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调查报告

一、引言

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始于东汉,盛于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衰于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停烧,烧造历史长达千年之久,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可以说,上林湖越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蕴涵着慈溪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是慈溪古代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发展的见证,是浙江文化的根基和主要组成部分,拥有着难以完全表达的深刻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本着从整体到个体,从全局到局部的原则,我们结合实际对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希望可以通过这次调查总结出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以点带面,为上林湖越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出更多有建树的建议。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调查目的

1.初步了解上林湖越窑遗址历史及现状。

2.初步了解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措施实施情况。

3.初步总结上林湖越窑遗址传承与发展经验。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是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辅助问询相关的保护工作人员。

(三)调查时间

2019年*月*日——2019年*月*日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现场调研、问卷调查、资料查询与等综合调查方式。

二、调查内容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浙江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根据调研情况显示,上林湖的遗址分布按时间朝代分布有东汉、三国时期窑址11处,南朝1处,唐代31处,唐—五代11处,唐—北宋17处,五代7处,五代—北宋27处,北宋10处。按地点分类有后司岙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核心窑址之一),位于上林湖越窑遗址中部的西岸边,

考古面积1200平方米,呈“凹”字型分布,中间是烧瓷的龙窑,左侧是碎瓷废料堆积区,右边则是当时制瓷上釉的作坊;有荷花芯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中重要窑址之一),其依山而建,沿山麓而上,呈不完全规则的长方形,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由火膛、窑床、窑尾组成,长约41.8米,宽约2米—2.8米不等;有寺龙口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中重要窑址之一),其沿岸分布,位于匡堰镇乾炳村古银锭湖南侧钓杆山西坡,两侧废品堆积隆起,最厚处达10米以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

同时,因其集我国瓷器发祥地、唐宋越窑青瓷生产中心以及秘色瓷原产地于一体,窑址群范围之广,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当地政府对其也进行了相应周全的保护。本次调查报告主要包括了历史发展轨迹、文化历史地位和遗址传承与发展情况简述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历史发展轨迹

从东汉中叶至隋代的500年间,上林湖的制瓷作坊不多,处于就地销售的小规模生产阶段。从调研现场对窑址的地形和废品堆积状况分析来看,东汉窑具有圆筒形、喇叭形垫座和三足支钉等;晋代和南朝有钵形、喇叭形垫座和盂形齿口间隔具等。三国时期,上林湖的瓷业生产已初具规模,窑场数量不断增加,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形成了越窑创烧以来第一个兴盛期。晋代的瓷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制作工艺逐步走向成熟,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在继承前一时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烧制出了堆塑罐、鸡首壶、唾盂、蛙尊等,装饰以弦纹、褐色点彩为主。南朝时期,上林湖周边地区窑场虽然已趋于萎缩,但窑场数量仍继续增加,制瓷工艺进一步提高,装饰流行刻划重线莲瓣纹和褐色点彩,点彩小而排列紧密。

唐至五代,上林湖瓷窑激增,制瓷工艺显著提高,在胎、釉配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成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进和提高。唐代晚期,创制和使用了匣钵,坯件装在匣钵内烧成,不再相互叠压和受烟火、灰砂的熏染,因而釉面光洁,色泽一致。宋初,上林湖的瓷业仍处在兴旺发达阶段。瓷器制作精细,品种丰富,碗、盘、盏托、注子、盖盒、

罐、钵、香熏等等,胎骨细薄,式样优美。到北宋中晚期,品种逐渐减少,装饰简朴,制作逐渐粗糙,上林湖瓷业趋向衰落。到南宋时终于停烧。

(二)文化历史地位

在我国制瓷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上林湖越窑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受到各地窑场的青睐和摹仿,其制瓷技术从不同层面,直接或间接地传播到全国各地,如湖南岳州,江西洪州、浮梁(景德镇),四川邛崃,福建泉州,陕西耀州,河南汝州,河北定州等窑场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同时,越窑的制瓷技术还远播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对海外瓷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上林湖越窑的纹饰凝聚着古人的才艺和各个时代众多的

信息,反映着不同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蕴含着丰富的历

史文化内涵,有较高的文化和欣赏价值。特别陈万里先生在《中国青

瓷史略》中写道:“越器上的纹样实在是异常丰富多彩的,要是能在上林湖方面出土越器及碎片中尽量搜集的话,真可以编辑一本材料丰富

的图案书集。”由此可见,上林湖越窑作为中心产地其当初烧制的烧造的秘色瓷是何等的备受推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怎样崇高的地位。

(三)遗址传承与保护发展情况简述

20世纪30年代,陈万里先生曾来上林湖等地考察,著有《越器图录》、《瓷器与浙江》等书,对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介绍,开创了上林湖越窑遗址传承与保护发展的先河。1982年,慈溪开展了文物

普查,对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等地作了全面的调查,1984年又进行复查,共发现古窑址近200处(其中上林湖近120处)。从1988年到2013年,上林湖越窑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寺龙口、刀山遗址、白洋湖和里杜湖越窑遗址归入上林湖遗址。

同时,在对上林湖越窑的传承与保护发展上,相关单位与个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5年,浙江省文物局与上海博物馆等单位在

上海举办了“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后编辑出版了《越窑•秘色瓷》和《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浙

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当代政府联合举行了“2002国际越窑

学术讨论会”,100多位中外专家云集慈溪,对越窑青瓷的文化内涵

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共发表交流学术论文31篇。截至目前,国内

外的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不断加强对越窑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类学术刊物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和交流的相关论文已达二百余篇。

三、建议与思考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本着用历史教育当代、用文化熏陶

当代、用精神鼓舞当代、用经验引领当代原则,推动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我们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遗址保护意识。对于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工作而言,强化遗址保护意识是前提,我们应该加大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历史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使大众熟知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家底”,做到“守土”有责。

2.优化文物保护法规。无论是对于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工作还是其他的遗址保护,优化文物保护法规一直是重要手段。比如借鉴安全生产监管严厉的问责机制,有利于对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建立起逐级问责的刚性机制。

3. 加强规划制定保护。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工作要在已有规划

制定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两个方面的规划制定保护。一是产业发展规划融合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内容。凡是产业发展规划可能涉及到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利用的,都必须融合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内容。二是针对其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制定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专项规划。

4.发挥地方人大作用。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地级市人大的立法权,针对本地的城镇化建设特点,制定合适的历史文化保护法规,增强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的权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通过地方人大机构的决议,明确一批历史文化遗址为永久性保护区域,避免城市开发项目的“染指”。

三、总结

毫无疑问,越窑制瓷业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成功的手工业,从其发

展的轨迹中能够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这些经验自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而文化源于田野,来自生活,来自社会实践,融于具体事物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