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二轮文化常识习题练(宗法礼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试题40道

(宗法礼俗部分)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B. 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 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改变过。

D.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B.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C.宗子就是嫡长子。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 庶子是指封建社会中妾(小妻)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和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忌,故都得不到朝廷认可。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C.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D.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友上的谥号。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C.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一出现祥瑞灾异,就常常改元。而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大多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D. 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国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爵位”的赐封上。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B. “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D.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上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与亲疏等情感观念。

6(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B. 明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C. “六亲”泛指亲属。有的指父子、兄弟、夫妇;有时也指父母、兄弟、妻子,有的还可指天、地、君、亲、师、友。

D.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九族”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诛九族”的九族是指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高祖父、曾祖父。如再加一族,便是师族,即师生一族。

B. 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妻死后称“嫔”。

C. 期功是古代丧服的一种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D. 丧服是旧时居丧时穿戴的一种服饰。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

C. 五服以外的远亲丧服﹐只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冠括发。“括发”就是束发。

D. 我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均取白色。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

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故古代常在秋冬两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七庙”指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B. “七庙”具体是指太祖庙居中,左三穆,右三昭。“昭穆”是指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C. “七庙”的排列是: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为穆。

D. 有了“七庙”后,又依宗庙的次序而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宗法有两个特点:亲属关系拉得远;亲属名称分得细。这有利于凝结家族关系,稳定社会。

B. 因我国的宗法制,而在生活中有种种亲属关系,之间有种种称呼,且一点也不能混乱。

C. 在过去,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D. 以上之理,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曾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亲属之间的称呼非常复杂,但其中也遵循着有规律。如辈分是绝对不可颠倒的。

B. 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弟妇。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

C. 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伯叔。世父叔父之妻称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为从父弟,又称为从兄弟,这是同祖父的兄弟。父之姊妹为姑。

D. 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外甥。女之夫为女婿或子婿,后来省称为婿。表与堂有时可以互换。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尔雅•释亲》:“女子谓弟之子为侄。”《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侄。”可见上古姑侄不能对称。兄弟之孙为从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