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半表半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 或半表半里,均有阴阳二类不同的为证反映,三而 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亦即所 谓六经者是也。
• 柯韵伯和方有执提出“六经为诸病而设,非为伤寒 一病而设”,“六经钤百病”。


里断标 准 半表半里
六经与八纲

太阳病

少阴病

阳明病

太阴病
• 柴胡味苦平,苦能清热,推陈致新,主结气、寒热邪气,
对郁热有清解透散的作用,利于半表半里热邪的和解,所 以与黄芩配伍,能主治“胸胁苦满”。《神农本草经》柴 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提示在心腹、肠胃、 饮食集聚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 清•徐灵胎云:“小柴胡汤之妙在于人参”。
• 但需要注意,小柴胡汤不是发汗剂。
半表半里证
《伤寒论》的主要理论内容
六经与八纲
• 中医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中医施治,亦主要是在 六经八纲基础上制定治疗的准则,所以对于中医辨 证施治的研究,则六经和八纲是首应探讨的核心问 题。
• 八纲: 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 而言,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 来讲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在 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
•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提出了“半表半里”一 语,并把它作为一个病位概念、辨证纲领。
• 半表半里是经方特有的病位概念,是六经辨证论治 体系的重要科学内涵。
• 邪从外来,必然是逐步深入的过程,半表半里是邪气 由表入里的中间状态下的病位,介于表和里之间。少 阳病常冠以“伤寒四五日”“伤寒五六日”。

少阳病

厥阴病
六经与八纲
表阳 半表半里阳
里阳 里阴
半表半里阴 表阴
太阳病 少阳病 阳明病 太阴病 厥阴病 少阴病
东汉加入的半表半里
三阳 三阴
小结
• 经方的起源早在神农时代,先以八纲用单方治病,用
八纲认证和认药,总结了用单味药治疗有效经验,即 已集累了方证相应经验,其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 其病位概念只有表、里;
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
• 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映, 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有时表与 里、或与半表半里、或半表半里与里、或表与 半表半里、又与里同时出现,但绝不出此三者 范围。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漫言变化千般状, 不外阴阳表里间。
汉前只有表里概念
•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 •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 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 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 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阴和阳(病性1)
阴:指阴性证,阳:指阳性证。
• 人如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的机能改变的,尤其首先 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 较正常为不及。
• 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亢进的、发扬的、 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
• 如其不及,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衰退的、消沉 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阴 证。
有人说小柴胡汤是发汗剂,是因为服小柴胡汤后有 汗出。
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 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 出而解”。
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 烦喜呕。 胸胁苦满是判断少阳病的一个重要指征。
3.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 实
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只能循孔 道往上涌。
4.脉弦。 弦脉为少阳病之主脉,特别是在无症可
辨或很少症的时候,脉诊的地位尤其重要。
• 治法为和法,即扶正祛邪。小柴胡汤为例: 柴胡、黄芩—清解少阳郁热; 人参、生姜、大枣、甘草—健胃生津、扶助正气; 半夏、生姜—小半夏汤,祛饮、和胃止呕。
半表半里病位及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病位
•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未明确提出“半表半 里”一词,只有在第 148 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 外也”一句。
• 148 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 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 外也。
为何有六经八纲一般规律反应?
• 患病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一般地规律反应,主要 的原因不是来自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来自机体抗 病的内在作用。
• 如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尿,夏时天热则多汗,假 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 当不胜其寒,此皆机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若疾 病的侵害,则机体自有抗拒之,又何待言?中医谓 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
以太阳病为例:
• 人体为抵抗外侵的病邪,把大量体液驱集于上半身广 大的机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种情况。太阳 病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这不正是适应人体欲汗出的病 机,而使达到汗出的原因疗法吗?
• 由以上可看出,适应人体的抗病机制的治疗,可以说 是最理想的原因疗法,即号称进步的近代西医,恐亦 不免以为是一种理想而已,但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实 质不是别的,而恰是这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 半表半里证的病机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 入”,因此,治疗除了解半表半里之热邪外,还要照 顾到“血弱气尽”,故小柴胡汤中用人参、大枣、甘 草、生姜健胃生津,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
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
• 少阳病提纲条文: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 后来发展为复方方证,其代表著作《汤液经》,其所 用理论是八纲,其病位概念只有表、里;
• 至东汉用复方经验的丰富,从临床意识到:病位概念 尚有半表半里,因而使八纲理论上升到六经辨证,即 《伤寒论》的三阳三阴,即六经实质。
探讨辨证施治实质
1
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 础上,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
• 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 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是半表半里证形成的 病因。病初邪在体表,人体趋集大量体液于体表抗邪 外出,正邪交争过程中如正胜邪退,则汗出病解;如 正气损耗,抗邪无力,则正退邪进,邪气内入,正邪 交争于半表半里。
虚和实(病性3)
• 虚:指人虚,实:指病实 • 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机体的反映显示
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 • 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虚,机体反映显示出一
派充实的病征者,即称之为实证。 • 由于以上的说明,可见虚实亦和寒热一样,同属阴阳
中的一种特性。
六经实质
•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太阴、少阴、 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 是证,而且是来自于八纲,今先就其相互关系说明 于下。
2
为何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应?
探讨辨证施治实质
• 基于前之六经八纲的说明,可得这样的结论,即不 论什么病,而患病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于表、 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 虚、实,在病型亦只有三阳三阴的六类。
• 通过临床实践的证明,这亦确属屡经屡见的事实, 以是可知,则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机体一般 地规律反应,中医辨证即以它们为纲,中医施治, 亦是通过它们以制定施治的准则,故可以肯定地说: 中医辨证施治,是其主要精神。
• 基于以上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 者,均属病位的反映,则所谓阴、阳、寒、热、虚、 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映,不过病情势必反映于病 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映,故无病情 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
• 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 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 同理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 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
• 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阴,便为阳。
寒和热(病性2)
寒:指寒性证,热:指热性证。
• 若患病机体反映为寒性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 • 若患病机体反映为热性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 • 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
者亦必阴;则热为太过,当亦阳之属,故热者亦必阳。 不过寒与热,是一具有特性的阴阳,若泛言阴,则不定 必寒,若泛言阳,则不定必热,故病有不寒不热者,但 绝无不阴不阳者。
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
•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 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 体部,即称之为表证。 • 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 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地 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里证。 • 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 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 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但在小柴胡汤条文13条中,含有胸胁部位描述的 就有9条,可见需要高度重视胸胁这一病位。
半表半里证
• 从八纲六经对应关系来看,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阳证; 厥阴病半表半里的阴证。
• 半表半里证的治法是和法,禁汗、吐、下。汗法是表 证的治法,吐下是里证的治法,邪不在表不在里,所 以禁汗、吐、下,只能是用和法。
பைடு நூலகம்
• 寒热往来怎么理解?
在表的太阳病发热恶寒并见,在里的阳明病但发 热不恶寒,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寒热往来(热邪近表时 则恶寒,热邪近里时则发热)。
寒热往来临床上是存在的,其主要表现为患者自 己一阵冷一阵热,寒热交替,不是同时出现。
• 少阳病诊断标准:
1.口苦。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提到:“少阳病
见口苦,最常见不过了,临床上病人口苦肯定是柴胡 证。”
辨证施治实质
• 屡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机体抗病斗争胜利的 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机体虽不断 斗争而疾病竟不得解,于是则机体与疾病交争的形 式亦随时地反映出来。
• 限于机体的自然结构,势所必然地出现对病斗争的 固定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 不逾的病位反应。若机体的机能亢进,则就有阳性 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若机体的机能沉衰,则就 有阴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病性)。
• 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 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 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 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 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 半表半里病位二:
半表半里的病位,既不在体表四肢肌肉,又不在 胃肠系统,位于二者之间,即胸腹两大腔间。在半表 半里部位上,胸腹两大腔间的脏器多,所以症状复杂 多变,从而表现为或然证多。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 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 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 少阳病四大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但见一证便是?但见一证什么也不是?)
• 或然症—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 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
• 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 半表半里病位一:
太阳病位在表,可解表发汗;阳明胃家实,或清解 里热或攻下腑实;邪在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 得入里,郁而化热,火性炎上,势必上迫,出现头面 部诸孔窍的热性症状,如口苦、咽干、目眩、目赤、 耳鸣耳聋、头晕头痛等症。
辨证施治实质
• 一句话,疾病刺激于机体,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 解,斗争不已。疾病的种类虽殊,而机体斗争的形式无 异,此所以有六经八纲的一般地规律反应。
• 中医辨证施治,正是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治疗,故有原 因的效验。
• “中医辨证施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 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辨证施治实质
• 所谓为表证者,即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 解除疾病而未得解除的反应;
• 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 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当未得解除的反应;
• 所谓半表半里证者,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 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 解除的反应。和者,和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