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主题检测题(含答案)

《女娲造人》主题检测题(含答案)
《女娲造人》主题检测题(含答案)

《21 女娲造人》主题检测题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阅读主题图书《6.想象乐园》中以下篇章并完成检测:

阅读《14.丢卡利翁和皮拉造人》(共5题)

1.下列对丢卡利翁描述不准确的是哪一项?

A.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B.是普罗米修斯的儿子。

C.是人类始祖皮拉的丈夫。

D.宙斯曾把他绑在高加索山上。

填写你的答案____

2.在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创造人类的是丢卡利翁和皮拉。

??

填写你的答案____

3.文章开篇写道:“大地荒芜,一片泥泞,天地间如同坟墓一样死寂。”以下对这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描绘了天地间荒凉的景象。

B.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C.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D.渲染了凄凉悲惨的氛围。

填写你的答案____

4.“人类永远记住了他们是由什么物质造成的。”对于这种“物质”的理解,分析有误的是哪一项?

A.象征着坚强不屈、宁折不弯。

B.象征着母亲持久的生命力。

C.象征着坚强、刻苦、勤劳的品质。

D.象征着对生命的永恒追求。

填写你的答案____

5.以下对丢卡利翁评价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聪慧机智

B.敢于同宙斯斗争

C.尊敬神明且虔诚

D.具有悲悯同情心

填写你的答案____

阅读《15.盘古开天辟地》(共5题)

1.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筋脉变成了____,他的肌肉变成了

____,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____,他浑身的汗毛变成了____……

A.田土

B.道路

C.花草树木

D.天上的星星

填写你的答案____

2.“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也变成了清露和甘霖。”选文中共使用了12个“变成”,这是一种____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

A.夸张

B.排比

C.使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出盘古的无私。

D.加强语气,突出盘古的精神之伟大。

填写你的答案____

3.以下对盘古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

B.他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美妙的大千世界。

C.他是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和精神偶像。

D.盘古是迷信的产物,反映了人们的无知。

填写你的答案____

4.下列哪一项对《盘古开天辟地》的理解概括是错误的?

A.从前有个叫盘古的巨人,他在混沌一片的宇宙中一直沉睡了一万八千年。

B.盘古醒了看见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不停劈砍,轻重浮沉,形成了天和地。

C.盘古怕天地连在一起,就用手脚支撑着天地,最终四肢变成了支撑天地的柱子。

D.盘古累倒了,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填写你的答案____

5.读完本文,感悟颇多。下列哪一感悟是不恰当的?

A.盘古的勇于献身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勇往直前。

B.盘古的坚持精神鼓舞有志者历经磨难终获成功。

C.盘古的委曲求全精神更令先哲们懂得中庸之道。

D.盘古的开创精神更是激发了人们的发明创造欲望。

填写你的答案____

阅读《16.女娲补天》(共6题)

1.文中写道是谁创造了人类?

A.女娲

B.盘古

C.王母

D.送子观音

填写你的答案____

2.《女娲补天》的体裁是什么?

A.历史小说

B.历史故事

C.神话故事

D.寓言故事

填写你的答案____

3.《女娲补天》表现了一种与天地抗争,心怀苍生,智慧勤劳的精神与气魄。

??

填写你的答案____

4.通读全文,女娲是通过以下____ ____ ____ ____四步来修补残破的天地的。

A.把芦苇烧成灰堆积起来,堙塞住滔滔的洪水。

B.杀了一只乌龟,斩下它四脚,立在大地的四方。

C.杀了凶恶的黑龙,又赶走了各种恶禽猛兽。

D.挑选五色石子熔炼成液体,补天上的窟窿。

填写你的答案____

5.文章是围绕题目“女娲补天”来写的,可为什么安排了女娲为人类制作乐器这一段的内容呢?下列哪一选项不符合文义?

A.反映了女娲对孩子们无私的爱。

B.表现了女娲祈盼孩子们平安健康。

C.彰显了女娲希望孩子们快乐幸福。

D.突出了女娲的神奇和多才多艺。

填写你的答案____

6.以下对女娲形象的概括分析哪项是不正确的?

A.人类始祖,悲悯慈爱。

B.勤劳善良,普度众生。

C.坚强勇敢,临危不惧。

D.碧血丹心,赤心报国。

填写你的答案____

阅读《17.共工触山》(共5题)

1.人们在发誓时经常说“皇天后土在上”。请问“后土”指的是谁?

A.共工

B.共工的儿子

C.颛顼

D.炎帝

填写你的答案____

2.请根据文章的顺序排列以下各项。____ ____ ____ ____

A.颛顼统治不得民心,共工决定趁机反叛,夺取主宰天地神位。

B.由于共工发明了“筑堤蓄水”法治理洪水,受到后人的尊敬,被奉为水师。

C.战斗异常激烈,从凡间杀到天上再从天上杀回人间几个来回。

D.共工兵败撞断不周山,解除了人民所遭受的极昼极夜的痛苦。

填写你的答案____

3.以下对共工人物形象的分析,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A.性格暴躁,不爱惜部下导致失败

B.宁死不屈,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C.勇于献身,改造山河造福人类

D.坚强勇敢,敢于挑战最高权威

填写你的答案____

4.“身后,喊杀声、劝降声接连传来,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以下对这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表现了共工宁死不屈的性格。

B.在本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反映了共工战斗到底的精神。

D.表现了共工被围的无奈之举。

填写你的答案____

5.下列对《共工触山》的描述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A.它是一个民间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之间的残酷斗争。

B.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解释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现象。

C.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D.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的朴素思想及反叛精神。

填写你的答案____

阅读《18.人类的时代》(共6题)

1.在古希腊神话中人类至少经历了几个时代?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填写你的答案____

2.作者运用借代手法,选取了各个时代最有特色的物象代指不同时代的特征。

??

填写你的答案____

3.对以下四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黄金时代,人们生活无忧无虑,死后都成了仁慈的保护神。

B.白银时代,人们生活在苦难中,死后变为魔鬼在地上漫游。

C.青铜时代,人们总是互相厮杀,死后降入阴森的冥府之中。

D.黑铁时代,人们彻底败坏堕落,死后被送往极乐岛上生活。

填写你的答案____

4.对下列语句的感悟理解哪项是错误的?

A.“丰盛的草地上牛羊成群”。表现了第一代人们和谐相处幸福祥和的生活。

B.“等到孩子步入壮年时,他们的一生只剩下短短的几年了”。说明第二代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C.“他们顽固的意志如同金刚石一般坚硬”。反映出第三代人顽固不化、不知悔改的特性。

D.“可是最后他们竟然也陷入战争和仇杀中”。表现出第四代人比前几代为了利益更加不择手段。

填写你的答案____

5.以下对第四代人类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生活在肥沃的土地上,比以前的人类更高尚更公正。

B.那是神祇英雄的一代,即古代所称的半神的英雄们。

C.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后他们也陷入了战争和仇杀中。

D.无法抗拒死亡,他们死亡后降入阴森的冥府之中。

填写你的答案____

6.通读本文,感悟颇多。下列哪项对本文的感悟是不恰当的?

A.体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B.显示出丰富的现实主义倾向

C.彰显出人们的浪漫主义特色

D.反映出人们求真务实的品质

填写你的答案____

答案:

阅读《14.丢卡利翁和皮拉造人》(共5题)

1.下列对丢卡利翁描述不准确的是哪一项?

A.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B.是普罗米修斯的儿子。

C.是人类始祖皮拉的丈夫。

D.宙斯曾把他绑在高加索山上。

正确答案: D

解析:被绑在高加索山上是普罗米修斯。

2.在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创造人类的是丢卡利翁和皮拉。

??

正确答案: ?

解析:在这之前已有人类,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文中“我们两个人是大地上仅存的人类”已透露出信息。

3.文章开篇写道:“大地荒芜,一片泥泞,天地间如同坟墓一样死寂。”以下对这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描绘了天地间荒凉的景象。

B.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C.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D.渲染了凄凉悲惨的氛围。

正确答案: C

4.“人类永远记住了他们是由什么物质造成的。”对于这种“物质”的理解,分析有误的是哪一项?

A.象征着坚强不屈、宁折不弯。

B.象征着母亲持久的生命力。

C.象征着坚强、刻苦、勤劳的品质。

D.象征着对生命的永恒追求。

正确答案: A

解析:这里的“物质”指的是石头,而石头在文中是女神启示丢卡利翁用来造人的物质,象征着母亲持久的生命力,象征着坚强、刻苦、勤劳的品质和对生命的永恒追求。“坚强不屈、宁折不弯”在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5.以下对丢卡利翁评价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聪慧机智

B.敢于同宙斯斗争

C.尊敬神明且虔诚

D.具有悲悯同情心

正确答案: B

解析:当他听到女神要他扔掉母亲的遗骸时,马上想到大地是母亲,石头是骸骨,可加他的聪慧机智;他来到半荒废的圣坛前跪下,向女神忒弥斯恳求,课件他尊敬神明且虔诚;当他看到大地一片荒凉,滴下了眼泪,可见他悲悯。而B选项在文中并未提及。

阅读《15.盘古开天辟地》(共5题)

1.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筋脉变成了____,他的肌肉变成了

____,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____,他浑身的汗毛变成了____……

A.田土

B.道路

C.花草树木

D.天上的星星

正确答案: B A D C

2.“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也变成了清露和甘霖。”选文中共使用了12个“变成”,这是一种____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

A.夸张

B.排比

C.使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出盘古的无私。

D.加强语气,突出盘古的精神之伟大。

正确答案: B D

3.以下对盘古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

B.他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美妙的大千世界。

C.他是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和精神偶像。

D.盘古是迷信的产物,反映了人们的无知。

正确答案: D

4.下列哪一项对《盘古开天辟地》的理解概括是错误的?

A.从前有个叫盘古的巨人,他在混沌一片的宇宙中一直沉睡了一万八千年。

B.盘古醒了看见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不停劈砍,轻重浮沉,形成了天和地。

C.盘古怕天地连在一起,就用手脚支撑着天地,最终四肢变成了支撑天地的柱子。

D.盘古累倒了,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正确答案: C

5.读完本文,感悟颇多。下列哪一感悟是不恰当的?

A.盘古的勇于献身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勇往直前。

B.盘古的坚持精神鼓舞有志者历经磨难终获成功。

C.盘古的委曲求全精神更令先哲们懂得中庸之道。

D.盘古的开创精神更是激发了人们的发明创造欲望。

正确答案: C

解析:盘古倒了下去把自己化身万物,体现出他的献身精神;盘古撑着天地达一万八千年之久可见他具有坚持精神;盘古创造了天地万物,可见他的开创精神将一直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C选项错在“委曲求全”,文中的盘古体现出的是献身精神。

阅读《16.女娲补天》(共6题)

1.文中写道是谁创造了人类?

A.女娲

B.盘古

C.王母

D.送子观音

正确答案: A

2.《女娲补天》的体裁是什么?

A.历史小说

B.历史故事

C.神话故事

D.寓言故事

正确答案: C

3.《女娲补天》表现了一种与天地抗争,心怀苍生,智慧勤劳的精神与气魄。

??

正确答案: ?

4.通读全文,女娲是通过以下____ ____ ____ ____四步来修补残破的天地的。

A.把芦苇烧成灰堆积起来,堙塞住滔滔的洪水。

B.杀了一只乌龟,斩下它四脚,立在大地的四方。

C.杀了凶恶的黑龙,又赶走了各种恶禽猛兽。

D.挑选五色石子熔炼成液体,补天上的窟窿。

正确答案: D B C A

5.文章是围绕题目“女娲补天”来写的,可为什么安排了女娲为人类制作乐器这一段的内容呢?下列哪一选项不符合文义?

A.反映了女娲对孩子们无私的爱。

B.表现了女娲祈盼孩子们平安健康。

C.彰显了女娲希望孩子们快乐幸福。

D.突出了女娲的神奇和多才多艺。

正确答案: D

解析:本文主要表现女娲对人类的爱。

6.以下对女娲形象的概括分析哪项是不正确的?

A.人类始祖,悲悯慈爱。

B.勤劳善良,普度众生。

C.坚强勇敢,临危不惧。

D.碧血丹心,赤心报国。

正确答案: D

解析:D项是形容人的对国家忠诚的词语,那时是远古时期,还没有国家,“赤心报国”的说法不恰当。

阅读《17.共工触山》(共5题)

1.人们在发誓时经常说“皇天后土在上”。请问“后土”指的是谁?

A.共工

B.共工的儿子

C.颛顼

D.炎帝

正确答案: B

2.请根据文章的顺序排列以下各项。____ ____ ____ ____

A.颛顼统治不得民心,共工决定趁机反叛,夺取主宰天地神位。

B.由于共工发明了“筑堤蓄水”法治理洪水,受到后人的尊敬,被奉为水师。

C.战斗异常激烈,从凡间杀到天上再从天上杀回人间几个来回。

D.共工兵败撞断不周山,解除了人民所遭受的极昼极夜的痛苦。

正确答案: A C D B

3.以下对共工人物形象的分析,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A.性格暴躁,不爱惜部下导致失败

B.宁死不屈,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C.勇于献身,改造山河造福人类

D.坚强勇敢,敢于挑战最高权威

正确答案: A

解析:A项文章中根本没有提及。

4.“身后,喊杀声、劝降声接连传来,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以下对这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江苏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试讲教案

江苏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试讲教案 之前我跟大家分享了初中地理《日本》的说课稿,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教师招聘的面试中另一种重要的存在——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师依据课题所作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案是考察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是教学设计最核心的部分。试讲教案一般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下面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学信教师考试v中的一篇试讲教案——初中语文《女娲造人》,希望可以对于要考教师的小伙伴们有一点帮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话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风俗通》和本文中“女娲造人”的文字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以及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二)难点: 1.初步掌握阅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话的现实意义并形成个性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出示图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神话。古人为什么要创作神话呢? 师:神话是远古先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先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师:你还知道哪些神话?(引出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了解神话的定义和特点,增强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神话的兴趣。 2.新课讲授 看动画和文字,听朗读。 快速阅读,思考相关问题: (1)文章写了有关女娲造人的哪些内容?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2)你认为动画中的女娲形象跟文中的女娲形象一致吗?你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总结(1):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自己繁衍生息。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引导学生(2):动画中的女娲年青有活力,富有创造力;文中的女娲吃苦耐劳有智慧,像慈爱的妈妈。(答案不唯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及女娲的形象。 女娲造人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风俗通》中就已经出现。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检测题教师版含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第六单元 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 .弗.敢专也(f ú) 荷. (h é)担者 小惠未徧.(bi àn) 又何间. 焉(ji àn) B .朝.服衣冠(zh āo) 期. 年(q ī) 荇.(x ìng)菜 始龀. (sh èn) C .万仞.(r èn) 魁. 父(ku í) 箕畚.(b ěn) 夫. (f ú)大国 D .孀.妻(shu āng) 陇. 断(l ǒng) 昳.丽(y ǐ) 望其旗靡. (m 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惩. 山北之塞(苦于)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 (4)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得”通“德”,感激) 3.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 .战则请从. 一狼仍从. B .上书.谏寡人者 乃丹书. 帛曰 C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D .人恒过.然后能改 能面刺寡人之过.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 .可以..一战 B .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 C .何苦.而不平 D .参差荇菜,左右.. 流之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战于.长勺苛政猛于.虎也 B.???公将鼓之.不知口体之. 奉不若人也 C.???故.克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齐师.败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赛课必备)_1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公开课 教案(赛课必备)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 风格。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 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 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 盘古开天》、 夸 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发明人的传说。 请学生自身介绍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投影出示:上 帝在发明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上帝依照自身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气,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亚当。后来,亚当成了伊甸园的守护神。亚当给伊甸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起了名字,它们都听从于亚当。上帝看亚当辛苦,决定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协助他工作。于是,上帝在亚当睡觉时,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叫夏娃,做了亚当的妻子。从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引出: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女娲造人》,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看看人是从哪儿来的?(投影出示《风俗通》文字) 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主要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

人教版第六单元测试题

201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六单元测 试卷 时间: 90 分钟 一、我会填(每空 1 分,共 26 分) 1 、根据 120-24= 5,得出 480^( 2、一个数除以 60,商是 15,余数是 17, 满分: 100 分 )= 这个数是 5, 720- 144=( ) 3、被除数是 54,商和余数都是 6,除数是( 4、 891 除以( ),商是最大的两位数。 5、 490 连续减去 70,减( 6、 根据154- 14=11,找规律填商 1540- 140=( 7、 最大能填几? 80 X ( ( )<441 59X ( < 4060 308-28=( )<481 次得 0。 154-7=( V 680 42 X 300X( )<213 61 X 2140 500X( )位数。 & 712-42的商是( 9、 一个数除以 73,商是 6,且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10、 如果△ + □= 18,^X 5 = 20,那么△=( 11、 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商是 6,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 2倍,商是( ), 如果被除数扩大 3 倍,除数不变,商是( ),如果被除数与除 数同时除以 5, 商是( )。(填具体数字) 12、 计算814- 19时,可以把19看作( )来试商。 13、 甲数是乙数的12倍。①如果乙数是24,那么甲数是( 乙数是( )。 14、 800- 25=( 800X 4)-( 25 X 4)这是根据( 二、 判断。(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 10分) 1、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只要试商必然一次成功。 2、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 ) 3、 240- 32=240- 8X 4 ( ) 4、 被除数和除数只有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才能不变。 5、一个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6、 估算 3198-39的结果约是 100 7、 638- 27=22, 44 ( 8、 0 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得 0。 9、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会缩小 10、 因为 96-16没有余数,且等于 96- 三、 我会选。填序号(每题 1 分,共 5 分) 1、四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 A 、两位数。 B 、三位数 2、 下列算式中商是一位数的是 A 、 327- 39 - 90 3、 397- 23= 17,, 6 3、 下面验算方法正确的是( A 、 23X 17、 B 、 23X 17+6、 4、 在除法算式里 176- 16=11 中, A 、不变 B 除以5 □二 )。②如果甲数是60,那么 )简便计算的 B 、 ( )。 ) ( )。 ) 。 4X 4), 。 ( 663 - 57 C 、 )。 ) ( 所以 96- 16=96- 4-4 ) 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 C 、901 - 90 D 、2700 ) 397X 17+6 如果除数乘 5,要使商还是 11,被除数应( C 乘5 C 、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3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3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设计思想 《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是通过丰富的想像与联想的运用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表现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水平差异较大,基础好的学生能很快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而基础差的必须要做预习好! 2、学生学习本文时,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采用合作,讨论的方法去解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能力目标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五、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采用博文课堂教学模式,预习检测、师生互动、课堂检测等 七、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篇二设计思想: 《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是通过丰富的想像与联想的运用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表现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案

六年级上册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淄博第十四中学 刘新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3)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 找出洋溢人类诞生喜悦感的词句,说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是从哪里来的?西方传说中是上帝创造了人,那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人是怎样产生的呢?(设疑导入,让学生自由发言,进而导入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如:澄(chéng)澈模(mú)样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 1、指名复述课文,要求:言简意赅。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读熟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明确字词读音,对于学生复述,可师生共同评议。) 三、比较阅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跟课文比较一下,看哪些事是相同的,课文又补充了那些内容? 2、哪些内容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力?(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两组讨论,每组一个问题,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 3、对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评议、补充、明确,并板书。 (1、参考:课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2、参考: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四、难点突破 1、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从本文中找出并标记有关词句。 2、说出你对这种喜悦感的体会。 3、每组派代表展示划出的词句,并说体会。 (本环节要求学生先自己找,然后小组交流,说体会。教师要巡视,提醒注意“喜悦感”,对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发言。) (解题思路:标画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检测题(带答案)

第6单元综合测试 一.填空题。(共25分,其中第2题每空0.5分,其余每空1分。) 1.把0.125:4 3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2.78 立方米 =( )立方分米 4 25 公顷=( )平方米 512 小时=( )分 ( )毫升= 1 20 升 3. 20∶( ) = ( )÷20 = 4( ) = 0.8 =( )% 4. 52米的213 是( )米; ( )个724 吨是7 8 吨; 34 立方米的( )( ) 是 1516 立方米; 0.3的倒数是( )。 5.某天六(1)班出勤48人,因病缺勤2人,那么这天的出勤率是( )%。 6.○+○+○+□+□= 55 ○=□+□+□ , ○=( ),□=( )。 7.两个正方体的棱长比是4:5,它们的表面积比是( ),体积比是( )。 8.如右图,生产1个这样的手提袋,至少需要( ) 平方分米的布料。如果将它装满东西后,放在桌面上,它的占地面积是 ( )平方分米。 9.把2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10.一台榨油机43小时榨油6吨,这台榨油机1小时榨油( )吨,榨油5 4 吨要( )小时。 11. 一袋50千克的面粉,先用去它的52做蛋糕,又用了5 2 千克做甜饼,这时一共用去面粉( )千克。 12.把 这4张卡片反扣在桌子上,每次从中任意摸出一张,摸到方格4的可能性是( )。

二.选择题。(共10分,每题2分。) 1.把 3 16 化成百分数,正确的结果是( )。 A .18.7% B .18.75% C .18.8% 2.一批零件的合格率是96%,这批零件共有50个。不合格的有( )个。 A .1 B .2 C .4 3.下面能围成一个正方体无盖盒子的是( )。 A . B . C . 4.鸡只数的 19 和鸭只数的 1 7 相等,那么鸡的只数( )鸭的只数。 A . 大于 B . 小于 C . 等于 5.两个真分数的积与它们的商相比,( )。 A .积大 B .商大 C .一样大 三.计算题。(共23分) 1.直接写出得数。(5分) 43×65= 91+31= 52-61= 28×73= 75÷5 7 = 98-65= 21÷21= 85÷25= 8÷5 4 = 35×73=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12分) 115×135+116÷5 13 187 - 12 ÷ 34 - 13 23×4753+53×47 24 23 ÷[ 914 ×( 56 - 4 9 )]

女娲造人 教案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课时计划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活页教案第1页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活页教案第2+ 3 页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活页教案第3页

备课资料 1、字词 女娲(wā?)?澄澈(chè?)崛(jué?)起 掺(?chān?)合?泥泞(?nìng?)?绵(mián?)延???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2.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和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 起源的神话。 3、作家 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论着有《中国古代神话》《古代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女妖斯芬克斯盘踞于交通要道,常用此谜为难路人,猜不出者即被吃掉,结果有数不清的路人因猜不出而惨遭不幸。一次,英雄俄狄浦斯路过,准确地猜出谜底是人:“人,刚出世时手脚并用在地上爬,因此早晨是四条腿;长大后双腿健步如飞,因此中午是两条腿;老年时步履蹒跚要拄拐杖,因此黄昏是三条腿。”眼见谜底被揭穿,女妖羞愧交加,也就滚下山崖摔死了。 暗示了:人只要“认识”了自己,魔鬼也得滚蛋!有个现代谜语:谁最聪明也最愚蠢。答案也是人。 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女娲补天。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21教育网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

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文体解读 神话故事体裁简介: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带板书

23 女娲造人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想象的作用。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一、新课导入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生答:不是。)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完下列题目。 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桌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二)深层探究 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交流点拨】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b.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交流点拨】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上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交流点拨】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4.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交流点拨】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三)人物赏析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交流点拨】(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四、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浮山中学刘瑞洲 教学目标 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⑶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棒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两,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蜗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⑷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24分)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如果拼成的图形的 面积是100平方厘米,那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两个上底、下底、高分别是2厘米,3厘米,4厘米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0㎝2,底是10㎝,三角形的高是(). 4、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下底是8㎝,高是6㎝,两个这样的梯形拼 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高是()㎝,面积是()㎝2. 5、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6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6、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2dm,那么它的边长是()dm,面积是()dm2. 7、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如果把它的底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 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8、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 是6㎝,三角形的底是()㎝. 二、判断题.(10分) 1、一个三角形的高扩大3倍,底不变,它的面积也扩大3倍.() 2、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4、平行四边形同一条底边上只能画一条高.() 5、估算的面积一般比实际面积小.()

三、选择题.(10分)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它的面积(). A、不变 B、扩大到原来的20倍 C、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2㎝2,高是2㎝,底是()㎝. A、2.1 B、1.05 C、2 D、4.2 3、能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4、已知梯形的面积是45dm2,上底是4dm,下底是6dm,它的高是()dm. A、9 B、4.5 C、45 5、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面积也相等,如果平行四边 形的底为15cm,那么三角形的底为()cm. A、10 B、15 C、30 四、填表.(10分) 五、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cm)(16分) (1)(2)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 胡金店中学周志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了解一些古代神话故事。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女娲形象特点。(重点) 3.对比阅读,体会想象的魅力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难点) 教学方法: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个“脑筋急转弯”题,由此引出人类起源的话题,并介绍两种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进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课内课外,知识积累 1.积累一些神话传说: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闹天宫等。 2.课文重点字词积累。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况本文所讲的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形象 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女娲的形象。 五、对比阅读,合作探究 1.本文根据《风俗通》而改写,参考译文看看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2.出示《风俗通》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跟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 ,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所以后来有富贵的人是捏出来的黄土人;贫贱者一般是用绳子甩出来的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3.参考回答:女娲造人的动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心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女娲的喜怒哀乐………… 六、课堂拓展,发散思维 开展“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的改写活动: 本文作者在《风俗通》的基础上增加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 同学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可就造人的原因、造人的方法、怎样造更多的人等方面来改编。 七、课后作业 我们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未来人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并将自己的想象写成一篇小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21女娲造人 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万永祥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女娲造人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3)理解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与 手段 讲解法合作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 课时 1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导入新课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 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奥斯本 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 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远古人们用他们 丰富的想像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如精卫 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等等。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神话的产生。 基础达标 二、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 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 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 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

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象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三、关于作者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四川省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 话选释》《<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史》《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中国古代神州》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有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女娲wā 莽莽榛榛mǎng mǎng zhēn zhēn 澄澈chénɡ chè 掘起jué 掺和chān 幽光yōu 2.解释词语 神通广大:原是佛教用语,指神奇的法术,今指无所不能的本领。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澄澈:清澈透明。 灵敏:反应快。 疲倦不堪:疲倦得无法坚持下去。堪,能忍受,能承受。 绵延:延续不断。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测试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10分) 1.(2分)我个位上的数是7,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6,我是()。 A.17 B.16 C.15 D.14 2.(2分)2个十是()。 A.12 B.20 C.40 D.21 3.(2分)一个数,它比15大,比19小,这个数不可能是()。 A.16 B.17 C.18 D.19 4.(2分)16后面的第四个数是()。 A.17 B.18 C.19 D.20 5.(2分)下面和17最接近的数是()。 A.20 B.18 C.17 D.19 二、填空题(25分) 6.(2分)被减数是13,减数是10,差是。 7.(2分)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8.(2分)按顺序填数。 9.(8分)看图写一写,读一读。 (1) 写作:。 读作:。 (2) 写作:。 读作:。 (3) 写作:。

读作:。 (4) 写作:。 读作:。 10.(7分)看直尺图填一填。 (1)19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2)与15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3)13后面连续三个数是、、。 11.(4分)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3的数是。 三、判断题(10分) 12.(2分)比15大而比17小的数是16。() 13.(2分)10个里面有10个一,20里面有2个十。() 14.(2分)和都有2个珠子,表示的意思一样。() 15.(2分)妈妈和小明一共花了14元,其中小明花了4元,那妈妈花了10元()。16.(2分)18的前三个数是(17)、(16)、(15)。() 四、计算题(33分) 17.(8分)算一算。 10+4= 5+10= 10+9= 10+7= 4+10= 6+10= 10+10= 0+10= 18.(6分)细心算一算。 ①4+3+10= ②19-9+6= ③17-10-7= ④16-6-6= ⑤2+8+10= ⑥12-10+0= 19.(4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①6+ =10 ②10+ =13 ③12+ =16 ④18+ =19 20.(6分)好朋友,手牵手。(连一连)

优秀教案女娲造人

第二十二课《女娲造人》 教案 一、教材简析 《女娲造人》选自新疆教育出版社教科书,《汉语》九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 《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二、学情分析 针对南疆九年级双语班民族生的特点,习惯和基础知识,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思想。 民族学生的汉语发音以及词义理解等不到位,要让学生养成朗读,查字典的习惯。 三、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汉语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体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堂。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藤、添、娲”等10个生字。掌握“管理、果

然、终止、未免”等词语的用法,并能模仿造句。 (二)能力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六、教法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自学法——自主学习,拓展感情 阅读法——整体感知 研究法——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七、教学准备 PPT、袁柯的资料、神话图片资料。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女娲造人》 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提示”内容情况。 (一)出示生字词,请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组一组,观察学生能力。 添(加补)疲(劳倦)(清透)澈掺(和杂) (二)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示、纠正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1、正音:“掺和”中得“和”是多音字,在此读“huò”,不读“hè”。 “模样”中得“模”是多音字,在此读“mú”,不读“mó”

女娲造人 优秀教案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成人。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把12.5%的百分号去掉,这个数就() A.扩大100倍B.缩小到它的 C.大小不变 2.把化成百分数约是() A.0.167%B.1.67%C.16.7%D.167% 3.把5%去掉百分号后,结果会() A.缩小100倍B.扩大100倍C.结果不变4.下图中不能用25%表示涂色部分的是() A.B. C.D. 5.大于17%而小于20%的百分数有()个 A.1B.2C.4D.无数6.下列四个数中,最大的是() A.101%B.0.C.D.1 7.下列各对数中不相等的一对是() A.五成五与5.5%B.四成与 C.九八折与98% 8.把0.7化成分数,结果是() A.B.C.

9.把化成小数,结果是() A.0.8B.0.25C.0.32 10.“一箱苹果吃了48%”,作为单位“1”的量是() A.吃了的苹果的质量B.剩下的苹果的质量 C.这箱苹果原来的质量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把下面的数化成百分数. ==== 12.“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5%”是指是的5%. 13.百分之六十二写作,百分之七写作. 14.9%读作,0.75%读作. 15.三好学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5%表示. 16.把80%化成小数:先去掉百分号是,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80%=.17.把80%化成分数:先把它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是,再化简,即;80%=. 18.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去掉百分号,再把分子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位数不够用“0”补足;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的分数,再化成最简分数.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相同,都是用单位“1”的量×对应的分率比较量. 三.判断题(共5小题) 19.0.14化成百分数是0.14%.(判断对错) 20.四成五改写成百分数就是4.5%.(判断对错) 21.盐水的含盐率是1.25%kg.(判断对错) 22.0.5%==.(判断对错) 23.85%与读法相同,意义也相同.(判断对错) 四.操作题(共2小题) 24.在下图中用阴影表示35%. 25.送信.(连一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