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场域与惯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场域与惯习”
孙晓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情消费逐渐异化,这不仅扭曲了农村正常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农民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还不利于农村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对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现状进行描述,借助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倡导适度的农村人情消费,以减少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人际关系和谐。

【关键词】人情消费异化场域惯习
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现象是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本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人情消费却日益演变成一种赤裸裸的敛财方式,而且愈演愈烈。

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农村涌起了“人情潮”,人情消费水涨船高,演变成畸形的人情“债”,发生了严重的异化。

这种异化的人情消费已经成为村民的一种负担,并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一、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表现根据调查,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村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村人情消费在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历史转变中,逐渐发生了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农村人情消费名目日益增多。

过去村民只有在建房上梁、婚丧嫁娶等名目进行人情消费,现在除了婚丧嫁娶之外,生日满月、乔迁置业、参军升学、职务升迁、工作调动、老人大寿甚至连购买家电、车辆等都要
有所表示。

每逢中国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各种五花八门的人情消费让农民负担沉重,导致人情消费支出日益增多。

其次,农村人情消费金额日益攀升。

过去礼金大约都在一二十元、二三十元,五十元并不常见。

现在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消费金额由原来的二三十元,上涨至一二百元,关系紧密的亲友会达到500元以上,人情消费呈现货币化倾向。

一年下来,用于人情消费的钱就好几千甚至更多,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再次,农村人情消费攀比现象比较严重。

许多村民顾及到面子,人情消费时,你送我100元,__________我还你150元,人情消费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互相攀比。

很多农民对人情消费虽有反感,但出于面子心理只得随大流,形成了所谓的“被动消费”局面,即钱是自己的,但花钱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最后,农村人情消费频率高、支出比重大。

现在农村人情消费的频率由过去的一年几次发展到现在的几乎每个月都有,人情消费日益泛滥。

一年下来,人情消费支出总费用增加,甚至超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支出,一些村民不得不举债送礼,否则难以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二、应用“场域-惯习”理论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分析布迪厄在《实践与反思》一书中提出了像“惯习”、“资本”、“场域”等术语,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辩证的理论机制,他用敏锐而独特的眼光打破人们观察社会时的二元对立论思维方法,采用一种辩证的关系性思
维方法———“场域—惯习”论,以崭新的视角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反思,以此来分析个人实践或特定群体的机制。

1.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场域”。

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

一个场域的结构可以被看作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这些位置是根据他们在争夺各种权力或资本的分配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农村的人情消费归根结底在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由于原始社会土地不能移动,生产力低下,乡村生活中的聚族而居和家庭生活中的血缘亲情等,都导致了中国农村人的生活和交往需要一个长期、稳定和和谐的环境场所。

再加之自然环境恶劣,人们聚居才能生存。

这就为农村人情消费提供了一定的场域;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有了做人情消费的经济支持。

农民之间出于虚荣心盲目攀比,在人情消费时喜欢讲排场、显阔气,用金钱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和与他人感情的深浅。

处于转型期的农民可以依靠一定的物质条件来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拓宽交往对象,使交往方式多元化。

因此他们不得不借助做人情,获取对稀缺资源的社会支持,从而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而这在无形中又塑造了人情消费异化的场域;最后,“差序格局”的影响加固了人情消费异化的场域。

农村是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村民身处自己关系网络圈子的中心。

然而现代村民关系却被这个人情圈束缚了,人情消费畸形发展,许多农民有苦说不出。

但身处这个差序的人情网络中,无法逃脱,被逼参与这无休止的
人情往来。

因此,人情消费的异化就顺理成章了。

2.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惯习”。

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持久的可转移的秉性系统”,是与特定的场域相联系的,惯习就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

一方面,农村中的走亲访友、互帮互助、礼尚往来是一种典型的农村传统文化,内化于人们的潜意识里,产生文化的惯性,延续至今。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要求、“报”的观念以及“面子观”的重要性的影响,传统文化中所形成的互惠互助、团结友爱的美德流传至今。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互相帮助,人情往来显得很重要。

因此农村人情往来的“惯习”被延续至今;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以及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袭,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被村民发挥到了极点,严重异化了当今社会农村人情消费的惯习。

碍于“面子”。

一部分村民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人情消费,不惜举债送礼,无形中导致相互攀比的恶性循环,使得农村人情消费畸形发展。

农民越发承受不起,致使经济元气大伤,再生产能力削弱,严重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

三、倡导适度的人情消费的举措如何引导农民进行理性的人情消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对于农民自身来说,农民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合理支出人情消费。

人情消费礼金数额不在多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亲手制作或者购买一些礼物,也许这些礼物比金钱更让人高兴,即所谓的“礼轻情义重”。

此外,不要抱着“补偿心理”举办一
些无足轻重的人情往来,比如大肆铺张给孩子过小生日、购买一些家用电器或者车辆等等,这些可以减免的人情往来,尽量不要大摆排场,扩大规模,尽力不给身边的亲戚朋友参与人情消费的机会。

其次,对社会来说,应采取有效的舆论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合理进行人情消费。

即利用大众传媒等新媒体,让村民意识到人情消费大操大办带来的危害,正确引导农民合理支出人情消费。

当前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引导农民把不必要的人情消费的资金节省下来,投入到家庭经济建设以及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上,争取早日实现农村城市化。

最后,对于政府来说,应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勤劳简朴、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评选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农村社会风气,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政府还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减轻人情消费带给农民的负担。

参考文献:
汲怀远.高燕.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7).
何静,李艳.论当前中国农村的人情消费[J].中国科技信息。

2005(16).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汲怀远.从社会学视角探讨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场域与惯习”[J].文化界.文化万象,2010(12).作者简介:孙晓萍,女,1988.7.2,江苏盐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届社会学研究生。

259农村经济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