立电影人尽可以沿着微电影的脚印一路走上康庄

(下转第140页)

文化

文化空间

2012年5月刊改革与开放

(上接第179页)

大道了呢?

三、垫脚石也可能是绊脚石

微电影在短短一年多内乘风而起,令人惊叹不已,业内尚没有微电影的标准定义,但是用电影讲述品牌故事、并实现品牌的商业诉求已经成为共识。在电影的主旨上,微电影强调的是品牌故事。如今,那些被标榜为“钱力无限”的微电影,多是先天就带有电影和广告的双重基因,其运作更多的是广告商和视频网站等各方的“商业合谋”。传统电影先有剧本,然后寻求企业赞助。而微电影则是先有企业,作为资金链的源头。再由企业去找剧本,然后根据制作成本的各项指标付费。由此,微电影也就逃脱不了其品牌塑造的商业使命,专业制作和社会化传播亦成为其固有特质。如此这般牵制,电影还独立吗?许多观众在观看《一触即发》后,仍然无法排除一个直观的印象:这不就是个广告吗?

如果仅从准入门槛低、承载平台管制宽松、曾有年轻导演或发烧友凭其高点击率的微电影而跃升为新锐导演,就乐观的视微电影为可以引领独立电影人另辟蹊径的“火炬”。那么在因微电影其固有的商业使命而被迫丧失独立性后,身陷囹圄的独立电影人可能会发现其曾经追随的“火炬”早已成为误导歧途的“鬼火”。

四、独立电影如何从微电影借力

由于微电影的制作成本可以降至极低,制作周期也非常短暂,并且产品形态多样,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系列成剧,再加上微电影的播放平台政策管制更为宽松,使得微电影不再像传统影视剧那么高不可攀。更为关键的,承载转载微电影的网络平台可以全方面大范围的接触收众,这对年轻导演、演员及所有电影爱好者来说是个好机会,可以给初步尝试者提供一个实习过程,模拟一个微缩舞台。因此微电影有助于挖掘新人。长此以往,可以被视为未来中国电影人才的预备场。

虽说近年来,国内每年生产的独立电影数目可观,但由于国内院线常年被商业影片垄断,加之中国仍未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独立电影题材的敏感性和真实影像的冲击力,使得院线难觅独立电影的踪迹,造成独立电影市场的巨大供给瓶颈。观众根本接触不到独立电影,欣赏更是无从谈起。面对中国迟迟未能建设艺术院线的窘况,独立电影人可以参照“微视频频道”的理念,打造一个“独立电影频道”的网络平台。鉴于当今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其思维理念和生活形态都因为自身较高的文化和购买力水平而发生的一系列改变。“独立电影频道”,在巩固网站内容优势,提高电影产品排他性的基础上,结合“信用卡结算”的硬性手段,可以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进行收费。当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均衡时,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乘积便可实现独立电影市场的市场价值。而,独立电影频道网络平台的信用卡结算要求,即可在独立电影的有效细分市场里提供供给品,又可有效控制收众人群的年龄,兼顾了市场价值的实现和艺术欣赏的可控范围传播,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4;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07;

(二)为教研人员创造进修、深造、深入实践的条件、机会。县级党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出了学校门进了党校门,实践知识比较缺乏,专业狭窄。党校要建立教师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制度,舍得花成本,有计划地对教研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通过进修、深造,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力量。同时要积极安排党校科研人员到乡镇、经济部门、行政部门、国有企业挂职锻炼,让他们了解基层、熟悉基层,增长知识、全面提高素质。

(三)突出重点抓科研服务地方工作,树立党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科研立校”目标。

党校的科研工作绝大部分是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县级党校应该在坚持“四个服务”的前提下,着眼于充分发挥自身贴近农村基层的优势,把提升科研的突破点放到应用对策研究上,强化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职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县委党校科研的生命力。一方面要积极跟上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与相关部门交流探讨,挖掘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思考性文章,找准结合点,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做好特色文章。另一方面要主动沉下去,重心下移到基层、到农村、到企业去,注重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为地方党委政府制定决策提供知识支持。

(四)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调动党校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做到“以研养研”。

科研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果转化,实现其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科研成果一旦形成,就要努力做好向教学、领导决策转化工作。一方面要把成果转化到教学过程中去。党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科研是基础,党校干部教育质量能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很大程度上要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鼓励教师以自己的科研研究领域为干部培训的授课专题、教学案例和互动平台,抓住兴奋点、找准结合点,建立有效的渠道把科研成果编进教材、写进讲义、带进课堂,真正形成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承、互补同进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决策过程中去。县级党校的科研成果大多是建立在对当地基层情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向地方党委政府决策过程转化,有利于地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明确提高党校的智囊参谋角色,有利于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我们应该依托于党校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集中力量对当前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提炼,及时形成价值较高、说服力较强的经验材料向领导决策层推介,不断扩大社会影响,达到服务于民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

[2]《关于加强全国党校科研工作的意见》

[3]《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

[4]中发(1995)11号文件

[5]中发(1995)24号文件

作者简介:欧阳邠祎,男,1965年出生,湖南省隆回县人,广西百色市隆林县委党校讲师文学学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