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建筑: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

史建筑,男,1975年生。山东齐鲁名师,现为山东省北镇中学语文教师,曾获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读写训练课教学大赛特等奖、全国青年语文教师展示课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学语文创新作文教学大赛一等奖等,被全国中语会和《语文教学通讯》读者群评为全国中学语文“十佳教改新星”;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称号。现已先后在全国十几个省市执教公开课、讲学近100节次。

史建筑老师曾开列过语文教师身上的关键词:诗意、智慧、敏锐、洒脱、儒雅、激情、幽默、严谨、悟性、良心。其实,这是他自我的体验,是他自我的写照,在他的身上早已把这些关键词整合于一体而生成为一种只有他才有的个性气质。笔者最初认识他是在潍坊的“中语会”年会上观摩他的公开课,后来又曾一起编过高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所以对他有些接触和了解。在本人的感觉世界里,史建筑老师有才气,有理思,有激情、有底蕴。他在语文课堂上,富有诗意的谈吐抒发而展示着他特有的儒雅又洒脱的风度;富有幽默风趣的佳句妙语又表现出他特有的敏锐和智慧的神采。汉语文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多义性及其内在的意蕴张力,在他的课堂教学中都有鲜活的跃动,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透射”。论其语文素养,人文情怀,纯正人品,潇洒气魄,与任何其他有影响力的名师比照都毫不逊色。毋庸置疑,这个评价非是过誉之辞,也不是笔者对他有什么“偏心”,其实,本人与史建筑老师迄今为止并无感情的交往。因此,我们应为这样一位好老师引领语文教学的探索,展示语文教师的风貌而大书几笔,不必太珍惜文字。

多年来,史建筑老师执着地追寻着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渴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将语文课自身的无穷魅力展示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为此,他曾经这样描述过语文教学的“色彩”:

她有时是红色的,热情奔放,激情四射,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她有时是白色的,洁净无瑕,晶莹剔透,弥漫着清冽的光辉,给人以无限的

遐想。

她有时是蓝色的,幽深澄澈,静谧安详,让喧嚣归于安静,让浮躁安于淡泊。

她有时是黄色的,传递温暖,点亮心灯,让迷途人知返,让流浪者归巢。

她有时是黑色的,冷峻不乏幽默,深邃兼之大气,容纳百川,兼收并蓄。

……

她常常是无色的,以本色呈现自我,以个性昭示生命,不媚不俗,不卑不亢,卓尔不群,特立独行。

史建筑老师为使语文教学的这种“色彩”绘出壮美的语文教育画卷,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力求凸现语文课的个性,把握语文课的己任、展示语文课的魅力,对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探索实践颇有启示性价值与意义。

一是凸现语文课的个性。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标的制定,新教材的推行,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新型的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的拓展等等,都使语文教学的创新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然而,在兴奋之余,面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他却陷入了沉思:曾经为了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从教材中引出一个话题,然后抛开文本,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曾经围绕教材做了大量文章,对教材的精髓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有甚者,将语文课上成了时事课、历史课、地理课……沉思之余,史建筑老师不禁发问:语文课的个性在哪里?真正的语文课一定要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因为在我们的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实践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偏废语言这一本体。

在《荷花淀》的教学中,他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开头的“跳跃”一词,有的同学读出了水生嫂编席时欢快的心情,有的同学读出了水生嫂娴熟的编席技术,有的同学读出了白洋淀的苇眉子极富弹性,读出了这是一个物产丰饶的地方,读出了白洋淀的人民会誓死保卫自己可爱的家乡……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教学中,他同他的学生们共同挖掘“原来如此!……”一句的深刻内涵,品味鲁迅先生的震惊、悲愤和无奈,想象先生当时的神态,揣摩先生说话的语气……

一个个感人的教学情景、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告诉我: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抓住语言这条根。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固然重要,但若失去了语言这条根,

也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失去了个性也就毫无价值可言,因为事物的价值大多附着在其个性上。

二是把握语文课的己任。

语文课的己任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热爱、感悟、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通过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读写听说的能力。语文课的终极目标应该如叶老所言:不待老师讲解,学生自能读文;不待老师评点,学生自能作文。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单凭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科学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全方位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实践语言。

在《我生命中的一首诗》一文的写作讨论课上,学生畅所欲言,纷纷登台动情地朗诵珍藏在心里的小诗,或幽怨哀婉,或雄浑悲壮,或平实朴素,或清新隽永……然后真诚地袒露心声——小诗提升了“我”生命的质量,小诗丰富了“我”的生活,小诗引导“我”开辟了一爿新的“精神家园”。全班学生时而凝神静思,时而唇枪舌剑,时而潸然泪下,时而开怀大笑……史建筑老师与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度过了难忘的一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提出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副标题,建议大家为课文拟一个正标题,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之后,学生纷纷拟出个性迥异的标题,诸如“天亮了,启明星却落了”“上帝的错误”“生命的晚餐”“追忆伟人的一生”“光荣的荆棘路”“永久的空白”“激情燃烧的岁月”“足迹”“巨星之陨”“人走了,雪在飘”……面对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标题,史建筑老师说,他真正感受到了学生与语言的“亲密接触”。

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我常常提醒自己:作为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面对浮躁与喧嚣,最需要的是冷静与深刻,我们都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潜心钻研,深思慎取,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母语文化基础,这样我们才无愧于学生,无愧于时代。

三是展示语文课的魅力。一个新学期伊始,史建筑老师曾做过一次关于对语文课满意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令他大为吃惊:38%的学生讨厌上语文课,47%的语文教师越来越不会(含不愿)上语文课,35%的家长对学校的语文教学不满意。吃惊之余,他陷入了沉思:语文课到底怎么了?不止一次地听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初中时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觉太美了,好不容易盼到上高中,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