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民俗学的论文
《2024年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范文
《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篇一一、引言电影《边城》改编自沈从文同名小说,以湘西边远的小镇为背景,以其独特的人文风貌和深情的乡土情怀深深吸引了观众。
这部影片不仅通过精良的演员阵容和细腻的情节描绘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故事,更是对湘西民俗元素的深刻挖掘和展现。
本文将从电影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电影《边城》中如何将湘西的民俗元素呈现得淋漓尽致。
二、湘西的自然与人文背景湘西位于中国湖南西部,地势复杂,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这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而电影《边城》就是以此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湘西生活画卷。
三、电影中的湘西民俗元素1. 服饰文化:电影中的人物穿着,无论是色彩鲜艳的苗族服饰,还是朴素大方的汉族服饰,都充分展现了湘西地区的服饰文化特色。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当地人民审美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体现。
2. 饮食文化:湘西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影片中通过展示当地特色美食如酸辣粉、糍粑等,展现了湘西人民的饮食特色和风俗习惯。
3. 民间艺术: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湘西民间艺术表演,如苗族舞蹈、吹芦笙等,充分展示了湘西地区的民间艺术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当地人民的娱乐方式,更是他们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4. 婚丧嫁娶:电影中通过描绘当地人的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展现了湘西地区的传统习俗和礼仪文化。
这些习俗和礼仪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更是他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
四、电影对湘西民俗元素的呈现方式电影《边城》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节设计,将湘西的民俗元素呈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镜头语言不仅捕捉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对话等细节,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
此外,影片还通过音乐、音效等手段,营造了浓郁的湘西地域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湘西的民俗文化。
五、结论电影《边城》通过对湘西民俗元素的深入挖掘和展现,成功地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呈现给了观众。
《2024年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范文
《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篇一一、引言电影《边城》以湘西地区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一部深刻描绘地域文化特色的佳作。
电影通过细致的剧情刻画、唯美的画面表现,向观众展现了湘西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围绕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展开探讨,分析其表现手法与文化内涵。
二、湘西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电影《边城》以湘西的自然风光为背景,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
湘西地区以其秀美的山水、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湘西的山水之美,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
同时,电影还通过细腻的画面表现,展现了湘西的民俗风情,如传统的建筑风格、服饰文化、饮食习俗等。
三、湘西的民间传说与节庆活动电影《边城》中,许多湘西的民间传说被巧妙地融入了剧情。
这些传说具有神秘色彩,反映了当地人的信仰与价值观。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湘西的节庆活动,如龙舟节、庙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剧情,还让观众对湘西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湘西的婚丧嫁娶习俗电影《边城》中,湘西的婚丧嫁娶习俗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在婚姻方面,湘西地区有着独特的婚俗,如定情、提亲、嫁娶等环节。
这些习俗在电影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让观众对湘西的婚姻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湘西的丧葬习俗,如祭祀、送葬等环节,反映了当地人对生死观念的理解与尊重。
五、湘西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电影《边城》中,湘西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如剪纸、刺绣、木雕等民间艺术形式在电影中得以呈现,展示了湘西人民的智慧与才艺。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当地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让观众对湘西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六、总结电影《边城》以湘西为背景,成功地将地域文化特色展现给了观众。
通过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节庆活动、婚丧嫁娶习俗以及民间艺术与手工艺的细腻描绘,电影让观众对湘西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湘西民俗元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还让观众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
论电影中的民俗体现-最新文档资料
论电影中的民俗体现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如1913年的《难夫难妻》,20世纪20-30 年代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80 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馆》。
尤其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民俗的影片。
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
”“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讲述了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加以分析。
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彝的“不落夫家”婚俗。
影片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
第二天一大早,阿龙的大嫂叫他该起床干活了,走进房间看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睡着,惊叫了一声,手中端着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
阿龙的大哥、阿爸、阿妈听到响声,也赶紧跑上来。
当看到这种情形后,阿妈说了句“真丢人”,大哥赶紧将阿龙拖下床,嫂子和阿妈叫凤美起来,没想到凤美坐起来之后又躺下了,阿爸生气地说“给我连人带床抬回娘家去”。
当凤美被抬回去后,她阿爹也说了句“真丢人”。
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凤美违背了“不落夫家” 的习俗。
对于此情此景,小张妈说以前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年轻一辈已经没了那么多的讲究,不到一年便“归家”了,有的干脆没有了“归家”风俗,老人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凤美为了能天天见到阿龙,便不顾“归家”习俗的限制,一心要参加舞龙队。
影视民俗学
关于电影《活着》中皮影民俗的探讨从民俗入手展开对民俗本性和民族精神的思考,已是电影制作中的一个倾向。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集各门艺术之所长,用视听语言的手段表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俗与影视的结合是一种必然,民俗为影视的创作提供丰富的题材和资源,影视对民俗的复制整合,真人实物的现场记录,使其具有了文献价值。
民俗在影视作品中不仅可以起到点缀陪衬的作用,它能有机的与影视作品融为一体,并担负多种叙事功能。
民俗在影视作品中可以起到刻画细节,为人物提供具有民俗氛围的生存环境的作用。
在张艺谋的影视作品中随时可见民俗的痕迹,从《黄土地》到《我的父亲母亲》,民俗在其影视作品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和风情,在全球化语境中拓展了民族电影的生存空间。
《活着》是张艺谋十年前拍的一部电影,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张艺谋的电影。
尽管在此之后,张艺谋在电影艺术上仍不断地尝试创新,依我看来《活着》作为张艺谋电影艺术的巅峰之作的地位至今仍未能被撼动。
《活着》是一部史诗般的影片,它叙述了一个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艰辛苦难和种种悲剧。
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似乎暂时放弃了他对表现中国民俗本身的热衷,而转向用中国民俗去表达他对人在世上的命运关注。
没有一部其他的张艺谋的电影具有《活着》这样深刻的内涵。
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宿命论人生观。
而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先生考据,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
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刻影人的艺人,成为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元代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
民俗学研究视野中的影视艺术
从民俗学来探讨电影艺术, 是一个比较新的视 角。 具有鲜明民族色彩和地域风情的民俗化影片, 从 民俗文艺形式和内容中汲取灵感构筑艺术时空的戏 曲影片, 从民俗事项中选取原型意象的超现实魔幻 影片, 它们对民俗凝聚的深广历史内涵的感悟, 对民 俗意象的领会, 对民俗事项的再现和创造, 使电影艺 术进入民俗学研究的视野。
的窥视欲望而在国际影坛上大获成功的, 进而催生 “ 了一大批遭国内舆论责难, 斥为崇洋媚外、 后殖民 “ 主义 ” 、 伪民俗 ” 的影片。 如陈凯歌的 《 边走边唱 》 , 张 艺 谋的 《 菊豆 》 和《 大 红灯 笼 高 高 挂 》 , 李少红的《 红 粉》 等, 都巧妙地完成了以虚构的民俗承载历史文化 的艺术构建。 传统文化的沉重与民族精神所负载的 压抑, 被转换为别有一番滋味的大众视觉享受和心 理快感。 虽然这类 “ 伪民俗 ” 只是 “ 仿真 ” 性的制造, 但 这些影片不仅在西方观众眼里是神奇而迷人的, 就 是在国内大众化的民间鉴赏中也独具魅力。 西方原始主义思潮一味以原始的本真来批判、 反省 现 代 文明 的 失 落 和缺 陷, 中国的民俗电影却在这 股文 艺 创 作思 潮 下 呈 现出 较为复杂的心态。 一方面顺 应原始主义的题旨, 通过民 俗来追求原始的生命力, 展 现生命自由蓬勃的状态, 渲 染那 些 未 被文 明 教 化 或驯 服的 “ 真” 汉子的阳刚之气, 以张艺谋的 《 红高粱 》 、 田壮 壮的 《 猎场札撒 》 为代表作。 与此对应的是反原始 主义的另一类民俗电影, 从 社会 进 化 和现 代 文 明 的角 度, 以强烈的批判意识观照 中国 几 千 年封 建 社 会 中处 于原 始 或 半原 始 状 态 的生 活方式, 揭示融合其中的原 始而愚昧的民间陋俗, 正是 戕害人性、 摧残人生的根 《 源。 如《 炮打双灯 》 里那重重禁锢的古老祖训, 菊豆 》 《 中七七四十九次跪拜 “ 挡棺 ” , 湘女萧萧 》 中巧秀娘 《 因偷情而被沉潭的残酷族规, 五个女子和一根绳 《 子》 中五个待嫁少女的集体自缢, 红河谷 》 中以少女 为牺牲的祭祀仪式等, 成为影片烘托气氛、 升华主 题、 烛照人性的重要手段。 原始与反原始的对峙, 造就了一股中间力量的 《 《 创作倾向。 黄土地 》 、 老井 》 等片一方面表达现代化 进程中必须摒弃遗风陋俗所包含的传统生活方式和 心态, 另一方面又对千年流淌不息的民俗文化表露 《 出难以割舍的眷恋。 老井 》 描绘了贫穷闭塞的山村 里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女主人公的现代性
浅论当代电影的民俗化现象——以汉中本土电影《风过菜花黄》为例
摘要:电影与民俗有着天然的联系,民俗通过电影得以更好地传播。
《风过菜花黄》就是一部将汉中民俗文化和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通过分析这部电影中的文化符号和人文情怀,进而总结电影与民俗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影;民俗文化;汉中;影响;调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学、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
电影的这种性质也就决定了它与民俗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而民俗,又称为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由此看来,电影和民俗都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因此,它们的结合并不是偶然的。
而民俗与电影,是一个逐渐融合的过程。
“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艺术家对民俗意向的运用和把握往往是用来增强和影响作品的地域特色和表现人物此时此地的情感,让电影作品产生一种亲切感。
”[1]这种作用,是民俗对电影的一种最原始的作用。
而在当代,电影艺术家对民俗意向的描写,则更多地挖掘其文化内涵。
这种挖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向历史的深度开掘,挖掘压抑与张扬个性自由的深层原因。
另一方面,向人物心灵深处开掘,挖掘民俗意象的心理成因。
从这两种挖掘可以明显看出,在电影与民俗的关系中,电影已经逐渐成为宣扬民俗,继承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民俗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频频“抛头露面”,国内掀起了一股“新民俗电影”浪潮,民俗与电影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却重大的转变。
“[2]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红高粱》中的“颠轿”、《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点灯”等题材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骚动。
而2012年曾大赚票房的电影《白鹿原》也因为融入了大量的关中元素,而成为了媒体和大众热议的话题,电影中的关中话、秦腔等也激起了人们了解陕西的热情。
而被称为“西北小江南”的陕西省汉中市,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汉中,素有“汉学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她位于汉江上游,秦岭南麓。
浅谈影视艺术与民俗文化的互动
浅谈影视艺术与民俗文化的互动浅谈影视艺术与民俗文化的互动纵观历史长河,电影诞生百年以来,一直有许多电影工作者从民俗事项等角度创作影视作品,并融入了许多剧作家的思想情感,形成风格各异的优秀影视作品。
诸多优秀民俗文化也正是通过电影这种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视听效果的艺术形式走进了人们的眼球,征服无数世界观众。
我们常说,艺术是没有国界,且艺术是属于全世界的,没有种族、肤色之分。
而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文化载体以及娱乐方式,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信息交流与娱乐消遣的同时,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的平台,更成为世界各国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窗口之一。
一、影视与民俗文化概述对于民俗文化的分类,学术界已普遍达成共识,认为其一般由三局部组成,即,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及社会民俗。
民俗文化的三大局部在影视作品中均有表达。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浸透与再现多元化的民俗文化生活,如衣食住行等物质民俗;诞生、成年、婚姻、丧葬等社会民俗;音乐、美术、舞蹈等民间艺术民俗。
民俗文化的多重文化品质为影视作品的创造及影视的开展提供了独具特色文化特征和民俗现象,营造了良好的民俗气氛。
影视作品作为新时代一种传播速度快捷的传播媒介,其承载着传播、娱乐、文化载体等多种功能。
二、影视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及保护作用对于影视这一新兴传播媒体形式或平台而言,其肩负着传承和传播文化两大重要任务。
影视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于,将民俗元素运用于影视作品创作当中来表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意识。
一般我们常认为其所表达的民族意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识包括社会道德取向、个人价值取向、各类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情趣等内容,利于对民俗文化进展传承和发扬光大,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
〔一〕影视艺术的特性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影视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具备表现力强、感染力强、直观可承受性强等多种特性。
因此,当人们观看时,很容易便能理解到或者承受其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文化内涵以及民俗事项等。
浅谈影视作品的民俗文化魅力——以《冰山上的来客》为例
浅谈影视作品的民俗文化魅力——以《冰山上的来客》为例摘要】在诸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冰山上的来客》堪称经典之作。
电影是对社会生活的再创造,民俗文化则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对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合理展示不仅让人看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少数民族风情画,更能让人透过影片中民俗文化的展示发掘其内涵及其多样的表现形态。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民俗元素物质文化形态精神文化生活在诸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冰山上的来客》堪称经典之作。
目前,学者对影片的研究主要包括:从民俗学角度切入的,如陈立华的《<冰山上的来客>影片中的塔吉克族传统体育项目叼羊赏析》[1]和乌尔沁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倾向》[2]。
前者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叼羊习俗对塔吉克族的重要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后者试图从电影化的文艺民俗学角度剖析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内涵及其规律性。
从文学角度切入的,陈刚的《从反特新片所想到的》以影片《跟踪追击》和《冰山上的来客》为例,在充分肯定其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同时,揭示了该影片在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教育意义;邹赞的《少数民族题材反特影片的文化分析——以“十七年”时期影片为例》从整体上分析了反特影片的政治意义和文化内涵;[3]袁智忠的《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电影》从题材范围、人物塑造、主题嬗变三方面对当代少数民族电影做了初步探讨,试图勾勒其发展轨迹和基本轮廓。
[4]本文试图从民俗学角度探讨影片的民俗文化魅力。
民俗和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著名人类学、民俗学家弗雷泽认为:“民俗包括传承而来的古老习俗风情, 同时包括现代生活环境中新近形成的民俗。
”[5]民俗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一定的准则和生活方式将某一特定人群聚集起来,形成特定组织或人群的团体,从而形成民俗文化。
电影是对社会生活的再创造,民俗文化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电影中民俗文化的合理展示不仅是对少数民族风情的展现,还有更深层次民俗文化内涵。
影视民俗学期末论文《东方恐怖电影里的民俗文化溯源》
影视民俗学期末论文题目:东方恐怖电影里的民俗文化溯源指导老师:漆凌云姓名:杨敏娜学号:2008370720院系: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班级:08级2班东方恐怖电影里的民俗文化溯源恐怖电影是电影里的一个大宗,票房也很有保证。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鬼片。
鬼片是恐怖片里面的一类关于鬼、灵异有关的影片。
因为刺激、惊险、好奇等因素,吸引了很多忠实影迷。
很多人都说看恐怖电影还是要看日韩等一些东方国家拍的恐怖片。
因为看着非常的刺激。
例如曾经红极一时的《午夜凶铃》就创下了很多票房奇迹。
不光是受到亚洲观众的热捧,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欧美国家的观众也很喜欢。
大家普遍认为东方恐怖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给人以十分刺激的未知的恐惧体验,而欧美恐怖片一般只是以一些血型恐怖的镜头作为嘘头,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直观的恐怖。
近年来传统的日韩影片,在寂静,恐怖,吓人的特点上,并没有很多新的改变,主要是以画面刺激为主。
欧美鬼片风格多样,有暴力血型类型的,有科幻类型的,同时兼顾高品质的画质和精彩的表演以及电脑三维新技术的运用。
如果讲欧美鬼片是挑战视觉极限,那么日韩鬼片是挑战心理极限。
东方恐怖电影之所以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归根到底还是它们普遍反映了东方文化中的一些独特的民俗方面的东西。
九十年代流行的香港喜剧鬼片,在搞笑的同时又融入了恐怖的元素,当时很受欢迎。
例如:林正英的僵尸片,至今风靡不衰。
鬼片一直是港产片中最稳定的片种,差不多任何时候都有一、两出在上演。
碰上业界进入迷惘期,不知拍甚么片好的时候,鬼片更好像为灵丹妙药,大家就会一窝蜂去竞拍来补底。
近几年来,随着泰国影视的发展,泰国鬼片也异军独起。
着实让不少习惯鬼片的朋友,感受到了异域的新鲜和恐怖。
从《搜神记》、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描写鬼怪的文学作品,在普通的市井和农村更是流传着很多很多鬼故事的传说。
这些都为现在的恐怖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些传统的故事、封建迷信的思想、根深蒂固的价值观通过电影这种新的表现形式重新展现给观众。
《2024年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范文
《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篇一一、引言电影《边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文化内涵,成功地描绘了湘西地区的乡土风情和人文景观。
在影片中,湘西的民俗元素如独特的地理环境、传统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及独特的语言文化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本文将详细分析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湘西的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电影《边城》以湘西地区为背景,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湘西地处山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秀美。
这里的地理环境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活动以及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朴实、热情、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三、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民俗活动在电影《边城》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动得到了充分展现。
湘西人以农耕为主,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他们重视家庭、亲情和友情,善于歌唱和舞蹈。
在节日庆典时,他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赛马、打鼓传花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也传承了湘西的民俗文化。
四、丰富的湘西民俗元素电影《边城》中还展现了丰富的湘西民俗元素。
例如,当地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婚嫁习俗等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湘西的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当地人的服饰色彩鲜艳、款式独特;饮食以酸辣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婚嫁习俗则充满了神秘和浪漫。
这些民俗元素共同构成了湘西独特的文化风貌。
五、独特的语言文化电影《边城》中的语言文化也是湘西民俗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人使用独特的方言,这种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听到当地人用纯正的方言交流,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真诚。
此外,影片还通过对话、歌曲等形式,展示了湘西人的智慧和才情。
六、结论电影《边城》成功地展现了湘西地区的民俗元素,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传统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丰富的湘西民俗元素以及独特的语言文化等。
民俗学论文——以民俗电影为例(1)
也谈民俗电影的“伪民俗”[摘要] 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引领了民族电影的崛起,然而受到了“伪民俗”的批评,本文以《红高粱》为例,探讨民俗与电影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电影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应该具有一定自由的创作空间;民俗使得电影扎实,电影提供给民俗一个生存空间、传播媒介;“伪民俗”这一命题在艺术话语之下是无意义的。
[关键词]张艺谋民俗电影红高粱民俗电影在1983年之后才真正崛起,在第五代导演里出现一批民俗风情浓厚的电影,如表现乡村民俗的电影有《乡音》、《黄土地》、《盗马贼》、《边城》、《青春祭》、《良家妇女》、《孩子王》、《湘女潇潇》、《海滩》、《红高粱》、《人生》、《老井》、《无情的情人》、《春桃》、《野山》、《芙蓉镇》等,表现城市民俗的有《雅马哈鱼档》、《茶馆》、《顽主》、《给咖啡加点糖》、《太阳雨》、《女人街》等。
而在第五代导演中,又以张艺谋的民俗电影最有市场号召力与艺术好评,他的民俗电影代表作包括《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
但在市场认同以及国外大奖垂青之后,又有诸多学者对张艺谋的民俗电影发出了质疑,认为其作品是“伪民俗”的。
学者尹鸿就认为“它们并不是民俗的记录,而是一种经过浪漫改造的民俗奇观。
民俗在这里不是真实而是策略,一种寄托了各种复杂欲望的民俗传奇。
这种类型为中国的电影导演提供了一个填平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鸿沟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他们寻求到了获得国际舆论、跨国资本支撑并承受意识形态压力的可能性。
”激烈如王干者,在评价《大红灯笼高高挂》时说,张艺谋“虚构了一个灯笼的神话”;这种捏造,这种“‘伪民俗’本身就是违背生活真实的,但整部电影的故事都设立在这种莫须有的‘民俗’仪式上”,认为张艺谋丑化中国民俗,以文化奇观讨好洋人。
这种言论并非寥寥。
以张艺谋早期民俗电影《红高粱》为例,探讨张艺谋的点化式民俗手法电影化运用,进而讨论在“伪民俗”这一命题之下本文的思考。
《2024年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范文
《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篇一一、引言电影《边城》改编自沈从文先生的同名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风情和民俗文化。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电影《边城》中湘西地区的民俗元素,分析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湘西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势险峻,山清水秀。
这里的人民以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电影《边城》所展现的湘西地区,正是这种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的完美结合。
三、电影中的湘西民俗元素(一)建筑风格电影中展现的湘西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吊脚楼、风雨桥等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建筑艺术。
(二)婚嫁习俗电影中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婚嫁习俗,如相亲、定亲、迎亲等环节。
这些习俗不仅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三)民间艺术湘西地区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苗绣、土家织锦等。
电影中通过描绘这些民间艺术,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节日庆典湘西地区的节日庆典活动丰富多彩,如苗年节、火把节等。
电影中通过描绘这些节日庆典活动,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四、湘西民俗元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一)文化内涵湘西地区的民俗元素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地域性,还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艺术价值电影《边城》通过展现湘西地区的民俗元素,将当地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电影《边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风情和民俗文化。
影片中的湘西民俗元素不仅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还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电影《边城》,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湘西地区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2024年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范文
《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篇一一、引言电影《边城》是一部以湘西地区为背景的经典作品,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将湘西的美丽风光、独特民俗和深厚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旨在探讨电影《边城》中湘西民俗元素的表现,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内涵和意义。
二、湘西的自然风光与民俗景观电影《边城》的背景设定在湘西地区,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影片通过航拍、长镜头等手法,展现了湘西的山水之美,以及与之相伴的渔船、小桥等特色景观。
同时,电影还展现了湘西地区的民俗风情,如当地的传统建筑、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习俗,这些都在电影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三、湘西的传统服饰与民间艺术电影《边城》中,人物的服饰也是一大亮点。
湘西地区的传统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绣花鞋、头饰、长袍等,这些服饰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此外,电影还展现了湘西的民间艺术,如山歌、舞蹈、戏曲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容,也让观众对湘西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湘西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活动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以巫文化和土家族宗教信仰为主,这些信仰在电影《边城》中得到了体现。
如一些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情节,也让观众对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电影还展现了湘西地区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端午节赛龙舟、丰收节等,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了当地人的信仰和情感。
五、湘西民俗元素在电影中的意义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首先,这些元素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电影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其次,通过展示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广和传承湘西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
最后,这些民俗元素还能让观众对湘西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六、结论综上所述,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
这些元素不仅让电影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还为观众提供了了解湘西地区文化传统的窗口。
民俗学的发展过程与影视的碰撞交融——以《小门神》为例
069[摘 要]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国家,民俗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文学、影视、戏曲等作品中。
民俗不但代表了文化认同感,而且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与渗透力。
民俗学的出现既保护了民俗,又留存了人类生活留下的痕迹。
影视作为继戏曲之后的一大全民娱乐活动,无疑包含了多种民俗元素。
民俗与影视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有失败,也有成功。
以《小门神》为例,通过分析门神这一民俗元素的发展,浅析民俗学与影视的相互碰撞与交融。
[关 键 词] 民俗;影视;《小门神》民俗学的发展过程与影视的碰撞交融——以《小门神》为例杨 霙民俗,一方面扮演着人类生活的参与者,另一方面也代表着精神层面的决策者。
追溯民俗的起源,也许只是一种行为习惯的模仿。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为了拥有更好的生存条件、富足的食物,生活中无意识形成了某些行为习惯,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成为约定俗成且具有“意味”的形式,例如图腾和壁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不断变化,呈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说清楚民俗具体有多少种。
民俗的多样化,使民俗学研究拥有了大量素材。
基于对民俗学的研究,众多学者以民俗为切入点,作为影视研究的新方向。
影视作为20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艺术,在传入中国之后,与本土特色相融合,形成了众多包含民俗元素的影视作品。
本文以《小门神》为例,浅析民俗在影视作品中的碰撞交融。
一、民俗民俗是指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民风,可以是一个家族、一个谱系、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群体不约而同形成的行为习惯。
民俗能够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以求得到心灵的慰藉,其形成条件随意,形成数量庞大。
正是因为民俗产生的条件不受限制,才形成“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地域性特征。
早期民俗以口口相传、言传身教为主,后来民俗以文字记载的形式世代流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的含义不断变化,发展空间也逐渐扩大,民俗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因时间的流逝造成文字记载的缺失,民俗已不再是最开始的模样,这给研究民俗的学者们带来一定的困难。
影视时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论文
影视时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论文影视时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为当代影视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又极大地影响了影视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而影视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广泛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在影视时代的背景下把影视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既能促进当代影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又能为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
关键词影视作品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影视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但却同属文化范畴两种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跨越时空的限制。
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使各自的文化价值得以体现。
一、影视作品之于中国传统文化20世纪人类进人视觉文化时代影视文化与前影视时代的其他传媒方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集声音、画面、影像等多种符号于一身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震撼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影视作品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表现为第一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榜上有名。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多受民族性、地域性或自身文化特殊性的影响以及现代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其记录形式相对单一且资料有限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对于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非常不利而影视作品以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特点可以最直接地保留武术、音乐、民间艺术等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留下宝贵的参考资料。
纪录片《最后的皮影》讲述了在陕北北部山区世代祖传且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皮影戏班的故事。
皮影戏这个传统文化的没落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体验真实生活的同时由衷地为这即将失去的古老艺术而感到惋惜。
这类影视作品的问世必将对保留珍贵文化遗产起到不可替代的传承作用。
第二有效地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而影视作品的商业化、国际化趋势更使中国传统文化快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可能。
《2024年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范文
《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篇一一、引言电影《边城》是一部以湘西地区为背景的经典作品,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将湘西的美丽风光、独特民俗和深厚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旨在探讨电影《边城》中湘西民俗元素的表现,分析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湘西的自然风光与民俗景观电影《边城》以湘西的自然风光为背景,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魅力。
画面中,青山绿水、古朴村落、翠竹摇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电影还通过镜头捕捉了湘西的民俗景观,如赛马、龙舟竞渡、婚嫁习俗等,让观众感受到了湘西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三、湘西的民俗文化元素在电影《边城》中,湘西的民俗文化元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湘西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在电影中得到了展示,让观众领略到了湘西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电影还展现了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如集市贸易、乡村庙会等,呈现了湘西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热情。
四、湘西的民间信仰与传说电影《边城》还深入探讨了湘西的民间信仰与传说。
例如,电影中提到的山神信仰、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观念,以及关于湘西地区的神话传说,都为电影增添了神秘而富有深意的文化内涵。
这些信仰与传说不仅反映了湘西人民的宗教观念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五、电影中的湘西民俗艺术表现电影《边城》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将湘西的民俗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电影中的歌舞表演、民间工艺品等,都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
此外,电影还通过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波折,将湘西的民俗文化与人物性格、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观众在欣赏美丽画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湘西文化的深刻内涵。
六、结论电影《边城》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
通过对湘西民俗元素的深入挖掘和表现,电影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湘西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传承湘西的民俗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浅论影视与民俗文化传播
浅论影视与民俗文化传播作者:刘天旭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2期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悠久历史中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对而言,影视诞生至今已逾百年,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以不同文化的民俗作为创作的题材,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后创造出万千风貌的作品。
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影视作品也离不开对民俗的展现,民俗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发展,民俗文化同影视的结合势必会对推动其自身的传播,也让民俗文化在历史变迁中得以传承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影视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一、当代影视与民俗文化概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民俗文化,是指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沿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1)民俗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命题,是近几年来我国民俗学界的热门话题。
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导论》一书中指出中国民俗学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缺陷:1.理论准备不足。
2.肇始于文学却未跨出文学的视野,民间文艺的研究取代了民俗学的研究。
3.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俗学长期受冷落,又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而停滞了发展脚步。
4.从世界范围民俗学理论产生的背景看,中国传统民俗学的研究主体和客体各个层次都显得捉襟见肘。
由此可见,当代影视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民俗文化特点。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传播载体以更好地让民俗文化以艺术化的形式传播。
民俗已不再是简单的摆设和附庸,而是成为影片的叙事主体,这也是各类影片风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一)影视与民俗文化概况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社会生活,因此哪里就有相应的社会风俗。
”影视作品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民俗文化是影视艺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在中外影视史上,有许多极具特色的民俗化电影和电视剧,在汲取民俗文艺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进行再现创造。
民俗影视记录与数字时代的民俗学研究
前沿话题数字时代的视听记录和表达:实践、反思与理论建构编者按彩像作为"第四种权力”的媒体,因其对公众视听的舆论导向,成为彩响、塑造世界的一股強劲力量。
从打开摄像机的那一刻起,引导观众思维走向的不仅有画面里的音像呈现,更在于站在摄像机背后的那个人。
民俗彩视记录和彩视人类学,在传媒之外久强调了其独特的理论眼光,因而呈现出更复杂的跨学科视角。
从田野选题、出场人物、话语事件等的素材选择,到拍摄者与被摘摄者在实践交柱中飾主体间性,再到画面剪辑、叙事模式等等,毎个时空、毎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充斥着彩态各异的触碰、张力、对抗或默契。
某种程度上,民俗影视记录■和彩视人类学超越了纯文字笛书写,以愈加直观、多元、立体化的方式赋予民族志澎像以更丰沛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多解读的可能性。
它不仅关联技术、关涉艺术,更是学理的阐释和思想的言说、伦理的践行与情感的建构。
本期前洛话题,将在民俗学与人类学的框架下,回望民俗彩视/彩视人类学发展史,厘清相关理论脉络与方法体系,反思既有学科范式,以期充分调动“学术自觉”,探讨民俗彩视/彩视人类学在数字时代的技术世界里的多重维度和种种面向,以"建构具有强大的再生产能力的新理论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者们的相关讨论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当今电子媒介大众化、自媒体发达的H帯生洁也具有强湫的理论关腮和现实启发意义。
民俗影视记录与数字时代的民俗学研究张举文[摘要]数字时代的民俗记录需要民俗学者建立不同以往的文本记录、分类、研究和展示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作为民俗研究前提的民俗记录不只是形成文本,同时也隐含着记录者的学科视角、理论范式以及意识形态,尤其是伦理价值观。
近二十年来的“非遗”记录为民俗记录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考角度。
本文试图界定民俗影视的概念与分类,然后阐述有关理论与方法,最后结合民俗影视记录实践探讨相关的理论、方法与伦理等问题。
[关键词]民俗影视;影视民俗;民俗纪录片;影视与文本;伦理原则[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4(2021)03-0005-09对民俗影视的实践与研究是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影视民俗学的论文
湘潭大学院系化学学院专业材料化学班级学号姓名春节我出生于邵阳,邵阳原名宝庆,邵阳的春节和中国的大多数地区相同,但是我想每个地方还是有些差别吧,在这里我来写写我眼里看到的家乡的春节。
春节的热闹氛围是从过小年开始,小年是阴历12月25日,这一天高三的学生放假了,远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来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小年夜饭。
我们家住在农村,买东西都得到镇上去买,镇上也不是每天都有东西卖的,在平时都是每个月的尾号数是一和七的那一天为赶集日,但是过了小年之后镇上每天都是赶集日,那几天镇上很热闹,有来自四面八方置办年货的女人,她们通常结伴而来,每个人手里提着个篮子,说说笑笑的。
镇上的店铺很简单,很多都是临时的铺位,下面两个长凳,上面铺个门板,门板上放着很多个盆,每个盆里装着不同的商品,过年时,板铺上见的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糖果。
女人们在这一天都是满载而归。
阴历26日大家想着给自己和家人添置新衣了,通常带着孩子,手里也不提篮子了,经过镇上,却看都不看一眼,一直走到320国道上搭车进城去,孩子高兴的乱蹦乱跳,女人们总会说上几句“别吵,快过年了,安分点”。
女人们始终相信沉寂的孩子不会出什么意外,毕竟她们不放心马路上的车,进了城了也不去专卖店,而去交易市场,那里的衣服可以讲价且便宜。
孩子看到比镇上更多的烟花爆竹,往往是要买的。
她们走了一家又一家,直到看完大部分的衣服店,才会买衣服,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走累了,下午三四点才回家。
阴历27日家家户户开始打豆腐。
天刚亮男人们就挑着昨晚浸泡过的豆子,到专门磨豆子的地方去把豆子磨成浆,女人也一早起来在男人新砌成的土砖坑上烧水。
坑上一个大锅里面是稍开的水,女人拿出了搁置一年的布袋子,袋子放到锅里,女人用手把袋口打开,男人就往袋里灌豆浆,豆渣留在袋子里,女人还要把它拿出来使劲的用扁担挤,挤出来的豆浆都在一个很大的木桶里,桶里的浆冷了,就放石膏,摇两下,将整个锅里的热浆快速到入。
待其冷却,用一竹筷笔直的放下去,筷子站稳了,活罗豆腐(豆腐脑)就好了,消失的孩子们此时都跳了出来,往活罗豆腐里放些糖,是孩子中意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潭大学院系化学学院专业材料化学班级学号姓名春节我出生于邵阳,邵阳原名宝庆,邵阳的春节和中国的大多数地区相同,但是我想每个地方还是有些差别吧,在这里我来写写我眼里看到的家乡的春节。
春节的热闹氛围是从过小年开始,小年是阴历12月25日,这一天高三的学生放假了,远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来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小年夜饭。
我们家住在农村,买东西都得到镇上去买,镇上也不是每天都有东西卖的,在平时都是每个月的尾号数是一和七的那一天为赶集日,但是过了小年之后镇上每天都是赶集日,那几天镇上很热闹,有来自四面八方置办年货的女人,她们通常结伴而来,每个人手里提着个篮子,说说笑笑的。
镇上的店铺很简单,很多都是临时的铺位,下面两个长凳,上面铺个门板,门板上放着很多个盆,每个盆里装着不同的商品,过年时,板铺上见的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糖果。
女人们在这一天都是满载而归。
阴历26日大家想着给自己和家人添置新衣了,通常带着孩子,手里也不提篮子了,经过镇上,却看都不看一眼,一直走到320国道上搭车进城去,孩子高兴的乱蹦乱跳,女人们总会说上几句“别吵,快过年了,安分点”。
女人们始终相信沉寂的孩子不会出什么意外,毕竟她们不放心马路上的车,进了城了也不去专卖店,而去交易市场,那里的衣服可以讲价且便宜。
孩子看到比镇上更多的烟花爆竹,往往是要买的。
她们走了一家又一家,直到看完大部分的衣服店,才会买衣服,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走累了,下午三四点才回家。
阴历27日家家户户开始打豆腐。
天刚亮男人们就挑着昨晚浸泡过的豆子,到专门磨豆子的地方去把豆子磨成浆,女人也一早起来在男人新砌成的土砖坑上烧水。
坑上一个大锅里面是稍开的水,女人拿出了搁置一年的布袋子,袋子放到锅里,女人用手把袋口打开,男人就往袋里灌豆浆,豆渣留在袋子里,女人还要把它拿出来使劲的用扁担挤,挤出来的豆浆都在一个很大的木桶里,桶里的浆冷了,就放石膏,摇两下,将整个锅里的热浆快速到入。
待其冷却,用一竹筷笔直的放下去,筷子站稳了,活罗豆腐(豆腐脑)就好了,消失的孩子们此时都跳了出来,往活罗豆腐里放些糖,是孩子中意的食物。
女人一勺一勺的将活罗豆腐放入铺好纱布的方形竹篮里,完了之后把纱布打结,上面用重物压,放置堂屋中。
这一天也就黑了。
阴历28日男人们的工作有了不同,有的下池塘捕鱼,有的再家杀猪,我们那的鱼塘每三年换一户人家喂养,第三年了,男人是要把鱼塘的水都抽干,下塘捉鱼是一大风景,塘里还有很多水,人们却早已围着塘一圈圈的站着,他们等着鱼塘的主人发话,就箭一般的下塘捉鱼,他们只捉小鱼。
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不怕冷,也下塘。
不过不要担心挨骂,妈妈们在家里忙着呢。
回家妈妈们最多说几句“过年了,你要是感冒了,再打你去了”。
杀猪没有多少人围观,但还是有人看的,几个男人将猪从栏里托了出来。
屠夫一刀就割断猪的咽喉,女人把装盐水的大木盆放在滴血处,猪血在我们邵阳可是有大用处的,猪断气了,屠夫就在猪脚上割一口子,然后往里面吹气,猪一下子就胖起来了,再将猪抬到一个大黄桶里面,用开水烫了,再抬出来开始刮毛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是说些你家的猪喂的好,你这猪杀的几斤毛(初步估计猪的重量),杀的几斤肉之类的,大多是重复那几句猪喂的好的话,听的主人心里欢欢喜喜的,一开心就在大伙称肉的时候多给点。
自己往往留的是前腿肉,还有猪脚猪尾巴猪耳朵之类的。
这一天女人会很忙,一下午就用来烫猪毛,屋里弥漫着烧焦的味道。
孩子也喜欢拿着烧红的铁去烫猪毛,无乱的烫几下,就玩别的去了。
阴历29日是我们邵阳人最独特的一天,搁置的豆腐早已成型,首先将豆腐划开成一块块的方形,在将一片片的完整的放到油锅里面炸,炸好一脸盆,就将剩下的豆腐都弄碎,要搅拌均匀,不能有稍大的豆腐块,这样的豆腐泥做出来的猪血丸子在干燥时才不会裂开,在猪血盆里放些盐,2/3的猪血倒入豆腐盆里,和着切好的肉块搅拌,用手捏一点豆腐泥团,来回的拍打,圆形就出来了,再在最外层拍一层猪血,这样猪血丸子做好了,再用木屑熏烤,大致元宵节时就能吃到猪血丸子了。
这是邵阳的特产,大多生活在外的人,都想回家吃吃这久违的美味,它也是很好的礼品,受这礼的人会很感激送的人。
这一天,孩子们也要做事的,孩子负责檫窗户,大人们拿一根竹竿,系上一笤帚,开始打扫天花板的灰尘。
地板用水冲,家里一下子干干净净的,这一年留在家里的尘土和纸屑都一扫而尽。
也扫除这年的晦气,为来年带来好运气。
阴历30日,这天晚上不同一般,上午妈妈们开始使劲烧水,一家人从小到大都得洗个澡,在洗完所有要洗的衣服,孩子会不解得问妈妈“为什么要今天洗澡”,“因为初一到初六不能洗澡呀”。
“为什么不能洗澡呢”,“洗澡不好”。
“为什么不好”,妈妈们此时就会给一白眼,孩子只得作罢。
下午三四点妈妈们又开始忙了,晚上是除夕之夜,妈妈们把猪肉给煮了,孩子们喜欢喝骨水,妈妈就把骨头敲成两段。
可爱的孩子们都盼着天黑,天黑了,爸爸才会放大的礼炮。
天黑了,餐桌上摆着平时最喜欢吃的菜,要开吃了,男人会点着爆竹,噼里啪啦的想,家人围在一起,男人一回到桌上就开吃了,年根肉是肯定不会少的,红烧鱼代表年年有余,吃鸡时孩子们是不能乱吃的,有些只许成年人吃的,比如在外打拼的人除夕要吃鸡头代表在外面混的有头有脸,孩子们喜欢的鸡爪,此刻也不能吃,鸡爪要留在大年初一早上吃,是给那些在外打工的人吃的,吃鸡爪意味着在外面努力的扒钱回来,桌上的碗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八个或六个,八是年年发,六是六六大训。
孩子们还不等大家吃完饭就闹着要放烟花,放完烟花孩子更加欢快了,因为他们开始像妈妈要红包了,妈妈会说找你爸,爸爸会说找你妈,妈妈这时会拿出红包递给爸爸,爸爸再发给孩子,孩子开心的打开红包,红票子规规矩矩的交给妈妈,只拿零头,因为妈妈说过,那是读书的钱,不给就得自己出读书的钱。
孩子都聪明着呢,不拿红色的票子。
一切都好了大家才聚在一起看联欢晚会。
我家那时没电视,我要到邻居家看晚会,妈妈说什么也不许,除夕之夜只能呆在家里。
晚上到处都在放烟花,特别是到了十二点,烟花放出的光把整个房子都照的通亮的。
正月初一,早上五点中妈妈们就把所有人都叫醒来,把昨晚的剩菜热一遍,我们那的习俗,正月初一早上不能动刀,所以我们都得吃晚上剩下的菜,除夕之夜不许吃的鸡爪,就是留给初一早上吃的。
要吃饭了照例要先点燃鞭炮,之后才吃饭,天还没亮,四处就早已想起了鞭炮声,我们听着鞭炮声就能知道谁家也吃饭了,吃完饭,就等着天亮,天一亮爸爸们就带着孩子挨家挨户的拜年,首先当然是要给相邻的亲戚拜年,给亲戚拜年时孩子会说“**给你拜年,红包拿来”。
上别人家拜年首先最好别碰到别人在吃饭,我们一般最后去每年都很晚才吃饭的那家人家里拜年,如果还是碰到他们在吃饭,那就悲惨了^_^,你得等到他们把饭吃完了,才会来招待你们,不过茶还是会给你喝的^_^。
客人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说“**给你拜年啦”,主人就会说请进,请坐。
桌上早摆好了瓜果糖之类的,主人在一边沏茶,每一个杯子里先都放些茶叶,然后客人一到就用开水冲泡了,双手端给客人,说句“喝杯茶吧”,客人马上双手去接,即使是baby主人也要为他泡一杯茶的。
主人家里只有女人或成了年的女儿在招待客人,因为男人和孩子都出去拜年去了。
客人上门一般是说些吉利的话,在说些去年的收入之类的话题,有些男人喜欢喝酒,因此主人也会倒酒给客人喝。
如果某个邻居家里去年有人去世了,今后的三年大家都要先跑到他家里去烧纸钱,去这样的人家是要先备好鞭炮,放了鞭炮才进他们的家。
然后再去其它人家中去拜年。
我在大年初一还见过这样的一件事,那年我家新砌了房子,爷爷四点就起床了,然后叫我们都起床,他往两个箩筐里使劲塞东西,有豆子,有谷子,有衣服,有凳子等等,貌似只要能塞得进的都塞了进去,塞满两箩筐之后,他用两块毛巾盖住上面,打着手电,从老屋出发,叫我哥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从前门进,挑到新屋,并对我哥说“老板发财啊”。
其实老屋就在新屋后面,一墙之隔。
之后也慢慢懂得了一点这样做的原因了,是一种祈福吧。
还有我们那一般十五六岁的女孩,妈妈们就不许他们出去拜年了,留在家里打下手,其实这个时候女孩子可以学到一些礼仪知识了。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带着孩子和丈夫一同回来,回娘家吃一顿饭,如果中年的有女婿的妈妈级人物,她们初二是不回娘家的,她们通常初三回娘家,初二很吵,一屋子的小孩子,到处打打闹闹,时而大的欺负小的,时而小的结成同盟欺负大一点的,屋子里乱的像锅粥,外婆们见了却很高兴,说到“好久没这么热闹了,哈哈”。
初二有很多人要出家门的,于是交通工具全都涨价,原先五块的车费,最低要十块了,其实车费早在阴历二十七号左右就涨价了,不过那时是涨两块,而正月初一到初六是涨一倍。
不过大家也乐意出,毕竟大过年的。
正月初四,就是在给姑姑家或叔叔家拜年了。
我有三个姑姑,三个叔叔,我们首先去大姑姑家拜年,有的亲戚在初三下午就随姑姑一起回家了,他们在那里睡一晚。
大伙都齐的时候是初四,吃吃饭,打打牌。
下午就到二姑姑家里,在那又睡一晚,再去小姑姑家,我们的叔叔都挨的很近,初一就给他们拜了年。
正月初八,高三的学生开学了,远走他乡的打工的人,大多数在这一天南下找工作去了,做生意的也出发了。
偌大的一个家此刻又恢复了平静。
很大的反差,有时会使呆在家里的人儿落泪,总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分离得那一天大多不是十五而是初八。
阴历十五,元宵之夜,家家户户在吃饭前又会点燃鞭炮,让沉寂几天的日子,又显得热闹起来。
元宵之夜一定会吃团子。
寄予团团圆圆之意。
我们那元宵节没什么其他的活动了,但是在我男友那里,元宵之夜,他们会点上烛光,沿着走廊一排排的点去,我曾想过,那一定很好看。
我们的春节没什么特别的,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哈哈,谢谢老师赖着性子看完了。
^_^。
下面是一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