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十六世纪后逐渐崛起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欧十六世纪崛起原因浅析

摘要: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贸易繁荣,殖民主义攫取的原始积累资金和宗教改革放宽的科学思潮共同促成了十六世纪西欧的繁荣富强。但是,推本溯源,这些只不过是西欧逐渐强盛的条件,真正促使这些条件成熟的,还是推动西欧崛起的人们,而指导人们实践的观念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笔者尝试着分析宗教改革是如何改变西欧人的观念,从而推动了西欧十六世纪的发展。

关键词:西欧;崛起;观念;宗教改革;

一、观念的重要性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它给予了我们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原则、方向和行为轨迹,它起着根本的指示和规范作用。人的行为都是受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的内核是思维方式。因为思维方式,即思维的结构和由它决定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人最为基本的活动方向和样式,因此,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

二、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以德国为例)

宗教改革后,德国国民普及性教育思想开始形成由马丁路德提出来的国民教育思想是以“信仰耶稣即可得救”思想为基础的。他认为人只有依靠信仰就能得救, 信仰的依据是“圣经”就可以了, 简化宗教仪式。于是人要获得真正的信仰, 就必须首先会读“圣经”, 接受读写算的教育, 就成为每个信徒都必须掌握的技能。

由于新教派认为每个信徒在上帝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他们都具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一个儿童不分性别和等级都应接受教育, 于是教育在所有阶层中得到普及, 形成国民普及性教育, 教育权就不应当由教会垄断, 因此, 马丁路德提出由国家来兴办教育的主张。马丁路德在《给德意志市长和市政府官员们的信》中首次提出了国民教育的思想, 要求市长和市政府官员担负起承办教育的责任, 马丁路德认为: 对世俗的政权来说, 使儿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中进一步提出国家应该实行强制义务教育, 认为强制教育“不是夺走父母亲的孩子, 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公共的利益必须受教育”。并且世俗政权也应当行使权力强制父母把子女送进学校, 承当让孩子接受教育的义务。路德还认为世俗的权力不应该受到教会的干涉, 不必顾及教皇的意愿, 旧的学校只能使人堕落和培养骗子, 现在的教育应该回到基督教最原始的精神原则上, 实行彻底变革; 主张由国家政府来负责开办学校、任命教师、提供经费, 甚至可以将被取缔的教会的财产变卖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由此, 国民教育的思想开始形成, 国民教育的实践在各地区展开。

马丁路德的教育主张, 无疑对德意志国民教育的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但其能顺利地推行自己的主张, 并得以通过与他在宗教改革中的影响力有关, 更与欧洲深层次的基督教传统文明有关。“中世纪的西欧国家, 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一直是处在相对独立的状况下互相对峙的, 这是基督教文明与其他宗教文明的不同之处”,如与伊斯兰教和亚洲的各种宗教不同, 在亚洲的各种宗教文明中, 要么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 要么宗教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 很少有这样相互容忍、各自独立对峙的格局。新教派为了通过教育来传播资产阶级新文化, 对学校的重视和争夺也是少见的,

这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世俗势力的支持与争夺, 因此, 在德意志的历史上往往表现为教育的地位高于政治、经济。这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在其他西欧国家有所反应。正是对教育的重视,才使得十六世纪以来,西欧人重视理性,科学得以发展。

三、宗教改革对经济观的影响

宗教改革不光影响了教育,作为基础的经济也必然因为宗教改革而发生变化。把赚钱作为义务视为天职与情感道德是对立的,而在伦理学家的解释下,转化为勤劳是正当的利润来源,这在道德上是无可厚非的“严密计算为基础的合理化,小心而又有远见地追求经济成功,也是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尔文教伦理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特征,影响到职业观念和现世生活的合理化。追求财富与现世享乐的行为被视为正当且应当宗教的信念使人们更加全身投入到工作以创造与追求更多的财富,他们坚定地捍卫着现实的世俗美德和私有财产制度,把个人的职业义务看作是理性的自然结果,在各浸礼教派内起作用的一系列因素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经济工作的兴趣,浸礼教行为的严密而又敏锐的合理性,被纳入了经济领域。

因此,当我们说十字军东征、新航路开辟的黄金狂热动因时,又不得不分析宗教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利用宗教的引力推广拜金热的做法,必然导致西欧人对金钱的热爱和物欲化。当然,这样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前期足够的资本积累为西欧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宗教改革后带来的资本主义发展

发生在15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新教运动是—次社会自身全面的革新与调整,也是对西欧社会无所不包的改造,它不仅在政治上、组织上动摇瓦解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而且还摧毁了天主教价值观的统治地位而以新教取而代之。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它本来的目标,促进了西欧人性和思想上的大解放,孕育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的思想,唤醒了民族国家意识,特别是清教主义,其激发并引申出来的思想感情渗透在这个时代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正因为如此,它已成为衡量当时各种社会生活、价值的尺度,近代资本主义精神、近代科学和近代哲学精神正是在新教伦理的推动和熏陶下产生和形成的,西欧伴随着宗教改革走向近代。

(一)、宗教改革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最初是与宗教改革一同发展起来的,并且是通过宗教战争得以确立。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人对于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十分确定的概念,“王朝国家’的版图是随着君主们的婚姻状况和继承状况而不断改变的,政治和战争只是国王、贵族和骑士们的事情,老百姓对于自己究竟归属哪个国家毫不感兴趣,在他们眼中只有封建领主而无民族国家。由于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的作用,《奥格斯堡和约》规定的“教随国定”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如在德国路德把《圣经》译成德语,既使《圣经》融化于本民族,为本民族服务,也使德国教会走上民族化的道路,有利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从此《圣经》有了德语本,罗马教会丧失单独操纵和利用《圣经》的特权。反抗罗马教会垄断教权,加深了德国的民族意识,使宗教上有分歧的德意志民族和诸侯各霸—方的德国在使用路德创新的民族语言方面取得了统一,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壮大。

路德、加尔文、慈温利新教理论均以《圣经》权威否定教皇,同时新教理论推崇世俗权利。论证世俗权力的神圣性与必要性,并把它作为改革教会的依靠力量。宗教改革运动使西欧北欧各国的世俗君主摆脱了罗马教皇的控制,否认教皇自封为世俗最高统治者的权威,从而加强了君主与政府官员的权力,把教会置于本国控制之下产生了脱离天主教会的新教各派,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国际性教会,如德国、北欧诸国的路德派,法国、瑞士、苏格兰的加尔文派,进行宗教改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