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国内外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同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师生关系影响和制约着师生教与学的关系,进而影响教学背景、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本文对国内外对师生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师生关系高校和谐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环境、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为高校的扩招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师生关系僵化成为事实。

1 国内师生关系的研究概况

受凯洛夫教育学理论的影响,关于师生关系我国学者又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1.1 古代对师生关系的研究

关于师生观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孔子的师生观,孔子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朱熹的师生观,追求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平等。王守仁的师生观,倡导学生对老师应当直言相谏,主张师生之间应以朋友之谊相待,反对传统的师道尊严。

1.2 50年代至90年代:有关教学主客体的研究

50年代末,《文汇报》是研究教学主客体的主导刊物,其中围绕“教师是否应该起主导作用”及“教师能否起主导作用”展开介绍和阐述。70年代末就教学的主体、教学客体以及教学主客体的规定性展开研究分析,同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

在《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中,李定仁、徐继关于教学主体、客体的相关观点进行了阐述:①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该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和教学内容等都是教学的客体。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该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③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观,该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④主导和主体观,在该观点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⑤主导、主体和主线观。该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主线。⑥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观。该观点承认主客体同时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并且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⑦)复合主客体观。认为主体与客体在教学中交织在一起,具有复合性。⑧过程主客体说。该观点将教学过程分为教与学两个过程,然后在教与学中分别讨论主客体情况。⑨层次主客

体说。在该观点中,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论述。在宏观方面,教学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为教材、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等。在中观方面,教与学是分开的,在教中,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和教学内容;在学中,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和学习内容。微观层次,教师和学生交替处于主体或客体地位,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客体地位。

1.3 90年代至今

90年代末,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师生关系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1.3.1 高校师生关系内涵的界定

对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国内学者专家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进而对师生关系内涵的界定有所差别,主要包括: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以及其中两种关系的结合,甚至是多个层面组成的关系体系等。

1.3.2 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类型研究

黄健华认为当前高校要建立一个基于4C模式的师生关系;单振生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知识进行综合,提出了交往型高校师生关系。周相玲通过建立和完善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其内在需要以师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鲍聪通过建立师生共同关注作为人之根本的存在的意义,在与教师的关系中,学生懂得了存在的意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生活。

1.3.3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研究

唐文跃认为师生关系十分融洽的比例十分低,甚至有少数师生认为师生关系不融洽或很不融洽,进而为了化解师生之间的不融洽关系,通过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解决。李院莉认为,我国大学师生关系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和谐的方面,通过研究师生关系的特点,对师生关系进行完善。

1.3.4 高校师生关系重要性的研究

在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中,江易华指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中最基本的关系,它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为高校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

刘岩认为,师生关系是高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人际交往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把教师的管理较快地内化为自己的需求,进而使教师、学生和社会都受益。

徐洁认为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构建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应该追求师生平衡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民主、平等、对话。

1.3.5 关于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郑少君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同时指出,在高校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学校、教师、学生。

赵立君等认为,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德建设,通过强化师德建设进而为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高校要采取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同时教师也要认真承担起自身的职责。

田园认为,学生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学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制约着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以及整个教学过程,甚至影响教学功能的发挥。

赵昆艳认为,学生要凸显主体性,与教师坦诚交流、沟通,同时要对学生的冷漠化、利益化、简单化、自由化进行分析,并在观念、教师、学生、制度等方面提出完善师生关系的对策。

1.3.6 师生关系模式

姜智为了进一步深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从师生关系与师生关系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师生关系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刘铁芳通过对比三种师生关系的模式,认为师生关系模式与人格特征、蕴含教育理念、社会意义保持一致,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范红霞从创新教育的角度阐述师生关系,提出同伴探索的高校师生关系模式,在创新教育中对同伴探索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师生关系模式在创新教育中的适应性做出了分析。2 国外师生关系的研究概况

国外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偏重于微观方面和实证性。

2.1 教育社会学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2.1.1 交互作用的模式

从交互作用模式的角度研究师生关系,代表人物有:佛朗德斯(Flanders)的“师生交互作用模式”、李威德(Leavitt)的“小团体沟通模式”、贝尔斯(Bales)的“师生交互作用过程模式”、高门(Gorman)的“师生交互作用过程模式”。

2.1.2 社会体系的模式

在社会体系模式下,代表人物有盖哲尔与谢伦(Getzls&Thelen)的“班级师生社会体系模式”,以及艾雪黎(Ashley)等的“班级师生关系模式”。

2.2 教育心理学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