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与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

本文初步总结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和演变,简单的介绍了古代园林建筑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近五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艺术珍品,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所有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讲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审美旨趣,融合了传统的美学元素。而园林建筑的等级制度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

园林建筑,发展,制度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宏然天成的建筑作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作为指导,从"天"的角度来说,要"师法自然,融入自然,顺应自然",从"人"的角度来说,园林建筑必须以"景有尽而意无穷"为诉求。现代园林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健康宜居的环境,正是由此演变而来。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汲取营养, 博采众长,关注园林文化内涵;开阔眼界,研究园林发展趋势;才能与时俱进,拓展园林设计领域来发展现代园林。此外园林建筑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现代的室内设计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制度则主要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起来的,因而受到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和思想意识的制约,有着明显的社会特点和社会影响。这对于今天的意义也是重大的。

(二)园林建筑简介

园林建筑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园林建筑在园林中主要起到以下几

方面的作用:一是造景,即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二是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三是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四是提供简单的使用功能,诸如小卖、售票、摄影等;五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必要补充或联系过渡。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此后,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其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中国园林建筑包括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的私家园林,这些建筑将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精巧布设,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穷。中国园林的境界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三种。中国儒学中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政治意义的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这一境界多见于皇家园林,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约一半的景点体现了这种境界。

二、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

(一)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

1、萌芽、生成篇(殷周秦汉)

当一个民族的历史足够悠久的时候,最早期的那部分便往往和神话传说连成一体。提到殷商很多人会想起《封神演义》。穷奢极欲的商纣王为建造鹿台不惜耗费大量金钱和劳力,“广兴土木苦黎庶,天下荒芜怨声齐”的后果是天下人神共愤奋起伐纣,最后牧野兵败的纣王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至此结束。在可见的历史记载中,纣王鹿台是最早由王室建造的园林。由此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萌芽产生,中国古典园林的序幕亦缓缓拉开。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而成。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这是《诗经·大雅》灵台篇中的记述。简洁的诗句将一幅周文王与民同乐的美好画面勾勒出来。与鹿台相比,灵台体量很小,“高二丈,周围二十步”,由池沼开挖出得土方堆积而成;灵囿的面积则十分广阔,“方七十里”,囿内草木繁多、走兽成群。周天子建苑囿,各地的诸侯也竞相

效仿,“高台榭,美宫室”逐渐蔚为风气。在春秋时期不仅诸侯建造大型苑囿,内设台榭宫室,竞相媲美,卿大夫们也争先恐后地筑台建榭,园林建筑的建设进入一个高峰期。形成了以“宫”和“苑”结合的宫苑形式,著名的有楚章华台和吴姑苏台。

受时代氛围的影响,秦皇汉武时期的园林风格以恢弘磅礴为主要特征,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在此时出现。有名的就是秦汉上林苑。园林建筑形式主要由两种。一种是园林建筑以大型宫殿为主体,苑在宫内,为从属地位。如秦咸阳宫、西汉未央宫。另一种是以苑为主体,这种形式多见于离宫别馆。同时私家园林出现,建筑上出现了楼阁,汉画像石的出现丰富了建筑构件的种类。

2、转折篇(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建筑的新变源于汉末的社会动乱和社会思潮的变化。

两汉经学的核心是董仲舒奠定的天人感应思想,但随着汉政权的的衰落而失效。科学的发展使两汉时期的宗教目的论和“天人感应”说不断受到冲击。魏晋人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降低了对神灵的祈求。两汉哲学分家,名、法、道家思想又得以传播。对外界的怀疑和否定,引起了内在人格的觉醒。空前的山林隐逸带来了人们对山水自然理解的深化,使得私人园林勃兴,此时的建筑比较自由,园林内“观”和“楼阁”大量运用,有着恬适宜人的风貌。出现了从事生产的水碓、土窟等功用建筑和辅助用房。但仍残留着汉代的遗风。这时的园林建筑大都顺应自然的情趣,建筑形象相当的多样化,或依山,或临水,或映衬于花木,或与园外借景,均具有一定的主题性,发挥点景和观景的作用。南朝开始,造园活动普及民间,园林建筑已从神秘富丽、高不可及走向了普通朴素,关注的焦点逐渐由物质享受转向精神的愉悦。

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一种新型园林形式—寺观园林应运而生,并迅速兴盛起来。佛寺建造也逐渐参照中国“祠庙”的形态和宫殿建筑格局,加入印度伽蓝的佛塔、佛堂、佛像、僧房等建筑,以佛塔为中心,周围绕以僧房,中留庭院,完成了中国佛教寺院的原始形式—“塔寺”。出现了僧寺、尼寺、山寺。佛教建筑强调再现彼岸世界的宁静与和平,在建筑的选址上,讲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选择山林水畔作为建筑场地。在总的布局上,有供奉佛像的殿宇和附属的园林部分,这和私家园林居住与园林部分类似。佛寺园林建筑起初都是由本土的一种建筑按照宗教的需要进行改造,同时与当地建筑传统结合,这样就发展出新的宗教建筑形式,为渲染气氛,佛堂内壁常绘满宗教题材的彩画,有些更以立体感强烈的悬塑为装饰。有些寺庙内,在殿内上下紧密排列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