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土木工程学:水产养殖环境工程0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硝化细菌特性
消化细菌的弱点 1. 具有光抑性 2. 生长和活力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下低下 3. 在5度以下和42度以上活力低下 4. 特定生长率较低
理想状态下,7-8小时可以翻一番; 亚硝化细菌需要26小时以上; 硝化细菌需要60小时以上
硝化细菌特性
硝化细菌的附着性 1. 硝化细菌分泌脂多糖用于附着,形成生物膜。
亚硝酸在鱼体内的累积
➢ 以NO2-,透过鳃的吸收,血液中亚硝酸 的浓度可以达到周围环境的10倍
➢ 以HNO2,溶解于脂类中进入鱼体
亚硝酸毒性原理
➢ 亚硝酸从血浆进入血红细胞 ➢ 氧化铁到三价铁,形成氧化血红素 ➢ 氧化血红素不能运输氧
亚硝酸毒性表现
可以引起组织机理的改变,肝功能损伤 增加氧化血红素含量,引起氧运输困难 使鱼类生长速度减慢 引起窒息死亡
硝化反应与生物滤池
综述
第一部分 氨氮、亚硝酸、硝酸的产生、毒性和去除
第二部分 氨氮代谢 1. 鱼类代谢和氨氮的产生 2. 氨氮排泄率的测定
第三部分 生物过滤影响因素
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氮
鱼类氮的排泄途径 1. 鳃的渗透 2. 鳃的离子交换作用 3. 尿 4. 粪便
氮在养殖系统中的循环 TAN→NO2→NO3→NO2→N2
氨氮的产生
➢ 外源氨氮:肥料,工业渗漏等 ➢ 鱼类直接排泄 ➢ 有机物分解
氨氮的排泄
氨氮排泄计算公式 Kg TAN=WT×RF×ND×NM×NE
影响因素 ➢ 饲料组成 ➢ 投喂措施 ➢ 消化吸收率 ➢ 水温和溶解氧 ➢ 其它因素
鱼类氨氮排泄规律
mg-N/kg fish/h
80 60 40 20
0 0
2
4
6
8
10
Time after feeding(h)
鱼类氨氮排泄率测定
测定方法 1. 静水式
密闭水箱,测定初始和最终氨氮浓度
2. 流水式 采用半封闭水箱,测定入水和出水中 氨氮浓度,通过流量计算氨氮排泄率
优缺点比较 静水式简单,可靠,但是不连续 流水式可以连续观测
氨氮排泄率
种类
虹鳟 虹鳟 虹鳟 马哈鱼 总结
影响亚硝酸毒性的因素
阳离子 钙、钾、钠和镁离子等可以降低毒性; 阻止氯离子的流失,阻止吸收亚硝酸
酸度 在正常的pH 范围内,酸度对毒性的影响很小
溶解氧 低溶解氧浓度可以增加毒性
影响亚硝酸毒性的因素
温度 低温可以降低毒性
鱼的规格 鱼的规格越小,抵抗力越强, 但是差异不明显
鱼种差异 不同鱼种对亚硝酸的抵抗力差异很大
氨氮的组成
氨氮有游离性氨氮和溶解氨氮组成 TAN = NH3+NH4+
温度和pH是决定因素 NH3=(1.214TAN10pH) /{ e [ (6344/(273+T)]+10pH}
氨氮的毒性表现
损坏鱼鳃 降低生长速度 引起死亡
氨氮的毒性原理
渗透压失衡 ,导致肾功能丧失 内源氨氮排泄不畅,导致细胞功 能和神经系统受损 鳃丝受损,引起窒息
氨氮排泄率
备注
(g TAN-N/kg diet/day)
60.4-78.5
Fycon(1977)
20-30ຫໍສະໝຸດ Wester(1981)38
Gunther(1981)
32
Speece(1973)
20-78.5
启示
1. 鱼种内差异很大 2. 育种间差异很大 3. 普通在30 g TAN-N/kg diet/day左右
生物膜的密度为1.14克/立方厘米 2. 70-95%的游离硝化细菌可以在30分钟内附着 3. 附着的硝化细菌具有更强的省生命力
NH4+ + 1.83O2 + 1.98HCO3ˉ → 0.021C5H7O2N + 0.98NO3ˉ+ 1.041H2O + 1.88H2CO3 1 克氨氮转化为硝酸, 需要4.18克氧气,7.14克碱度(CaCO3), 产生8.59克碳酸,0.17克生物细胞。
硝化细菌的分类
1.亚硝化细菌(Nitosomonas) 把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的细菌总称
2.硝化细菌(Nitrobacter) 把亚硝酸转化为硝酸的细菌总称
硝化细菌特性
硝化细菌特征 长杆状,也有一些带有一到两个鞭毛,细胞凹 陷,富含细胞色素,大量繁殖时,呈现铁锈色
硝化细菌活性 1.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存活在陆地和水中 2. 作为自养细菌,可以独立完成生物合成过程 3. 在饥饿和厌氧条件下,可以存活很长时间
0.016
备注
安全 鳃损伤 慢性毒性 生理组织变化 生长缓慢
安全
96h-LC50致死浓度
96h-LC50致死浓度 96个小时内使鱼类死亡达到50%的 浓度。
氨氮的96h-LC50致死浓度报道范围 0.32-3.10 mg/L NH3-N
亚硝酸(Nitrite)的产生
➢ 外源亚硝酸:污水等 ➢ 氨氮代谢的中间产物 ➢ 反硝化过程的不完善
硝酸盐的毒性
硝酸的来源 1. 硝化反应的产物 2. 其它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
毒性表现 1. 降低免疫功能 2. 引起生化和病理反应 3. 可能引起死亡 4. 增加亚硝酸亚浓度升高的可能性
硝酸的去除
常用换水的方式 反硝化反应 NO3→NO2→NO→N2O→N2
硝化反应公式
NH4+ + 1.5O2 → 2H+ + H2O + NO2ˉ NO2ˉ+ 0.5O2 → NO3ˉ
96h-LC50致死浓度
类型 虹鳟 鲶鱼 团头鲂 罗非鱼 鲈鱼 总范围
浓度 0.24-3.9
7.5 45 16 140 0.24-140
影响亚硝酸毒性的因素
氯离子 氯离子的浓度越高,亚硝酸的毒性越低; 1 mg/L的氯离子可以补偿0.37 mg/L的NO2-N 其它阴离子 溴粒子,碳酸氢根离子,硝酸根离子 两价和三价粒子的影响比较小
离子浓度的影响 1. 增加或者降低盐度增加毒性。 2. 增加钙,钠粒子浓度降低毒性,
由于离子交换原因
鱼类自身的影响 1. 幼鱼对氨氮浓度更加敏感。 2. 大鱼对氨氮的抵抗力更强。
慢性毒性安全浓度
类型
鳟鱼 EIFAC 虹鳟
EPA
氨氮浓度 (mg NH3-N/L)
0.0125 0.006 0.021 0.0125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pH 的影响 通常认为NH3的毒性大。所以pH 越高, NH3的比例越高,TAN 的毒性越大。 相反的观点,NH4+和TAN都有毒性。
溶解氧的影响 氨氮的毒性和溶解氧的浓度成反比关系
温度的影响 低温增加氨氮的毒性,但是也有相反的观点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浓度越高,引起窒息的概率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