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启示
班级:金融五班姓名:牟方华学号:20094927
摘要: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个事件所引发的问题远远超过事件本身,因为这是一个涉及到中国企业究竟如何走出去的战略性问题。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启示
石油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
2004年,中国的石油供给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石油安全的高度。
一方面,石油资源紧缺;另一方面,石油供需市场逐步开放。
据统计,2004年我国社会全年原油消费量超过2.9亿吨,而国内原油进口量已达到1.2亿吨,当时的国际原油价格更是达到55美元。
如何长期安全地获得稳定原油资源成为了中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在能源紧缺和市场完全放开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石油化工企业开始仓促的选择“走出去”的战略。
在这个时候,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这个中国第三大国家石油公司提出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一优尼科(Unoca1)公司,此案自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2005年1月开始,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博弈,因种种原因,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撤销了收购要约,这一跨国并购案以失败而告终。
现在,虽然这次跨国并购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带给人们的思考却始终没有停止。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中国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1982年2月成立,是国务院直属特大型企业,注册资本500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京,主要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
1999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并于2001年2月27日和28日分别在纽约证卷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上市3个月即以较大比重进入摩根斯坦利国际资本指数,上市仅5个月就被破格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
通过核心业务在国际资本市场成功上市以及随后的出色表现,中海油的资本运营能力不断提高,这也为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跨国并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国际并购逐步成为中海油国际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手段。
2005年1月,有国外媒体报道称,中海油正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科公司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3月,中海油开始与优尼科公司高层进行接触,初步达成了购售意向。
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中海油预计的方向发展,美国雪佛龙公司半路杀出,提出了对优尼科公司的并购意向。
2005年4月4日,美国雪佛龙公司提出以164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并购优尼科公司,由于没有竞争对手,雪佛龙很快与优尼科达成了约束性收购协议;6月1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了雪佛龙并购优尼科的协议,但雪佛龙公司的收购在完成交割之前,还需经过反垄断法的审查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审查;6月29日,雪佛龙公司宣布,该公司并购优尼科公司的计划已经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批准。
针对中海油的并购,2005年6月17 13,美国联邦众议员致信美国总统布什,要求财政部长斯诺负责的外国投资委员会对中海油的收购进行彻底调查;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同时表示,如果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成功,美国政府将从国家安全考虑,对这一收购案进行审查。
面对第三方的介入和来自美国政府的调查,中海油并没有作出让步:2005年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此要约价相当于优尼科公司股本总价值约185亿美元。
优尼科随后宣布,愿意随时与中海油就并购之事展开谈判。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调查也随即展开——6月30
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不具约束力的决议,敦促布什政府立即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的行为展开彻底审查;7月2日,中海油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提交通知书,要求其对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提议展开审查;7月25日,美国参众两院的代表经过投票决定,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必须首先经过美国能源部、国土安全部、国防部及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长达141 天的调查评估。
在此期间,2005年7月19日,雪佛龙公司将收购价格提高至171亿美元,但是,这与中海油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仍旧相差l4亿美元,中海油仍然具有竞争力,无意再次提高报价。
但是,值得深思的是,7月20日,在中海油的报价明显高出对手的情况下,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将中海油拒之门外。
中海油对此深表遗憾。
8月2日,中海油撤回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中海油在宣布中表示,在目前情况下继续进行竞购已不能代表股东的最佳利益,中海油决定撤回其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
中海油的离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用跨国并购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然而跨国并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一笔成功的并购交易,不仅考验着企业的实力,更是一场智慧的较量。
据科尔尼公司对全球115家巨型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发现有58%的并购失败,而对于我国企业的并购行动失败率更是高达80%。
1、不能忽视经济行为中的政治问题
在普通的经济行为中,“价高者得”一直是市场游戏的最基本规则,可是这一规则在这个案例中却被它的制定者美国所抛弃了。
中海油所提出的以现金收购优尼科全部流通股的要约,总价185亿美元,超出雪佛龙多1O亿美元,显然条件是更加优越的。
然而最后却只能无可奈何的退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政治原因。
这是一起能源企业的跨国并购案,当并购的资产中一旦涉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时,一切的商业规则都只能让步。
实际上,自中海油宣布参与竞购角逐后,在美国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上的反对声音,甚至要取消或更改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程序。
中海油CEO傅成玉事后曾总结说:“没想到美国国会一旦认为可能伤害到它的利益时,会把这样一个执行了20多年的法律随时改变。
”一桩本来对收购双方双赢的商业收购案,由于夹杂了大量的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而被扭曲。
在竞购案过程中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够决定是否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
这一法案的通过可以说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使中海油更加难以准确评估收购获得成功的具体几率,对中海油完成交易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接受的市场风险。
因此,尽管不情愿,中海油也不得不无奈地宜布撤回了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
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除了对海外市场的市场风险评估之外,还要做足政治风险评估,不能够忽视政治因素对并购的重要影响。
中海油就是低估了美国政界对中国的反对力量以及该事件在美国被政治化后的公众影响力,才直接导致了并购的失败。
2、企业要在跨国并购的实践中更多的
积累经验和学习技巧以发达国家的并购经历而言,都是先在国内进行并购而后再延伸到国外。
近代两次欧美的并购高潮都是如此,当企业在国内并购中积累的足够的经验后,才开始向国外拓展。
而我国属于经济转型的国家,国内并购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缺乏并购经验。
再加上与之配套设施的不健全,如缺乏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并购价格的确定方式比较落后;缺乏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等问题,更是为我国的跨国并购增加了难度。
没有经验自然就缺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