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洲针灸学术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继洲针灸学术思想浅析
200850402174 孙路强08级针推一班
摘要:
通过对杨继洲的生平事迹和其相关著作《针灸大成》的研究,浅谈自己的理解和其重要的贡献及学术思想,以简单了解杨继洲在针灸学界的重要地位。

简介:
杨继洲(约公元1522~1620年),字济时,明代三衢(今浙江省衢县南六都杨村)人,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

据《中国医籍考》卷二十二载,杨继洲家学渊源,其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太医,声望很高。

杨氏家中珍藏有各种古医家抄本,所以杨继洲得以博览群书,通晓各家学说。

他年幼时专心读书,博学绩文,热衷科举考试。

后来又弃儒学医。

杨继洲一生行医4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针灸精通,治病时常常针药并重。

有一次,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了痿痹之疾,多方诊治,屡治不愈,邀杨继洲去山西诊治而愈,杨继洲仅仅针刺了三针就痊愈了。

他在早年就曾编撰《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三卷,但一直未能刊刻问世。

正是这个时候,赵文炳看到了《卫生针灸玄机秘要》这本书。

他为了答谢杨继洲,决定帮助杨继洲将这本书付梓出版,并委托晋阳人靳贤进行选集校正。

此时,杨继洲又博览群书,将其中有关针灸的内容都一一摘录下来。

最后《针灸大成》的内容除了《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外,又辑录了《神应经》、《古今医统》、《针灸节要》等著作中的针灸内容,凡是明代以前的重要针灸论著,《针灸大成》都或多或少进行了辑录和引用。

[1]
《针灸大成》的学术贡献:
《针灸大成》是现存针灸书中,内容最丰富最有参考价值的一部针灸书籍,它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的精华,是我们研究针灸的宝库。

在针灸的学术界中影响很深远,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在近代也被翻译成许多语言和版本,在针灸的临床指导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针灸大全》共十卷,从针灸源流到自己的学术成就,从古代经典到自己的著作,都无不影响着针灸学界对针灸的看法和认识,更加丰富了后世的临床指导经验。

一、艾灸的学术特点:
《黄帝内经》有关针灸禁忌的内容较多,但主要是针刺方面的,很少涉及艾灸方面。

《针灸大成》有关艾灸禁忌的内容则比较丰富。

《针灸大成卷之二·标幽赋》曰:“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强调医者要专心钻研灸法,不要在施灸时犯灸法禁忌,否则就会徒伤患者皮肉,不仅达不到治疗口的,有时反而会导致不良后果。

[2]《针灸大成》中有关艾灸禁忌的内容主要包括:禁灸的穴位、禁灸的部位、艾灸刺激量和时间的禁忌、点火禁忌和体位禁忌等内容。

灸法为什么在当时能广泛的被了解,其原因跟杨继洲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可能是由于其医学的发展模式,不利于针刺的广泛运用,而灸法易于掌握和使用,所以用起来也越来越丰富。

杨继洲的辨证施灸,治病务求其本还表现在经络的辨证上。

如:“己巳岁,尚书王西翁乃爱,颈项患核肿痛,药不愈,召予问其故?日:项颈之疾,自有各经
原络井俞会合之处,取其原穴以刺之。

后果刺,随针而愈,更灸数壮,永不见发。

大抵颈项,乃横肉之地,经脉会聚之所,凡有核肿,非吉兆也。

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则流串之势,理所必致矣。

患者慎之。


《针灸大成卷之四·禁灸穴歌》列举了艾灸的禁忌穴:“哑门风府天柱擎,承光临泣头维平,丝竹攒竹睛明穴,素髎禾髎迎香程。

颧骼下关人迎去,天腑天府到周荣,渊液乳中鸿尾下,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鱼际经渠一顺行,地五阳关脊中主,隐自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伏兔牌关申脉迎,委中殷门承扶上,自环心俞同一经。

”以上禁灸穴是《针灸大成》引自《医统》。

但杨继洲根据家传和自己的临床实践,也提出了一些想法,敢于突破传统,提出自己的见解,把鸠尾、阴市列入艾灸的治疗穴范围,充分看出杨继洲有自己独到的思想见地,能灵活运用和变通。

当时,部分医家认为“针不用灸,灸不用针”,但是杨继洲就不这么认为,他引用王节斋之说:“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然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夫针而加灸,灸而且针,此后人俗法。

”则在后面补充说看见衰弱的人,针灸并用并不是不可以。

二、针法的学术特点:
第一,注重针法,阐述补泻理论。

针刺手法,可概分为基本手法和补泻手法两大类,明代如徐凤《针灸大全》宗《素问》之法,以8种基本手法为主,杨继洲加以悉研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爪切、持针、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搓针、捻针、留针、摇针、拔针”12种操作手法,其中除“口温”一法不合现代科学卫生,其余诸法皆为后世针灸临床所沿用。

因此,杨继洲的“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实际上己起到了规范性作用。

第二,立方严谨,主张“少”、“精”原则。

他在《胜玉歌》中说“……人生之气有阴阳,而阴阳之运有经络,循其经而按之,则气有连属,而穴无不正,疾无不除”。

所以在《针灸大成》的31例医案中,可见杨继洲很少对某一疾病使用大量穴位针刺,很少超过十个穴位,一般在2-6个左右[3]。

第三,以奇辅正、随证选穴。

杨继洲善用奇穴,以增强经穴的疗效,以达到补充的作用。

他在《穴有奇正策》中说:“奇穴着,则又旁通于正穴之外以随时疗症着也。


杨继洲在选穴配穴很有特点:首先,书中内容丰富,对历代医家的选穴、辩证选穴和按时选穴都有记载,包括了很多病症和处方;其次,处方也各有特点,有主方和备用方之别,善于运用井穴、原络穴和八脉交会穴,也是前所未见的;除此之外,杨继洲在理论上也贡献重大,例如,他充实了八脉交会穴理论,论述了十二经主客原络配穴法,建立了一种特定配穴理论。

第四,“一针两穴”的发展。

杨继洲对透穴也有发展。

他在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见解,在临床上也流传广泛。

第五:针刺补泻。

主要观点:1、杨氏认为“刺有大小”,也就是将补泻分为大小。

“有平补平泻,谓阴阳不平而后平也。

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

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具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
上下相接,盛气乃衰。

这一论述为杨氏首创。

以往对补泻法并无大小之分。

2、呼吸补泻:“呼则出其气,吸则如其气。

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3、关于营卫补泻:在《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回答》中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呼吸。

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

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

”4、迎随法:杨氏说迎随“乃针下予夺之机”。

予是给予,是补;夺是夺取,是泻。

补法要“随而济之”,泻法要“迎而夺之”。

进火法和进水法:进火法属于热补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

如不应,依前导引。

”进水法属于凉泻法。

三、主张针、灸、药、摩并重:
中医治疗疾病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点。

然而到了明代,出现了崇尚药物而废弃针灸的倾向。

杨氏主张针灸和药物配合运用,宜灵活采取适当治法以取得最好的疗效。

同时,指出“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进而指出,由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应有所选择:“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滕理,非熨润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4]充分说明杨继洲在疾病的治疗上,并不拘于一格,善于变通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view/805995.htm
[2]刘耀崇.《针灸大成》艾灸禁忌浅析[J].广州.江苏中医药,2010(42):68
[3]王樟连,陈利芳.《针灸大成》的临床特色[D].浙江.杨继洲《针灸大成》学术思想研讨会,45-49
[4]李志刚.《针灸大成》对针法灸法学的贡献[J].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条临床杂志.2005(2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