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原始的渔猎生产方式,曾给古先民提供了最基本、最迫切需要的食物。而提供食物的动物的独特天性与本能,譬如鱼类繁殖力强,熊可以直主行走……这些都使原始人产生神秘感,使原始人普遍认为动物与人一样有感情和意愿,进而认为其与人有着血缘关系,由此衍生出图腾神。这些图腾神最初是按照图腾的自然形象创造的,逐渐发展成为半人半兽神,最后演变成人形神。这说明,“神”的发展史,是随着原始人类生活、生产的发展慢慢形成的。图腾崇拜除了图腾物、图腾神话之外,还有祭祀仪式,图腾柱就是图腾崇拜的重要遗迹。

图腾柱,源于萨满巫术的原始部族雕刻艺术。旧石器时代晚期,欧洲已经出现动物雕塑作品,主要有巨象、熊、犀牛等动物雕像。原始先民用云石、骨刀雕刻于岩壁或骨角之上。这些原始雕刻,已具备了一定的雕刻技术。图腾柱的出现,汇聚了原始雕刻艺术的精华,图腾柱高高矗立在原始部族聚落地,造型怪异而独特,色彩艳丽而醒目,堪称图腾艺术中的杰作。

在美洲印第安人村落里,每座房子前后都登立着图腾柱。图腾柱的高度,有的达几十来,低的也有两米多。图腾柱的图案,有的为动物图形,也有的是一组相当复杂的组合围形。这些图腾柱刻画的通常是本家族(氏族)的人物与图腾动物。譬如,印第安人海达部落的图腾柱,上面雕刻着全家人的图腾符号。顶端为大鹰,底部为熊形,鹰熊两者

属丈夫的图腾;中间刻一狼形,为妻子的家族图腾,印第安人希望在图腾柱上尽可能地刻记图腾整体形象,因此不得不把众多的局部形象叠起来,一般都重点刻两图腾头部形象,躯体与四肢则需分解与移位。美洲印第安人于19世纪从欧洲人那里获得了先进的雕刻器具,从而取缔了传统的石斧和骨凿。这样,图腾柱雕刻的黄金时代就来临了,被收藏的精品也大都是这个时代的作品。这些工艺精谌、图形精美、千奇百怪的图腾柱,蕴含着古代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宗教感情。如一个熊雕刻图案中,它的前爪掌心里雕有特别大的眼,象征着一位已去世的首长的灵魂。在中国,还没有发现像北美洲那种木雕图腾柱。但是,图腾崇拜是华夏古族普遍存在的原始信仰,图腾文化及其表现形态远早于北美印第安部落。依据北美印第安氏族血缘考证,木雕图腾柱最初的文化源头,可建溯到中华鸟图腾民族,河姆波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和商代精美的青铜图腾雕塑均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田佳洲《神工鬼斧的图腾柱雕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腾神的产生与原始人类的生活、生产有关联,也与动物和人有着血缘关系有关联。

B.图腾柱的诞生与萨满巫术有关,集中了原始雕刻艺术精华,体现了极高的雕刻技术。

C.美洲印第安人村落房子前后都有图腾柱,其上图形都相当复杂,有人物,也有动物。

D.华夏古族普遍存在着图腾崇拜,其图腾文化及其表现形态比北美印

第安人还要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以图腾神引出图腾柱,再写图腾柱特征及雕刻艺术,然后列举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的情况,最后写了华夏古族图腾崇拜的情况。

B.文中用印第安人海达部落的图腾柱的例子,说明了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所刻画的图形通常是他们家族(氏族)的人物与图腾动物。

C.文中所提的印第安人在熊前爪华心里雕有特别大的眼的图腾柱的事例。证明了在图腾柱中蕴含着古代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宗教感情。

D.文中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和商代精美的青铜图腾雕塑的事实,来论证木雕图腾柱的起源与北美印第安部落的图腾文化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始人崇拜不同的图腾神,先是崇拜自然形象神,再是半人半兽神,最后是人形神。

B.图腾柱是图腾崇拜的重要遗迹,一般高高矗立于部族聚落地,造型怪异,色彩艳丽。

C.印第安人一般会把图腾形象头部作为雕刻重点部位,面对其他部位进行分解与移位。

D.欧洲人的雕刻器具对印第安人的图腾柱雕刻艺术颇有影响,促进了后者取得辉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开镰

洪忠佩

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当时,我虽然已过了懵懂的年龄,却只知道开镰收割是人与村庄、季节、田野建立的一种秩序,即便自己站在“冷浆田”(水冷田瘠)里挥镰,也是被动的,甚至是木然的。

那个时候,总觉得稻田里斑鸠与麻雀的欢呼雀跃,都比我快乐得多。物质匮乏的年月,人也显得卑微无助。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镰,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那一丘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给母亲打下手到参与收割,我常常找不到语言表达的出口,更

忽略了躬身收割的母亲。

敬老有福,敬土有谷。男也勤,女也勤,三餐茶饭不求人。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禾镰上壁,农夫也没得吃。母亲类似的话语,来自于农家耕作生活的沉浸,好比有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着春种秋收的关联。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禾苗的嫩绿与青葱,谷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后来,我看到列维坦的《秋收》和米勒的《拾穗者》等油画作品,无论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

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瘌痢头,光油油;

糯米饭,蒸芋头。

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粿,

脚烘石炭火,

神仙皇帝不如我。

……

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