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
蜿蜒漫长的历史长河往往能留下不朽的人和事,无论经历多少匆匆驶去的过客的踩踏,依旧以他原有的姿态站立在那,等待着你去解读他,发掘他古铜色锈蚀下的光芒。

没有太多的学识,同样也没有太多传统束缚的我,想用自己的拙解,以及对苏轼的些许解读,浅谈一下这位大文豪。

无论是读史、读诗、读词、读文,都要先从读人开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

作为北宋文坛的一代文宗,苏轼才华横溢,著书宏福,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重大的建树和深远的影响,具有博大精深的哲学与文化思想,这样一位多才多艺,涉猎广泛,成就巨大的文化巨匠,举世罕见,堪称“旷世第一才子”。

苏轼虽然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在政治上始终不得志,常常处于被贬谪的人生低谷。

尽管在政治上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为人光明磊落,正直坦率。

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他不计个人得失,不苟合趋利,言人所不能言,行人所不敢行。

他一生虽然历经磨难,但始终能够保持旷达的心境,坚持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他的人格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读其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题材广阔,笔力纵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堪称一代宋诗之冠。

苏轼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苏轼的政治讽喻诗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揭露社会弊端,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对于苏轼的诗,后代评价颇高。

清代叶燮在《原诗》中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也。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是北宋词人中存词最多者。

苏轼的词突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开放
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传颂甚广。

南宋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我虽不是名家,没有诸多的学识来赏析苏轼的词,但是读他的词却让人有一种神清气爽之感。

最爱其诗为《定风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

“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

“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

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
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苏轼的文章现存约四千余篇,包括散文、政论、史论、书信、随笔小品等多种文体。

苏轼散文著述丰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他的前后《赤壁赋》,写景抒怀,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苏轼的政论和史论,针对现实,条理分明,理论精辟,说理透辟,切中时弊,激情澎湃极有气势。

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云其绘画:“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林语堂《苏东坡传》云:“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没有一面性的人,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的眼光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就不同。

前面古人对苏轼的评价是好的,后面这些是对苏轼的从他的不足来解读。

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
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

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

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苏轼走过历史,带给我们感悟,带领我们解读历史和他自己,告诉我们不要害怕人生的挫折,外面的世界虽然不太平,但是内心只要足够强大,再大的风雨又能怎样。

无须看待世人的眼光,我只活在我自己强大的内心中又何妨,无需在乎与别人的差距,我只是那个“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天派,我只做我自己!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总会迎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大学语文
浅谈苏轼
班级:3班
专业:网络工程
姓名:任培欣
学号:B15070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