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合集下载

苏轼的政治观念与诗词创作风格分析

苏轼的政治观念与诗词创作风格分析

苏轼的政治观念与诗词创作风格分析引言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化大家、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和理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一。

苏轼的诗词创作活动是他政治观念的反映,也是他对社会现象和政治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的表现。

本文将从苏轼的政治观念和诗词创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他对政治的态度和对社会的思考。

苏轼的政治观念爱国主义苏轼深爱国家和人民,他的政治观念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爱国主义。

苏轼在《送别卫时中序》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表达了他对国家荣辱的关切和忧虑,以及他对祖国兴衰的思考。

他还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中流露出对祖国的深情,他借长江东逝水暗喻时代的变迁,有感于时光荏苒,祖国的沧桑变化。

政治改革苏轼对政治改革持积极的态度。

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写道:“月明星淡看相伴,风旋霜飞,豪客凋零处,壮士捐生时。

”这一诗歌展示了苏轼对时局的忧虑,同时表达了他希望政治能更加清明和公正的期望。

他还多次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尤其是针对官僚腐败、贪污浪费等现象,他提出了大量的批评和反思,表达了他的政治改革愿望。

文人治国苏轼提倡文人治国,他认为,文人应该参与国家政治,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适可而止。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政治的态度,他认为,政治者应该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以避免权力腐败和国家的混乱。

他也呼吁文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通过自己的文字和行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温润婉约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以温润婉约为主,他注重语言的优美和形象的描绘,使得他的诗词行云流水,琅琅上口。

他的诗词中常常运用婉约的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

例如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一、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青年时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提出过许多改革政治的有益建议,但是他和当时新党与旧党在政见上都有所不合,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晚年还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

然而不幸的遭遇也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民,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穷而后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也使他对释老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解脱,故而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受庄学和禅学的影响颇深。

二、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苏轼认为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创作,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是否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二是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如何运用艺术方式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

他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但要“知”之深,还要善于“能”,认为这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

2.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苏轼认为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使创作对象(“物”)“了然于心”。

从文学家、艺术家的主体方面说,必须要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

这样,才有可能排除各种与创作无关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之干扰,对“物”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充分地掌握它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3.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苏轼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

“妙想”,即是指艺术想象,因为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是和外界的各种生动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活动。

4.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1)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描写,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是纷繁复杂而又多姿多态的,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2)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

苏轼认为要得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

浅谈苏轼人格思想对词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苏轼人格思想对词学创作的影响
格 的 内在 关 系
形成 苏轼 浪漫 主 义 特色 的 重要 l 索 如《 江 f ・ l f ^ I 临 『 仪 J 皋》 J l I j : 夜饮 东坡 醒 复 醉 , 来仿 佛 三 更 家童鼻 息 已雷鸣 敲 门都 不 归
应 . 杖 听 江 声 长 恨 此 身非 我 有 , 时 忘却 营 营?夜 阑 风静 谷 纹 倚 何 平 小 舟从 此 逝 , 江杨柳 春风 。 言万 事转 头空 , 休 未转 头时 皆梦 。 这 首 词 浓缩 了苏 轼 近 卜 问南 迁 北 调 的 动 荡 湃 , 以 殷 若 年 他
空 观 去 观 照 世 事 和 自 已 的 无 常 人 生 。回 过 头 去 看 弹 指 般 短 暂 的 半
文 謦嚣 。 4 参 丈 匕点
浅谈苏轼人格思想对词学创作 的影响
郑 陈 娟
( 广东 外 语 外 贸大 学, 东广 州 5 0 0 ) 广 1 0 6
摘要 : 苏拭 思 想 有儒 、 、 三家 相 兼 的 特 点 , 这 一 思 想 的 道 佛 在
影 响 下 . 成 外 儒 内道 的 词 风 长 文 分 别 从 儒 道 佛 恩 想 对 苏轼 人 形 格 的 影 响 等 几 个 方 面 来 展 开 论 述 . 析 苏 轼 思 想 人 格 和 其 词 作 风 分
l口 分 析 . 力以 .
存 背景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苏 轼 大 半 生 处 存北 术 党 争 的旋 涡 r , f 满 1 肚皮 的不 合 时 宜 , 他 与 当政 者 多有 摩 擦 , 治 上 遭 迫 害 , 后 使 政 二 屡 魁 被贬 滴 到 黄 州 、 惠州 、 澹州 。 途 失意 , 轼 更 “ 意 ” 佛学 禅 宗 。 仕 苏 得 于 他研 读 佛 教经 典 , 悟 佛 学大 : 佛 学 修 养达 到 较 高 的水 平 在 他 深 誊, 、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苏轼的书学思想总结

苏轼的书学思想总结

苏轼的书学思想总结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书学思想深邃而独特。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同时也对书学(即书法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轼的书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墨守传统与创新并重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既注重传统的积淀,也追求创新的与时俱进。

他深入研究各家法书,吸取传统的精华,并将之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在书法的表现形式上,他善于变通,不拘一格,既能写楷书、行书、草书等,也能兼顾真草、秀草等多种风格。

他对王羲之、颜真卿等前辈大师的书法作品进行研究,并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与改进,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二、注重意境与情感表达苏轼的书法作品追求意境的独特表达,注重情感的真挚传达。

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表达。

他主张以自我内心的感悟来塑造作品的意境,通过形式的美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他的书法作品通常具有清新自然、豪放洒脱的风格,能够把人们带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情感的真挚和思想的深邃。

三、追求自由与个性苏轼在书法创作中一直追求自由与个性的表达。

他主张书法应该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不应受制于传统的刻板定式。

他试图通过书法表达出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

他反对拘泥于经典的模仿,而鼓励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寻求个人的创新与突破。

他尝试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书写,注重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书法风格。

四、追求技法与笔墨的完美统一苏轼不仅在书法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上有所突破,而且对技法和笔墨的运用也注重探索与创新。

他善于运用剪裁的点画、尖顶的笔画、倚结的线条等技巧,使书法作品更加独特与个性化。

同时,他对笔墨的选择与配搭也极为讲究,注重浓淡适度,善于运用浓墨重彩与淡墨干湿的相互对比,使画面产生层次感与动态之美。

他的笔墨运用既充满了技法的功底,又展现了个人的审美追求与风格。

综上所述,苏轼的书学思想在书法领域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

他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以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意境与情感,追求自由与个性的表达,同时注重技法与笔墨的完美统一。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

他以其卓越的诗词艺术才华以及深远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一、苏东坡的诗词艺术苏东坡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他的诗作注重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崇尚自由灵动的意境描绘,文字简练、意蕴深远。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激昂、豪迈慷慨的风格为主,常以写景抒怀、咏史咏物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苏东坡的作品向来注重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对人民生活、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记录。

他的诗词常常反映出对社会进步、人民疾苦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关怀。

例如他的《赤壁赋》通过赋予历史事件美学上的意味,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诗词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苏东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开创豪放诗风: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在豪放派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对乐府古体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豪放诗风的创立使得后世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更注重真实感与豪情壮志的体现。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将豪放的诗风发扬光大,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2. 注重个人情感表达: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强调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的真实表达。

他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感悟人生为目标,对后世文学家提供了一种深入挖掘内心世界的思路。

后世文学家在苏东坡的影响下,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并将个体的体验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3. 增强写实主义色彩:苏东坡的作品注重对社会、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写实主义色彩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他通过描绘生活琐事、记录社会现象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现实感与可读性。

这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使得后世文学家更加注重社会状况的反应与揭露。

简述苏轼的成就及影响

简述苏轼的成就及影响

简述苏轼的成就及影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苏轼的成就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成就:
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才华,在诗、词、散文等文学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山水田园、政治抒发、个人感情等多个主题,以其自由奔放、豪放不羁的风格而闻名。

他的词作更是华丽辞藻、婉约细腻,对后世文人的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散文作品也非常丰富,他以其独到的见解和优美的叙述风格,构成了独特的散文风格。

他的作品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二、书法成就:
苏轼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为主,他通过对古人碑帖的研习和自己的创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苏轼的书法以骨力老辣、笔势峻拔见长,他的作品具有豪放洒脱、秀逸流畅的特点,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家之一,对于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政治影响:
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并未取得太大的成就,但他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苏轼主张“以文治国”,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并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政治主张。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文化教育和政治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体来说,苏轼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卓越的书法艺术和独特的政治见解,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为后世文化创作和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宋代诗人苏轼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力

宋代诗人苏轼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力

宋代诗人苏轼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力
一、引言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被誉为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是宋代重要的文
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而著称。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艺术风格,并分析他对后世文学影响力。

二、苏轼的艺术风格
1.描述性写实:苏轼善于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
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2.抒发真情:苏轼倾注了自己对生活和人情世态的真挚感受,他通过自我陈
述和情感流露,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3.反思人生:苏轼常常通过作品思考人生和命运等哲学问题,他关注社会风
云、政治事件,并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展现出对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抱有深
刻思考。

三、苏轼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
1.影响同代文人:苏轼的诗歌作品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艺术
风格和创作思想激励着许多后来的文人。

2.培养新的文学观念:苏轼提出“诗从声律,画从形势”等观点,这些观点
在宋代乃至后世都影响深远,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3.传承经典传统:苏轼不仅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名著,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
行重新解读和赋予新的内涵,使得古典文学继承与发展。

四、结论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打动了无数读者。

苏轼的作品不仅对同代诗人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文学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苏轼的诗歌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化历史所做出贡献,并从中汲取灵感与启示。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其创作思想独特且影响深远。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力图追求自由、真实、独立的艺术表达,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个体生命的独立性,充分展示了他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创作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自由与真实:苏轼主张文学不应受到束缚,应该敢于展示个体思想与情感的自由表达。

他反对机械式的文学创作,主张真情实感的表达,尤其注重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他通过切身的体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

他不追求唯美的形式,而更关注文字的真实性和生命感。

2. 主张审美独立:苏轼认为审美是一种个人独立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

他鼓励作家要有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标准,不应过分依赖传统,要有勇气打破传统的束缚,敢于创新,以自己的创作角度去审视世界。

3. 心境与思想高远:苏轼的创作思想注重心灵的修养和思想的深度。

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倡导与世无争,有一颗宽广的胸怀。

他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自己的思想深度,关注生活的真谛,追问人生的意义,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领悟。

4.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苏轼认为文人有责任在社会上发出正义的声音,为民众争取权益,批判不公与不平。

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批判的声音,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呼吁改革与进步。

他反对拘泥于封建礼教,主张文人要敢于直言,批评时弊,勇于担当社会的责任。

苏轼的创作思想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影响。

他主张追求自由与真实,不受制于传统观念;倡导审美独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注重心境与思想的高远,以个体的视角探究人生的意义;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通过文学作品批判时弊,呼吁改革。

这些思想观点在诗歌、散文、书法等领域都对后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是什么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是什么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是什么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其创作思想具有独特性和深远影响。

苏轼的创作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倡导真实情感和个性表达。

苏轼注重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个性,他坚持以真实、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拘泥于形式主义和套路化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源于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活、情感真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追求自由、坦荡的创作态度。

苏轼反对约束束缚和偏见的创作环境,主张以自由、坦荡的态度来面对文学创作。

他强调作家应该有自主的思想和独立的审美标准,不受世俗观念和权威的影响。

他宣扬个性的独立、创新的精神和风格,以独具一格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抗争和反抗的意识。

苏轼生活在一个动荡、权贵腐败的时代,他对社会不公、政治腐败有很强的抗争和反抗意识。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批判社会现象和揭示权力的丑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愤怒。

他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正义的力量和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四、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卓越。

苏轼对艺术有很高的要求,他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卓越。

他在文学创作上注重技巧的运用和形式的琢磨,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在美学上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他注重对词藻和语言的精细雕琢,追求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升华,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总之,苏轼的创作思想具有对个性、真实情感的追求,追求自由、坦荡的创作态度,抗争和反抗的意识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和完美的追求。

这些思想不仅在苏轼自己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启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一、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于世。

1.1 奋发向上苏轼在中年期间曾经历了几次官员地位变动和贬官之窘境,但他从未放弃对人生的追求。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1.2 热爱自由苏轼崇尚自由,在平凡民众中寻找灵感并倾听百姓疾苦。

他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触动与思考,并直言不讳地批评朝廷的腐败与权贵阶层的虚伪。

1.3 忠诚于理想尽管苏轼多次遭受流放和监禁,但他始终保持对理想信仰和忠诚。

他视文化传统为珍宝,倡导文风复古,致力于推动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二、苏轼作品的特点分析苏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以下是对苏轼作品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2.1 情感充沛苏轼的作品深情款款,情感充沛。

他在写诗时借助自然景物和人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并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2.2 文笔纯美苏轼的文笔纯美雅致,行云流水。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对仗、比喻、夸张等技巧,使得他的文字充满音韵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2.3 对现实关注苏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他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批评。

他以尖锐而敏感的眼光剖析社会弊病和人类困境,呼吁社会改革和正义。

2.4 歌颂自然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常常被赞颂为人类的良师益友。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美好。

2.5 个人情志苏轼作品中充满了个人情志之写。

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友谊等方面的真切感受,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与个人思想。

结语苏轼一生秉持着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和忠诚于理想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待个人命运的坚韧和乐观,也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和文学艺术的关注和担当。

其作品以其情感充沛、文笔纯美以及对现实与自然深入观察而脍炙人口,至今仍广受欣赏与传颂。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具有丰硕成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其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苏东坡在文学创作上强调个性与真实性。

他提倡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为基础进行创作,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倡导以自然白描的方式表达感受,开创了后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他的诗作以其真实、自然的风格给后来的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

其次,苏东坡在文学批评上注重真实和客观。

他擅长批评和评价他人的作品,但他的批评总是建立在对作者创作真实意图的理解上。

他强调文学批评应该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体验和理解作品,而不是随意的评判。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批评理论强调文学批评应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多元性,为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第三,苏东坡在文学思想上提倡百家争鸣和创新。

他尊重传统文化,但也不拘泥于传统,主张思想的多元性和自由性。

他注重各派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创作上借鉴其他流派的优点,并进行创新和发展。

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的“百川归海”思想激励了后来文学家积极探索创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强调个性和真实性,为人们倡导了真实和自由的表达方式,鼓励人们勇于追求真理和正义。

这一思想对现实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个人的表达和自由,苏东坡的文学思想正是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对于人们在社会中追求真实和自由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

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

题目: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学生姓名:文奕学号:0702402022系别: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07级汉语言文学二班目录一、苏轼生平简介,以及苏轼作品的意义以及影响二、苏轼作品的创新之处1.主张古文革新。

2.对于形势独特创新的视角3.独创的豪放词派4.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创新5.苏轼“以诗为词”三、苏轼作品的写作理念、写作风格1.“文贵自然”,文以致用的写作观念2.苏轼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

3. 苏轼诗词的语言风格四、苏轼取得骄人成就的原因分析1.受地域、家庭的影响2.自身性格原因3.前人所作出的努力五、结论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一、苏轼生平简介,以及苏轼作品的意义以及影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词人。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咋便宜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综上所示,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实用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他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还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苏轼;文学成就;影响一、苏轼的生平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篱,汉族,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兄弟苏辙也是一位文学家。

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十分热爱文学。

他曾经在进士科考试中多次落榜,但最终还是考中了进士,并且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

二、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非常丰富,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1. 诗歌方面苏轼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色彩,他的诗歌作品涉及到了自然、人生、历史等多个方面。

其中,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散文方面苏轼的散文作品也非常出色,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色彩,他的散文作品涉及到了自然、人生、历史等多个方面。

其中,他的《东坡乐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书法方面苏轼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他的书法风格秀丽清新,富有个性特色。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苏轼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苏轼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对诗歌的影响苏轼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色彩,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对散文的影响苏轼的散文作品也非常出色,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色彩,他的散文作品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轼的散文作品以《东坡志林》为代表,这部作品是苏轼晚年所著,收录了他的许多散文作品。

苏 轼作品中的悲悯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苏 轼作品中的悲悯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苏轼作品中的悲悯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诸多领域,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更蕴含着深厚的悲悯思想。

这种悲悯思想犹如一股深沉的潜流,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之中,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苏轼的悲悯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上。

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多艰。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例如他的《吴中田妇叹》一诗中,“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生动地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却遭遇天灾,收成无望的悲惨景象。

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苦难的描绘上,而是通过这些描写表达出对百姓深深的同情。

这种同情并非高高在上的怜悯,而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关切,仿佛他自己也置身于百姓的困苦之中。

这种悲悯思想使得苏轼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他敢于揭露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为民众发声。

在《荔枝叹》中,“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他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统治者为满足一己私欲而劳民伤财的行为。

这种批判并非出于个人的愤懑,而是源于他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对百姓命运的担忧。

他深知百姓的苦难往往源于不合理的制度和统治者的贪婪,因此通过作品进行尖锐的批判,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苏轼的悲悯思想还体现在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上。

他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但他从未因此而对生命失去信心。

相反,他在困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在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苦难的包容。

比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句词看似凄凉,实则蕴含着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世间万物的悲悯之情。

他明白人生充满了挫折和无奈,但依然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包容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

苏 轼的文学思想如何影响后世文人

苏 轼的文学思想如何影响后世文人

苏轼的文学思想如何影响后世文人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其文学思想宛如璀璨星辰,穿越千年时空,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苏轼的文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首先,他强调文学的“有为而作”。

这一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当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不应只是空洞的辞藻堆砌。

苏轼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表达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想激励着后世文人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创作,用文字去揭示社会问题,抒发对民众的关怀。

例如,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许多文人受到苏轼这一观念的启发,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作品,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苏轼提倡文学创作的自然天成。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当如同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自然而然地流露,不应刻意雕琢。

他自己的诗词文章往往挥洒自如,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这种理念影响了后世文人对创作风格的追求,让他们更加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摒弃过度的修饰和浮华的文风。

后世文人在创作中,力求达到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使作品更加真实、质朴、动人。

再者,苏轼强调文学的创新精神。

他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不断尝试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手法。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榜样,鼓励他们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开拓新的领域,创造出独具个性的作品。

许多后来的文人在苏轼的影响下,不再满足于因循守旧,而是大胆创新,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轼的文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理趣”的追求上。

他的作品往往在抒情写景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这种将哲理与文学巧妙融合的方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后世文人纷纷效仿,努力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使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思想深度。

在诗歌方面,苏轼的影响尤为显著。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范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

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由此看来,苏轼思想中儒家思想的一部分确实是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处处为国家人民考虑是苏轼不断创作的源泉,并以此为创作主要内容,引起有志之士的注意,从而达到救世济国的目的。

另外,苏轼还吸收了佛家思想有益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苏轼文学作品的豪放风格。

佛家思想主张在现世求得一种自由解脱,而要在现世求得解脱,关键在于“自性真空”,使心灵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

也就是说,要摆脱人世间的有无、生死、得失等功利欲望的束缚,根本解决人本性中绝对自由之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

佛家所崇尚的这样一种超然玄悟的心性正好被苏轼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来。

如其《薄薄酒》
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

珠擂玉种万人祖送归北邝,不如悬鹑百结独坐阳。

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色万世忙,夷齐、盗路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柞忧乐两都忘。

这里把上层社会所向往和夸耀的富贵功名贬得一文不值,显示出绝然不同于世俗的人生价值观念。

苏轼认为人生贵适意,他的“薄富贵”、“轻生死”都是为此他希望摆脱尘世的一切束缚,实现人生的最大自由。

诗的结尾一句是要求在醉中达到这一境界,紧接着第二首又对这一点做了否定“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终于以一切皆空的领悟获得更为彻底的超脱。

这些思想无疑烙有佛禅及老庄的印记。

当然,这里的消极成分是应该批评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也表现了一种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仕途上重重忧患的信条。

因此,即使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泰然自若,自得其乐,并创造出最乐观、最淡泊的诗文。

苏轼作品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幽远的艺术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禅诗的影响,并且这种
影响是相互关联的。

其《西江月》一首“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骋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敬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给读者描出一个虚幻空灵的境界在一派皎洁月色之下,词人酒醉乘月夜行,人爱芳草欲眠,而马也在待,卸掉身上的鞍裕,以至终于醉卧桥头,直待杜宇啼晓了这真是达到了万物与我同归,自然与人合一的境界。

这首词与白云禅师所写的诗一样,同是写景,僧人和诗人的用意,都是要从字句之外去体会,尽管两首无一字讲佛,无一字参禅,但充溢着禅境,是不言而喻的。

再如其《书嘉佑壁》“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轼始至惠州,寓居嘉佑寺松风亭。

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

明年三月迁于合江之行馆,得江楼阔彻之观,而失幽深窈窕之趣,未见其所欣戚也。

南岭北亦何以异于此’,。

诗人从有湖光山色之美的钱塘移官到荒凉僻远的胶西,从自己所熟悉了解的北方被贬滴到生地疏的岭南,但由于他对此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所以这种生活上的重大变迁,非但没有他产生精神上的苦闷和痛苦,反而使他生活得更加愉快。

有如此旷达的胸怀,他才能超脱自己人生仕途上的种种不幸,写出了淡泊自然的绝境。

苏轼创作还有意参照佛家的思维方式,参禅的静坐、沉思默想在苏轼作品中得到了展现。

如《题西林壁》就直接表现出一种“禅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包含着佛家的禅理,写出了一种超然静观的认识方法,即人只有外在于事物,才能真正认识事物。

这里面包含了佛家常用的辩证的相对的思维方法。

苏轼一生都在与禅派高僧频繁交往,他的创作必然会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

表面的放荡悠肆、沉缅酒色只是他这种内在禅理的外观,而文学作品所表现得豪迈而又不缺细腻的思考才是他内心真实感受的阐释。

按理说,无论谁遇到苏轼所面临的这些困难,都会选择避世颓败。

但苏轼却在道家思想的否定尘世,追求超然旷达的心境中获得了精神慰藉。

正是在这种无欲无求、恬淡释然的心境下坚定了人生的追求,完善了对现实的思考。

最能体现苏轼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的词莫过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人手执竹杖脚穿草鞋,顶风冒雨前行,一个“轻”字传达出作者的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从眼前的风雨联想到整个人生,在风雨中前行都能这样轻松豪迈,那人生的起起伏伏又算得了什么?乌台诗案后,作者对人生有了一种通达的感悟,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情怀。

尤其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不管是自然界的雨晴,还是政治上的沉浮,且用平常心去对待。

不随着物悲喜,不让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在后期思想中,苏轼将儒家的安民思想与老庄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揭露结合起来,一起构成了他后期思想中的积极的批判精神。

这种判精神是随处可见的:“而今风物哪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荔支叹》)。

诗人反对统治者骄奢淫靡,痛斥官府的横征暴敛,痛斥汉唐宫廷贵族为了使“宫中美人一破颜”,为了“致养口体”,不顾人民死活,“颠”、“仆谷”、“惊尘贱血”,而命令各地飞车驰传,进献新鲜荔枝。

因此招致人民极大愤慨,以致于“至今欲食林甫肉”。

以此来警告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并指名道姓的批评前辈丁谓、蔡襄和钱惟寅。

诗人并提出了自已的美好的理想:“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可见,他对社会的批判是与爱民联系在一起的。

当然,苏轼没有如老庄、释伽那样走上虚无主义道路,还与他的性格,及遭贬逐后与劳动人民的广泛接触有关。

正因为他的佛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存在于他思想中的儒家济世思想的结合,所以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才能写出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揭露封建官吏残暴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来。

并且因为他没有把这种批判引向虚无主义,所以是有力的;正因为他大脑中保存的是老庄处世待物的随缘而足、清静无为的思想,所以他才能
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答程天侔》)的海南岛,居然能以吃芋,饮水,观棋,钓鱼、和陶渊明诗等为乐,用积极的态度回答了章惇等对他的迫害,唱出“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的诗句来。

如果就苏轼思想进行分期,那么可以将“乌台诗案”作为一个分水岭,前期指导其进行创作的是儒家积极用世的济民思想,后期便开始不断渗入佛家禅理和道家旷达、清净的思想。

当然,他的创作还会受到柳宗元、柳永等人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创作方面的影响,但贯穿苏轼整个创作道路的、并成为影响其创作的主流思想的,就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从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丰厚文学遗产来看,他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他的思想更是多样的。

他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构成成就了他的辉煌业绩,让我们能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领悟到他的人生态度,从他身上学到处世之道,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