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的策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的策略:

阅读群文,不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学主题,更是依照例文写作,掌握写作方法的极佳机会。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 ,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A、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

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如学习真诚一组文时,三篇课文的不同命题方式: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信任》;有以写作线索为题的《毽子里的铜钱》;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月下桨声》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B、向群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

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学习童年一组文《放风筝》《绿叶的梦》《杏儿熟了》《金色的草地》感受作者选材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趣事。

C、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 (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

“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2)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小学阶段丰富多彩的阅读教材,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光辉的范例。众多名家名作,

无论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艺术诸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反映作者鲜明个性

特色和非凡的创作才能。因此,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弓I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语

言,不断理解、摄取和内化,以便更好地输出、表达、外化,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仿写的范例就是写作规律和模式的具体化,是形象化的写作理论”,是小学生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范例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从事写作练习,通过对群文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

例1:仿写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写事件、写活动的重要写作方法。《火把节》、《石林狂欢节》、《泼水节》等文章,有不少精彩的场面描写。归纳出场面描写的规律:场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活动(面:群体描写+点:个体描写)

例2、仿写书面语言对话格式

小学语文教材和学生的习作里,经常会遇到、用到人物对话。书面语言对话的基本格式有:

“人+话”说字的后面用冒号

“话+人”说字的后面用句号。

“话+人+话”说字的后面用逗号。

变式:“人+神态+ 动作+语气+话” ——语言前面加上提示语,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

语气、语速、动作、音量、表情等等。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主教材《小麻雀》《金奖章》、辅教材《小青石》《陶罐与铁罐》等童话故事,进一步掌握对话描写,结合教材进行仿写人物对话的专题训练,运用对话的多种格式,给人物对话加上适当的提示语。以教材中人物对话的提示语为仿写的发散点联系写对话。

例3 、人物动作仿写的专题训练。把一个复杂的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再分解

为几个动作,写起来就容易了。如三年级上册主教材《翠鸟》一课中,“翠鸟叼鱼”有三

个连续动作:蹬开—飞—叼—飞,辅教材《搭石》“摆撘石”这个部分按照:“放下——找来——搭上——踏上——离去”有5 个动作。

引导学生仿写连续动作。如做仰卧起坐的连续动作、吃饭的动作……

例4、人物外貌仿写。人物外貌包括人物的性别、年龄、体形、相貌、衣着、职业和个性特点。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几篇文章的人物外貌描写,具有示范性。主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这样写父亲的外貌的:“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辅教材《慈母情深》三写母亲的外貌:“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

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有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辅教材《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中的“左臂骨头漏了出来,伤处肿的可怕,脸色苍白” 这些人物外貌描写揭示了人物外貌描写的一般规律:一是写出人物特点,特点就是特别的、

独有的,与其他的人不同的地方;二是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下,思想感情的变化会反

映在外貌的变化上来;三是外貌描写要反映作者的褒贬爱憎。从阅读中抽出的规律,通过

读写结合在实践中运用。

出示三写一位老人脸上皱纹变化的例文。

①平常时——秋菊奶奶,八十多岁了,辛劳一生,饱经风霜。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有一个故事。

②喜悦时——今年过年,秋菊奶奶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

媳妇,女儿、女婿和几个孙子、外孙都回来了。秋菊奶奶高兴得整天合不拢嘴,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就像开着的菊花瓣,每一道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人也好像年轻了好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