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针灸学术思想浅探 - Co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
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
”为取穴带来了方便。
二、对针灸文献和处方的收录:《千金》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许多医家的经验,其中不少内容,因原著亡佚而赖本书得以保存下来,唐代初期的著名针灸家甄权的著作,如《针方》、《明堂人形图》、《针经钞》等均已亡佚,而《千金》则做了不少介绍。
此外,《千金》还转载了支法存的灸脚气法,陈延之的针灸处方,以及扁鹊、曹翕、范汪、郭玉等人的针灸经验,所有这些,不仅是我们研究唐以前针灸学的重要文献,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参考资料。
《千金》还收录了大量针灸处方,约有四百条之多,治疗病症亦有一百种以上,孙氏的针灸处方,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有前代医家的针灸文献,而且也有同时代医家的经验,如书中介绍甄权的针灸治疗经验时,提到治仁寿宫患脚病针环跳即能行方等。
特别是《千金》创立了用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如《千金方》卷二十九中说:“凡入吴蜀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症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
”,后世的“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保健灸法,就是在这个启示下发展起来的。
《千金》的针灸处方,至今验之临床仍有良效,如《千金翼方》中的妇人无乳取少泽,催产针肩井,治乳痈灸鱼际等。
《千金要方》的治癫狂取十三鬼穴等。
三、对灸法的大量介绍:孙氏对施灸的先后顺序,灸的壮数多少等均有较详细介绍,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左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至于壮数多少,孙氏认为,应取决患者体质强弱和病情的轻重,他说:“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
”对于艾炷大小与灸之生熟,孙氏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
”又说:“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
”这种知常达变的观点,颇有实践价值。
此外,他还记述了许多隔物灸,如隔豆豉、附子、葶苈子、商陆等,表明了孙氏对灸法的重视。
四、提倡针、灸、药三者并用:针、灸、药三者,做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各有其所长,但在唐代却存在认识上的分岐,对此孙思邈曾无限概叹地说:“且夫当今医者,各承一业,未能综练众方,所以救疾多不全济,何哉?或者偏攻针刺,或者偏解灸方,或有惟行药饵……。
”又说:“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内外相扶,病必当愈。
”他反复强调针灸与药物结合不可偏废的主张,并举例说:“如脚气一病,最宜针之,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在《千金》中就有以针为主,配服续命汤治疗疾病的记载,孙氏提倡针灸药物互相配合应用的主张,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明代针灸家高武在《针灸聚英》一书中,重复了这个观点,指出:“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正确的。
李东垣针灸学术思想浅探361005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陆矾
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从师于张洁古,并深得师传。
在长期的临证诊治中,李东垣以《内经》、《难经》为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辨证治疗理论,成为创立脾胃学说的一代大师。
然而后世多重视其在中医方药上的成就,忽视了他在针灸学术上贡献,笔者试就《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对其针灸学术思想作几点肤浅探讨。
一、原于《内经》,阐扬经旨:李东垣针灸学术思想源于《内经》,正如高武在《针灸聚英》一书所说的:“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
”“东垣针法悉本《素》、《难》……”。
李氏有关针灸的理论、针法、选穴多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阐发。
如对于“五乱”的治疗,《灵枢·五乱》篇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乱。
……故气乱于心,则
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气在于心者,取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李东垣则在《脾胃论》“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中阐扬经旨曰:“气在于心者,取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使复其本位;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鱼际并太溪输)……,若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前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三里)。
因太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血中……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胃之募穴中引导之。
如气逆上而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始。
……”。
这里体现出李东垣治疗“五乱”源于《内经》的刺荥输的治疗方法,但他又不囿于此,而是根据临床实践,补充了新的腧穴和针刺手法,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见解。
又如针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李氏发挥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
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
”他又说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六阳。
”显示出李东垣精通内经旨要和丰富的的经床经验。
这一法则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针灸临床,如用背俞穴治疗五脏病,用腹募穴治疗六腑病等等。
二、注重经络辨证和经脉气血多少:李氏虽开创脾胃学说之先河,但并不局限于脏腑辨证,在针灸临床上十分重视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审病因,定病位,循经取穴施治。
如他在治疗腰痛时说:“腰痛上寒不可顾,取足太阳、阳明;腰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俯仰,取足少阳。
盖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入腹,经所过处,皆能为痛,治之者,当审其何经所过分野,循其孔穴而刺之。
”李氏不仅重视依经选穴,而且注重根据经络气血的多少选穴施针,如他在治疗目疾时说:“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
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痒从目内眦起者,刺睛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
”古书记载手足太阳、厥阴经脉多血少气,阳明经脉多血多气,刺之可泻实清热,现今临床上也可观察到针刺这些经脉较易产生针感,泻热止痛作用亦较明显,由此也可见李东垣针灸学术思想对针灸临床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重视“胃气为本”思想在针灸临床的应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学说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核心,他不仅在方药中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等补益脾胃的方剂,在针灸临床上也突出了这一思想,他擅长应用脾胃经的腧穴及脾胃之募穴来调理胃气、升举中阳之气。
如他在《脾胃论》中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隔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以补之。
”“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当从胃合三里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
”在《兰室秘藏》中治疗经漏不止时又指出:“乃因脾不统血,故用灸足太阳脾经中血海穴二七壮亦已。
”等等,确立了针灸治疗也应重视调补脾胃的原则,体现出李氏“胃气为本”学术思想在辨证选穴和辨穴用药上的一致之处。
四、擅用刺络放血疗法:李东垣针灸学术思想的另一特点是他擅长运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多种疾病。
如在《兰室秘藏》中指出:“腰痛……血络中有凝血,外络脉病,皆去血络之凝乃愈。
”“露宿寒湿之地,腰痛不能转侧,两胁搐急作痛……去血络之凝乃愈。
”在《脾胃论》中又指出:“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
若汗不止者,于三里下三寸上廉出血。
”“治吐血久不愈,以三棱针于气街出血立愈。
”等等,说明李氏不仅继承了《内经》的理论和老师的学术特点,而且他能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特色,特别是他认为虚证、实证均可采用刺络放血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仍有许多医者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治疗一些疑难病证。
本刊台湾联络处
地 址:台北市八德路三段99巷7号
联系人:陈 里 钟
电 话:(02)7133080
F A X:(02)579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