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旅游扶贫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以及负面影响的研究。但研究的中心都不是贫困问题,直到1999年PPT概念的提出,才开始了真正的旅游扶贫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旅游发展对贫困人口的影响,包括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及社会文化影响。

在经济影响方面,阿切尔(Archer,1991)和库伯(Cooper,1995)考察了旅游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环境的和生态的等各种影响。同时指出在创造就业和收入方面,旅游在那些可选择发展机会非常有限的欠发达地区显得比其他产业更为有效。泰勒(Taylor,1992)通过对库克岛(Cook Islands)的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指出由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过度依赖旅游业,旅游替代产业失去了生存空间,特别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易被国际垄断组织控制,经济漏损逐步扩大,贫困人口并没有获得经济利益。

1999年4月,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PPT(pro-poor- tourism)的概念。在此之后,国际环境和发展协会(IIE)以及海外发展协会(ODI)支持了一项对6个受托发展PPT地区的旅游研究工作,同时国际可持续旅游中心(CRT)也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对6个实施PPT 策略的案例区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2001年4月,由卡罗琳·艾希里(Caroline Asheley)、迪莉斯·罗(Dilys Roe)和哈罗德·金(Harold Goodwin)提交了一份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报告,(即《Pro- PoorTourism Strategies:Making Tourism Work For The Poor》)。该报告对亚洲、拉美以及南非的6个案例区进行了研究总结,主要研究4个核心问题:使贫困人口从旅游中获利的策略,策略会对贫困人口产生怎样的影响,影响策略成效的因素,对其他实施PPT策略的地区的启示和建议。

在环境影响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贫困人口生活环境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指旅游的发展改善了环境,比如交通、教育、医疗设施的改善等等。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方面。沃尔(Wall,1996)通过分析巴厘岛(Bali)中8个典型乡村的旅游业后指出,由于旅游接待设施占据了大片有价值的农田,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使当地的基础产业受到影响,进而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存。在山地旅游区,森林退化对贫困人口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格鲁昂(Gurung,1991)通过对尼泊尔的加奥里帕尼(Ghorepani)地区的研究,提出了山地旅游区的发展会造成森林退化,从而导致原先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胁,生活来源受到限制。

社会文化影响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社会文化同样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积极的方面,比如,发展旅游可以使一些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而消极的方面,传统文化的破坏、犯罪率的上升等等。道根(Dogan,1989)以及丹与科恩(Dann &Cohen, 1991)通过对当地居民对游客涌入的反应及旅游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的分析,提出了减少消极影响的策略。在印尼的布朗姆·特格·塞莫卢

(Brom·Tengger·Semeru)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中,证明了旅游的这种消极影响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地区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贫困人口参与问题研究,包括参与障碍、参与程度、参与类型、参与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有:莫瑟(Mercer,1997)通过对澳大利亚北部和中部的考察,探讨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指出了居民参与有利于旅游地的适度开发。

在贫困人口参与的障碍方面,在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DIFD)的6个案例区PPT发展战略研究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最主要障碍是缺少人力资本,其次是可进入性差、缺少资金以及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到限制。

在贫困人口参与程度和类型方面,苏德哈里·帕雷特威(Sudhiani Pratiwi,2000)通过大量案例对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在大多数生态旅游开发中,当地社区很少参与,参与者主要是那些所谓的“精英人物”。威尔金森(Wilkinson,1995)认为非正式部门的经营活动是社区居民主要的参与方式和获利方式。英国国际发展局“可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研究”中,从国际援助组织的角度分析了改善非正式部门市场进入的措施。亚德蒙·帕(Ada ma Bah)等又在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增加非正式部门的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

在参与特征研究方面,加拿大的旅游学者巴特勒(Butler,1980),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后停滞阶段。其中在后停滞阶段目的地又有三种道路,即:衰落、维持和复苏。在旅游地发展的不同的阶段,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程度、方式、规模是不同的。威尔金森(Wilkinson,1989)对印尼帕加达拉(Pangandaran)地区的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在旅游发展初期,当地贫困居民能从旅游中获取较大利润,但随着旅游地的发展,政府的介入,外资的引进,旅游接待设施的兴建,公共资源不断被占用,居民不仅失去了原先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收入来源,也失去了在非正式部门中的补偿收入来源。

第三,贫困人口受益情况研究,主要从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两方面来研究贫困人口的受益状况。其中旅游收益在贫困人口之间的分配问题是研究的重点问题。研究的成果主要有:旅游业可以为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的人群,如妇女和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贫困人口除了直接从旅游业中获利以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收入的“渗透作用”获利。贫困人口并不是均质的群体,具有的资产和能力不同。对于最穷的人来说,净利益可能很少,甚至可能是负数。政治联系和社会关系也是导致利润分配不均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居民在旅游衰退中的收入变化情况也是不同的,收入减少的人大部分是最穷的生产者。

1.2.2 国内研究现状

近20多年来,国内一些学者致力于我国旅游扶贫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其他专题研究等。具有代表性的有:在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方面:高舜礼(1997)认为旅游扶贫的对象是相对贫困地区,既包括了国家所界定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绝对贫困),也包括了虽已脱贫但经济仍欠发达的地区。旅游扶贫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脱贫,还要在脱贫基础上逐步致富。刘向明(2002)认为旅游扶贫不能仅限于“物质的贫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