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关照下书名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论关照下书名的翻译

[摘要] 翻译书名对文化信息传播、书的宣传销售等关系重大,因此它要求译者予以重视。本文介绍目的论,结合中英文书名的特征,分析目的论对书名翻译的积极指导作用,指出译者需考虑读者的文化及接受能力,采用具体的翻译策略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 书名文化因素翻译策略目的论

1.引言

随着跨文化交流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翻译事业逐渐繁荣,文学作品,戏剧,典籍等书名被广泛地译为不同版本。作为书籍的核心,书名需内容概括、主旨突出,简洁凝练。

国内外对书名的翻译研究由来已久,许多学者译书名时遵循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然而因文化差异,对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卢志君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翻译的标准可分为意义相符,功能相似,“译名既要给译文读者传达原名所含信息,又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作者的立题意图及其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2006: 17) 陈兵指出“翻译书名时既需传达原作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应顾及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欣赏心理。”(1999: 58)笔者以为,这些观点不能灵活指导书名翻译,在书名翻译实践中也客观存在着一些违背忠实标准的现象。而“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交际行为,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地位,可为探讨书名的翻译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2.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skopostheorie),最初由德国学者弗密尔(hans vemeer)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提出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上世纪60年代人们认为译文与原文应在语言形式上对等,而vemeer打破其局限性,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置翻译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来研究,指出翻译应遵循三条法则: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连贯法则,译文必须能让译语读者理解并在其文化和交际语境中有意义,与其交际情景连贯一致,因

此译者要考虑读者的文化与接受能力。忠实法则,译文和原文之间保持语际连贯、忠实于原文。(张美芳&王克非 2005:41)

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由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向译者提出翻译要求并协商决定。一般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谋生), 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以及使用特定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体现原语言结构)。具体到翻译实践中,不同译者目的各异,但通常情况下“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这对书名的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目的论在书名翻译中的应用

3.1 书名的特征与书名翻译的目的性

作为一本书的精华,书名往往富有简洁性、幽默性、主旨性和文化性等。同其他语际间的转换形式相比, 其过程虽不受句子、段落、篇章等较深语言层次的影响,但译者在译书名时还是先要充分分析原文,因为书名表面上脱离整个文本,而实质上只有通读原文才能

把握内涵。除普遍特征外,译者还需抓住各自的语言风格特征。

书名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故事主人公或动物名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等命名,或运用典故等来命名。在英文书名中名词

短语很常见,而中文则大多是动词短语。另一明显特点是,我们好用四字成语或固定短语,如as you like it:《皆大欢喜》。此外英语

中书名多用长且较平实的短语或句子,相比之下中文则更注重雅趣, 简短。再者,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

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张美芳&王克非 2005:15)

翻译行为的实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弄清书

名的特征外,还需明确认识其翻译目的。书名翻译的目的一般来自

其发起者,如出版社,译者有时也会担任。他们价值取向不同,翻译

目的也会有所不同。通常,译者用精炼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起读

者共鸣,从而利于出版与销售该书。若译者想向读者传播异语文化,则会保持原样直译书名;若想便于预期读者理解,将另立新题,以求

与目的语读者文化背景相符。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有

些译者不惜曲解书名原文含义,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这种对读者不

负责的翻译目的不宜采取。

3.2 目的论下书名翻译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语言、习俗、惯例乃至历史特点、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的综合表述。目的论把翻译看成是置于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不同文化有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人们受其各自文

化传统的影响,对同一现象的认知和联想必然不同,因此了解原语

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尤为重要。

英国17世纪著名小说家约翰·班扬在其著作the pilgrim’s progress里,描绘了一位朝圣者和他的朋友在经历种种磨难后,终于到达基督教圣地并获得永生的故事。其汉译名《天路历程》赢得了汉语读者的广泛认同,正是因为译者在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后,用“天路”表明与宗教的联系,”历程”暗示朝圣者路途上的艰辛。如果译者不能意识到这种文化内涵,那误解将随之产生。

3.3 目的论下书名翻译的策略

目的论要求译者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目的为首要原则,以是否达到交际目的来判断译作成功与否。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译者,为此赋予其主观能动性,根据发起者的要求并结合预期目的来决定特定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

几乎所有的翻译都可分为原语文化为导向和目的语文化为导向,或者说异化与归化翻译。美国学者lawrence venuti把异化与归化翻译看成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特色、丰富译入语语言及文化,把读者带到异语文化中;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便于读者理解与接受。

3.3.1异化策略

在目的论下,如预期的交际目的是为了满足译入语读者对“陌生感”的需求,译者大可采取异化手法。具体有直译、音译、直译或音译加释义这几种方法。

直译法最常见,在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直接地用目的语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