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哲学“道学”精要-上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哲学-“道学”精要(上)
序
一、什么是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古典哲学是华夏人民对人文、社会、天文、地理、自然规律、规则、医学、卜筮、治国方略和军事谋略最大规模的一次探索和研究的概称。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哲学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一定的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过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现象,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以及商鞅和韩非。
遗憾的是自秦国统一六国后,始皇帝认为这些先进的思想会不利其统治,为稳固其封建专制的统治地位,进行“焚书坑儒”,采用愚民弱民防民的政策对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予以抹杀,导致百家争鸣取得的极大成果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独医、卜文化遗产得以幸免。
二、什么是道学?
道学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流派,是中国古典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它和西方哲学一样,都是指“人”通过对世界的认知和反思,去了解事物的本源本体,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掌握事物的规律、原理、境界(界限)所形成的终极真理。
三、道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
1. 研究观点的不同
西方哲学有唯心和唯物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道学则无此争论,道学的观点认为大道自然,不去争论世界的本源究竟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但却强调我们是以“人”为主体去探索研究和认知世界的,认知的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这点是很重要的,换个角度来说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和对哲学探索的意义就源于此。
至于为什么人类是世界的主体,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有了意识和思想,并诞生了智慧,是自然之道的结果,假如有一天人类灭亡了,哲学的存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2.理论形成的方式不同
西方哲学是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来对世界进行认知和探索,通过研究事物总的现象以及自然规律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道学是通过研究事物的共同点(共通点)和自然规律来对世界的本质进行探索和认知,以阴阳五行的理论来阐述事物的变化。
3.辩证法的不同
西方哲学多以唯物辩证法为主,以事物的发展和联系来进行辩证并解释世界,如“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道学则通过人感象为前提,以事物发展的共同点(共通点)、必然性及规律性进行总结,以类化的方式用来辩证解释世界,如“阴阳”、“两仪四象”、“五行”等。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有共同点(共通点)、必然性、规律性“阳”特点的事物,也就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点、偶然性、无序性“阴”特点的事物,道学的观点认为从本质上看,以上“阳”特点和“阴”特点事物皆属于一个整体,可以说是同出一脉,我们通过对具有“阳”特点的事物进行研究,则与之相对应“的阴”特点的事物就会自显而出,通过阴阳的辩证法结合五行的理论来认识事物的内在变化。
四、道学和卜筮之术的关系
卜筮之术的根基就是道学,这点要从华夏早期人类对自我认知、定位及探索世界的方法说起,华夏早时期的人类用烧灼龟板观察兆纹的方式来定吉凶,这在当时实属伟大的壮举,选择这样的方式是因为人类意识到“道”的存在和自身的渺小,通过卜筮的方式来求取真理,进而为自身指引方向,也为探索和认知世界迈出了第一步。
几千年来卜筮之术一直充当着人类求取真理的工具,也不断的形成独有的理论体系,其阴阳、两仪、四象、五行理论都是以哲学为基础,通过这些理论将不同主体之间的共同点(共通点)予以融汇,模拟出事物发展的变化,从而为人类的发展指引方向,卜筮之术的本质也就在于此。
五、学习中国古典哲学的意义
1. 传承华夏文化
在传统文化被近现代科学文化冲击的今天,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也逐渐在遗失,古典哲学中的道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的哲学也需要结合新时代新变化向前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让更多的国人认识和了解流传千年的古典哲学,不要卖弄学问,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现给大家,而传统文化最大的毛病就是玄之又玄。
2.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
正如前文卜筮问道所讲的一样,道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共通点)、必然性、规律性“阳”性特点进行研究和探索,再结合自显而出的“阴”性特点,以阴阳辩证法结合五行的理论提高人类对世界变化的认知和掌控,走出一条智慧之路。
3. 结合新时代新、特征推动和谐民主社会主义体制向前发展。
自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人民利益,至高无上”以来,中国正在向和谐民主社会主义进军,强调坚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来引领世界,要改革则必然有矛盾、有矛盾则会有冲突,面对这些问题,如运用阴阳五行理论中的缓急、轻重、刚柔、动静相宜的方式去调和,则和谐的多,也符合当下建设中国特色和谐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之路走对了,却用的是至刚之法,难免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也不利于和谐的主题。
第一章象、数、义(易)理
一、什么是“象”
在认识象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人”是探索研究世界的主体,是以个人感官的六觉来感受世界并对世界做出反射,这六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心觉,需要指出的是的这里的六觉与传统讲的五感六觉略有区别。
传统里的第六觉是知觉,这显然是片面的,人作为具有高等智慧的生命体较低智慧生命体而言,多出了思觉和心觉,再加上传统的六觉,共有八觉,这八觉是认知象的基本前提。
1. 什么是思觉
思觉是指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收集到的外在信息结合“心觉”储存的固有信息在大脑意识空间里进行有规律的整理、汇编、运算和运作的过程。
人体自身就像一个大型的生物计算机和移动通信塔,就近现代生物学来讲,人体的奥秘丝毫不比宇宙的少,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任然在不停的研究和探索,单从思觉来说,人类自身在意识思维活动的时候,是能自我感受到的。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思觉较其余八觉而言比较特殊,当人的意识思维计算结果如果与外在的“象”不相印证和符合的情况下,会进行二次或者多次的重新重组计算--直到相互印证为止,比如曾被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替代的原理,或者人的感觉出错得出了错误的结论等等,这些都是反复印证的结果,也间接的映射出人类进化的本质就是不停的探索和研究。
除此之外,思觉在面对已知和未知的无组织无界限无联系无规律的象时会进入到停顿和懵懂的状态,同时知觉则进入探索状态,这时候人的感觉也会因为思觉和知觉的状态产生各种的不确定性,比如让人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所产生的一些列反应等等。
2. 什么是知觉和感觉
知觉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收集到的外在信息结合心觉储存的已知固有信息通过思觉的计算得出的结论和结果,思觉和知觉结合其余五觉共同构建出心觉,即我们常说的感觉。
就传统的五感六觉来讲,人的感觉远比传统五感感知的要多的多,比如人感觉到的喜乐哀怒、生老病死、善恶美丑、高矮胖瘦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的感觉可以存储在自身,比如某个时间段产生的舒服的感觉或者某个时间段产生的愉悦的感觉等等。
综上所述,象是指外在事物和内在感觉在人的意识思维里的一种信息投射,换句话来说,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统称为象,即感象;如人们在生命历程中遭遇的伤心、悲痛等情绪,属于无形之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能感觉的到,自然界的风也是如此。
感象是以个人为主体而存在,主体之外的象则称为物象,值得一提的是客观世界的物象是有形体的,是客观存在的,在这里需要明白的是感象是物象的前提,物象的客观存在是感象的基础,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二者共为一体同属自然之道。
二、什么是“数”
数是中国古典哲学--道学研究和探索世界的方法,与现代的数学是不一样的,道学里的数称为数字哲理更为贴切一些,要想明白数字哲理,就要从华夏先民对客观物质世界即物象的探索说起。
上节提到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包括自身都是以感象为前提,这是以个体的形式得出的结论,而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群居的方式,在相同的环境中,以个人感知的客观物象和以集体感知的客观物象是存在共性的。
因此,华夏先民将客观物象带来的感象通过“甲骨”用刻画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借此相互传达,这就是象形字的前身,同样这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一;除此之外,在探索物象的主体——“物体”时,渐渐发现物体的排列及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则性,在对物象进一步研究后形成了数的概念,河图和洛书顺应而出。
1. 什么是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是华夏先民对物象有规律和有规则进行的一种排列,是数和哲学的起源,包含着人类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研究和认知的思想,是华夏哲学的智慧结晶。
如下图:
2. 河图洛书的数字哲理
正如前文所讲的一样,数是从物体有规律和有规则的探索中得来的,而河图洛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出数字哲理的守恒。
A. 河图洛书的十数哲理
如上图所示,洛书是从零排列到九,河图是从一排列到十,皆为十数,洛书看似从一排列至九,实则是从零排列至九,洛书里的零是指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状态,也就是道德经里讲的无极,这就是为什么洛书的图示中没有零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只需要明白洛书中有零的存在即可。
从上述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洛书排列组合的数无论是横竖或者交叉,在相加后都等于十五,其中五为恒数,十五为相加后的和数,它解释的是物象从“无形”到“有形”形成的过程,揭示了物象形成过程中遵循着守恒的原理,也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就是遵循守恒的原理进行有联系有规律的发展,属于自然之道。
B. 河图是洛书的延续
根据物象有形的原理,从洛书来讲无形之物的零不会一直持续,数过九之后则会出现新的守恒变化,因为起点不同了,洛书和河图一个是从无形接续到有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有形接续有形的过程,这时候洛书的守恒被河图的守恒所接替,起点由洛书的零归河图的一、洛书的一归河图的二,洛书的二归河图的三
依次更替,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真正原理。
C. 河图的守恒法则
同前文所讲,河图是洛书的延续,换言之洛书是河图的基础,同样洛书的守恒法则也是河图的基础,河图延续了洛书包含的守恒原理,以五为恒数为中心,相加后的十五则为守恒原理的和(合)数,河图延续了洛书包含的守恒原理,以五和十居中,十个数字除了五和十,还剩下一、二、三、四和六、七、八、九,以奇偶(阴阳)的不同和根据守恒的原则划分为两两一组,即一(阳)六(阴)、二(阴)七(阳)、三(阳)八(阴)、四(阴)九(阳),其中,一六和二七相对,一六在下二七在上,三八和四九相对,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和十为恒数和和(合)数位居中,这四组数字相对也体现出守恒的原则,因其奇偶的不同有着以下的原理:
一七为奇数,二六为偶数,相对之数以奇数和奇数相加和偶数和偶数相加都等于八,同样的三八和四九相对的原理也是如此,三八和四九奇数之和和偶数之和都等于十二,需要注意的是河图中的一六和二七、三八和四九的和数是不相等的,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守恒,只是一种相对的守恒,而洛书则代表的是绝对的守恒。
综上所述,数字哲理是华夏先民探索和研究世界规律及共同点的一种方式,通过数字排列的方法来阐述世界的本质,河图和洛书则是其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是道学的萌芽阶段,道学中的阴阳、两仪、四象、五行皆出于此,在后续的章节中,会进行详细的论述。
三、什么是义(易)理
义(易)理是指事物有规律的进行变化的原理,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正确性和必然性,是道学里概念性的一种统称。
通过上文的讲解,我们对道学会有一定的认识,也知晓了河图的延续性,明白了世界的本质是不断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就会有变化,有变化就会有新的认知,人类对义(易)理的认知也会不断的延续下去,掌握义(易)理的原理并能为人所用,这才是义(易)理体现的主旨,同样这也是道学的核心精髓。
第二章时空世界
一、空间的定义
在上一章中我们讲到感象是以人为主体的,是指外在事物和内在感觉在人的意识思维里的一种信息投射,感象之外的是物象,物象来源于它们的主体——物体,这些不同主体之间产生的距离和和方向感则是空间。
1. 什么是距离
距离是指两主体或者多主体之间相隔或间隔的长度,通常以数学的计量单位来代表,如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等。
2. 什么是方向感
方向感是以人的感象为基础,以有形之体为主体,主体之外所对应的上、下、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的十个方向的感象,华夏人民对方向感的认识来自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是以人为主体,以感象为前提,用天地中的物象结合自然现象来描述世界;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离代表(火)、坎代表(水)、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兑代表(雨)、艮代表(山),用八卦分别来归纳不同的象。
后天八卦则延续着先天八卦的象,以天地为轴,用八卦定方向来表述物象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巽代表(东南)、离代表(正南)、坤代表(西南)、兑代表(正西)、乾代表(西北)、坎代表(正北)、艮代表(东北)。
除此之外,八卦理论还包含着很多的象,这点可参照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所著的《梅花易数》之“万物类象”。
二、什么是时间
在前文“河图洛书的十数哲理”中我们讲到世界的本质就是遵循守恒的原理进行有联系有规律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道学的时间则是指主体之间进行有联系有规律的延续发展过程。
华夏人民早期是根据天体运动的规律性和共同性为参照,主要以日月结合地球自身为主,用天干计日,地支计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世界认识的提高,又将天干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用以记录年月日时,并融汇了自然规律的属性,这点可以参考“阴阳合历--农历”加深认识,在此只简单介绍一下时间的基本单位用作了解。
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时辰,一个时辰有八个时刻,而一时刻约等于现在的15分钟,“时辰”和“时刻”是当时计时的基本单位,但伴随着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现在的时间通常以时分和时秒为基本单位。
综上所述,主体之所以存在的基本要素就是时间和空间,换言之任何主体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它们三位一体,自然永恒,共同构建出时空世界。
第三章“道”
什么是道?“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是指用以说明宇宙及各种事物的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及终极真理,是人对一切事物思维和认知的代名词,它是古代哲学研究方向的一个载体,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一种概称。
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一切存在的象即为道
道学是以人的感象结合客观世界的物象相互印证所构建出的体系,换言之,以人为主体能相互印证的感象和物象都是“道”的一部分。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泯灭人性的做法(人性),再如社会里某些违法乱纪的不法行为(规则),还有人在遭受失恋或者家人离世所造成悲伤的负面情绪(虚实)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道不以人的喜恶以及是否违背社会规律、规则、虚实、人性、美丑、善恶为转移,只要结合主体、时间、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并能被人所感知,都是“道”的一部分。
2. 存在就会有变化的象为道
同时空世界讲述的一样,时空世界的主体有延续和发展的特点,换言之主体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延续,并在延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其发展和变化带给人的感象和物象也都是道的一部分。
比如将来的家用飞行器、节能飞行器、智能机器人等等,以现时的科学发展来说暂时不能实现,但却是以现在的科学技术为起点,具有了一定的方向性,当将来的某个时间段实现了之后,这些主体带给人的感象和物象也都属于道的一部分。
3. 变化就是消失灭亡的象也为道
纵观世界社会体制发展的过程,人类先后经历了氏族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到今天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将来的和谐民主社会主义制度及共产主义制度,无论是氏族制度、奴隶制度、还是封建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存在过、变化过、到最后都归于消亡,沦落为历史的一部分,它们也都属于道。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道学讲的共产主义制度和马克思哲学讲的共产主义制度是两种不同的形态,相较而言道学的共产主义制度结合了社会的主体”人“所包含的差异性的特点,以思想共识为主物质占有为辅的一种社会体制,它是建立在高等法制为基础的一种形态,包含着自由、平等、文明、民主、和谐的核心思想,其主体包含的社会占有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比如:权利、金钱、土地、物质财产、科学技术、资源等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道”的三个阶段,所对应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感象和物象所处的三个阶段,是自然起始、发展变化、消失消亡的客观规律,这三个阶段三位一体自然永恒。
小结:本“精要”一共由上、中、下三卷组成,上卷讲基础认知、中卷讲理论体系(阴阳、两仪、四象、太极)、下卷讲运用变化(卜筮之术--推演),由于个人的原因,中卷和下卷正在编写当中,如有对“卜筮之术”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我的贴吧账号“道法丨自然丨”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