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李中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内经知要》
《内经》的节注本,2卷。作者精选《内经》中重 要篇章内容,依据其理论体系予以分类详释。全 书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象、经络、治则、 病能等八篇,基本上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况。
清代薛雪予以重校并加按语出版,遂广为流传。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4
《医宗必读》
李氏认为,天地造化之机,在于水火;水火之机, 在于互济,互济即水火相交。
用自然现象来比喻水火之间的关系:“太旱物不 生,火偏盛也;太涝物亦不生,水偏盛也。”于 是“煦之以阳光,濡之以雨露,水火和平,物将 蕃滋。”
而人体与自然必须保持协调与统一,水火二气共 同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只有水火相交,人体才有 正常的功能活动。
总结辨治大法 处方用药反对胶执不变 别症、知机、明治 治泄泻九法 治癃闭七法
19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尝读张子和《儒门事亲》,其所用药,惟大攻 大伐,其于病也,所在神奇。又读立斋十六种, 惟大温大补,其于病也,亦所在神奇。何两公之 用药相反,而收效若一也?
“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 者膏梁自奉,贫贱者蔾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 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 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梁自奉者藏府恒娇,蔾藿 苟充者藏府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 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
综合性医书,10卷。 卷一,为医论及图说。 卷二,为脉诊、色诊。 卷三、卷四,论述常用药物三百五十余种。卷五,
论伤寒。 卷六至卷十,论内科杂病三十五种,对病因、病机、
症状、治法、方药均详细论述,均先取《内经》, 次采各家名论,并参以己见和医案举例。立论中肯, 辨析精详,为习医之门径书。
5
《颐生微论》
提出“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 的治疗主张,即以补气引导补血,以温阳 催化滋阴。
所以李氏在辨证施治时,多用温补而远避 寒凉,注重调养而防克伐。对当时“喜用 寒凉,畏投温补”的临床用药风气提出异 议。
9
(一)水火阴阳论
综上所述,李氏论人体之水火、阴阳、气 血是相互参合的,旨在阐明人体化生之机 在于水火之互济,阴阳之协调。既强调资 养气血,又重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7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一)水火阴阳论 2、阴阳宜协调,尤以阳为重
“天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矣。宜平不宜 偏,宜交不宜分。”
阳气的重要性:“春夏生而秋冬杀,向日之 草木易荣,潜阴之花卉善萎也。”
“春夏之温可以发育,秋冬之寒不能生长, 虚者必补以人参之甘温,阳生阴长之理 也。”
8
(一)水火阴阳论
3、阴阳的具体应用
11
(二) 先后天根本论
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 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盖婴儿既生,一口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润 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 饷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 旋。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人胃,洒陈于六 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 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17
(三) 化源论
虚证:资化源即虚者补其母。
隔二疗法:虚则补其母,如治肾水之虚,可隔 二治肺,赖母补子虚。
隔三疗法:补母之母法,如治肾水之虚,可隔 三治理脾,使土助肺金,金实水源
实证:根据五行相克关系,常用清心保肺、抑 肝扶脾、利水通阳法。
亢害承制:“法当平其所复,扶其不胜”
18
治疗经验
补肾不专乎地黄;治脾并不胶于升、柴; 于肝肾龙雷之火,又极为慎用知母、黄柏 之品。
10
(二) 先后天根本论
孙思邈重视先天,提出补脾不如补肾 薛己、张介宾均十分重视肾命之补法 许叔微提出补肾不如补脾 李杲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李中梓——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
明确提出脾肾先后天根本论。
12
(二) 先后天根本论
上古圣人见肾为先天之本,故著之脉曰:人之 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竭,根本将自生。 见脾胃为后天之本,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所以伤寒必诊太溪,以察肾气之 盛衰;必诊冲阳,以察胃气之有无。两脉既生, 他脉可弗问也。
13
(二) 先后天根本论
治先天之本有水火之分: 水不足——六味丸 火不足——八味丸
治后天之本有饮食劳倦之分: 饮食伤——枳壳丸 劳倦伤——补中益气汤
14
用药特点
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 治肾不泥于滋腻呆板 既反对时医滥施苦寒 又不赞成浪用桂附 补肾理脾,法当兼行
• 肾虚为主者——甘寒补肾+砂仁、沉香之类 • 脾虚为主者——辛温快脾+五味、肉桂
15
医案举例
给谏章鲁齐,在吾邑作令时,令郎凌九,吐血发热,遗精盗汗, 形肉衰削,先有医士戒之曰:勿服人参,若误服之,无药可救 矣。两月弗效。召余诊,曰:此脾肺气虚之候,非大剂参芪不 可。鲁齐骇曰:前有医者戒之甚严,而兄用之甚多,何相悬也? 曰:此医能任决效否?曰:不能也。余曰:请易参五斤,毋掣 其肘,期于三月,可以报勣。陈论甚力,鲁齐信而从之,遂用 六君子,间用补中益气及七味丸疗之,日轻一日,果如所约。 (《医宗必读·卷六·虚痨》)
李中梓
生平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明末 清初华亭人(上海市松江县), 生卒年代1588-1655。(明万历 -清顺治年间)生于官宦之家, 习举子业,两中副榜。早岁多疴, 两子俱为药误,精研医学四十年。 上自轩岐,下迄百家,靡不殚究。 临证每获奇效,名冠大江南北。
2
著作
《内经知要》《医宗必读》 《颐生微论》《伤寒括要》 《诊家正眼》《病机沙篆》 《本草通玄》《里中医案》 《雷公炮炙药性解》
综合性医书,四卷。著成后李中梓予以 删补,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改名 《删补颐生微论》,刊于1642年。全书 分述三奇(精、气、神)、医宗、先天、 后天、审象、运气、脏腑、医方、医案 等24论。书中突出李氏重视预防和脾肾 并重的学术思想。内容比较广泛。但全 书分类略嫌杂乱。
6
(一)水火阴阳论
1、水火宜互济
16
(三) 化源论
化源,即生化之源。出自《内经》的“资其化 源”、“取化源”之说。
李氏将此加以阐发,认为“资取化源”与经义中 的“治病必求于本”、“求其属”等同义,都是 重本源之意,并在《颐生微论》中专列《化源 论》。
“不取化源而逐病求疗,譬犹草木将萎,枝叶 蜷挛,不知固其根蒂,灌其本源,而仅仅润其枝叶 。虽欲不槁,焉可得也”
《内经知要》
《内经》的节注本,2卷。作者精选《内经》中重 要篇章内容,依据其理论体系予以分类详释。全 书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象、经络、治则、 病能等八篇,基本上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况。
清代薛雪予以重校并加按语出版,遂广为流传。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4
《医宗必读》
李氏认为,天地造化之机,在于水火;水火之机, 在于互济,互济即水火相交。
用自然现象来比喻水火之间的关系:“太旱物不 生,火偏盛也;太涝物亦不生,水偏盛也。”于 是“煦之以阳光,濡之以雨露,水火和平,物将 蕃滋。”
而人体与自然必须保持协调与统一,水火二气共 同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只有水火相交,人体才有 正常的功能活动。
总结辨治大法 处方用药反对胶执不变 别症、知机、明治 治泄泻九法 治癃闭七法
19
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尝读张子和《儒门事亲》,其所用药,惟大攻 大伐,其于病也,所在神奇。又读立斋十六种, 惟大温大补,其于病也,亦所在神奇。何两公之 用药相反,而收效若一也?
“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 者膏梁自奉,贫贱者蔾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 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 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梁自奉者藏府恒娇,蔾藿 苟充者藏府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 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
综合性医书,10卷。 卷一,为医论及图说。 卷二,为脉诊、色诊。 卷三、卷四,论述常用药物三百五十余种。卷五,
论伤寒。 卷六至卷十,论内科杂病三十五种,对病因、病机、
症状、治法、方药均详细论述,均先取《内经》, 次采各家名论,并参以己见和医案举例。立论中肯, 辨析精详,为习医之门径书。
5
《颐生微论》
提出“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 的治疗主张,即以补气引导补血,以温阳 催化滋阴。
所以李氏在辨证施治时,多用温补而远避 寒凉,注重调养而防克伐。对当时“喜用 寒凉,畏投温补”的临床用药风气提出异 议。
9
(一)水火阴阳论
综上所述,李氏论人体之水火、阴阳、气 血是相互参合的,旨在阐明人体化生之机 在于水火之互济,阴阳之协调。既强调资 养气血,又重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7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一)水火阴阳论 2、阴阳宜协调,尤以阳为重
“天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矣。宜平不宜 偏,宜交不宜分。”
阳气的重要性:“春夏生而秋冬杀,向日之 草木易荣,潜阴之花卉善萎也。”
“春夏之温可以发育,秋冬之寒不能生长, 虚者必补以人参之甘温,阳生阴长之理 也。”
8
(一)水火阴阳论
3、阴阳的具体应用
11
(二) 先后天根本论
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 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盖婴儿既生,一口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润 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 饷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 旋。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人胃,洒陈于六 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 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17
(三) 化源论
虚证:资化源即虚者补其母。
隔二疗法:虚则补其母,如治肾水之虚,可隔 二治肺,赖母补子虚。
隔三疗法:补母之母法,如治肾水之虚,可隔 三治理脾,使土助肺金,金实水源
实证:根据五行相克关系,常用清心保肺、抑 肝扶脾、利水通阳法。
亢害承制:“法当平其所复,扶其不胜”
18
治疗经验
补肾不专乎地黄;治脾并不胶于升、柴; 于肝肾龙雷之火,又极为慎用知母、黄柏 之品。
10
(二) 先后天根本论
孙思邈重视先天,提出补脾不如补肾 薛己、张介宾均十分重视肾命之补法 许叔微提出补肾不如补脾 李杲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李中梓——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
明确提出脾肾先后天根本论。
12
(二) 先后天根本论
上古圣人见肾为先天之本,故著之脉曰:人之 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竭,根本将自生。 见脾胃为后天之本,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所以伤寒必诊太溪,以察肾气之 盛衰;必诊冲阳,以察胃气之有无。两脉既生, 他脉可弗问也。
13
(二) 先后天根本论
治先天之本有水火之分: 水不足——六味丸 火不足——八味丸
治后天之本有饮食劳倦之分: 饮食伤——枳壳丸 劳倦伤——补中益气汤
14
用药特点
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 治肾不泥于滋腻呆板 既反对时医滥施苦寒 又不赞成浪用桂附 补肾理脾,法当兼行
• 肾虚为主者——甘寒补肾+砂仁、沉香之类 • 脾虚为主者——辛温快脾+五味、肉桂
15
医案举例
给谏章鲁齐,在吾邑作令时,令郎凌九,吐血发热,遗精盗汗, 形肉衰削,先有医士戒之曰:勿服人参,若误服之,无药可救 矣。两月弗效。召余诊,曰:此脾肺气虚之候,非大剂参芪不 可。鲁齐骇曰:前有医者戒之甚严,而兄用之甚多,何相悬也? 曰:此医能任决效否?曰:不能也。余曰:请易参五斤,毋掣 其肘,期于三月,可以报勣。陈论甚力,鲁齐信而从之,遂用 六君子,间用补中益气及七味丸疗之,日轻一日,果如所约。 (《医宗必读·卷六·虚痨》)
李中梓
生平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明末 清初华亭人(上海市松江县), 生卒年代1588-1655。(明万历 -清顺治年间)生于官宦之家, 习举子业,两中副榜。早岁多疴, 两子俱为药误,精研医学四十年。 上自轩岐,下迄百家,靡不殚究。 临证每获奇效,名冠大江南北。
2
著作
《内经知要》《医宗必读》 《颐生微论》《伤寒括要》 《诊家正眼》《病机沙篆》 《本草通玄》《里中医案》 《雷公炮炙药性解》
综合性医书,四卷。著成后李中梓予以 删补,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改名 《删补颐生微论》,刊于1642年。全书 分述三奇(精、气、神)、医宗、先天、 后天、审象、运气、脏腑、医方、医案 等24论。书中突出李氏重视预防和脾肾 并重的学术思想。内容比较广泛。但全 书分类略嫌杂乱。
6
(一)水火阴阳论
1、水火宜互济
16
(三) 化源论
化源,即生化之源。出自《内经》的“资其化 源”、“取化源”之说。
李氏将此加以阐发,认为“资取化源”与经义中 的“治病必求于本”、“求其属”等同义,都是 重本源之意,并在《颐生微论》中专列《化源 论》。
“不取化源而逐病求疗,譬犹草木将萎,枝叶 蜷挛,不知固其根蒂,灌其本源,而仅仅润其枝叶 。虽欲不槁,焉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