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作者:韩卫群胡柳波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02期
摘要:目前的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显著存在着“师生关系疏远”等问题。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民办高校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揭示了民办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三种表现,再从学校和社会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详细分析了民办高校产生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的内在原因,最后从学校和社会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分别提出了若干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教育部2016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共有734所民办普通高校,入学人数也超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生总数的三分之一[1]。

显然,民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高校存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学生与学校三种基本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三种关系中最核心的一种关系。

目前我国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师生关系疏远”等不和谐师生关系问题,民办高校尤其突出。

笔者在民办高校已从教十多年,作为科任教师,曾经教过的学生超过千人;作为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过的毕业生数量已近二百人,应该是“桃李满天下”了。

然而,个人因此而产生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却远逊于自己所想象的程度。

因为学生毕业离开学校以后不再主动与老师保持联系和沟通,时间一长,大部分杳无音讯。

这种现象并不个别,民办高校大部分教师都有同感。

由此可见,大学师生关系的疏离,确实比较普遍。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高校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

本文将分析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索民办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措施和策略。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积极作用
和谐师生关系是在民主的氛围中老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交往过程逐步形成的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的潜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愿望才能得到尊重。

师生才能互相支持,团结一致,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和学术繁荣。

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校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校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老师才更有意愿教好自己的学生,学生才有意愿和兴趣向老师学习和请教,教学活动才能扎实顺利推进下去。

另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民办高校校园稳定,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和老师对学校的满意度,提升学校在公众的形象和美誉度,从而提升学校招生质量,最终有利于学校长远健康的发展。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老师的作用
和谐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出教师强烈的工作热情,促进师生之间顺畅、灵活、愉快的思想和经验交流。

只有在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上,老师才更愿意讲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传授学生更多的技能;只有在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上,学生也更愿意展示他们的才华,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锻炼自己的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目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幸福感的源泉[3]。

每个老师都愿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都希望自己教过的学生能够成人、成才,希望未来自己能够桃李满天下。

若干年后,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还能够主动回到母校看望老师,回馈母校。

应该说,这是每位教师心中的美好夙愿,是作为人民教师所特有的幸福之源。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作用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会详细而深刻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能力,这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教授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身心素质,学生因此会更加相信老师的教诲,由此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师生经常交流,教师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不断的讨论和思想碰撞,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锻炼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民办高校不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师生关系疏远”等不和谐师生关系问题。

其中,民办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而显得尤为突出。

(一)课堂内:师生关系单向而紧张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完全控制着课堂内师生关系的各个方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客体的学生都是被动的。

学生和教师不能平等交流,只是被动地接受从而形成师生关系的单向性。

在课堂上,一些教师批评学生过于简单粗暴,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有一些老师甚至用“高压政策”来压制学生。

由此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和紧张关系。

在课堂上,还有部分老师只管上自己
的课,完成自己的所谓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是否上课,来上课的学生是否听讲,所讲授的内容学生能否听懂,一律放任不管;只要考试通过,一切都没有问题。

目前,我国中学阶段教育对学生的管理失之过严;而到了大学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失之过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大学阶段,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与帮助,自觉性与自律性差的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前途堪忧。

(二)课堂外:师生缺乏交往成陌路人
按常理,课堂外师生之间关系应该是比较亲密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课后,老师要么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要么直接离校回家;学生课后也往往回寝室或者去图书馆。

从而导致师生之间交往时间和机会都不多,交流渠道不畅。

由于缺乏课后的情感交流,给师生关系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甚至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学生和老师相互不知道对方姓名,这使得师生关系比较疏远和淡漠。

教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学生也不愿意与老师沟通。

长此以往,学生喪失了与老师建立和谐关系的机会。

据有关资料显示,80%的学生课后与教师接触不多[4]。

由于民办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加上非教学时间可以不坐班,使课堂外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三)个别老师、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多元而扭曲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每个教师都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教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了扭曲,产生了动摇。

师生交往的功利性质和低俗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部分师生之间关系发车了偏差与错位,老师不能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如接受学生家长的吃请,违规安排班干,违规评优与评先等。

与师生之间的漠视和疏离相比,还有部分师生关系表现出了特别的“亲密”,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分场合,称兄道弟,哥们姐们,完全混淆了师生之别,沒有一点师道尊严。

这些都导致师生关系的严重扭曲。

四、民办高校不和谐师生关系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和社会因素
学校和社会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民办高校收入来源渠道单一,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上除了投资方前期投入外,后期运行费用几乎全部靠学生的学费维持。

民办高校教师与同一职位的公立大学教师相比,薪酬和福利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极不稳定,目前的人员流动率相对很高,民办高校变成了其他高校师资人才培养的基地,年轻教师往往“成熟一个走掉一个”。

二是民办高校额定教学工作量本身就较高,加上老师其他收入来源非常有限(如通过承接各级课题),唯有通过增加超额课时来增加收入,老师很容易变成穷于应付的“教书匠”,在课外,老师就很少有时间、精力来与学生相处和沟通了。

三是民办高校普遍建校时间较短,作为新生力量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社会对民办高校公益性质和办学质量的不信任也间接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因素都导致师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不牢固。

(二)教师因素
教师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民办高校教师来源比较复杂,除了自有老师外,还有大量来自公办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退休教师和兼职老师,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人事关系都在原单位,临时思想严重,缺乏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内在动力。

二是个别教师育人观念淡薄,只关注完成自己的课时任务。

他们不愿意更多地管理学生,对学生上课睡觉,讲话,逃课等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

三是少数老师性格内向,不善沟通。

四是还有少数老师不愿意花时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导致“教书”与“育人”之间的脱节。

另外,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主要按完成工作量来计算,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是教师教学以外的其他任务,其工作量并不容易量化,而且通常不包括在教师考核和评估指标体系中。

这也影响了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生因素
民办高校目前办学层次偏低,录取学生分数总体偏低,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偏低,这就使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在生活目标、学习动力、专业兴趣等方面存在问题。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与经验,使得许多学生平时宁愿宅在宿舍,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而不愿与老师进行交流。

五、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涉及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四个层面,只有四个层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社会方面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是要转变观念。

在传统观念里,我们一直都认为“关系”是贬义词,搞关系是庸俗的,不愿意承认“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构建关系”意味着没有“无原则”。

事实上,教育学其实首先是关系学[5]。

只有当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真正开始教育。

因此,全社会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

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正视“师生关系”,设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些道德底线,同时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关系学其实是一门健康的学问。

相反,如果教师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再好的良苦用心也会大打折扣;如果学生不喜欢你,他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空中楼阁[5]。

二是全社会都要对民办高校给予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政府在办学政策方面还要给予民办高校适当的倾斜,支持民办高校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二)学校方面
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校层面目前可以实施的举措较多,核心是民办高校要加大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从完善组织制度进行保证。

1. 完善组织制度
民办高校全面推进导师制或者班主任制可以从组织制度上规定老师与学生增加接触和沟通的时间。

目前许多公办高校都推行了班主任制或者导师制。

班主任制或者导师制从制度上要求每个老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

好的师生关系一定来自师生之间更多的相处。

学生与老师相处的机会多了,自然能增加相互了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就有了基础。

2. 专业课推行小班教学
为节约办学成本,目前民办高校不管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大多采用合班上课。

合班后,上课人数往往都达到50-100人,甚至更多。

事实上,专业课合班上课效果是没法保障的。

面对众多学生,授课老师无法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也没有时间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无从谈起。

另外,由于上课学生过多,老师也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学生在课堂上也没有与老师进行单独交流探讨的可能性。

因此,为保证专业课上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建议民办高校专业课、主干课程一定要实行小班教学,班级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让老师有时间有机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有能力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有效开展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单独出彩的机会。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从老师记住班上每个学生的名字开始。

3. 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稳定的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是民办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如果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流失率过高,对某个班的学生来说,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刚刚建立的师生关系由于老师的离职瞬间不复存在了,学生还会对老师和学校产生不满情绪。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无从谈起。

因此民办高校一定要注意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三)个别老师、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多元而扭曲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每个教师都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教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了扭曲,产生了动摇。

师生交往的功利性质和低俗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部分师生之间关系发车了偏差与错位,老师不能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如接受学生家长的吃请,违规安排班干,违规评优与评先等。

与师生之间的漠视和疏离相比,还有部分师生关系表现出了特别的“亲密”,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分场合,称兄道弟,哥们姐们,完全混淆了师生之别,没有一点师道尊严。

这些都导致师生关系的严重扭曲。

四、民办高校不和谐师生关系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和社会因素
学校和社会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民办高校收入来源渠道单一,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上除了投資方前期投入外,后期运行费用几乎全部靠学生的学费维持。

民办高校教师与同一职位的公立大学教师相比,薪酬和福利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极不稳定,目前的人员流动率相对很高,民办高校变成了其他高校师资人才培养的基地,年轻教师往往“成熟一个走掉一个”。

二是民办高校额定教学工作量本身就较高,加上老师其他收入来源非常有限(如通过承接各级课题),唯有通过增加超额课时来增加收入,老师很容易变成穷于应付的“教书匠”,在课外,老师就很少有时间、精力来与学生相处和沟通了。

三是民办高校普遍建校时间较短,作为新生力量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社会对民办高校公益性质和办学质量的不信任也间接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因素都导致师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不牢固。

(二)教师因素
教师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民办高校教师来源比较复杂,除了自有老师外,还有大量来自公办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退休教师和兼职老师,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人事关系都在原单位,临时思想严重,缺乏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内在动力。

二是个别教师育人观念淡薄,只关注完成自己的课时任务。

他们不愿意更多地管理学生,对学生上课睡觉,讲话,逃课等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

三是少数老师性格内向,不善沟通。

四是还有少数老师不愿意花时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导致“教书”与“育人”之间的脱节。

另外,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主要按完成工作量来计算,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是教师教学以外的其他任务,其工作量并不容易量化,而且通常不包括在教师考核和评估指标体系中。

这也影响了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生因素
民办高校目前办学层次偏低,录取学生分数总体偏低,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偏低,这就使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在生活目标、学习动力、专业兴趣等方面存在问题。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与经验,使得许多学生平时宁愿宅在宿舍,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而不愿与老师进行交流。

五、民办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涉及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四个层面,只有四个层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社会方面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是要转变观念。

在传统观念里,我们一直都认为“关系”是贬义词,搞关系是庸俗的,不愿意承认“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构建关系”意味着没有“无原则”。

事实上,教育学其实首先是关系学[5]。

只有当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真正开始教育。

因此,全社会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

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正视“师生关系”,设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些道德底线,同时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关系学其实是一门健康的学问。

相反,如果教师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再好的良苦用心也会大打折扣;如果学生不喜欢你,他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空中楼阁[5]。

二是全社会都要对民办高校给予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政府在办学政策方面还要给予民办高校适当的倾斜,支持民办高校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二)学校方面
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校层面目前可以实施的举措较多,核心是民办高校要加大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从完善组织制度进行保证。

1. 完善组织制度
民办高校全面推进导师制或者班主任制可以从组织制度上规定老师与学生增加接触和沟通的时间。

目前许多公办高校都推行了班主任制或者导师制。

班主任制或者导师制从制度上要求每个老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

好的师生关系一定来自师生之间更多的相处。

学生与老师相处的机会多了,自然能增加相互了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就有了基础。

2. 专业课推行小班教学
为节约办学成本,目前民办高校不管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大多采用合班上课。

合班后,上课人数往往都达到50-100人,甚至更多。

事实上,专业课合班上课效果是没法保障的。

面对众多学生,授课老师无法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也没有时间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无从谈起。

另外,由于上课学生过多,老师也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学生在课堂上也没有与老师进行单独交流探讨的可能性。

因此,为保证专业课上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建议民办高校专业课、主干课程一定要实行小班教学,班级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让老师有时间有机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有能力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有效开展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单独出彩的机会。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从老师记住班上每个学生的名字开始。

3. 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稳定的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是民办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如果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流失率过高,对某个班的学生来说,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刚刚建立的师生关系由于老师的离
职瞬间不复存在了,学生还会对老师和学校产生不满情绪。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无从谈起。

因此民办高校一定要注意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