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五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五种方法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历史课堂; 情景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我在学习和领会一些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历史课堂上侧重对创设情境方面做了初步而有益的尝试。
实践结果证明,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并能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下是我在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方法的初步实践与解析。
一、借用词曲,文物、动用直观情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境教学是让学生感受、理解,后表达运用,或边体验感受边让内部语言积极活动。
既所谓“物-情-辞-思”。
概括地说,情境教学要“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
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盛世经济繁荣》一目中关于唐朝丝织业发达时,教师往往花费许多口舌去介绍唐代绢与锦的特征与精妙,不如
拿出一件绢制品与蜀锦现场展示一下,让学生一目了然。
所谓动用直观教学情境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
速感知教材。
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创造直观教学情境还可借用古代诗词、名曲、字画、文物模型、图片、图表、组织教学性参观旅游等形式。
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有关内容时,我首先播放民乐名曲《十面埋伏》的一段,诉诸学生的听觉,用音乐特有的激荡力、渲染力,制造出一种局势动荡,群雄并起,金戈铁马、危机四伏的浓郁气氛,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与意念拉入到当时的时代,然后告诉
学生这首乐曲的名字,引出课题——实质上秦二世和项羽都是四面楚歌,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下场。
当讲到《楚汉之争》时,我又在这首乐曲的低音伴奏下,娓娓讲述战争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
出汉楚成败的原因,并联系自己畅谈感受,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我们在创设直观情境时,音乐的播放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
手段,但在对音乐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两点:一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二要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以及与之相近的时代之音。
二、调动欲望、兴趣,善用想象情境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
心理过程。
表象是头脑中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
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
想象是一种能力,是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世界教育普遍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景时,主要是充分利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通过一些学生们感兴趣和特别喜好的事物或话题,引起学生的欲望并由此开导他们的想象。
具体可从三方面去驱谴学生的想象:一是从历史人物入手去引导学生想象;二是从历史事件入手去引导学生想象;三是从历
史文物入手去引导学生想象。
如在讲授《淝水之战》一目时,我让一名学生扮演前秦王符坚,其余学生想象自己是朝中的大臣,让他
们就是否南下发动对东晋的战争发表自己的观点。
虚拟做一次古人,去体验古人的想法和感受,无疑会激起学生们极高的兴致。
学生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展开“朝廷大辩论”,这为分析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虚拟角色的扮演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学好历史知识。
在丰富的历史内容中,可与古人互换的角色很多,不妨尝试做一次诸葛亮,唐太宗,画家,商
人等等。
如在讲授七年级上《丝绸之路》一目时,鉴于学生对丝绸之路早有耳闻,也很感兴趣,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路线图展开
合理想象:“假设你是西汉时长安城内一位丝绸商人,要把货物运到欧洲,你会走哪条路线,经过什么地方,沿途会遭遇哪些情况?”学生通过想象中的描述,把丝绸之路通向欧洲的路线,沿途经过的古城
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都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
三、极尽描绘渲染,妙用语言情境
运用语言情境,主要基于三个因素。
首先,对一些无法用实物直观,
物象直观展示教学情境的章节,可用语言的声调、节奏、情感等多种因素,绘声绘色、勾画描述情境,启迪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增加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其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加,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景,则容易使学生简
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的高层次追求。
最后,相对其他的创设教学情境方法而言,教学语言情境的创设是最简捷,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
但在运用语言创设情景时,一定要注意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简洁和修饰与风格等。
如在讲授八年纪上《戊戌变法》一课时,我向学生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1898年9月28日,在京城的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高大伟岸的身躯,虽被五花大绑,但却昂首阔步走向刑场,大义凛然的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倒在屠刀下。
死前他还曾在狱中留下千古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个人就是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
”通过这段语言情境的创设,渲染气氛,使学生为之肃然起敬,在感受到了谭嗣同坚定信念和人格魅力的同时,激起了学习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
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三个维度的要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指出:“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策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效率。
”可见,教学语言在任何时候都起着提纲契领、启迪思维,诱导引路的作用。
四、联系社会生活,活用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最早是有由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
他说:问题情境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或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进而思考,分析,逐步解决各个问题,最终理解学习的内容。
这一过程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在历史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活用问题情境,就是要求教师在遵循课堂提问操作原则中的“适应学生知能水平的原则”下,从社会生活入手,和已有的知识常识,设置情境,并提出问题背景。
如在讲授七年级下《隋朝大运河》一目时教师首先问学生:“现代的交通运输手段有哪些?”学生们很快答出: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
接着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和动力轮船的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大家设想一下,当时最经济,最便利的交通运输手段应是哪种?”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是水运。
进而老师让学生拿出地图册,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观察大运河走向,并阅读书上介绍大运河的内容,让学生对本目的重点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后老师则妙设连环问题,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学习、归纳,最后总结出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有二千多公里,有三点(北起诼郡,南到余杭,中心在洛阳),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经六省(河北,河南,山东,江
苏,安徽,浙江)。
循序渐进,由点及面。
又如在讲授秦始皇“修长城”时,通过先行介绍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用语言介绍和欣赏幻
灯图片,再让去过长城的同学以及知道孟姜女故事的同学讲一讲长城的故事,并提出一系列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秦始皇修长城的?是否有必要?当你登上长城时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想到了什么?这样,通
过设计一些或与学生阅历相关的,或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
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没有固定单一的答案的,一些求知、置疑、解惑的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亲身感受,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五、引发辩论,假想,巧用推理情境
推理是思维形式的综合体现,如果说思维是智力的核心,那么推
理就是思维的关键,巧用推理情境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历史规律性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的假想和辩论等形式,运用概念、判断的全部知识,形式巧妙地用已知信息,推倒出新的信息,加大逻辑思维的训练内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敏捷性。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
依椐推理过程的方向不同,可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推理情境时,我们也可据此划分演绎推理情境,归纳
推理情境,类比推理情境。
在讲授七年级上《三国鼎立》一课时,先向学生提出思考题:“不管古今中外,国与国之间的抗衡,在政治、经济、军事因素中,哪种因素起了决定作用?”让学生展开讨辩论。
争论的结果必然是经济实力是首位的。
接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看魏蜀吴三国各采取什么措施发展经济扩充实力,并结合政治、军事等因素,试想一下三国中谁最有可能消灭它国完成统一?为什么?这样,从一般到特殊,创设演绎推理情境,让学生去假想,展开大辩论,总结出各国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每一国经济的特色,还要开拓思维从地理位置的优劣,后继君主的治国能力等方面考虑。
最终得出合理的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这样,在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之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学习中来,学会了正确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学会了运用思维的逻辑性和学习历史的方法。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方法的几点尝试,今后在教学中如何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有待于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