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宋朝军事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宋朝军事文化
宋朝,自公元960年太祖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启,至1279年崖山海战,8岁的怀宗皇帝投海自尽止,前后300余年的时间,历经北宋(960-1127)、南宋(1127-1179)两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史中经济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据研究,北宋时期中国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突飞猛进,商业经济繁荣,优秀文人辈出,知识分子思想全面释放。史学家陈寅格(1890-1969)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在《吕居仁集续》中也说:“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在宋朝之后的元、明、清,出于种种政治原因,中国再未出现如宋朝一般的文化景象。
然而宋朝军事的发展远不及其文化的发展,宋太祖与建隆二年(961年)、开宝二年(969年)两次“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指挥权予以剥夺,以文官带军,并将军权集中到中央,虽然避免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却也导致了地方军事资源减少,使宋朝之后的300余年,常年处于对外战争的下风。当然,宋朝的军事积贫积弱也不单单是这一个原因,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下宋朝的军事文化:
一、募兵制所带来的“冗兵”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募兵制的王朝。宋实行自愿性的募兵制,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常年招募流民、饥民以及罪犯入伍从军。据《宋史·兵志七》所载:宋之军队来源“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武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隶给役”。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可以看出宋朝的募兵制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同时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南宋吴儆(1125-1183)的《论募兵》中说:“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桀黠强悍之人既已衣食于县官,而驯制之,则饥民虽欲为盗,谁与倡之?是上可以足兵之用,下可以去民之盗,一举而两得之。”这种募饥为兵,招流从伍的国家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止流民造反的效果,但两宋自然灾害频发,据统计960年至1079年之间,各种自然灾害多达545次,平均每年4次。这种高频率的自然灾害使得应征士兵数量急剧增加。同时,宋朝还鼓励营武子弟接替父兄当兵,一经应募,终身为伍。
这种募兵制,又称为养兵军制,长久以来的带来的恶果:一方面,随着宋朝对外政策逐渐转向消极防御,军队老龄化严重,实战经验逐渐减少,日益闲置的军队训练明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这些招募的雇佣兵都有着非常丰厚的薪金,国家也为此付出惊人的军费,到了英宗朝(1063-1067),仅军俸开支竟比太宗朝(976-997)增长了425%,而国家财税收入仅仅增长了68%,又由于军人的俸禄过分的增长,还出现了“兵减而费增”的现象。而全国的军费开支甚至达到财政收入的80%。宋神宗即位后,面对时局而感慨:“穷吾国用者,冗兵也”。
长此以往,使得宋军保持了一支战斗力低下,素质极差的庞大队伍,巨额的军费,造成了国家的财政危机,反而加重了人民的税役负担。同时,过度的养兵机制,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其结果是“所留南亩者惟老弱也”,甚至严重影响到农业的正常生产。
二、中央集权及过分重文轻武造成的军队战斗力低下
宋朝初年,为了保证军队的稳定,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不仅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军权,同时对禁军领导机构改革,分别由“三帅”指挥,既殿前都指挥使、步军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三帅”没有发兵权,发兵由中央下属的枢密院负责,而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部门无权干涉。但枢密院虽可以发兵,却无统兵作战的权利,这样就形成了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虽然这种军制在一定程度上是进步的,将军政机关、动员机关与指挥系统分离,都是现代军事的特征。但结合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集权措施,也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现象。兵将分离,极度不利于军队凝聚力的成长。
同时因为吸收了唐代末年军人权重的教训,宋朝初年,宋太祖就要求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所以,文人的地位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以及“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俗语都是出自于宋朝。这必然走入过于强调文职的极端,甚至文臣统兵,以文治武。宋朝为了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利,战争时期的战区主官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所有的战斗意图必须经由皇帝批准。这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良将的发掘和提拔,极大地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一现象直到南宋时期稍有好转,南宋的主战部队,多为私人招募部队,如岳飞的“岳家军”,韩世忠的军队等。这时朝廷对军队的集权已经相对弱化,此时宋军的部队战斗力也达到了质的提升,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
三、科学技术带动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经济、文化的推动下,宋代的科学技术较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李约瑟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唐朝不如宋朝有意义。宋朝是中国古代史中科技进步最快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科技在军事中的应用。火药发明与唐代末年,广泛应用于宋朝的军事斗争中。仁宗时期编著的《武经总要》其中就记录了三种火药的配方,以及多种火器的制造方法和插图。北宋政府在各地兴建了许多专门制造火药箭、火炮等武器的工厂,《东京记》中就有记载:开封建造火药的工厂称之为“火药窑子作”。
在军事斗争中,逐渐由单纯的冷兵器作战转向冷兵器与热兵器混合作战的模式,例如靖康元年(1126年),李纲在守卫汴京城时,曾使用霹雳炮击退攻城的金军,“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南宋绍兴年间(1161年),宋军已将霹雳炮应用于水师战船上:“舟中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新的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为没有北方良好的牧场提供优良战马的劣势,使军队在南宋初年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斗中并不落与下风。
注释:
Maddison,Angus.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1–2030 AD. Essays in Macro-E conomic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p. 379,table A.4.M. ISBN 978-0-19-922721-1.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国文化史(中)》〈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第899页.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十一章北宋:大胆的试验〉.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第153页.ISBN957-08-1068-8.
《宋朝兵制初探》六募兵制下的各项制度.
《宋史·兵志七》卷193 P4799.
《嵩山文集》卷1《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康弘.宋代自然灾害与荒政述论[J].郑州:中州学刊.1994,(5):46.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卷59.P871.北京.中华书局.2001.
《贵耳集》卷下.
Needham,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 [中国的科学与文化:定位导言],卷一.
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二.
杨万里,《诚斋集》卷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