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胡胜军

【摘要】中国的人口城市化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还存在着城镇设置的条件与标准过于单一、城市发展模式缺乏渐进性、政府对城市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调控、城市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大城市核心出现衰退,中小城市过快增长、城市化的质量极低、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城镇职能体系不够协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历史原因。目前,加速我国城市化步伐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依据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道路,是比较可行的。

【关键词】人口农村人口城市人口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是伴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人口迁移变动现象,它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标志。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变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城市化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在当今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正进入比较活跃的时期,未来的20至30年面临着“城市社会的来临”和“农业社会的终结”的考验,城市数量将从目前的600多座发展到1300多座,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占全部人口的30%增加到65%,将有5亿多农民走进城市。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正面临着全新的社会变迁与人口迁移格局,传统城市化的模式与农业发展理论受到挑战。因此,分析中国人口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具有很强的政治现实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中,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经过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

1949年以前,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很低,1950年市镇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64%,而此时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已在28%以上。1950~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7年属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这期间,党和政府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配合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我国新建和扩建了部分城市,同时对农民实行开放,吸收农民进城,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从而大大推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到1957年城镇人口达到9949万人,比1949年增加418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23万人,平均增长7%,城镇人口比重由10.64%上升到15.39%,城市化速度为3.68%,比1950~1960年的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1.55%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2.73%分别高出2.13和0.95个百分点,建制市也由136个增至177个,增加了41个。

从1958年到1960年,我国新设城市33座,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5%,工业劳动力从1957年到1958年增加2.3倍。这一时期由于强调赶英超美,以钢为纲,提出全民大办工业,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高速发展。这期间,我国城市化的速度为10.14%,比1950~1960年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分别高出8.59和8.41个百分点,这大概要算是世界上最快的城市化了。这个阶段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冒进时期,它带来了城市化过快的不良后果,给我国经济带来难以承受的供给负担和发展的困难。

从1961年起,国家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采取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的办法以缓解困难。从1960~1965年,城镇人口由16348万减至13045万,共减少3303万人,平均年减少城镇人口660.6万人。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14%,城市化率由1960年的24。69%下降到1965年的17.98%,城市化速度为-4.41%。这是我国城市化的第一次大落时期,这种逆城市化运动是对前一时期脱离实际的超速城市化所作的纠正。这一时期由于工业调整,大力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同时提高设镇标准,建制镇常住人口标准由过去的2000人提高到3000人,城市数由208座压缩到171座。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76年城镇人口为16341万人,11年间城镇人口只增加了3296万人,年均仅增长2.1%,城市化率由1965年的17.98%下降到1976年的17.44%,城市化速度为-0.34%。这个时期,是由于经济发展停滞,城市人口继续上山下乡所造成的城市化停滞时期,或者说继续倒退时期。虽然这个时期,世界人口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都处于低速发展时期(1960~1975年的城市化速度分别为0.96%和1.67%),但总在继续前进。而我国的城市化则不但不进,甚至还在倒退,与世界人口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背而行,从而拉大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人口城市化和发展中

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距离。

1978~1983年,是粉碎“四人帮”后,经济在徘徊中前进,进而拨乱反正,确立改革开放方针的时期。城镇人口增加较快,1983年达到22274万人,比1976年增加了593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48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4.5%,城市化水平由17.44%上升到21.62%。这个阶段,中国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和城市化速度,分别比1966~1976年阶段高出2.4和4.18个百分点,所以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又开始走向正常发展的时期。

自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中心城市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1983年更改了市镇人口的统计标准,相当多的农业人口被纳入到城市人口的统计范畴,使城镇人口的增加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城镇如雨后春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每年增加0.68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进入我国城市发展的高潮期。到2000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3个,建制镇1.9万个,城市化水平达到30.6%。按照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我国城镇设置的条件与标准过于单一、缺乏分门别类的指导。城镇和乡村最明显的差别特征有三个,即人口聚集、经济聚集和基础设施聚集。长期以来在我国划分城镇与乡村时仅使用了第一个特征,利用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来设置城镇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的重要作用因素,而对经济聚集和基础设施聚集特征考察得不够,经济聚集是产业发展带来的,对于城市来说,非农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是城市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过程推动了城镇化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依据一定地区工业总量水平和地位来设置市镇受到忽视。此外,利用区域的基础设施来确立市镇在我国还未有过先例,在国外,例如秘鲁、澳大利亚、法国和瑞典就有这方面的规定。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单一的城镇设置标准是难以准确地指导我国城市化进程顺利进行的。

2、城市发展模式缺乏渐进性,城市实体地域概念日益模糊,全国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和统计指标,城市化进程难以得到准确反映。在以前推行“切块设市”、“切块设镇”的城市化模式时,城市的行政地域和实体地域相差不大,城市化的相关数据基本可反映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但随着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的模式推行,城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