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中国人的现代“庭院”]中国人的庭院情结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现代“庭院”]中国人的庭院情结
说起仿古建筑,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把“仿古”简单地等同于“复古”。

诚然,现代建筑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而出现,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扰的趋势。

但是,现代建筑是否就应该拒绝传统?传统是一个延续的概念,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时间维度上的开放系统,它不可能被切断、否定。

建筑是艺术,是文化,有历史的继承性,有民族传统和地方传统,中国的建筑当然也不能回避传统。

同时,中国传统建筑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丰富多彩的面貌,从城市到群体设计,空间处理,景观组织,以及各地的民居风采等等,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追求,可以说贯穿了中国的近、当代建筑史,这至今仍建筑界关注的焦点。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老一辈建筑师开始探索的现代建筑平面宫殿形式,到今天的园林空间民居形象,都是在对传统建筑艺术继承过程中不断发展、创造的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或称之为现今人们常说的仿古建筑。

仿古建筑是在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继承过程中创造的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

本文通过对山东曲阜阙里宾舍与深圳万科第五园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环境的仿古建筑的评析,探索创建中国形式建筑。

“中国彩色”之建筑的早期探索正如童先生所说的:“一个房屋既然建筑在中国,就应该多少表现点中国彩色。

”早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就有意识地掀起了“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讨论与实践热潮,一方面他们整理中国的古建筑遗迹,建立了较完善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另一方面,在实践上,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民族建筑形式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具有中国传统形式的作品。

如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这两个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西方的建筑结构上使用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形式。

中国老一辈建筑师在创造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道路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成果,结合西方先进的建筑结构,在形式上仿古很突出,是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在建筑上的体现。

他们为后人继续探索与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奠定了基础。

中国式建筑是对传统内在民族性的传承关于现代建筑与传统结合的问题,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主张应该把建筑传统区分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对传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眼睛看得见的,如建筑的样式、外观和装饰等;一种是指眼睛看不见的,如建筑的中轴线,中轴线是无形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

”认为,不能只把看得见的东西作为传统照搬到现代建筑中来,而要注意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也实践了这一点。

又如李泽厚曾说过:“民族性不是某些固定的外在格式、手法、形象,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假使我们了解了我们民族的基本精神,……又紧紧抓住现代性的工艺技术和社会生活特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不用担心会丧失自己的民族性。

”他的这个主张,也是明确地强调对待建筑传统,应该着眼于内在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

亦如艺术的其它门类――绘画、文学、音乐一样,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除了它迥异于西方的形式特征外,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形式背后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

如果说老一辈建筑师创作的现代建筑平面宫殿形式,是以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来体现民族风格的话,那么,山东曲阜的阙里宾舍与深圳万科的第五园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环境的仿古建筑,则不仅仅是形式上,更是从内在的人文精神中体现了民族风采。

曲阜阙里宾舍的四合院形式――注重人在其中的感受上个世纪80年代戴念慈先生设计的阙里宾舍位于山东曲阜,曲阜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城中的孔庙、孔府、孔林又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宾舍的位置在孔庙的西侧和孔府的南面,与孔府仅一街之隔。

因此,它是建造在两组非常重要的古建筑的中间部位,是个敏感的地方。

这样的古文物环境氛围决定了阙里宾舍必须尊重传统,但又不能搞成新古董。

事实上,宾舍建筑不仅在保护古建筑周围环境方面没有起到消极的作用,而且在创造民族形式上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可以说,它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的。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群体组合见长,
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中国建筑的立面构图完全依随着平面组织方式产生的,它的重点在于考虑着如何更好地做出限定空间――‘内院’的效果”。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依然有浓缩的自然空间。

庭院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因此,无论在生理和心理上,院落都形成了一个为人们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场所。

四合院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自然融合的设计思想,是中国北方的传统住宅形式。

阙里宾舍虽然是公共性建筑,但它却采用了这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传统四合院形式。

它不仅向人们传递着传统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也向人们传递着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社会的人在这四方空间中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全部屋顶都采用了传统的坡屋顶,从而使整个建筑的轮廓线保持强烈的民族形式,而且仅两层高,不至于和周围的文物古建筑“喧宾夺主”。

在宾舍四合院内,温馨、和睦、恬静、幽雅,院内青砖铺地,绿树成荫,斑斑光影、阵阵花香,声声鸟语。

所有房间都可以看到室外的景色,室外是室内的借景,而建筑向院落的立面,又成了院落的借景。

宾舍建筑是以两个院落为主的建筑群,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不对称却又及其均衡,这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群平面布置的均衡之美。

沿着中轴线布置的两个院落形成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组织,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只有自外而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方能了解它的全貌和高潮。

有人以之比作中国山水画的长卷,能产生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效果。

“中国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手卷很相像,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由开头引向一个最高峰,然后慢慢收尾,比较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

这种由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序列,是以人和人的视觉心理感受为主的,它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

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渊源,而阙里宾舍建筑所要突出的正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门廊上的匾额点明了宾舍的意象,使整个建筑充盈着诗意和文学,更赋予了它人格灵性。

万科第五园的园林空间民居形式――追求“诗意地栖居” 从人的视觉心理感受出发,以院落空间为中心精心组织建筑群体空间序列的设计意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精髓,这在传统园林空间中发展到极致。

人悠游于园林中,通过空间的引伸和时间的延续,再加上人们的情感意趣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

中国传统园林,不论园的规模如何,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者是粉墙,而其中往往有林木、假山、池水,山怀水抱,曲折蜿蜒,并且做出许多层次,“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

意境美是中国传统园林刻意追求的,在某种意义上与现代哲学追求“诗意地居住在这世界上”颇为相通。

不满足于物质与技巧的华美,既包含着人的自然化,也包含着自然的人化。

在建筑上就要求设计者在充分驾驭于解决基本矛盾的同时,朝向创造环境氛围特色这一更高的层次拓展。

21世纪,深圳万科在“岭南四园”的基础上,探索现代生活与园林的结合,建造了万科第五园。

这是一种新型的、南方的中国式的园林空间住宅形式,是追求“诗意地栖居”而创造的富于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建筑。

集中提炼“墙”的形象是第五园建筑在外部处理上的亮点,也凸现了中国形式的传统特征。

纵观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来几乎都承袭着一种十分突出的外部形式,那就是“墙”的形象,如城墙、宫墙、院墙等。

这些传统上极具防御性的高而实的外墙对于现代建筑来说显然并不完全适用,但其对住宅私密性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传统园林大多是高墙深院封闭式,目的就是为了阻隔尘世,抵制喧嚣,使园内清静幽美的境界深藏而不致外泄。

园内又有蜿蜒曲折,高矮、虚实不一的廊墙。

园林中的长廊本来是作为建筑物之间的联系而出现的,同时,廊墙又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形成了园内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

在第五园,很突出墙的形式,各种高低、长短、虚实不一的墙体通过不同组合来分割或围合空间,形成
了丰富的空间层次。

墙上根据不同的要求或开窗、或开门、或开洞,产生了以实墙造成隔景,以门、窗、洞口之框形成框景,以漏窗形成漏景,以及借用其它景观丰富、充实自己的借景等多种景致。

这种传统的藏露互补、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使得第五园的意境空间景深化了。

第五园建筑在内部处理上,则强调“院”的作用。

庭院别墅的“前庭后院中天井”以及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和“四合院”;情境花园的“立体”小院(院落+露台);合院阳房的围合所形成的“大院”,其种种院落形式无不着力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当中那种“内向”型的空间,真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了,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人性上更为内敛含蓄的品格取向。

传统院落的语言符号,被重新融合到全新的建筑组合中去,购置成全新概念的院落形式,从而达到人文氛围的营造,自然感的强调。

第五园通过街坊――街巷――大院小院――内院的空间层次上的过渡,在有限的空间当中创造出多重的变化,人们在这种多层次的空间序列中步移景异,从时空交错中体会着无限的意境。

这里是一个摒弃嘈杂和喧闹的场所,是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壶中天地”。

无论是四合院式住宅还是园林空间住宅形式,这种以院落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形式的建筑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再生性的旺盛生命力,其原因不只是为它的艺术魅力,而且是它具有一种内在的民族心理规定性,“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

我们应该立足传统,更要超越过去,而不仅仅是模仿,要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形式新建筑。

参考文献 1. 童著.童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2. 王弦.传统的复兴――论当代仿古建筑.艺术探索,2008,22(4):104-105 3. 顾孟潮,张在元主编.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 4. 吴良镛等.曲阜阙里宾舍建筑设计座谈会发言摘登.建筑学报.1986,1(209):8-15 5. 潘古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五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 王受之著.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11 7. 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8. 宗白华等著.中国园林艺术概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张,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栏目策划、责任编辑:赵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