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针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原因、处理、预防)
• 一、晕针
• 二、滞针
• 三、血肿
• 四、弯针、断针
• 五、气胸
针刺注意事项
1、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 2、妇女月经与怀孕状况 3、幼儿头部腧穴 4、血凝障碍者 5、施术部位皮肤状况 6、避免刺伤脏器 7、眼区、项部、脊椎部穴为针刺的角度和方向 8、避免刺伤膀胱
补泻手法
针前的准备
• 一、体位
•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 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 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 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 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腑的急性剧痛病证; • 缪刺是取络穴或井穴浅刺或艾灸,治病在
络或自觉疼痛。
取穴原则
• 总原则:循经取穴 • 基本原则: • 1、局部取穴(局部穴+压痛点) • 2、远部取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灵枢·终始》
• 本经循经取穴:确定病变经脉,在该经脉的远端取穴。 • 异经取穴:表里经取穴法、辨证取穴法、同名经取穴法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提插 • 捻转 • 呼吸 • 疾徐 • 迎随 • 开阖 • 平补平泻 • 子母补泻
单式补泻手法
基本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急按慢提、 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 间短者为补法。而先深后浅、急提慢按、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 间长者为泻法。
基本手法
• 提插法
• 是提针与插针结合, 对穴位施行上下进 退的操作方法
• 捻转法
•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 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辅助手法
• 作用于穴位的辅助手法
• 揣、循、摄、按、扪……
• 作用于毫针的辅助手法
• 搓、弹、刮、飞、颤、捣……
揣法:主要应用于定位
• 循法:进针前后用手指沿经络 循行路径,或在穴位附近轻柔 地按揉、叩打或循摄,能推动 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 于得气。主要应用于催气、导 气、解除滞针、减轻病人紧张 情绪。循时不可用力太大,方 向宜顺经而行。
针刺得气
•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针刺得气的意义
•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标幽赋》 •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 九针十二原》
• 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针刺取效快慢等。
• 提高疗效。
针刺得气的特征
1.自觉指征: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 酸/麻/胀/重(热/凉)或传导或见局 部
• 原络配穴法
• 某脏腑先病为主,取同名经之原穴,另一 脏腑后病为客,取其络穴。例:肺经先病, 大肠后病,先取太渊,后取偏历;大肠先 病,肺经后病,先取合谷,后取列缺。
子母配穴法(子母补泻法)
• “阴井木,阳井金” •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井荥输经合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按法
针刺得气后,以押手按压穴位上方或下方, 刺手行捻转、提插手法,促使经气向下行 和向上行。
扪法
出针时用左手指按柔针孔,使之闭合。现多用 干棉球按着针穴上,用手指加压按摩。 作用:闭气补虚、止血、消除疼痛
搓法
• 针刺入穴后,一般可从食指末节横纹开始,用拇指如搓 棉线样向前搓动至食指端,以针下沉紧有被肌肉缠着感 为度,由食指末节横纹向食指端搓为左,为内,为补, 常可产生热感;由食指端向食指末节横纹搓,为右,为 外,为泻,常可产生凉感。
• 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寒邪凝 滞和固定又缠绵的疼痛症,如 肩周炎、痛经等。
扬刺法
•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 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 用于治疗寒凝气滞、经络气血痹阻不 通所致的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症。 如腱鞘囊肿等。
巨刺与缪刺
• 相同点:均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刺法 • 不同点:巨刺取经穴深刺,治病在经、脏
挟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 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动作, 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行针法
•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 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
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1.基本手法 2.辅助手法
名家针法
• 靳瑞——靳三针疗法 • 西北针王郑魁山(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 ) • 承淡安、金伯华、金针王乐亭、陈全新……
二指持针法 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 持针身法 两手持针法
进针法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 以左手压按所针之处。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 而徐入,不痛之因 。
押手、刺手
• 单手进针法 • 双手进针法 • 管针进针法(略)
单 手 进 针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 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 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 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 要求的深度。
• 用力均匀,太紧则可导致经气滞涩,引起 滞针,反令邪不能 除
• 附近有大血管、重要器官者不宜使用本法
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 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 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时,以拇指或 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
甲,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
无左右视也。 • 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一)针刺前必须定神 (二)治神要重视心静 (三)进针要注意守神 (四)行针宜移神制神 (五)治神可守气行气 (六)治神可诱导针下凉热 (七)针后要注意养神
针刺流程
• 持针 • 进针 • 行针 • 出针
持针法
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 手如握虎,如临深渊 势若擒龙,紧全身之力于指腕
随济左而补暖
开阖补泻
•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 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主要用于出针时的补泻。
平补平泻
得气后,施以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适用于 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夹杂的病证。
复式补泻手法
• 烧山火
• 三进一退,一进三飞。由提插、呼 吸、迎随、开阖、九六等补法组成。
• 紧按慢提 • 主治冷痹顽麻、寒湿痹症、瘫痪麻
行气法
• 气至病所 :针刺得气后,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刺感应 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是行气的目的,得气的最高表 现。
• 循经感传:针刺得气后,针刺感应沿着经脉传导的现象。
弩法、按截、针向迎随、通经接气
出针法
• 快速出针法 • 缓慢出针法(深刺) • 开阖补泻法
出针消毒 注意事项
进针流程图
针刺意外事故及处理
肌肉跳动 2.他觉指征:医者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
手下沉紧/如鱼吞钩饵/徐和
影响得气的因素
• 患者 • 体质(类型) 病情
• 医生 •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
手法 • 用心失专 • 环境(温度、噪音)
针刺得气的方法
(一)候气法(留针候气法) 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
(二)催气法 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提插、捻转、循、按、飞、刮、搓、颤、捣、弹…… (三)守气法 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四)调气法 广义:调整人体经络之气,使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得到调理归于平秘。 狭义:应用手法调整经气方向。
痹、四肢厥冷等虚寒性疾病。
• 透天凉
• 一进三退,一退三飞。由提插、呼 吸、迎随、开阖、九六等泻法组成。
• 紧提慢按 • 主治热痹、暑热高热、邪热炽盛等
实热性疾病
其他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 青龙摆尾 • 白虎摇头 • 赤凤迎源 • 苍龟探穴 Nhomakorabea刺法
• 齐刺法:
• 《灵枢·官针》:“齐刺者, 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 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 痹气小深者也。”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 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 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定位
• 正指正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 刺之无殆。

——《灵枢·九针十二原》
揣穴:揣、循、按、摸
(分拨、旋转、滚摇)
消毒
1、医者之手 2、穴位(头针、三棱针)
治神守气
•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指切进针法: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
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提捏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 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 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 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飞法
• 多以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 搓数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一 合一张,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 故称飞法。不必区分左右捻搓。
颤法
•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手法,轻轻地上下进退,使针身 轻微震颤,如手颤般震动针身。 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 感应。
捣法
针刺到一定深度后,在原处轻出重入,不断提捣,捣时应以腕关节的震 颤为主,使针尖在原位上下小幅度提插和旋转,针身不进不退,却又如 进如退。
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重些、针体 旋转角度相对较大,而拇指向后用力轻 些、角度相对较小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其他补泻手法
呼吸补泻法
呼气进针,吸气进针为补,反之为泻。(腹部针)
疾徐补泻法
进针徐入,少捻转,疾出针为补,反之为泻
迎随补泻法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提插迎随——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搓捻迎随——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
• 表里配穴法
• 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 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 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 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 阳陵泉。
• 脏腑的表里关系是:肺与大肠、心与小肠、 脾与胃、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肝与胆。
• 同名经配穴法
• 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 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 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 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 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 郄会配穴法
• 阴经郄穴治血证,如肺咯血取孔最;阳经 郄穴治痛证,如胃剧痛取梁丘。郄会配穴 (与八会穴相配),例:肺病咳血取孔最、 膈俞,急性胃脘痛取梁丘、中脘。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骨会大杼膈俞血,脉会太渊气膻中
• 俞募配穴法
• 也称前后配穴法。因为脏、胸腹属阴,腑、背腰 属阳,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原理,脏 病、虚证多取在背腰部的俞穴,腑病、实证多取 在胸腹部的募穴。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 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 肺俞、定喘等。
等。
• 3、交叉取穴:巨刺法和缪刺法。
配穴原则
• 本经配穴法 • 表里配穴法 • 同名经配穴法 • 原络配穴法 • 子母配穴法 • 郄会配穴法 • 俞募配穴法
• 本经配穴法
•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 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 处方进行治疗。“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 本经之尺泽、太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