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 哲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念与事物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二是“摹仿”。造物产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二)《巴门尼德》篇中的八组假言推论
(三)《智者》篇中的通种论
在《智者》篇中,他指出,理念之间的关系有而且只有三种可能情况,即全部能结合、全部不能结合、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论证表明,前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所以,只剩下一种可能情况,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为简明起见,他没有对各种理念的关系进行讨论,只选择了存在、不存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作为代表来讨论。由于这些最普遍的理念外延最大,在逻辑上也被称为“种”,所以,哲学史上通常把柏拉图关于这些理念关系的研究称做“通种论”。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显然,他的目的是要去关注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
(四)划分法
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出的另一修正是划分法。划分和概括是辩证法的两条途径。概括是理念由低到高的上升,划分则是由高到低的下降。柏拉图的划分法实质上是二分法,即将一个总的东西划分为二,再将其中的一个划分为二,一直这样二分下去,直到所需的定义。
(五)四类存在
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的第三个重要修正是把存在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无定,即没有界限或规定的东西。如冷一点和热一点,多一点和少一点等。它指的是处在变化中的东西,由于可以向两方面转变,无确定的量,因而没有终点和限界,没有确定性。第二类是有定,即有规定和定量,如相等、双倍以及任何数和数的比例。第三类是前两类的混合,即给没有限制的东西加以尺度或确定的量的限制,使变动的东西进入存在,成为和谐。如在高与低、快与慢的声音中加入一定量的比例,便产生和美的音乐。第四类是原因,亦即使混合得以产生的产生者。因为任何东西的产生必有原因 ,既然产生的混合物已归入第三类,那么不同于结果的原因就是第四类。这个原因就是“心灵”或“理智”。
4、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一如前述。他坚信灵魂不朽,并且为此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首先是回忆说论证。其次是运动说论证。凡是具有永恒运动的事物都是不朽的,只有自我运动才能永不停止运动。靠他物的运动不可能永恒,而灵魂就是自我运动,因此,灵魂必然是没有生成的、永恒不朽的。最后是神圣性论证。灵魂具有认识神圣事物的能力。任何神圣的事物都是不朽的,所以,灵魂本身也应当是不朽的,否则就无法认识。
3、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构成的。它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三部分,认为头脑是理性灵魂的居处,它位居全身顶端,指挥全身;胸部是激情灵魂所在地,置于理性之下并受其指挥;腹部则是**灵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约。当理性支配灵魂时,灵魂正当地统治着肉体,反之,当**支配灵魂时,肉体反常地毁灭着灵魂。灵魂不权有构成部分,还有高低不同的等级。从广义讲,世界灵魂最高,是神的影像和第一个创造物;其次是人的灵魂,独具理性;再次是动物灵魂,虽无理性,却有**和激情;最低是植物灵魂,只有**。人的灵魂也有等级。
(评价)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如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
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柏拉图还提出了比回忆说更精致的灵魂转向说。实际上,前述之“线喻”和“洞喻”就是关于灵魂转向说的。
(二)灵魂转向说
人的灵魂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猜想的对象是影像,由此产生的是人们的偏见和成见。相信的对象是具体事物,由此产生是的感性认识。推论的对象是数理理念,它的活动特点是不得不先设定一些假设,并且视之为不证自明,然后由假设开始,通过逻辑推理继而达到答案。推论活动的成果是正确的,不过由于它依赖假设,因而前提的真假难以确定,故上升不到第一原则即善的理念。理智的对象是伦理方面的理念,它的特点是“不是将假设作为开端,而是直截了当地作为假设,作为阶梯和跳板,旨在超越它们,达到不要假设的领域,达到全体的第一原则。并且在达到这种第一原则以后,又回过头来把握以这个原理为根据的、从这个原理引申出来的东西,从而达到终点。它不用借助任何可感事物的帮助,通过一系列的步骤,从理念开始,再从理念到理念,最后下降到理念而终止”。它比推论更精确、更真实,获得的是真理性的一般认识,最终把握到善的理念。
柏拉图将理念之间的结合也称为“分有”,不过这个分有与事物对理念的分有却是不同的。因为事物对理念的分有指理念给事物以存在的根据,而理念间的分有说的则是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为了便于区别,我们把理念间的分有称为柏拉图的第二种分有说。
(意义)从八组假言推论到“通种论”所建立起来的理念分有学说,是柏拉图对理念论作出的重大修正之一。因为按照他以前的观点,理念具有单一的、孤立的、封闭的特性,而现在理念 之间则可以沟通了。理念分有说的提出,其意义远不只是修正了他自己的理念论。柏拉图不仅克服了巴门尼德等人把存在与不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贬低不存在的僵化观念,而且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探讨了作为一般和抽象存在的范畴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存在与不存在、相同与相异等范畴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推动了辩证思维的发展。
1、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的本性,他认为“自我运动即是灵魂”,所以“灵魂是所有已经存在、现在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及与它们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运动因”。
2、关于灵魂与物体的关系,柏拉图明确指出,灵魂先于物体。物体是第二位的、后生的;灵魂是统治者,物体是被统治者。二者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不是互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灵魂运动、统治、支配物体,另一方面,物体在有益和有害的双重意义上反作用于灵魂。
(评价)柏拉图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反映了他中后期思想的发展,无疑大大丰富了其哲学的内容,给后人留下了重新划定,数目的作用如何夸大,只要不放弃两个世界分离而存在的根本观点,就不可能解决理念究竟如何派生事物的问题。于是,柏拉图把视野投向了曾经被苏格拉底和他自己所鄙视的自然哲学领域,希望借助造物主的神力,使自己摆脱困境。
一、理念
名词解释: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意义: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
(评价)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实质上是关于人性即人的本性的理论,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的灵魂能动说、等级说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理性、激情、**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观点成为后来很多人讨论灵魂、德性或人性问题时的标准性说法;灵魂回忆说是先验论哲学的最早表述;灵魂不配说不仅是宗教神学的支柱性理论,也是伦理学倡导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彻底放弃两个世界的理论,否定理念论的关键性观点——理念与事物分离而独立存在。另一条是坚持理念论的基本前提,作一些局部的修正。柏拉图无法放弃其哲学的基本观点,所以他选择了后一条路。在他看来,产生矛盾的根源不在理念自身的分离,而在于对理念特性的认识,因此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强思维训练,重新认识理念的特性及其关系。他在《巴门尼德》篇后半部提出八组假言推论和《智者》中建立的通种论。通过这些思辨性的讨论,柏拉图把思考的重心从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转移到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上来,企图修正某些观点,以摆脱理论上的困境。
三、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试论柏拉图哲学的认识论 05年真题)
柏拉图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感觉经验,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的?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一)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和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看。因此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换言这,感觉在对理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种诱导的作用。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渐进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它的步骤是这样的:“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像在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从美的制度到美的学问,最后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四、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
(一)对理念论的反思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按理念论所说,每类事物都有一个同名理念作为存在的根据,但是对树、火、人等自然物是否存在理念的问题,他却犹疑不决;对头发、污泥、秽物等低下事物 ,他更是决口否认有同名的理念存在。然而这样一来,势必将否认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的理论前提。于是,柏拉图对这个引起他不安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第三,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他说,所谓万物摹仿理念,无非是说它们被造得类似理念。但是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引出了新的麻烦。因为如果个别事物类似理念,理念也就类似于个别事物。它们之间之所以类似,只能是由于分有了同一个理念的结果。如果类推,就会引出新的理念而且是永无止境的。
第四,关于理念、神和我们的关系问题。如果分有说和摹仿说都不成立,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的联系就会割断,就会推出两个无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结论。①理念是不为我们所认知的。②神不是我们的主人,不知道人类的事情。柏拉图无疑是不会也不能允许上面这两个结论出现的。
(评价)我们不要以为柏拉图在此所说的是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那将违背其区分理念与事物的基本原则。实际上这个过程不是从低到高的发展,而是灵魂的转向。它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于是,先天性在此不再像回忆说那样表现为具体的知识,而是表现为认识的功能。
(三)灵魂学说
概括而言,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灵魂的构成和等级;灵魂的回忆和灵魂不朽。
第二,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这是柏拉图坚定不移的信念。至于怎样分有,他以前避而不谈,从现在却不能再回避了。柏拉图承认,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只能有两种方式 ,即整体分有和部分分有。但这两种分式都有困难,因为理念的首要特性是单一完整性。既然只能有两种分有方式,而这两种方式都难成产,那么分有本身是否成立呢,柏拉图感到左右为难。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二)《巴门尼德》篇中的八组假言推论
(三)《智者》篇中的通种论
在《智者》篇中,他指出,理念之间的关系有而且只有三种可能情况,即全部能结合、全部不能结合、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论证表明,前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所以,只剩下一种可能情况,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为简明起见,他没有对各种理念的关系进行讨论,只选择了存在、不存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作为代表来讨论。由于这些最普遍的理念外延最大,在逻辑上也被称为“种”,所以,哲学史上通常把柏拉图关于这些理念关系的研究称做“通种论”。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显然,他的目的是要去关注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
(四)划分法
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出的另一修正是划分法。划分和概括是辩证法的两条途径。概括是理念由低到高的上升,划分则是由高到低的下降。柏拉图的划分法实质上是二分法,即将一个总的东西划分为二,再将其中的一个划分为二,一直这样二分下去,直到所需的定义。
(五)四类存在
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的第三个重要修正是把存在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无定,即没有界限或规定的东西。如冷一点和热一点,多一点和少一点等。它指的是处在变化中的东西,由于可以向两方面转变,无确定的量,因而没有终点和限界,没有确定性。第二类是有定,即有规定和定量,如相等、双倍以及任何数和数的比例。第三类是前两类的混合,即给没有限制的东西加以尺度或确定的量的限制,使变动的东西进入存在,成为和谐。如在高与低、快与慢的声音中加入一定量的比例,便产生和美的音乐。第四类是原因,亦即使混合得以产生的产生者。因为任何东西的产生必有原因 ,既然产生的混合物已归入第三类,那么不同于结果的原因就是第四类。这个原因就是“心灵”或“理智”。
4、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一如前述。他坚信灵魂不朽,并且为此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首先是回忆说论证。其次是运动说论证。凡是具有永恒运动的事物都是不朽的,只有自我运动才能永不停止运动。靠他物的运动不可能永恒,而灵魂就是自我运动,因此,灵魂必然是没有生成的、永恒不朽的。最后是神圣性论证。灵魂具有认识神圣事物的能力。任何神圣的事物都是不朽的,所以,灵魂本身也应当是不朽的,否则就无法认识。
3、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构成的。它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三部分,认为头脑是理性灵魂的居处,它位居全身顶端,指挥全身;胸部是激情灵魂所在地,置于理性之下并受其指挥;腹部则是**灵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约。当理性支配灵魂时,灵魂正当地统治着肉体,反之,当**支配灵魂时,肉体反常地毁灭着灵魂。灵魂不权有构成部分,还有高低不同的等级。从广义讲,世界灵魂最高,是神的影像和第一个创造物;其次是人的灵魂,独具理性;再次是动物灵魂,虽无理性,却有**和激情;最低是植物灵魂,只有**。人的灵魂也有等级。
(评价)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如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
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柏拉图还提出了比回忆说更精致的灵魂转向说。实际上,前述之“线喻”和“洞喻”就是关于灵魂转向说的。
(二)灵魂转向说
人的灵魂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猜想的对象是影像,由此产生的是人们的偏见和成见。相信的对象是具体事物,由此产生是的感性认识。推论的对象是数理理念,它的活动特点是不得不先设定一些假设,并且视之为不证自明,然后由假设开始,通过逻辑推理继而达到答案。推论活动的成果是正确的,不过由于它依赖假设,因而前提的真假难以确定,故上升不到第一原则即善的理念。理智的对象是伦理方面的理念,它的特点是“不是将假设作为开端,而是直截了当地作为假设,作为阶梯和跳板,旨在超越它们,达到不要假设的领域,达到全体的第一原则。并且在达到这种第一原则以后,又回过头来把握以这个原理为根据的、从这个原理引申出来的东西,从而达到终点。它不用借助任何可感事物的帮助,通过一系列的步骤,从理念开始,再从理念到理念,最后下降到理念而终止”。它比推论更精确、更真实,获得的是真理性的一般认识,最终把握到善的理念。
柏拉图将理念之间的结合也称为“分有”,不过这个分有与事物对理念的分有却是不同的。因为事物对理念的分有指理念给事物以存在的根据,而理念间的分有说的则是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为了便于区别,我们把理念间的分有称为柏拉图的第二种分有说。
(意义)从八组假言推论到“通种论”所建立起来的理念分有学说,是柏拉图对理念论作出的重大修正之一。因为按照他以前的观点,理念具有单一的、孤立的、封闭的特性,而现在理念 之间则可以沟通了。理念分有说的提出,其意义远不只是修正了他自己的理念论。柏拉图不仅克服了巴门尼德等人把存在与不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贬低不存在的僵化观念,而且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探讨了作为一般和抽象存在的范畴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存在与不存在、相同与相异等范畴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推动了辩证思维的发展。
1、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的本性,他认为“自我运动即是灵魂”,所以“灵魂是所有已经存在、现在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及与它们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运动因”。
2、关于灵魂与物体的关系,柏拉图明确指出,灵魂先于物体。物体是第二位的、后生的;灵魂是统治者,物体是被统治者。二者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不是互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灵魂运动、统治、支配物体,另一方面,物体在有益和有害的双重意义上反作用于灵魂。
(评价)柏拉图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反映了他中后期思想的发展,无疑大大丰富了其哲学的内容,给后人留下了重新划定,数目的作用如何夸大,只要不放弃两个世界分离而存在的根本观点,就不可能解决理念究竟如何派生事物的问题。于是,柏拉图把视野投向了曾经被苏格拉底和他自己所鄙视的自然哲学领域,希望借助造物主的神力,使自己摆脱困境。
一、理念
名词解释: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意义: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
(评价)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实质上是关于人性即人的本性的理论,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的灵魂能动说、等级说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理性、激情、**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观点成为后来很多人讨论灵魂、德性或人性问题时的标准性说法;灵魂回忆说是先验论哲学的最早表述;灵魂不配说不仅是宗教神学的支柱性理论,也是伦理学倡导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彻底放弃两个世界的理论,否定理念论的关键性观点——理念与事物分离而独立存在。另一条是坚持理念论的基本前提,作一些局部的修正。柏拉图无法放弃其哲学的基本观点,所以他选择了后一条路。在他看来,产生矛盾的根源不在理念自身的分离,而在于对理念特性的认识,因此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强思维训练,重新认识理念的特性及其关系。他在《巴门尼德》篇后半部提出八组假言推论和《智者》中建立的通种论。通过这些思辨性的讨论,柏拉图把思考的重心从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转移到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上来,企图修正某些观点,以摆脱理论上的困境。
三、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试论柏拉图哲学的认识论 05年真题)
柏拉图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感觉经验,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的?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一)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和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看。因此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换言这,感觉在对理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种诱导的作用。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渐进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它的步骤是这样的:“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像在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从美的制度到美的学问,最后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四、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
(一)对理念论的反思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按理念论所说,每类事物都有一个同名理念作为存在的根据,但是对树、火、人等自然物是否存在理念的问题,他却犹疑不决;对头发、污泥、秽物等低下事物 ,他更是决口否认有同名的理念存在。然而这样一来,势必将否认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的理论前提。于是,柏拉图对这个引起他不安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第三,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他说,所谓万物摹仿理念,无非是说它们被造得类似理念。但是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引出了新的麻烦。因为如果个别事物类似理念,理念也就类似于个别事物。它们之间之所以类似,只能是由于分有了同一个理念的结果。如果类推,就会引出新的理念而且是永无止境的。
第四,关于理念、神和我们的关系问题。如果分有说和摹仿说都不成立,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的联系就会割断,就会推出两个无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结论。①理念是不为我们所认知的。②神不是我们的主人,不知道人类的事情。柏拉图无疑是不会也不能允许上面这两个结论出现的。
(评价)我们不要以为柏拉图在此所说的是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那将违背其区分理念与事物的基本原则。实际上这个过程不是从低到高的发展,而是灵魂的转向。它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于是,先天性在此不再像回忆说那样表现为具体的知识,而是表现为认识的功能。
(三)灵魂学说
概括而言,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灵魂的构成和等级;灵魂的回忆和灵魂不朽。
第二,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这是柏拉图坚定不移的信念。至于怎样分有,他以前避而不谈,从现在却不能再回避了。柏拉图承认,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只能有两种方式 ,即整体分有和部分分有。但这两种分式都有困难,因为理念的首要特性是单一完整性。既然只能有两种分有方式,而这两种方式都难成产,那么分有本身是否成立呢,柏拉图感到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