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梳理

第九单元《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一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注意:a、溶液是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

b、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实验9-2)

d、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e、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到液体中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部分不能算在内。

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f、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g、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不同。一般来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溶液的用途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得快,制造某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缩短生产周期。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以溶液形式存在,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名称: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4、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实验9-4)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混浊状态,静置后都分为两层。

5、乳化现象

(1)乳化剂: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乳化与溶解不同,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注意:用汽油与用洗涤剂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有本质的区别,用汽油清洗是利用汽油来溶解油脂,形成的是溶液;而用洗涤剂清洗是利用洗涤剂将油珠乳化变小,形成的是乳浊液。

6、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a、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浓H2SO4溶解时放出热量

b、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C、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溶于水。

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要指明压强),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

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

a、明确前提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改变溶剂量或温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明确“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前提条件发生改变,则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状态也会发生改变。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对大多数物质而言)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①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

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注意:通过溶解度可得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假设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为Sg,则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S :100 :(S+100)。

×100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0℃时S 易溶> 10g 可溶1-10g 微溶0.01-1 难溶< 0.01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表9-1)(2)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图9-12、9-13)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称之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称之为“缓升型”,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称之为“下降型”,如

Ca(OH)2

(5)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A、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B、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C、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1)t2℃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

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降温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

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注意:单位是体积单位

(3)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

A、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会有大量气体涌出。

B 、喝汽水后会打嗝,是因为汽水到胃中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①概念:热的溶液冷却后,易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

②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NaCl (海水晒

盐)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降低温度),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

如KNO 3

③结晶的应用----海水晒盐

原理: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食盐结晶出来。

过程: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 食盐---氯化钠

母液---多种化工产品

此过程中,结晶后得到的母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但不一定是其他化工产品的饱和溶液。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说明:浓溶液,稀溶液知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多少,要准确地表示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即溶液的组成,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表示。

对于有色溶液来说,可以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区分溶液的浓还是稀。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说明:

(1)溶质质量指已溶解在溶剂里的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等于加入的溶质质量(即没有溶解的部分不计入溶质质量)。

(2)两种溶液混合后,总质量等于混合前两种物质的质量之和,但总体积往往比混合前两种物质的体

积之和小。

(3)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个比值,最后的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4)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表示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越多,溶液越浓。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 )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较

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简单计算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溶剂的量。

可用: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剂质量 =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3)溶解度与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

(4)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的判定

A 、结晶水合物溶与水时,其溶质为不含水的化合物,结晶水转为溶剂水。如CuSO 4?5H 2O 溶解于水,溶质是CuSO 4而H 2O 转变成溶剂水。

B、有些化合物溶与水后,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如CaO溶于水,会与水发生反应CaO+H2O==Ca(OH)2 ,其溶质是Ca(OH)2 而不是CaO。

C、溶质只能是已经溶解的那一部分,没有溶解的不能作为溶质进行计算。

D、某化合物溶于水,要计算某一种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溶液的质量应该包括混合物与水的质量。

E、有关溶液参加反应的计算,要确定最后的溶质是什么。溶液质量的确定是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去生成沉淀和气体的总质量。在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时,要以溶质的质量列比例关系,而不能直接用溶液的质量或体积列比例关系。

注:只能用质量,不能用体积。

5、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1)溶液的稀释

方法:A、加入溶质B、加入低浓度溶液

依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计算式:

A、加水稀释

A ?a% =

B ?b% 或 A ?a% =(A + m水)?b% 式中,A代表浓溶液质量,a%表示其质量分数;B代表稀释后溶液质量,b% 表示其质量分数;m水代表加入水的质量。

B、加入低浓度溶液稀释

A ?a% +

B ?b% = (A + B )?c% 式中c% 代表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的浓缩问题(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方法:A加入溶质B蒸发溶剂C与浓溶液混合

计算式:

A、加入溶质

A ?a% +

B = (A + B )?c% B为加入溶质的质量

B、蒸发溶剂

A ?a% = (A -

B )?c% B为蒸发的溶剂的质量

C与浓溶液混合

A ?a% +

B ?b% = (A + B )?c% B为浓溶液的质量,b%为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注意:稀释或浓缩的原理就是改变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溶剂的质量增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但要注意:当为饱和溶液时,增加溶质不会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

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

②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溶质为液体或将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注意事项: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错误操作:A、药品不纯B、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且使用了游码;C、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没有和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说明:

A、导致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原因可能是:仰视量取水的体积(导致水的体积偏多)或俯视量取浓溶液的体积(导致浓溶液的体积偏少);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将物质与砝码放反,且移动游码(导致称得固体质量偏小);烧杯内原来有水;固体溶质中含有不溶物或杂质等等。

B、导致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仰视量取浓溶液的体积(导致浓溶液的体积偏大)或俯视量取水的体积(导致水的体积偏小)。

八年级下英语第九单元知识点

1.in a more natural environment在一个更加自然的环境中 2.all year round一年到头;终年 3.be far from 离……远 4.in the dark 在黑暗中 5.in the past 在过去 6.have been to sp、去过某地 7.science museum 科学博物馆 8.history museum 历史博物馆 9.amusement park 游乐园 10.go somewhere different 去不同的地方 11.go skating 去滑冰 12.take the subway 坐地铁 13.a great way to spend a Saturday afternoon一个过周六下午的好方法 14.all the old movie cameras所有的古老的电影摄影机 15.learn about sth、解有关。。。。的情况 16.on the weekend 在周末 17.camp in the mountains 在大山里露营 18.put up a tent搭帐篷 19.in such a rapid way 以如此迅猛的方式 20.different kinds of各种各样的

21.development of toilets 厕所的发展 22.social groups 社会团体 23.the tea art performances茶艺表演 24.make a perfect cup of tea with beautiful tea sets用漂亮的茶具沏一杯完 美的茶 25.a nice place to enjoy tea 一个品茶的好地方 26.thousands of 数以千计的 27.International Museum of Toilets国际厕所博物馆 28.the Terracotta Army 兵马俑 29.Southeast Asia东南亚 30.Night Safari 夜间动物园 31.three quarters 四分之三 32.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一个讲英语的国家 33.have problem doing sth、做某事很困难 34.during the daytime在白天 35.a couple of times 好几次 36.right now 现在;目前 37.an amusement park with a special theme 一个有特别的主题的游乐园 38.walk around the park 在公园里到处走 39.hear of 听说 40.take a ride兜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区分溶剂和溶质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 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 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 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完整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 )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c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工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 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一一碘的酒精溶液) e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有水,水为溶剂 (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 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一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一>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注:①Ca(0H)2和气体等除外,Ca(0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 溶解吸热:如硝酸铵 NH4N0溶解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I 二、溶解度 1 、固体的溶解度 (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 含义: 20 C时NaCI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I或在20C时,NaCI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外因:温度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 FeSO 4为浅绿色 Fe 2(SO 4)3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 4NO 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 溶解、浓H 2SO 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1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一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注意:a 、溶液是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 b 、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CuSO 4溶液为蓝色FeSO 4溶液为浅绿色 Fe 2(SO 4)3溶液为黄色 c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实验9-2) d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 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e 、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到液体中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部分不能算在内。 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f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g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不同。一般来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分子 的形式存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溶液的用途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 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得快,制造某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缩短生产 周期。 (2)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以溶液 形式存在,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名称: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4、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实验9-4)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混浊状态,静置后都分为两层。 5、乳化现象 (1)乳化剂: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乳化与溶解不同,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注意:用汽油与用洗涤剂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有本质的区别,用汽油清洗是利用汽油来溶解油脂,形成的是溶液;而用洗涤剂清洗是利用洗涤剂将油珠乳化变小,形成的是乳浊液。 6、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a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浓 H 2SO 4溶解时放出热量 b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C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溶于水。 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要指明压强),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 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 a 、明确前提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改变溶剂量或温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 、明确“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c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前提条件发生改变,则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状态也会发生改变。

人教九年级英语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单词 Prefer lyrics Australia electronic suppose smooth spare director case in that case war stick Stick to shut shut off down dialog ending documentary dram plenty of superhero sadness pain moving lifetime pity total in total master recall wound painful once in a while intelligent sense. reflect .perform praise 一.1. dance to music 随着音乐起舞 2. sing along with 随着……一起唱 3. musicians who pla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弹奏不同类型音乐的音乐家 4. electronic music 电子音乐 5. not much=nothing much 没什么(事) 6. suppose sb. to do sth. 猜想某人做某事 be supposed to do sth. 应该做某事 suppose sb (to be) +adj. 原以为某人是…… 7. have spare time 有空闲时间 in one's spare time 在某人的空闲时间 spare the time to do sth. 抽时间做…… 8. think too much 想得太多;过度思考 9 in that case 既然那样 10. World War II 第二次世界大战 11. smooth music 悦耳的音乐 12. prefer A to B 比起B来更喜欢A prefer doing A to doing B 愿意去做A而不是去做B prefer to do A rather than do B 宁愿做A而不做B 13. feel like doing sth. 想要做某事 =want to do sth. =would like to do sth. 14. stick to 坚持,固守 15. be down 悲哀,沮丧 16. cheer sb up 使…高兴/ 振奋 17. have a happy ending 有个美满的结局 18. less serious 不那么严重 19. a good way to do sth. 做某事的好办法 20. shut off 关闭 21. in time 及时on time 按时/准时 22. once in a while 偶尔的;有时 =sometimes /at times 23. write one's own lyrics 自己写歌词24. take sb to sp. 带某人去某地 25. Chinese folk music 中国民间音乐 26. be played on the erhu 由二胡演奏的 27. move sb. 感动某人(sb. be moved by sth.)beautiful 异常的/出奇的美 29. sense a strong sadness and pain 感觉到一种强烈的伤感和痛苦 30. the most moving pieces of music 最令人感动的乐曲 31. the city of Shantou = Shantou city 汕头市 32. by age 17 到十七岁的时候 33. musical ability 音乐才能 34. develop a serious illness 得了一种很重的病 35. become blind 成了盲人;变瞎 36. make money 赚钱 37. get married (to sb.) (和某人)结婚 38. continue to do sth. 继续去做某事(另一件事) continue doing sth. 继续做着某事(同一件事) 39. perform in this way 用这种形式表演 40. during/ in one's lifetime 在某人有生之年 41. by the end of ... 到……末为止(时间) at the end of ... 在……尽头/末梢(时间、地点) 42. It's a pity that ... 遗憾的是…… 43. in total 总共 44. be recorded for the future world to hear 被记录下来供后人聆听 45. praise ... for ... 因为……赞美 46. China's national treasures 中国的国家珍宝 47. paint a picture of ... 描绘了一幅……画 48. recall one's deepest wounds 唤起某人最深的伤痛 49. painful experiences 痛苦的经历 50. a time for spreading joy 传播快乐的时间51. live a very hard life.过着艰苦的生活。 sad beauty not only paints a picture of Abing’s own life but also makes people recall their deepest wounds from their own sad or painful experiences. 不仅忧伤的美描绘了阿炳的自己的生活,但也让人从自己的悲伤或痛苦的经历中,回忆起他们最深的伤痛 二.用法 prefer A to B prefer doing A to doing B prefer to do A rather than do B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考试要求: 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水、乙醇、汽油等常见溶剂 考点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分散到形成的的、的,叫做溶液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FeSO4为色Fe2(SO4)3为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的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⑶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考点二) ①溶解:如NH4NO3溶解 ②溶解: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③溶解:如NaCl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考试要求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含义;初步了解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特别注意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有关溶解度曲线:能看得懂溶解度曲线图,能根据图上的数据进行计算 考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下,向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指在下,向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 2 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符号为:) (1)溶解度定义:

最新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

第九单元《溶液》测试题(一)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l: 35.5 Zn : 65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一种是溶液,后一种是化合物的是() A、酒精、二氧化碳 B、稀硫酸、液氧 C、汽水、干冰 D、冰水混合物、氧化铜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厨房洗涤剂清洗油污后形成溶液 B用硬水洗衣服不如用软水洗得干净 C、硝酸铵溶于水制得的冰袋可用于给高烧病人降温 D、冬季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可使冰雪快速融化 3、在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蒸馏水和一瓶失去标签的氯化钾溶液,鉴别它们的正确方法是() A.尝液体的味道 B.蒸发液体看是否结晶 C.加入白色硫酸铜粉末 D.看颜色 4、炎热的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中拿出一杯内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m.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4℃时m溶液一定是饱和溶被B.室温下,n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D.m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n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蔗糖溶解于水 B.食盐水蒸干后出现白色粉末 C.饱和石灰水升温后变浑浊 D.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白膜6、据文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A. 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 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 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D. 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7、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这说明()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D.溶液比原来要浓一些8.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食盐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计算、称量、溶解、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B.溶解、计算、称量、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C.称量、溶解、计算、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D.称量、计算、溶解、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9、用50g 98%的浓H2SO4配制成20%的稀H2SO4,需加水的质量为() A.145g B.195g C.196g D.245g 10、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下列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溶 质 质 量 溶 质 质 量 溶 质 质 量 溶 质 质 量 加入KNO3的量 A 加入KNO3的量 D 加入KNO3的量 C 加入KNO3的量 B 精品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一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 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 (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 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 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 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 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 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 能计算在内。 【实验9-2】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 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知识点三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⑵注意:有意义的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b.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知识点

1. What does he look like? 他长什么样? 【 解析 1】l o o k l i k e 意为 “看起 来像” ,用来 询问某人的 身材或长 外貌 ,其结构为: “ What + do/does +主语+ look like? ” 【解析 2】be like 像,, 一样 ,指品德、相貌等像(指人的个性特征) 如果 询问人的性格、人品 时,多用 What be(am/is/are) ? like? — What ’ s he like?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 He ’ s friendly and kind.他友好善良。 【拓展】回答相貌的提问: a) — What do/does sb. look like? — sb. +be+形容词 / —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 She is tall. b) — What do/does sb. look like? — sb. be of +名词 (指描述某人的体形、身材等) —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 She is of medium build. c) have/has +形容词 +名词 (指强调某人的体貌特征) —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 She has long hair ( ) 1. I ____ my mother and I ______ her. A. am like; like B. am like; am like C. like; like D. like; am likes ( ) 2. -How do you _______ China? -Very much. A. like B. likes C. liked D. look like 2.She is of medium build, and she has long straight hair. 她身材适中,留着长发。 【解析 1】medium build 中等身材 1 ) b u i l d 作名词意为“体格 ” 。有两种表达方法: He is of medium build. = He has a medium build. 2) b u i l d 作动词意为“建造,建 设” 。例如: We are building a house. 我们正在建造一个房子。 【解析 2】表示某人中等身材或中等个头时,其构成为: “ sb + be + of + medium build/height 。 ” She is of medium height. 她中等的身高。 【解析 3】表示“某人长着或留着发”时,则只能用 has/have, 其构成为: “主语 + have/has + ? hair 。” He has short hair. 他有短发。 注: “be +形容词 ”强调 某人是 ,, 样子的外形 ,常用于描述大概的体形、身高等。 “ have/has +名词 ”结构强调 某人具有的相貌特征 ,常用于描述五官、相貌等。) ( ) 1. Our captain _______ tall and he _______ a medium build. A. has; has B. has; is C. is; has D. is; is ( ) 2. My sister ____ curly hair and she ____ of medium height. A. is, is B. has; has C. has; is D.is; has 3. We ’ re meeting at seven, right?我们今晚七点见面,是吗?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 【考点梳理】 考点1 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溶剂有水、酒精等。 考点2 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考点3 乳浊液的乳化 往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考点4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 考点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 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2、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考点5 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2、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质量 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4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九单元知识点讲解

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 一、词性转换 1、curly反义词:straight 2、tall反义词:short 3、high名词:height 4、thin反义词:fat 5、glass复数:glasses 6、act名词:actor actress 7、sing名词:singer 8、describe名词:description 9、different 副词:differently 名词:difference 10、real副词:really 11、big反义词:small Exercise 1: 二、重点词汇 1、a little bit & a little & a bit 1) 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三者可通用,但a little bit比后两者所表示的程度稍弱一点。 Today is a little bit / a little / a bit cold、今天有点冷。 2)修饰不可数名词时,a little直接跟不可数名词,a bit需加of再跟不可数名词。 There is a little / a bit of water in the glass、杯子里有点水。 3)a little 与a bit在否定句中意思恰恰相反。not a little相当于very “很,非常”,not a bit相

当于not…、at all“一点也不”。 ① He is not a little hungry、= He is very hungry、她很饿。 ② He is not a bit hungry、= He isn’t hungry at all、她一点也不饿。 2、stop to do sth、“停下来去做某事”。指停止原来做的事情,去做另一件事情。 stop doing sth、“停止做某事”,指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即不做某事了。 E、g、He stops to do his homework、 He stops doing his homework、 Class begins, please stop talking、 We are all tired, stop to have a rest、 3、remember/forget doing sth、记得/忘记做过某事(事情已做) remember/forget to do sth、记得/忘记要去做某事(事情还没做) E、g、Please remember to eat lunch、 I am sorry, I forget to my homework、 I remember playing computer with my sister yesterday、 I forget calling you、 4、no more & not…、any more & no longer & not…、any longer 1) no more = not…、any more表示数量与程度的“不再(增加)”,常修饰终止性动词。 We won’t go there any more、我们不再去那里了。 The baby watched and listened, and she cried no more、那个婴儿瞧着、听着,不再哭了。 2) no longer = not…、any longer表示时间上“不再(延长)”,常修饰延续性动词。 He no longer lives here、她不再住在这儿了。 You can’t stay here an y longer、您不能再留在这儿了。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梳理(最新整理)

第九单元《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一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注意:a、溶液是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 b、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 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实验 9-2) d、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e、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到液体中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部分不能算在内。 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f、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g、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不同。一般来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溶液的用途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得快,制造某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缩短生产周期。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以溶液形式存在,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名称: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4、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实验 9-4)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混浊状态,静置后都分为两层。 5、乳化现象 (1)乳化剂: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乳化与溶解不同,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注意:用汽油与用洗涤剂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有本质的区别,用汽油清洗是利用汽油来溶解油脂,形成的是溶液;而用洗涤剂清洗是利用洗涤剂将油珠乳化变小,形成的是乳浊液。 6、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a、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浓 H2SO4溶解时放出热量 b、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C、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溶于水。 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要指明压强),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 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1: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即同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同。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拓展延伸】 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例1】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 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除此之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但是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即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是水,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2)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液时,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形成溶液时,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但是只要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拓展延伸】 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例2】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酒精溶液;(2)食盐水;(3)稀盐酸;(4)澄清石灰水;(5)硫酸锌溶液;(6)铁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