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市古镇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仙市古镇简介
自贡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是釜溪河当年重要码头之一,建筑保留着原有风貌,寺庙祠堂众多。

仙市镇依偎在釜溪河畔,这千年古镇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仍然风韵犹存。

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

因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相继确定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

摘要
自贡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是釜溪河当年重要码头之一,建筑保留着原有风貌,寺庙祠堂众多。

仙市镇依偎在釜溪河畔,这千年古镇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仍然风韵犹存。

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
自贡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是釜溪河当年重要码头之一,建筑保留着原有风貌,寺庙祠堂众多。

仙市原名仙滩,始建于1400前的隋代,民国元年改称“仙市”。

相传,玉皇大帝的私生女八仙姑生性豪放不羁,厌倦天庭奢靡,向往人间美景,一日携牡丹仙子,荷花仙姑,与狮,龙,虎,象,猴偷下凡间,在古仙市一带肆情嬉戏,乐而忘返,竟在河畔侧卧而寐。

玉帝大怒,遂施法收回其灵魂,让其躯体留在人间化作山水。

因此从高处看,古镇的山形地貌,就象一位侧窝的美少女,釜溪河在此又有一滩,恰在仙女脚下,故名“仙滩”。

自古有“仙女下凡卧河边,金银首饰撒满滩玉带长河千帆掠,玉树翠竹舞翩跹。

虎牵象鼻鹦鹉欢,狮子回头望牡丹天潭河内朝鼓响,桥墩坝上会神仙”的民谣,形象的概括了仙市古镇美丽的传说和优美的环境。

自贡仙市古镇“因盐设镇”,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是釜溪河当年盐运重要码头之一,俗有“中国盐运第一镇”之称。

昔日,自贡井盐经此入沱江、进长江、溯赤水,上蓉城、入川西、去川北、进川东、出三峡,古镇成为井盐出川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水码头;如今,镇区内打铁、弹棉花、纺线、捕鱼等各类传统精湛手工技艺和传统的节日龙灯、花轿迎亲、钟馗庙会、街头茶馆、川剧玩友、长竿旱烟等民俗民风传承完整,别具风情。

古镇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奇的历史文化遗存让人流连忘返。

仙市镇依偎在釜溪河畔,这千年古镇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仍然风韵犹存。

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五栈、五庙、一祠、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

因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相继确定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

二00七年五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改革开放以来,古镇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古代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连古镇之名都来源于美丽的传说:“玉帝之女被人间美景陶醉,下凡侧卧在釜溪河岸边逍遥酣睡而名——仙滩。

”因此,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韵味充满了这个古镇,明末清初的古建筑群:南华宫(建于公元1692年)、天上宫(建于1850年)红墙黛瓦、众鳌高翘、雕梁画栋、木雕飞禽走兽、花草虫鱼,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这里的佛教文化也很兴盛,佛像雕塑林立,长年香火缭绕,古刹钟声回荡古镇,还有那“仙女峪”,曾有“瑶池”之称,内有摩崖石刻,石窟观音、月亮井等名胜古迹。

仙市镇真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名的“金桥寺”,现为川南旅游线上的佛教文化景点,仙市这无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政府已规划、保护、开发、建设,促使古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这将为历史文化名镇谱写新的篇章。

仙市古镇有:四街、五栈、五庙、一祠、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
四街:正街、半边街、新街子、新河街(四条街至今保持原样)。

五庙:南华宫、天上宫、川主庙、湖广庙、江西庙
一祠:新河街的陈家祠堂(完好无损)
三码头:运盐码头(仙市盐船码头,早已是痕迹难寻。

火车代替了盐船,运盐的方式完全改变了。

)一鲤(里)三牌坊:一里之内有三个不同建筑特色的牌坊(一木两石)
九碑、十土地:纱帽石、教化岩、大馀洞、小馀洞、月亮井、丁家沱、印把山、印盒山、营门口、罗家洞、皇帝坟、万年坟、黄桷岩等(资料不齐全,也无法证实,这里的古迹文革期间被毁于一旦)
仙市镇隶属于自贡市沿滩区,距自贡市区仅11公里,幅员面积55.12平方公里,镇域人口38068人,辖26个农业村和1个街道社区,场镇面积0.96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面积17.6公顷,镇区聚集人口约41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61人,农民进镇经商、购房和暂住人口2289人,人均综合用地51.7平方米,城市化水平11%,国内生产总值41573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8%、27%、25%,去年农民人均收入2390元。

目前该镇基本形成了1个中心镇、2个一般集镇、4个中心村和19个基层
村的村镇体系格局。

1934年置仙市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5年姚坝、大岩两乡并入建镇。

位于县境西北部。

釜溪河东岸,距县城25公里。

面积55.3平方公里,人口3.9万。

富顺自贡公路过境。

辖上水、天成、芭茅、华丰、石塔、月合、瑜龙、鱼洞、箭口、坳店、云溪、水口、姚湾、洞山、五七、蕉湾、象山、大岩、余家、百胜、八斗、狮吼、石桥、马丘、南和、柏树26个村委会和仙滩居委会。

乡镇企业有酿造、饲料化工、化肥等厂。

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红薯、玉米。

经济作物有油菜、甘蔗、黄麻。

兼养蚕,养猪。

境内有古迹五庙和“渔洞”胜景,洞外石林之间有多处摩崖石刻。

1992年4月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名镇古镇保护场镇。

以川南穿斗式民居商贸建筑为主,建筑保留着原有风貌,寺庙祠堂众多。

酌配宫、庙、堂、祠于其间,融“山、水、人、业、思(信仰)”于一镇,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四街、五栅、五庙、一祠、三码头”成为我国古镇建筑风格和设计思想完美统一的代表作,被誉为“川南场镇风情的标本”、解读川南场镇风情民俗的“活标本”。

油盐酱醋茶,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的。

中国很多古镇,都因此而繁
荣,比如自贡仙市古镇,就是四川井盐出川第一重镇。

这个因盐而兴旺的老码头,虽然已经渐渐隐入历史的尘埃,但仍值得去寻访探寻它美妙的风貌。

自贡盛产井盐,发达的盐业贸易也让釜溪沿岸孕育了不少的水码头,小集镇。

仙市古镇,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釜溪河畔的它曾经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

古镇素有“四街、五
栈、五庙、一祠、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闻名遐迩。

2007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名副其实的川西名镇。

镇名“仙市”,总让人想起天上的街市,但走在古朴的街头,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人间的气息。

天阴着,青石板街道两旁是古老的木结构古建筑店铺。

清晨的人还不多,有淡淡的雾气弥漫着。

两旁的餐馆、理发店、铁匠铺、碾坊、药铺……老板或伙计慢条斯理地取下长木门板,开始一天的营生。

五颜六色的服装,香味扑鼻的牛佛烘肘……你只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常态,这就是川西小镇的真实生活。

下到釜溪河边,还有渡船摆渡。

我拉着涛涛去坐船,来回一元钱。

一只长篙,一把铁桨,穿着红白花衫的撑船大娘把小船划过平静的釜溪河,在集镇和乡野间来回摆荡!
仙市集镇不大,却有好几个寺庙。

金桥寺、天后宫、陈家祠、江西庙……一座座骑马楼山墙飞檐高企,青砖墙,显得别有一番风情。

走在街上,感受着恬静的日子如流水般匆匆而过!仙市……人间……
古老的巷子顶上的翘脚飞檐
骑着摩托,扛着铁锅!
豆花儿的蘸水
豆花饭庄
嫩豆花儿,好吃!
仙市的特色肘子
好吃街
古老的文具门市部
幽静的小路
洒满花瓣的青苔路
最热闹的金桥寺
翠竹掩映石板路
陈家大院里的老人家
镇子上最富有的陈家大院
丁字街
划渡船的女人
仙市川西民居特色的砖墙防火檐头
粉墙,小青瓦,川西民居的特色
买刀的农民大叔
一排排的肘子,啧啧啧,要流口水的!
铺桌布的女孩儿
补锅匠,我曾经预订的职业!哈哈!
剃头匠,貌似3元一位
绣庄,不晓得是不是胡媚娘开的!哈哈!
墙头伸展下来的蔓藤
专业级的模特奶奶!哈哈啊
自贡恐龙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外型,很象一座巨大的岩窟,造型奇特美观,是我国继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馆之后修建的又一大型专业性现场博物馆。

它占地2.5万平方米,陈列面积3600平方米,分为三层。

陈列以大山铺恐龙化石埋藏现场及出土的恐龙化石为主。

展览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与恐龙相关的基础知识、如生物进化、化石、地质年代、恐龙的演化与分类等等。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大山铺的各类恐龙化石。

它们陈列在高大宽敞的装架厅里,这里有几副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其中“天府峨嵋龙”是该厅最引人注目的庞然大物。

它的头被细长的颈支的老高,离地面约10米,全身长约20米,躯体粗大,尾巴很长,四脚着地,昂首挺立。

大厅里除了“天府峨嵋龙”之外,还是一具凶猛的能食“天府峨嵋龙”的“建设气龙”的骨架,但它全身长仅四五米。

其他还有进步性与原始性相兼地蜥脚类恐龙-李氏蜀龙,身躯细小,两足行走的鸟脚类恐龙-多齿盐都龙,早期的比较原始的剑龙-太白华阳龙,空中飞翔的龙和遨游水中的凶猛肉食性蛇颈龙等等。

第三部分是恐龙埋葬遗址。

这里向人们展现了大面积的发掘现场。

自贡博物馆在世界上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齐名,合称为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

四川自贡不仅著名的盐都,而且还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

这一带侏罗纪(1.35亿年-2.1亿年前)的陆相地层相当发育,恐龙化石就埋藏在侏罗纪早、中期陆地层中,而此期的恐龙化石正是世界恐龙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所以自贡的恐龙化石为世界研究恐龙的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关键性的原始资料。


地质考察,侏罗纪时期,自贡这一带是开阔的滨湖地带,气候炎热,水草丰茂,大树参天,是恐龙理想的生活场所,而大山铺又是风平浪静的砂质浅滩,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从远处搬运来的恐龙尸骸,都被浅滩上的泥沙掩埋起来。

尸骸地堆积与泥沙的掩埋交替进行了很长时期,以后再经过一两亿年漫长岁月的积压,终于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含化石的砂岩层。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建于1959年。

是中国最早建立和自然科技史博物馆之一。

主要收藏、研究、陈列中国盐业历史文物和资料。

本馆以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窗口。

在征集收藏的历史井盐工具、契约、帐册、岩口薄等珍贵文物中,钻、治井工具是中国唯一保留的古代顿钻工具。

其中陈列《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从钻井、采卤、天然气开采、制盐等方面,展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馆刊《盐业史研究》向国内外公开组织《博物馆》季刊会对本馆作过专题介绍。

西秦会馆是会馆建筑发展达到极盛时期的产物。

是清乾隆元年至十七年(1736——1752年)陕籍商人来自贡经营盐业致富后集资修建的同乡会馆。

道光七年至九年(1827——1829年)又扩建了正殿。

两次共耗去白银五万余两。

全馆占地约3000平方米。

因主供关羽神位,俗称关帝庙或陕西庙。

1958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来自贡视察,把西秦会馆定为盐业历史博物馆馆址。

1980年西秦会馆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井
最令盐都人引以自豪的,是这口被称作世界上第一口最早由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

它在钻井技术之上,堪称世界之最。

这口井座落在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占地面积3亩,井位海拨341.4米,处在一口叫做长堰塘的堰塘旁边。

该井开钻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3年,方始凿成。

井深1001.42米,既产卤,又产气。

当时,卤水自喷量每日约14立方米,并且能日产4800-8000立方米天然气,可供14吨盐的燃烧。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海井钻成11年后,俄国的谢苗诺夫都于1846年钻成了口浅井,采出少量井油。

再过13年之后,美国的狄拉克才于1859年8月,钻成一口21.69米深的井,而且只从井里采出1.8吨多的井油。

由此看来,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具有昭著于世界的聪明才智。

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这块三迭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地区的秘密,而且由此因盐兴市,各地盐绅商贾纷至沓来,凿井设灶,一时市景繁华。

周围1.2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先后钻井198口,平均6060平方米就有一眼井,呈现“天车”林立,锅灶密布,视管纵横,云蒸雾蔚,一派井盐生产的繁华景象。

燊海井灶几度更名,先为元昌灶、荣华灶、乾元灶、四义灶,后改名过益记德新灶、新记同森灶、君记同森灶、益记同森灶、金和德星灶、福记同益灶、建记同森灶7个灶名。

距今已一百五十多年的这些深井,到后来卤水量逐渐减少,乃至枯竭,然而天然气层却“取而代之”,源源为断,日产8500立方米。

人间沧桑,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海井因产量减少,压力不足而停产。

后来安了抽气机,用管子抽气,将气送到灶房,供现有八口圆锅煎盐之用,每班有几位盐工操作,班产量原盐两吨左右。

1988年,燊海井正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井灶修葺一新,恢复了当年用牛汲卤,用井里产的低压天然气熬盐的真实情景;保留了那巍然挺立,用一根根圆木、蔑索捆制而成的、高达18.3米的“天车”;运用杠杆原理,由数人在碓架上一脚脚蹬踩冲击打井的木碓架。

这座古盐井的旧遗迹对外开放,供中外游人参观。

自贡市燊海井盐史公园由原燊海井和燊海公园融合加以扩建布成位于于自贡城市中心区西北缘,周围有四条城市主要交通干线与内宜高速公路相连,并处在自贡恐龙王国公园、彩灯公园、西秦会馆等旅游线上,位置适中、交通便捷。

公园南北宽500-700米,东西长约1700米,规划总用地为100.45公顷,是自贡市重点旅游工程。

自贡灯会
2008年自贡第十四届灯会
彩灯,又名花灯,是我国普遍流行的传统的民间的综合性的工艺品。

彩灯艺术也就是灯的综合性的装饰艺术。

彩灯的产生,是从人类运用火、发明灯、制造灯具等发展而来的。

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人类燃起了火堆,点燃了火把,这火堆、火把就是原始灯的起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用动植物和矿物的油蜡来作采光的灯。

《周礼、司恒氏》载“凡邦之大事,供烛庭燎、烛麻烛也”,可见,周朝就有了烛灯。

到了战国,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这在屈原《楚辞》中就有所表述:“兰膏明烛华铜错”。

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

《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

”到了唐朝,元宵放灯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这之后,各地花灯活动尤为盛行。

宋代,花灯发展到了高峰,样式变化万千。

《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开封)宫廷扎做灯山,有普贤、文殊佛骑狮子、白象等灯。

中国彩灯,饮誉古今;自贡灯会,久负盛名。

勤劳智慧的自贡人民,不仅将无与伦比的井盐技术奉献给了世界,而且将美轮美奂的彩灯工艺贡献给了人类。

在千百年来广布年节灯会的神州大地上,自贡灯会脱颖而出,荟萃了中国灯文化的风采,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使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名播四海。

自贡地区的年节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

这里自唐以降便有新年燃灯的习俗,延至清代即有“狮灯场市”、“灯竿节”;到二十世纪初,又渐形成节日的提灯会,更有放天灯、舞龙灯、戏狮灯、闹花灯等活动。

从而发展为集地区民风民俗之大成的会节声闻海内。

自贡灯会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自贡地区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灯、元宵节前后张灯节彩的习俗。

唐宋时期的自贡地区,新年和元宵放灯、燃灯之时,民间杂技、杂耍等表演活动亦尽现
其间,深得观灯民众的喜爱。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在其写下的《沁园春》一词中写到:“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可见当时自贡地区新春张灯、放灯已为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

当然,这与生来形成的灯会尚有差异。

所以,唐宋时期应为自贡灯会的萌芽时期或初始阶段。

编辑本段历史
自贡地区灯会的成型是在清明时期,逐渐衍展为具有相对固定内涵、并在特定时段进行的并有一定传承线路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荣县志》记载:“正月人日后,各祠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谓之天灯,富人寿年丰之意。

兼仿古人礼鸣金执铤,以驱瘟疫,谓之狮灯场市。

”“新年火甚盛……而楼台为甲观,乡人通命曰亭。

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楼,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

西人来观,亦欣然京沪所不见也。

”以上证明清道光以后的灯会已崭露头角,其场景已甚为壮见,灯彩已甚为绚丽,较之京城大邑亦毫不逊色。

在明清时期自贡地区灯会的衍展和传线线路上,尚有几个节点,成为了自贡灯会地方特色和亮点。

天灯会
其一是天灯会。

每年正月初七开始,各祠庙均要立灯竿,悬红灯,举行祭祀活动,时称天会,亦称天灯节。

庙内均张灯结彩,庙前均竖立灯竿,燃灯33~36盏。

其余的小庙宇则点“九皇灯,即灯竿两边各持灯九盏。

燃灯时间,少则三天,多则一月以上,视善男信女们所捐灯油之多寡而定。

天灯会的高潮是在元月十五日元宵之夜。

入夜除燃灯于高矗的灯竿,庙前庙内灯笼高持外,还要燃放鞭炮、焰火,耍龙灯、狮灯,各种杂耍。

牛儿灯、车车灯的表演常常通宵达旦。

自贡天灯会的遗址甚多,至今在城乡保留着众多以灯竿为命名的地名。

在自贡地区中,灯竿坝即近十处,此外尚有灯竿冲、点灯山、灯会山、灯夹林、点灯坡、五里灯、万年灯、红灯山等等,由此可见清代自贡地区灯会之盛。

自贡灯会
五皇灯会
其二是五皇灯会,系天灯会的延续。

贡井地区有庙名“五皇洞”,传此处原为一山洞。

五皇洞建立后,香火甚旺。

每年冬至至春至春节,庙内张灯结彩,前来祭祀五皇,许愿还愿者抬着供品,络绎不绝。

正月初八起竖灯竿,点红灯,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祭祀活动达到高潮。

入夜施放烟火,鸣放鞭炮,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漂河灯
其三是漂河灯,又名放河灯。

据史籍记载清乾隆年间,贡井贵州庙即有办盂兰会之举。

办会5至7天,有放河灯、放焰口等活动。

自贡地区举办盂兰会、漂河灯一般是从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前两天开始。

设斋供佛、祈祷叩拜,以求大慈大悲菩萨救渡祖先、超度亡灵。

诵经施法,做水陆道场,以求野鬼孤魂不要扰搅凡间。

僧众人等,聚集在河边塘口,在一片诵经祈祷声中,将众河灯放置水面,任其漂流,统称“莲子灯”、“鲤鱼灯”等漂在最前面,称为“头灯”。

其余则多用红色在厚纸做成斗型的灯,尾随其后,一任漂放。

放河灯有时亦在晚间进行,河灯盏盏,灿若星河,缓缓流动,发人遐想,甚为壮见。

孟兰会期间,还有一种名为“放焰口”的习俗,老百姓直呼为“放烟火架”。

焰口的形状一般为各式各样的“伞”,“伞”中结彩灯、盘烟花,晚间张放,焰光四射,响声震耳,令人眼花缭乱。

《宋县志》中对此有精妙的记述:“七月十五,各乡馆举行盂兰佛事,夜张花散,其制不一。

火之发也,瑰怪溢目。


“瞒天过海”
其四为“瞒天过海”,其规模最为宏大的是清末宣统元年(1909)的“皇会”。

是年光绪帝驾崩,宣统即位,醇亲王摄政。

自贡办了一次盛大的灯会,称为“皇会”。

祀光绪皇帝的灵堂设在西秦会馆,遍馆皆挂彩灯,并以此为中心,分成三条线布置“瞒天过海”。

几乎囊括了自流进地区的所有街道,可谓规模空前。

入夜张灯时,徜徉穿行于街道令人流连于十里灯河之中。

此次“瞒天过海”活动,白天五彩缤纷,夜里灯光耀眼,游人如织,欢乐嬉笑,热闹异常。

编辑本段特点
民间最盛行的灯种是宫灯和纱灯。

这些灯题材丰富,精美奇巧,以竹木作架,红色丝绸、布料、纸张等均可作灯衣。

富豪之家在厅堂、门首悬挂的宫灯和纱灯要都制作得十分讲究,有的镶金嵌玉,有的饰以彩穗,有的题写诗文。

纱灯因呈鼓球体,用三块“乙”楠竹篾钉成三脚架,把它挂起来,三脚分开,便可离地三尺垂悬半空,三脚合拢,又可手举高悬。

在当时,它比宫灯的用途还要广泛,龙灯、狮灯、花灯等杂耍多用纱灯伴舞。

2009年自贡灯会
自贡地区在开展花灯活动中,还伴以耍“龙灯”、亦称“龙灯舞”或“耍龙灯”,一般在正月初一“开灯”,正月十六“倒灯”(结束)。

“龙灯”分为布衣龙灯、大龙灯、草龙灯、板凳龙灯等不同的“龙”种进行表演。

布衣龙灯,一般由十二三人组成阵式,有舞龙经的“武阵”、唱念猜字的“文阵”。

套路变化多,“龙”体灵活。

大龙灯,一般龙身在15节左右,每节内能点火烛。

龙头重达30余斤,舞动时每节由一人执柄,常做“之”字型或“S”型舞动。

灯火连成一片,甚为壮观。

草龙灯,主要是用自贡地方特产“芦草”编制而成,由5~7人舞动,灵活逼真。

板凳龙灯,是在板凳一头扎“龙头”,另一头扎“龙尾”,多是兄弟俩共舞,才能配合默契,显“龙”之机敏。

自贡自流井区的“祥龙会”、大安区的“黄龙祥会”,表演技艺精湛,解放前都很著名。

狮灯舞在自贡地区历史悠久。

表演者过去被称为“帮打班子”。

这些班子许多都是世家相传,不仅能舞狮灯,而且还能翻筋头、钻火圈、爬高杆,极富喜剧色彩,让人捧腹大笑。

所以“狮灯场市”有时一表演就是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在川南一带很有影响。

自贡荣县的杨友常,享有“狮王”美誉。

“牛儿灯舞”是流行全川农村的一个灯舞形式。

一般是“牛童”手提红烛灯,表演牵牛、骑牛、逗牛、喂牛和爱抚牛等动作;牛的扮演者则随“牛童”手中的灯表演啃草、喝水、蹦跳等憨态。

表演生动传神、诙谐有趣。

这种灯舞活动不只限于春节,在红白喜事、打谷插秧等重大农历节气时都有表演。

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灯会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又新增了“瞒天过海”、“提灯会”等活动。

民间观灯、制灯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这便是自贡灯会的雏型。

新中国成立后,彩灯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艺术更是花样翻新,奇招频出,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彩灯的设计制作,把形、色、光、声、动相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自贡灯会这门古老的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