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剂学的概念
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剂型: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药物应用形式
(某一品种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
按分散系统(研究)
*按药物粒子大小(分散度)排序:
低分子溶液<高分子溶液<胶体溶液<乳剂<混悬剂<固体制剂
*气体分散型(溶液、乳剂、混悬剂)
按给药途径(临床)胃肠道;非胃肠道(注射、呼吸道、皮肤、粘膜、腔道)
处方: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剂的重要书面文件。
液体制剂
1.概念:药物分散于适宜介质→液体型制剂(内、外用)
2.特点:(1)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
(2)给药途径广,可内服也可外用;
(3)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
(4)能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5)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不足:(1)稳定性差;
(2)携带、运输和贮存不方便;
(3)水性液体易霉变;
(4)非均匀性液体易分层或沉淀。
昙点:由澄明变浑浊的现象称为起昙,转变点的温度称为昙点。30~100摄氏度间
HLB越大,亲水性越强,
液体制剂常用的附加剂
1:增溶剂: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2:助溶剂: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S。这第三种物质就是助溶剂。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不是表面活性剂),与药物形成络合物。
3:潜溶剂: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S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潜溶。
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增加S的方法:成盐;引入亲水基;加入助溶剂
混悬剂
1 .概念:难溶性固体微粒(0.5~10um)、非均相、不稳定体系
3.物理稳定性(混悬剂主要存在此问题,混悬剂中药物微粒的分散度大,使混悬的微粒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疏水性药物的混悬剂比亲水性药物存在更大的稳定性问题。)
1)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Stokes定律)(注意变形)
V=2r2(ρ1- ρ2) g/ 9 η
ρ1微粒的密度;ρ2介质的密度。V越大,动力稳定性越小。
增加动力稳定性的方法:①尽量↓微粒的r,以↓V;
②↑分散介质的η,以↓ρ1- ρ2;所以要加入高分子助悬剂,这样在增加介质黏度的同时,也减小固体微粒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同时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
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3)絮凝与反絮凝4)结晶增长与转型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4. 制备方法 :
1)分散(粉碎→液体介质中分散)
2)凝聚法(物理法→药物溶液中使药物结晶 、化学法→ 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药物微粒)
5. 常用稳定剂
1)助悬剂:(增加分散介质粘度;微粒亲水性↑;防止结晶转型)
低分子[甘油<外用>、糖浆<助悬矫味>];高分子(树胶、纤维素类)
硅皂土(PH>7,更好)和触变胶(单硬脂酸铝+植物油,触变性----凝胶与溶胶恒温转变的性质)
2)润湿剂:增加微粒润湿性(HLB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eg: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蓖麻油类、泊洛沙姆等)
3)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用量不同絮凝剂也可是反絮凝剂;过量絮凝剂→反絮凝剂)
乳剂
1 .概念 :微小液滴(0.1~10um )分散于不相混溶的液体、非均相
2.分类:o/w 水包油、w/o 油包水;复乳(多重乳剂):o/w/o 、w/o/w(我认为区别主要是看外层)
3.特点: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度大、生物利用度↑;(外用)渗透性↑、刺激性↓;(iv 、im )缓控释和靶向性 口服、外用、肌肉或静脉注射
乳化剂的种类:1)表面活性剂:具有叫强的亲水基和亲油基,乳化能力强,性质比较稳定,易在乳滴周围形成单分子乳化膜。
2)天然乳化剂:亲水性强,能形成O/W 型乳化剂,有较的粘度,能增加乳化剂的稳定性,需加入防腐剂。
5.乳化剂的选择原则:
1)乳剂类型:HLB
2)给药途径(口服:无毒的天然乳化剂和亲水性高分子乳化剂;注射:磷脂、泊洛沙姆等外用:对局部无刺激性,长期使用无毒性);
3)乳化剂性能(乳化剂性能强、性质稳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小、无毒无刺激性)
4)混合乳化剂(HLB 值的加和性)(调整乳化油需要改变的HLB 值;增加乳化膜牢固性;增粘增稳定;非离子型乳化剂可以混合使用如司盘+吐温、非离子可以跟离子型混合使用;但必须符合油相对HLB 值的要求)
7. 制备方法 * 药物加入:脂溶性物质溶油相;水溶性物质溶水相 1)干胶法(油中乳化):乳化剂先加入油相 2)湿胶法(水中乳化):乳化剂先加入水相 3)两相交替加入法、新生皂法和机械法 * 制备机械:搅拌装置、乳匀机、胶体磨、超声波乳化 * 微乳制备:含辅助成分(表面活性物质) * 复乳制备:一级乳→二级乳(二步乳化)
注射剂
1.概念:注入体内、灭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无菌粉末或浓溶液(使用前溶解或稀释)。
3.特点:(吗啡为第一个注射剂)
* 优点:药效迅速、作用可靠、剂量准确;不宜口服药和不能口服病人;定位、缓控释、定向等
* 缺点:使用不便、疼痛;过程复杂、价高;安全性差等
4.、给药途径
iv (5~50ml ,可>50ml ,不含抑菌剂)>锥管
(<10ml ,渗透压、pH 、微粒)>肌注 im (1~5ml ,刺激性)>皮下(1~2ml 、水溶液)>皮内(<0.2ml 皮试)
5、质量要求
无菌、无热原、pH (4~9)、渗透压(等渗或高渗)、澄明度和澄清度(浊度)、不溶性微粒、安全性(降压、刺激等) 注射用油(外观和内在质量)
外观:无异嗅和酸败;澄明(10℃)
内在:碘值(126~140)、皂化值(188~195)、酸值( ≤ 0.1);过氧化物等(内控指标)
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性物质。
1.组分:热原=微生物代谢产物=内毒素=脂多糖
2.性质:耐热、水溶、可滤、不挥发(雾滴)、易吸附和不耐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和超声波(除去方法)
8.稳定性 (4个阶段的概念) * 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 * 分层: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 絮凝: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 * 转相: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乳剂的类型; * 合并与破裂:乳滴表面乳化膜破坏导致乳滴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