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中心教育思想述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述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

尽管如此,它仍然保持着对当今世界教育的持续的影响。

一方面它在教育理论界与“以教师为中心”长期对峙,另一方面它又在教育实践中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变革。

笔者认为,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进行历史观照,厘清源流,分辨实质,对我们寻求教学改革的方向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一、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
在现代教育中,教与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

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种双向互动交流的形式实现的。

学校里的一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都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教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

教对于学来说,是成年者引领未成年者, 学识渊博者引领知之甚少者。

但是教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学好,教育的归属是学而不是教。

教育学理论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及其互动。

在众多的论述中,言及教与学过程的理论的更是比比皆是。

如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都非常重视教与学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决定学习的要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来自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也不是内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布鲁纳说:“把一门学科教给一个人,不是要他把结果牢记心头,确切地说,那就是要让他参与知识的获得与组织过程。

”赞可夫则强调“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过程”,他甚至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教学实验的五大原则之一。

科尔伯格再证和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

他主张教育过程应当注重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

我国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应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一切工作几乎
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支持和合作。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教”,更重要的表现在引导学生“学”。

二、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论
世界教育心理学的百年发展中,不断涌现出了经验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流派。

一批著名的学者交锋对立、质疑商榷、批评互补,构成了教育心理学百家纷呈的发展史。

195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其主旨是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

他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居于教学中心的位置。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

卡尔·罗杰斯曾经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会长。

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提出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应该也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效。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学目标是价值的自我实现,教学过程是自由发展,教学原则是真诚、信任和理解,教学方法则应是非指导性的引导。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

罗杰斯强调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他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

并认为学生有自己制定学习方案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也有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评价的权力。

当学生能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时,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学追溯
“以教师为中心和”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中,广泛地影响到了基础教育领域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实践,它们的此起彼伏与人们面临的时代问题有着深刻的联系,反映着那个时代教育界的抉择。

1.从班级授课制度到“三中心”
17世纪初,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统一学校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此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萌芽。

到19世纪40年代,科学教育学的奠基者——德国人赫尔巴特,建构了基于心理学的近代教育学,“课堂+教师+教材”三中心的(一般称“老三中心”)传统教育学理念确立。

“老三中心”的根基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组织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授方式、以教材为传授内容的知识传承,“以教师为中心”在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传授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

2.“老三中心”与“新三中心”的新陈代谢
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僵化的传统“老三中心”教育理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认为旧的教育把教育看成是“塑造”,或者看成是“复演和追溯”,严重地忽视了教育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甚至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改造”功能。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性人物,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

他在《民主主义与社会》中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反对“以教师为中心”。

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从做中学”、在全世界掀起了新的教育浪潮,“儿童中心论”和“新三中心”,即学生、经验、活动在教育实践中蔚然风行。

由于战争的影响,欧美“新三中心”教学思想绵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50年代中期。

“新三中心”是指在教学过程的要素结构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 “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学体系。

它是以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教学过程体系。

主要特点是教师辅导学生从自己组织的活动中去学习。

至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完整地提出“以学生中心”,“新三中心”的系统完全成熟。

3.“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更迭
1952年,卡尔·罗杰斯首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引发了本科教育基本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系列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他的主张还没有来得及大力推广就赶上了时局的变动。

受到美苏争霸政治空气的影响,1958年“美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国防教育法》强调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对实用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国防教育法》要求提高自然科学科目标准,系统编写教科书,扩大高校规模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地位和素质。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回流。

1960年代后,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和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加强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的干预、公司的专横、技术的统治和精英至上的科层制,使得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敏感地意识到发达社会对他们的压抑。

他们不满资本主义教育体系,认为学校不过是整个统治机器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要把青年学生训练为服务于这部机器的律师、工程师和经理,成为企业和官僚制度的齿轮。

他们要求的已不只是学习的权利,而是对学习的内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因为“大学属于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回应了时代的要求,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基础教育的纪律涣散、学校秩序不稳定、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1983年4月,美国国家卓越委员会发布了著名报告——《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对美国教育进行严厉指控。

委员会声明:“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现在正在被一股上涨着的平庸主义潮水所侵蚀,这潮水威胁到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和作为一个公民的未来。

”《国家在危机中》一书对学生中心教学的批判是致命的。

此后,美国教育重新回到“以教师为中心”指导下。

在20世纪末,针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欧美各国教育又开始将视角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与主题同名的大会宣言,指出: “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要求国际高等教育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评估,课程与内容改革,制定政策与院校管理等;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21世纪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欧盟和中国先后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不再是只招收优秀学生和实行精英教育的地方,如何让众多学生
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是不同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四、国内学界对“以学生为中心”批判接受
承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批判与评介,国内学者在21世纪的这十余年中,一如既往地对西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充满研究和实践的热情。

肖锋(2001:6)从历史以及教育自身的角度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武喜春(2003:4)以谈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为题目,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渊源追溯至古希腊思想家们。

马壮寰(2003:6) 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是一种教学原则。

但是,回归到教师还是学生谁为中心以及教与学的关系的问题上,丁笑炯(2005:11)着重强调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相互排斥,两者都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承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何雪莲(2007:12)对此也做作了自己的阐释,她赞成“以学生为中心”论对“以教师为中心”论的反思, 但对“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之间难以取舍的这样一个“假问题”, 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论骑墙表示不耐。

朱欣(2012:4)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将“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截然对立,将“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为个人本位,将“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为教学法。

将“以学生为中心”推到理论与实践波峰的应该是2012年7月14-1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刘献君教授在会上指出,“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在“教”,而在“学”。

“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

因此,学校要从“课堂、教师、教材”“老三中心”,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新三中心”转变,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目的决定方法。

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相互作用”和“不断生长”
的过程,凡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学问,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笔者认为,“以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已经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

它所包含的合理成分已日益为教育界所重视和借鉴。

但是对“以学生中心”的教育不能做极端、片面和机械的理解。

我们还是需要对其加以辨证地分析和实践,方能对我国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何雪莲.谁? 怎样的中心?-----------学生中心论质疑.教育科学研究. 2007,12.
[2]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教育研究.2001,02.
[3] 董刚,陈良.百年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2010,07.
[4]何旭明.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大学教育科学.2007,04.
[5]朱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审视与价值定向. 现代教育管理.2012,04.
[6]丁笑炯.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来自西方的经验.全球教育展望. 2005,11.
[7]肖锋.试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8]武喜春.谈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9]马壮寰“以学生为中心”:分析与批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