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火锅与重庆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现在我就所学的知识,把家乡——重庆的民俗民俗文化介绍一下。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直辖市西部中心城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总面积8.2万平方千米,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接壤。重庆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城,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地形起伏有致,立体感强。重庆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均海拔为400米。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谷倾斜,起伏较大,多呈现“一山一岭”,“一山一槽二岭”的形貌。地质多为“喀斯特地貌”构造,因而溶洞、温泉,峡谷、关隘多。

重庆市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既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然而最具特色的,还要数山城的夜色。凭高眺远,万家灯火起伏错落,银霞明灭,与两江粼粼的波光,满天闪烁的星斗交相辉映,其景奇丽醉人。

重庆历史

重庆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距今约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东至鱼复(今奉节县一带),西至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

民俗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这里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

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火锅是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饮食方式,是重庆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因此,曾有不少文章谈到重庆火锅,但探讨的内容大多停留在它的味道和起源上,更深层面的讨论并不多见。火锅毕竟是重庆特色饮食的代表,它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重庆致力于打造“美食之都”的今天,讨论它的起源与发展、它与重庆民俗的关系、它的主要特色乃至它所展示出来的大众文化价值,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民风”透着热情与豪放

火锅代表着重庆的饮食特色,在重庆人的心中,自然就有着许多耳熟能详的火锅店名。如今,大型的火锅店已将连锁店开到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而更多的火锅店则与中低收人的普通市民群体结下了不解之缘。火锅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可以从以下数据中看出:据重庆市商委提供的资料,到2006年底,重庆市共有火锅店5万多家,占到全市餐饮网点的62.2%;火锅餐饮年营业收入达到78亿元,从业人员43万人;全市有10家火锅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有14家火锅企业进人全国餐饮百强。

火锅符合重庆人热情、豪放、直爽和喜好群聚的民风。码头上的船工和下力人最早钟情于这种“美食”,是因为它符合其“价廉”、“物美”和“饱肚”的需求。至于毛肚火锅得以从码头、陋巷登上大雅之堂的原因至少有三个:味美实惠、用料讲究、氛围和谐。撇开前两条不论仅这氛围和谐一条便能充分展现火锅与民俗的关系。重庆火锅为食客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小范围和长时间。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在热辣辣的气氛中开怀畅叙,其乐融融。正由于以上原因,重庆火锅便由船头到码头,由席地坐吃到挑担围炉,进而步入城市街巷了。到19世纪30、40年代,重庆城内已经出现不少经营火锅的店堂。在1985年9月,重庆“雾季艺术节”期间,几位老艺术家应邀回到重庆,在火锅宴上,张瑞芳曾满怀深情地回忆起抗战时期在渝吃火锅的情景:“年轻时呆在重庆,像毛肚火锅这样的风味小吃,留下了深刻印象。‟进人19世纪90年代后,重庆火锅便以迅猛发展的势态在全国普及开来。到20世纪初,有人甚至这样写到:“在金陵有名有姓够档次的火锅店就达1200余家,使当地人发出了火锅…烧透‟石头城的感慨”。阁从文化的角度上讲,重庆火锅蕴涵着健康、平等、和谐、包容的理性,而这一切又为美味所吸引、为热闹所包容,这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难怪有作者这样写道:“每到夜幕降临、华灯初放,街边小吃摊、小火锅、火锅城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杯盘相碰,猜拳行令,欢声笑语。从这些狂吃海喝的人们身上,能够感受到整个城市的奔放和热烈。”

对重庆火锅与众生像的描述,魏仲云先生讲得细腻而精彩:“昔日的老火锅馆内,特制高大的桌凳,铁铜质的锅下,岚炭火熊熊燃烧,锅里汤汁沸沸翻滚。食客居高临下,各自守锅内用木片隔开的格子,火光映红了大汗淋漓的脸,虎视耽耽盯着锅中飘浮的菜品。尤其是盛夏临锅,在炉火熏烤中汗流侠背,边挥扇,边烫食,吃得起劲时,叉开双腿,脱掉上衣,赤膊上阵。‟他还引用了四川老作家车幅在《赞重庆毛肚火锅》中的话:“吃到来劲时,拉开武松打虎,怒斩华雄的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