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饮篇》之中的爱与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饮篇》之中的爱与美
高永德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
《斐德罗篇》与《会饮篇》应当是一起阅读。两篇合在一起提供了柏拉图关于爱的思想。《斐德罗篇》中某文章作者的想法认为爱主要是一种肉体的欲望。但在苏格拉底看来,爱是一种冲动,充满着美和善,是一种提升灵魂、使之能够踏上通往真理之路的神圣的迷狂。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寻求“超越的东西”。
《会饮篇》中通过一系列私人聚会中的发言,探讨共同的主题——爱,从低到高的各种等级的爱。而苏格拉底的发言使宴饮到了高潮,使众人佩服。宴会主人阿伽松谈论的是凡人之爱,苏格拉底的发言紧随其后从凡人之爱转到神的爱。苏格拉底说,我们起先爱的是可见的肉身之美,然后爱的是不可见之美,即美的灵魂。
关键字:对话爱神爱与美灵魂
作者简介:高永德,男,1988年5月4日。甘肃白银市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一、人物简介
《斐德罗篇》主要人物:苏格拉底、斐德罗、吕西亚斯。
《会饮篇》主要人物:苏格拉底、阿伽松、厄律克西马库、斐德罗、阿里斯托芬、鲍萨尼亚、阿里司托得姆、阿尔基比亚德。
二、《会饮篇》之爱与美
介绍《会饮篇》的爱与美的观点之前,首先应该和《斐德罗篇》中的爱与美的观点联系起来。
一、爱神是贫乏神与资源神的孩子
二、“爱”的本质是美,是对美的追求。
三、对“美”的追求就是对哲学的追求
四、中国式爱与西方式爱的差异
中西很早都提出了美的概念。中国古代美字的出现,据说和先民的主要生活来源“羊”字有关。许慎《说文解字》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主膻也。”通过把羊的“大”理解为美,由“羊大”带来的是给人的愉悦满足的心情。但是现代人也把它用人类学的巫术论来解释:“美”字像一个头戴羊冠的人,把羊形戴在头上进行巫术祭奠活动。戴冠的人是“羊大”,是部落里的酋长或者大人。所以“美”字代表了对这位酋长大人的尊敬之情。这两种解释,分别对应于中国古代对“善”的两层含义的理解,即日常的含义和道德的含义。日常的含义与人们日常的欲望有关,也就是与口腹之欲有关,所以“善”就是“羊入口”,而美相当于这种意义的善,就是“甘”,而“甘”也就是美,许慎又说:“甘,美也,从口含一。”这与我们今天对中国人处于“民以食为天”的“口唇期”的深切感受相吻合。
在反映美和善的关系中,以孟子的一段话最为典型。有人问孟子,何谓善,何谓信?他回答:“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答,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美从“羊入口”的可欲之善而来,经过“有诸几”的内化,达到充实和“大”的光辉,而通向道德上的“圣”和最高的“神”。这里的“神”不是指上帝,而是指天道的高不可测,是圣人的极致。可
见,中国人的美的概念与善的概念其实是不可分的,许慎《说文解字》:“美与善同意。”正因为如此,所以美也带上了善的两个层次,即作为满足口唇耳目愉悦的感性评价标准的层次和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层次。儒家持有的观点认为真正的美在于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如孔子认为“里仁为美”,“里仁”也就是在邻里关系中内外远近皆“无害”、和谐共处的意思。荀子说的也很明确,他说“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问,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但这种人性之美是必须由人们努力改造人性的恶而小心维持的,所以必须化性起伪。美德是人们有意做出的,甚至是说出来的。这种美言最终变为对政治权利歌功颂德以维持稳定的手段。
墨子对儒家以美来化性起伪、达“圣”通“神”的做法非常反感,在他眼中,美并没有那种超越于感官享受之上的功能,甚至也不是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所必须的。他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在他看来,美只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的需要满足之后的一种奢侈,一种多余的装饰,而在人民基本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的现实条件下,追求美饰只是富人和权贵们的一种无聊的炫耀和刺激。可见墨子是用彻底的实用观点排斥了审美观点,把美还原为可欲之善,或者说以取消美得方式割裂了美与善的关系。相比而下,道家的批评要高明些。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美和善都在那儿,用不着去特别宣扬,最好是保持美善的本色而不自知。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旦“言”出来就不美了,所以真正的美是朴素的。从形而上学的眼
光来看,老庄对“美”的提升比儒家的提升更高,但却脱离了美的根基即人的感性;而儒家较好地平衡了感官享乐和伦理政治之间的关系,既不沉溺于感官享受,也不流于抽象玄思,但一般说来世俗气太重,也不能免于伪饰的指责。先秦以后,中国有关美得概念基本上已经定型,就是两大模式,一个是儒家的模式,强调美对于善即伦理、政治的依附以及美得“撄人心”的移风易俗作用;一个是道家的模式,关注于美得超越世俗,包括超越感官享乐和道德、政治工具的独立本体地位,他在后世越来越成为形式主义美学的理论根据。
其次,
三、美之永恒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西方哲学思想[M].李朝东,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3]赫里斯托斯.扎洛克斯塔斯.苏格拉底[M].李成贵,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西方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
内容转述者:阿波罗多诺
内容来自:阿里司托得姆
咨询喝酒意见:鲍萨尼亚
对意见的回应:阿里斯托芬——称赞鲍萨尼亚
怀疑阿伽松喝酒:厄律克西马库
回应喝酒,赞同厄律克西马库:斐德罗
提出讨论的题目:厄律克西马库
他利用欧里庇得斯的一句台词作开场白
目的:“爱神却看不到有人大胆地对她进行赞颂,而爱神是应当得到赞颂的。”
屋里的所有人都要按照顺序赞美爱神。
尽管有可能按照顺序可能不公平,苏格拉底表示赞同这个方法。
一、首先,斐德罗论证:爱是一位伟大的神。爱神的力量在影响有爱情的人的心。
二、其次,鲍萨尼亚的发言
天上的阿佛洛狄忒之爱,它本身属于天对城邦和个人都弥足珍贵,因为它约束着有爱情的人和被爱的人,要他们最热诚地注重道德方面的进步,而其他各种爱都是地上的阿佛洛狄忒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