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国家防灾减灾局、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综合服务体系

组建国家防灾减灾局、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综合服务体系
组建国家防灾减灾局、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综合服务体系

组建国家防灾减灾局、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综合服务体系

作者:罗永焱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世界,人们开始重新去关注和认识防灾减灾工作。巨大深重的灾难无不考验着我国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管理。防灾减灾体系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为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建立统一规范、功能健全、服务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理顺防灾减灾管理体制,为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我国防灾减灾的严峻形势,增强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干旱、洪涝、地震、风雹、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冻和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部分地区重复受灾,特别是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和大范围雪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8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紧急转移安置70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4721.4万公顷,绝收面积491.8万公顷;倒塌房屋83.8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不确定性、灾难性,严重性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部门整合、理顺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成为减轻人民群众自然灾害损失的首务之急。

二、组建国家防灾减灾局,理顺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2005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减灾委员会,统一协调和指导全国减灾工作。2009年,我国设立了“全国防灾减灾日”,在全社会开展了防灾减灾政策宣传、应急演练活动。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科学监测技术的推广、群众的意识的提高,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等都取得了一定有成绩。但是总

体来看,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还有待提高,特别是管理体制未来理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灾减灾的管理和监测。

目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涉及气象、地震、国土、海洋、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民政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标准不一,部门间缺乏对接。严重影响了防灾减灾的监测和管理水平。

为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理顺自然灾害监测管理体制,建议将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民政部减灾司、海洋局减灾中心整合组建国家防灾减灾局,同时逐步将各部门自然灾害监测职能划入进行统一管理。由于防灾减灾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紧密相关,建议将国家防灾减灾局调整为国家安监总局管理国家局(副部级),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更名了国家安全应急监督管理总局,原中国气象局、地震局下属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为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统一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实施地方各级自然灾害监测机构的整合工作,逐步实行“统一领导、分组负责”的管理体制。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能。

三、整合各项资源,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防灾减灾体系。

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气象、地震、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一定的自然灾害监测能力和行业管理经验,实行整合后,将极大地提升防灾减灾监测服务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极大地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是建议在设备和网络上实施整合,将中国气象台、地震台、海洋监测中心等监测网络资源实行整合组建中国自然灾害监测网、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二是建议在标准体系上实施统一和规范,逐步规范各部门的监测预报标准,规范统计口径,有效避免数据误差现象,提高科学监测预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三是建议在资源配置上实施整合,要将人、财、物和站点等资源,合理向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地区和重点行业进行倾斜,加大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乡镇、村级资源,科学应对防灾减灾工作。四是建议在实施防灾减灾工作中统筹发展,重点是整合部门的宣传资源、政策资源等工作投入,深入持续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综合防治水平。

第九章_防灾减灾规划

第九章防灾减灾规划 访问量:372 区信息办2008年1月23日 第81条目标与防护要求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 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区域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区域综合减灾应急能力和救助能力,提高减灾管理水平,确保昌平新城安全,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1)合理控制新城人口与建筑密度,城市建设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2)治理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3)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 (5)加强本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7)建立和完善区域综合防灾减灾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8)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82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1)建立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和指挥体系。 (2)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3)建立完善综合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4)加强救灾和应急队伍建设。 (5)加强减灾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6)进一步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7)贯彻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减灾应急地方法规条令和新闻发布机制。 第83条防洪及河道治理规划 (1)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北京市防洪规划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考虑河流分布、自然地理情况及社会发展水平,规划确定昌平新城各组团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小汤山镇、北七家镇及南口镇根据其人口规模及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余各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根据城市防洪标准,新城范围内河道治理要按20年一遇洪水位基本不淹没城市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的标准设计,并根据流域内防护区的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和防护人口数量确定其校核标准,为50年一遇。对于雨水需要直接排到较大河流(如南沙河、北沙河)的地势低洼地区,当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平接河道20年一遇洪水位有较大困难时,若建设区雨水与河道洪水错峰几率较大,则建设区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可与河道10年一遇洪水位平接。 (3)穿过建设区河道应满足城市景观要求,非建设区河道要注意保持自然

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若干思考

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若干思考 王志涛苏经宇 【摘要】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的编制内容与方法,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综合防灾规划定位、编制原则与编制流程,并针对总体规划纲要和规划编制两个阶段,从城市灾害风险评估、防灾目标制定、区域防灾协调发展、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应急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及避难场所等方面分别给出了规划内容与对策建议,期望为今后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防灾;总体规划;防灾对策 1.引言 从古至今自然灾害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行,尤其是近些年来,地震、暴雨、泥石流、低温冻雨等灾害更是频发。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统计,1993至2009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GDP比例2.2%,远高于发达国家0.5%左右的水平,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其中明确提出我国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可以看出,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到2020年前后将超过60%[3]。在保障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同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城镇防灾水平应作为衡量城镇化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灾害风险角度来看,城市规模越大其面临的灾害风险也越高,经济愈发达地区,愈易于形成大灾和巨灾[4,5]。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同步提升城镇防灾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吴良镛院士认为:如今不仅不能忽视建筑与城市的安全问题,而且要从规划布局上对可以预防的方面予以更根本的考虑[6]。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即开展综合防灾规划,将城市防灾目标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需达到的目标之一,强调生命优先,安全优先,强化综合防灾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1、公园规划设计 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分为:全市性公园(Gl11、区域性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综合性公园活动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hm2。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在中、小城市设1~2处。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 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设施。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服务半径约1~1.5km。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分钟。 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 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河道及重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 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 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防灾公园体系规划 4.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 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 (1一级避灾据点 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 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3避难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防灾救灾管理制度 为了应对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冰冻、地质灾害等各种突发灾害事故,根据就XXXXXXX的实际情况,特制订防灾救灾管理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电厂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1.防灾救灾原则 1.1 自然灾害发生后,公司应灾害的大小级别立即启动《XXXXXX公司应急救援预案》,全面开展防灾救灾工作。 1.2 自然灾害跨区域、跨单位的,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服从政府应急指挥部的领导,公司员工必须遵守国家防灾救灾法律法规,遵守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安排。 1.3 平时做好日常灾害预防工作,结合公司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重点对灭火器材、排水(洪)系统、防洪设施、自动报警设备等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1.4 提前安排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和汛期、雷雨、台风、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值班工作。提前储备防灾减灾物资和工具。 1.5 与周边企业单位加强交流联系,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 2.防灾救灾工作准备 2.1 物资准备

2.1.1 整合公司各部门现有储备物资和仓库物资,分级、分类管理救灾物资储备。 2.1.2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采购、调拨和运输制度。 2.2 人力资源准备 2.2.1 完善公司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2.2 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2.3 宣传、培训和演习 2.3.1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利用厂区宣传栏、互联网平台等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3.2 每年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演练《应急预案》1-2次,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2.3.3 建立公司各部门通讯录或全体员工通讯录,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公告机制。 2.3.4 根据电厂建(构)筑物及周边地形特点,规划本公司人员、设备紧急疏散路线图和避险区,并公示全体员工。 3.灾情信息管理及处理 3.1 现场人员发现险情,应根据公司《应急预案》的程序向上报告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

防灾减灾 宣传资料

防灾减灾知识 一、防灾:是指灾害发生前一切有助于防止灾害发生和减少灾害损失的工作和活动。我们通常把减灾活动划分为三个环节,即防灾、抗灾和救灾,防灾是相对于抗灾和救灾而言的。防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制定设计规划和工程选址时尽量避开灾害危险区;二是在灾害发生前将人和可动资产撤离灾区;三是种种工业流程在灾害发生时对某些重要环节采取自控的或人为的减灾技术。 二、减灾:是通过发挥因素的作用,控制致灾因素,防止和减少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 三、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 1、各种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同时或接连发生,形成灾害群发的局面。由相互联系的自然灾害组合而成的总体称之为自然灾害系统。 2、减轻自然灾害是全民的事业,要由领导、科学家和全体人民协调行动才能发挥更大的减灾效益。 3、减轻自然灾害工作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主要措施,这些措施是相互衔接,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所以必须统筹安排。 4、许多自然灾害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或诱发的,因此,只有系统地研究减灾措施,才能防抗某种灾害。所以,把整个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四、减轻自然灾害主要的措施 1、监测。监测对自然变异的监测,是减灾的先导性措施。通过监测提供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示警和预报,甚至直接转入应急防灾和减灾的指挥行动。 2、灾害预报。灾害预报包括灾情的预评估,是减灾准备和各项减灾准备及行动的科学依据。 3、防灾。防灾包括在建设规划和工程选址时采取规划性措施,避开潜在的灾害,在国家的大型工程规划中都按照规范进行考虑。进行防灾的知识、技术和普及,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 4、抗灾。抗灾通常是指在灾害威胁下固定资产所采取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 5、救灾。救灾是灾情已经开始或灾后最急迫的减灾措施。救灾的科学性就是要用最小的投入和伤亡,去取得最大的减灾效果,就是要制定灾害应急预案,从应急灾害预案、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应急救护、生活保障达到少投入,取得有效的救灾效能。 6、灾后重建。灾后重建包括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恢复,是一项减灾实效的措施。一次重大灾害发生后,必然造成大量工矿企业的停产、金融贸易的停顿、高技术中心的损伤以致社会家庭结构的破坏,还会引起巨大的衍生灾害损失。所以怎样尽快缩小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时间,是减灾的重要措施。 五、社会减灾行动系统 1、国家机关。包括各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2、党组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 3、企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学校、机关、公司。 4、公民。 5、社会团体与组织。各类学会、协会、共青团、工会、妇联等。 6、新闻舆论机构及大众传播媒介。 7、群众救灾队伍及其他群众防灾救灾自治组织。 8、各种医疗、卫生防疫组织。 9、乡镇、社区基层组织。10、保险公司。11、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干警。 六、社会减灾行动系统的任务与职责 1、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制定各项减灾工作的法律、法令和地方性法规;监督、检查政府减灾工作,审查批准政府制定的有关减灾工作的法规和政策。 2、国家司法机关:负责对违反减灾法律法规的单位与个人实施法律惩戒和法律制裁。 3、各级党组织要求并监督全体党员基层党组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4、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减灾任务与职责。贯彻、落实、遵守国家有关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政府减灾工作的各项指示和命令。根据需要建立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的抗灾救灾机构。配合专业部门,开展灾情群测群防的工作。结合本单位、本行业、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各类减灾工作规划、计划、内部规章,建立培训本部门、本行业的各种专业救灾和志愿者队伍,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2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2018年最新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2018年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年》是一篇好的范文,这里给大家转摘到百度。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一**年,我县减灾救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以做好冬春生活救济和灾害应急救助为着手,不断加强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深化救助措施,切实保障了灾民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顺利完成了上级部门和本级制定的各项救灾工作任务。 一、全年工作回顾(一)自然灾害情况**年初,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我县**、但**、与**、**、**、**个乡镇发生了低温冷冻灾害;入汛后,强降雨引发的、、、等四次局部性洪涝灾害,致使我县**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 据统计,全年灾害共造成受灾人口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倒危房群众人,饮水困难人口人,农作物受灾面积万亩,成灾万亩,绝收万亩,倒塌群众住房户间,损坏房屋间,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其中农业损失万元。 (二)救灾救济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冬春救济工作。 截止目前,我县已下拨各类救灾款万元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其中打卡发放春荒缺粮群众口粮救济款万元;发放灾民建房补助款万元,损房补助款万元,发放各类衣被床件,通过以上各项救助措施,共救助困难群众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社

会的和谐稳定。 为做到冬春救济工作的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县民政局于月下旬就安排各乡镇开展冬春困难群众口粮救济的前期调查摸底和建档工作。 并召开乡镇分管领导和民政员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在已建立的需救济台账基础上,进一步摸排重点,建立包保责任制。 对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尤其是居住较为偏远的困难群众家庭给予特别关注;同时对可能出现的严寒天气,做到积极防范,提前准备,针对我县不少困难群众居住在高寒山区这一特点,全力做好棉衣被的前期储备。 除向上级业务部门积极申报,尽力争取,又筹措部分资金做好衣被采购准备,努力做到棉衣被储备充足,并根据实际需求,及时分发到需救助困难群众手中,个人简历确保冬春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二是全力做好灾民建房工作。 全年我县共实施灾民建房户间,其中五保户户间,低保户户间,相对贫困户户间,一般户户间,共投入建房资金万元。 为帮助受灾群体早日恢复住房,重建家园,我们不等不靠,在灾情发生后,上级专项经费尚未下达前,县民政救灾部门积极筹措建房资金余万元,帮助群众先期开展恢复重建。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发展成就1 (二)主要问题5 (三)面临形势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指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规划指标8 三、主要任务10 (一)加强法规、标准、制度建设10 (二)全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实施11 (三)积极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12 (四)确保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13 (五)提高城乡房屋建筑抗灾能力14 (六)提高灾害应急和恢复重建能力15 四、保障措施16

(一)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16 (二)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16 (三)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17

序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城乡加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总结防御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一)发展成就 1、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城乡规划法》和《防震减灾法》相继出台或修订,规定城乡规划应符合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了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工程抗震加固等方面的要求。汶川地震发生后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出了灾后恢复

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支撑平台简介

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支撑平台简介 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日益推进和国家对防灾减灾建设要求日益提高,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已成为预防灾害与突发灾害事件情况下迅速应对危机、减少损失、稳定局势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为满足我县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应急业务实际需要,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能力,适应加快建设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的需要,连江县气象局着力推进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努力为灾害预警、抢险救灾、处置灾害突发事件、配合政府决策、以及实施快速高效的动员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2 平台设计思路 连江县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高。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冷害、高温、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每年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加快地方气象事业的建设步伐,增强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和防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的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良好服务,连江县气象局提出建设连江县防灾减灾信息支撑平台系统的项目。 3 平台主要功能 基于连江县地理信息系统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支撑平台:实现气象自动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地质灾害信息、森林火险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台风路径、卫星云图、雷达图、气象预警信号、气象灾害警报等信息统一可视化与共享。 3.1防灾减灾数据库便于气象信息共享 主要是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资料、地质灾害资料、森林火险信息、台风路径、卫星云图、雷达图、气象预警信号、气象灾害警报等信息规范入库管理,提高气象信息的管理、查询的效率,便于信息资源的共享。 3.2GIS平台功能 具有放大、缩小、漫游、测距、图层控制、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功能,且性能流畅。 3.3各种气象信息的可视化 自动站信息可视化以气象标准综合填图为标准;地质灾害点信息显示包含灾害类型、危害大小、危害人口等其他信息;卫星云图、雷达图实现连续动画效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浮动;气象灾害预警报信息可弹出窗口。

防灾减灾工作职责

一、参加安全社区推(促)进委员会会议; 二、组织防灾减灾风险调查,制定防灾减灾安全促进计划和目标; 三、围绕水灾、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内容持续做好防灾减灾安全建设;设立相应安全标志、标识; 四、制定和落实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开展防灾减灾安全促进措施; 五、制定、完善和落实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及各类人员职责;六、制定防灾减灾安全应急预案; 七、组织灾害的抢救,协助调灾害原因,并在工作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工作;结合事故与伤害事件监测与分析结果,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 八、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九、完成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赋予的其它有助于安全社区建设的工作。(鼓楼区洪山镇兴园社区) 防灾减灾工作职责 1、街道减灾社区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全街道防台风、防暴雨、防洪、防地震、防危房倒塌工作,统筹规划街道减灾工作,制定街道减灾救援有关制度,整合社区资源,及时掌握全街道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洪抢险措施,组织灾后处置,全面调动和协调减灾工作。 2、街道减灾社区办公室,负责掌握面上工作重点,配合组织安排工作,建立街道上下工作网络,协调各部门、各社区居委会做好减灾工作。建立和维护减灾救援网站,负责组织减灾社区宣传活动,配合安排培训、演习等工作。 3、各社区居委会负责做好辖区内危旧房、拆迁片点情况的清理,加固不具备抗灾能力的建筑物,建立危房巡查制度,了解掌握栖居危房人员的家庭信息,建立健全危房信息库和档案库,及时做好动迁工作,确保人员安全转移,并做好辖区内堤围、涵闸及码头道口防守检查工作。紧急时期,各社区要保持单位电话、手机联系等通讯工具的通畅,以便群众联系。根据街道统一部署,组织居民参加减灾社区科普宣传和紧急救援演习活动。 4、派出所负责维护减灾救援的交通、抗洪抢险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防灾救灾行动和扰乱工程安全设施行为,协助组织居民群众撤离和转移,保证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组织做好防灾、救灾、抢险时的戒严、警卫工作,维护辖区的社会治安秩序。配合做好减灾社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和减灾救援演习工作。 5、房管处负责辖区内公房危房居住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督促房屋拆迁人做好拆迁房和腾空房屋的栖居人员安全转移工作,配合街道宣传演习活动。 6、消防队负责出现险情时疏散和救援工作,特别是在火灾、洪水和危房倒塌时出动消防车进行救援抢险工作,配合街道做好演练培训活动。 7、州第二、第三人民医院负责灾难发生时的人员伤亡抢救工作,为灾民提供医药救援物质,做好灾后的卫生防病工作,防控灾后疾病、疫情的传播蔓延,配合街道做好紧急药品、科学自救、紧急互救等常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8、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负责检查户外广告牌、树木、临时搭建物的安全情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督促业主及时做好加固和拆除工作,必要时实施强制拆除。 9、减灾救援后勤队伍主要负责紧急避护所的床被、食物、饮用水、衣服、医疗卫生救援等物资的筹备工作,确保24小时内,灾民能得到衣、食、住、医等方面的基本生活保障。 10、橡皮艇应急小分队负责救灾抢险,24小时待命,做到能随时出动。 11、减灾社区志愿者队伍,由街道统一安排到各社区居委去,统一配合减灾社区指挥中

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规划

2、新农村建设中的防灾减灾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将“防灾型社区”建设融入乡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农村各项建设布局,与村庄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同步发展,既保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减轻各类灾害对农村正常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又从根本上逐步改善农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在防灾减灾的规划中,必须严格按照消防、防洪、抗震防灾、防风、防疫和防地质灾害的要求进行统一部署。 (1)消防规划居住区用地宜选择在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向,生产区用地宜选择在村镇的一侧或边缘。打谷场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宜布置在村庄的边缘并靠近水源的地方。打谷场的面积不宜大于2000m2,打谷场之间及其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林区的村庄和企、事业单位,距成片林边缘的防火安全距离,不宜小于300m。农贸市场不宜布置在影剧院、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场所的主要出入口处和影响消防车通行的地段,并与化学危险品生产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50m。汽车、大型拖拉机车库宜集中布置,宜单独建在村庄的边缘。 村庄内的消防车通道要尽可能利用交通道路,当路面宽度不小于 3.5m、转弯半径不小于8m、穿越门洞、管架、栈桥等障碍物净宽×净高不小于4m×4m 时的道路即可作为消防车道。消防车道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160m,应与其他公路相连通。村庄宜设置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沿道路设,并宜靠近十字路口,其间距不宜大于120m。消火栓与房屋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有困难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1.5m。 村庄各类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应符合《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90》的有关规定。 (2)防洪规划村庄的防洪建设是整个区域防洪的组成部分,应按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有关规定,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圩垸等防洪工程设施。位于蓄、滞洪区内的村庄,应根据防洪规划需要修建围村捻(保庄圩)、安全庄台、避水台等就地避洪安全设施,其位置应避开分洪口、主流顶冲和深水区,围村捻(保庄圩)比设计最高水位高1.0—1.5m,安全庄台、避水台比设计最高水位高

安徽省六安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六安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加强全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自然灾害也呈高发、重发的势态。2007年、2009年淮河流域的水灾,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大别山区的洪涝灾害,2008年、2010年的秋冬连旱,以及“格美”、“凤凰”、“莫拉克”、“狮子山”等数次台风带来的超强降雨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年平均受灾人口210.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6.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0.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4亿元。面对严峻灾害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根据灾情发展,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防灾减灾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成立了六安市减灾救灾委员会,明确了委员会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开展减灾工作,促进减灾救灾交流与合作。各县区相应成立减灾救灾委员会,组织协调开展本地重大救灾活动,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及所辖县(区)、乡(镇、街道)全部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防汛抗旱、地质、地震、农业、林业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解读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解读 新华社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建成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制度,加快形成预案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明确中央与地方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三是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开展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四是加强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稳步提升受灾人员生活保障水平,把灾区建设得更安全、更美好。五是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提升农村住房的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六是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新技术应用,促进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发展。七是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协调开展区域能力建设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应急避难场所以及社区和家庭减灾能力建设。八是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

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 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 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

云平台公司与防灾减灾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完整版)

(声明:所提供的标准合同或协议文本及具体条款,不是最终法律文本,仅供参考,不建议直接使用,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在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后再使用,就该合同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 组织机构代码或营业执照号: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 组织机构代码或营业执照号: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 经甲方和乙方(甲方和乙方以下合称为“双方”)友好协商,就“×××××云”IT外包服务项目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以统一的资源整合优势,共同推动双方业务发展,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双方共同达成本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本框架协议”)。

第一条:合作范围 双方经协商一致,同意按本框架协议的约定,拟云服务的服务内容的合作范围包括(以下简称“合作项目”): 1、应急救灾技术、装备、用品的咨询和资源支持; 2、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3、相关的城乡信息化服务内容的提供; 第二条:合作方式 (一)双方战略合作方式: 甲、乙双方各自建立专业的业务团队对合作内容进行定期交流。双方通过各自指定人员了解合作项目的相关情况,并相互提供力所能及的技术支持和协助,双方对合作信息负严格保密责任。 (二)双方就具体项目的合作方式: 1、甲方发挥其在资源、研发、运维等方面的优势,乙方发挥其在流程设计、建设、运营方面的优势,双方优先将对方作为项目共同研发和运营合作方,在共同参与的项目中实现利益共享。 2、合作中涉及双方已有知识产权部分和联合研发的知识产权权属的事项,由双方另行协商。 3、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均可就具体项目的合作方式要求与对方进行协商,具体合作方式以协商所达成的书面协议为准。 第三条:双方提供的支持 (一)为促进合作项目的开展,甲方和乙方将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技能和经验方面的优势,为双方的合作项目提供充分的支持。

智慧防汛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防汛综合管理平台 建设方案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1) 1.1项目背景 (1) 1.2建设目标 (1) 1.3 建设任务 (2) 第二章总体设计 (3) 2.1总体设计原则 (3) 2.2总体建设思路 (4) 2.3总体框架图 (5) 第三章综合数据库 (6) 3.1标准数据库设计 (6) 3.2数据汇集平台 (7) 第四章应用支撑平台 (9) 4.1GIS 平台 (9) 第五章业务应用系统 (10) 5.1气象防汛综合管理平台 (10) 5.1.1 综合门户 (10) 5.1.2 气象信息 (11) 5.1.3 水文信息 (14) 5.1.4 国土信息 (16) 5.1.5 预警信息 (16) 5.1.6 应急响应 (16) 5.1.7 值班管理 (16) 5.1.8 系统管理 (17) 5.2气象防汛移动A PP 应用系统 (18)

5.2.1 客户端设计 (18) 5.2.2 服务端设计 (22) 第六章运行环境要求 (23) 6.1软件运行环境 (23) 6.1.1 开发语言 (23) 6.1.2 操作系统 (23) 6.1.3 浏览器 (23) 6.1.4 数据库管理系统 (23) 6.2硬件运行环境 (23) 6.2.1 服务器要求 (23) 6.2.2 客户端性能需求 (24)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在气象防汛防灾应急指挥工作期间,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和时间进行归集和汇总气象信息、水利水文信息和国土信息,以便进行科学、高效的汛情监测预警、科学评估、综合研判和指挥调度,为气象防汛防灾抢险救灾指挥调度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信息支持,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台风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防灾减灾目的。 随着市气象局防汛防灾业务的开展,为了满足气象防汛减灾工作的需求,有必要建设气象防汛综合管理平台和气象防汛移动 APP 应用系统,为全市气象防汛防灾工作构建统一的汇总和决策系统,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提供汛期的重要参考和决策依据。 1.2 建设目标 整合气象部门、水文部门和国土部门数据的基础上,建设一套集综合门户、气象信息、水文信息、国土信息、预警信息、应急响应、

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 2020年) 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 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 2016 104号)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一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一工作成效 十二五 时期,全省地震二地质二气象二旱涝二森林火灾等灾害频发,在省委二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二高效联动,有力有序有效防灾减灾救灾. 灾害防治成效明显.通过实施应急体系建设重点专项规划二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二 兴水十策二兴水强滇 战略二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等重大措施,着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应对了鲁甸6 5级地震二景谷6 6级地震二 2

4年连旱等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完成了54 7万户民房恢复重建.同 十一五 历年平均值相比,因灾死亡人口下降5 6%,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降低24%,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法制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制定二修订?云南省自然灾害救助规定??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二政府规章.各级政府成立了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强化党委二政府统一领导和部门分工负责,工作合力显著增强.统一领导二分级负责二属地为主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灾害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灾害应急响应联动二灾情会商研判二军地协同救援二专家咨询二信息共享二社会动员等协调机制逐步完善,统筹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各级财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加强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投入204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98万户二改善农村民居住房660万户;投入140亿元实施156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50多亿元,完成3500多个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与搬迁项目,搬迁避让9万多人;通过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增加降水101 9亿立方米;投资1021亿元实施山洪灾害防治二抗旱水源等重点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进一步夯实. 灾害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覆盖地震二地质二气象二旱涝二森林火灾等领域的监测预警体系.地震监测能力达 3

2020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2020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2017年,我县减灾救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 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以做好冬春生活救济和灾害应急救助 为着手,不断加强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创新 工作思路,深化救助措施,切实保障了灾民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顺利完成了上级部门和本级制定的各项救灾工作任务。 一、全年工作回顾 (一)自然灾害情况 20xx年初,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我县XX、但XX、与XX、XX、XX、XX6个乡镇发生了低温冷冻灾害;入汛后,强降雨引发的 “7.5”、“7.11”、“9.3”、“9.14”等四次局部性洪涝灾害, 致使我县16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据统计,全年灾害共造成受灾 人口2.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倒危房群众425人,饮水困难人口 64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4万亩,成灾2.5万亩,绝收0.7万亩,倒塌群众住房120户301间,损坏房屋293间,灾害共造成直接经 济损失593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484万元。 (二)救灾救济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冬春救济工作。截止目前,我县已下拨各类救灾款131.5万元,其中打卡发放春荒缺粮群众口粮救济款30万元;发放 灾民建房补助款84.5万元,损房补助款17万元,发放各类衣被 470床件,通过以上各项救助措施,共救助困难群众2.1万人次, 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 做到冬春救济工作的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县民政局于9月下 旬就安排各乡镇开展冬春困难群众口粮救济的前期调查摸底和建档 工作。并召开乡镇分管领导和民政员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在已建立的需救济台账基础上,进一步摸排重点, 建立包保责任制。对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尤其是居住较为偏远的困难群众家庭给予特别关注;同时对可能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