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管仲列传

预习目标

1、通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虚词的意思及特殊用法。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了解管仲其人其事。

预习感知

一、认识管仲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1、管仲其人

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施政策略

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山戎,平定北方边境。

3、后人评价

(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颍上()鲍叔牙()匡()仓廪()

柯()齐桓公()袭击()少姬()

给予()廉耻()好恶

()窘境()

2、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5)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6)贵轻重,慎权衡

3、一词多义

既言未既

管仲既用见事不目见耳闻肴核既尽项伯即入见沛公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与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慈父见背

蹇叔之子与师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军无见粮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知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君何以知燕王

故论卑而易行其真不知马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之岂管仲之谓也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绝宾客之知

下令如流水之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辍耕之垄上

4、词类活用

(1)齐桓公以霸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3)贵轻重,慎权衡

(4)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5)桓公实北征山戎

(6)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7)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虚词。

2、了解文言句式特点,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讲评预习检测中的疑难点

二、合作探究

1、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组内讨论并整理出翻译写下来。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5)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之知人也。

(6)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2、探讨并归纳总结文言翻译的规律

三、当堂达标

运用所学知识翻译下列句子及语段

(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4)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学后反思:

四、结合所学及资料链接思考下列问题

1、管仲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看法。

2、你如何看待管仲及鲍叔之间的交往?

资料链接

译文:

管仲(字夷吾)是颍上人。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能。管仲家里穷、处境艰难,常常欺负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与他友好相处,不把这类事对外人说。后来鲍叔牙追随齐国公子小白,而管仲则追随公子纠。等到小白登位做了国君(即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国君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原先不得志时,曾经同鲍叔牙一道经商,分财分利时经常自己多拿,他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贫穷所致。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他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有不利的时候。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是因为家有老母。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追随他的召忽为此自杀,而我却选择被囚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是不在意小节而忧虑功名不能天下显赫。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子。”

管仲做了宰相,在齐国执政,依据远在海边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累财富,积蓄国力,壮大军事力量,使执政者与平民百姓同心同德。他的主张是:“人们家中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能使六亲团结起来。礼义廉耻如果不能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就会灭亡。下达的政令应当像水流的源头一样,必须能顺民心、合民意。”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近人而容易实施。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他施政时,善于将灾害转变为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十分重视荣辱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得失利弊。桓公偷袭蔡国,实际情况是桓公怨恨少姬,但管仲却借此机会讨伐楚国,

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实际情况是桓公侵伐山戎,但管仲借此机会敦促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治。于柯会盟后,桓公想毁约,背弃与曹沫的约定,管仲却因势利导设法使桓公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诸侯因此纷纷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后取之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执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人们公认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这可能是孔子认为在周王朝衰败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助他建立新朝代、而只满足于称霸吧?俗话说:“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管仲破厚葬

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

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王者贵天

原文: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给与百姓恩赐就能社会安定,帮助百姓就能国家富强;非难百姓天下就会危险,违背百姓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百姓不良善,在一方埋怨不已,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不灭亡的,从来就没有过。

五、课后作业

小练笔: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同学之间友谊的看法,并写下来。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学案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基础知识 (一)注音 颍.上()鲍.叔牙()桓.公() 不肖.()仓廪.()召.公() 柯.()给.予()好恶.() (二)词语释义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②鲍叔逐进.管仲() ③一匡.天下() ④观众既任.政相.齐() ⑤故其称.曰() ⑥四维.不张.() ⑦故论卑.而易行() ⑧令燕修.召公之政() (三)古今异义 ①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 古义: 今义: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 今义: ③以区区 ..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古义:今义: ④贵轻重 ..,慎权衡 古义:今义: ⑤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古义:今义: (四)此类活用 ①富.国强.兵() 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③管仲因而信.之() ④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⑤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⑦贵.轻重() ⑧然孔子小.之() (五)文言句式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②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⑤岂管仲之谓乎() ⑥管仲囚焉() (六)翻译重点句子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 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

③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译文: 三、文本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它包含了哪两层意思?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管仲列传》参考答案 二、基础知识(一)注音 (Yǐng)(Bào)(huán)(xiào)(lǐn)(shào)(kē)(jǐ)(wù) (二)词语释义 ①交往②保举,推荐③匡正④掌管/任……为相国⑤称言,主张 ⑥纲纪/发扬提倡⑦平易近人,符合民情⑧恢复 (三)古今异义 ①古义:是两个词,“贫”指生活贫困,“困”指处境艰难。今义:生活困难 ②古义:困厄,不受重用,与“达”相对。今义:贫困

《管仲列传》教案 二课时

《管仲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孔子评价管仲的内容,能简要概括孔子评价管仲的大体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2、朗读文章第一至第三段,重点理解下列文言实虚词:游、遇、事、进、以、匡、穷困、见、羞、耻、之、张、服、因、去。 3、能通过管鲍之交的具体内容,说出司马迁重点描写鲍叔牙形象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疏通文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孔子对管仲的评讲)——初识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①,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 ①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②反坫diàn:坫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 问题:孔子肯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否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肯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颍.上______桓.公______一匡.天下______与鲍.叔贾.______自与.______ 不肖.______召.忽______仓廪.______ 三、朗读课文1—3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______ 2、已而 ..管仲事.齐公子小白_______________ 3、鲍叔遂进.管仲_______________ 4、公子纠死,管仲囚.焉_______________ 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_______________ 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8、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 游少时常与鲍叔游() 二十而南游江淮() 游目骋怀() 欺童叟无欺()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讽赋欺相如() 善鲍叔终善遇之()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素善留侯张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尽善尽( ) 王曰:“善!”乃下令。() 善刀而藏之() 事世异则事异() 管仲事公子纠() 进鲍叔遂进管仲()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群臣进谏《战国策》() 将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将信将疑() 相管仲既任政相齐() 吕公者,好相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杂然相许表示动作()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二、一词多义(虚词) 既言未既() 管仲既用() 三军既惑且疑()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子非三闾大夫与() 以不以为言() 梁以此奇籍() 齐桓公以霸() 鲍叔不以我为贪()

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固() 仓廪实而知礼节()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因因而予之() 善因祸而为福() 因家沛焉() 因张良遂略韩地() 因遗策() 三、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 今义:()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 今义:()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 今义:()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 今义:()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 今义:()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1.名作状 (1)桓公北征山戎()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2.形作名 (1)将顺其美() (2)匡救其恶() 3.名作动 (1)齐桓公以霸() 4.意动 (1)然孔子小之()

《管仲列传》公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是管仲,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是谁?鲍叔。有一个成语就是形容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叫什么?管鲍之交,比喻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管仲,自比为管仲、乐毅。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感知文本 到底管仲有什么样的成就?请同学们课文中话来概括。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三、对话管仲 (一)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找到几个原因。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1、主观因素:卓越的才能 (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2)经济、军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3)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4)执政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客观因素: (1)鲍叔的相知、推荐:朋友知己之情。 ①重点研读第二段,学生齐读本段,体会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 ②管仲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的行为,鲍叔却能谅解,而且还向桓公推荐他作相,为什么? ——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 ③“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 ——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 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自古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为什么?真正的知己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④知己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体会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介绍管仲: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他的功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出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是后人的楷模。2.文章内容: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谊,叙述了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二、疏通文章梳理结构: 1疏通文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传记人物的重要活动,概括其个性特征,认识作者对他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重点探讨传主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对管仲的评价,体会作者的人本主义精神,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学习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管鲍之交,并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白管仲的主张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四、教学时数: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吧?也都有好朋友是吧?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己呢? 古人曾经说过,“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说明朋友之间只有知心才能算是知己。也说过“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为知己者死。”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知己的可贵,能够拥有一个知己,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那么,哪些朋友之间有哪些交往呢? 君子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 其中有些交往就可以称得上是知己之交。 除了这些还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管仲列传》中的管鲍之交。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在齐国,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国力大振。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勋卓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二、检查预习 下列选项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 高中语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质疑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请同学们将屏幕上的成语补充完整: “()之交” 一、导入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知己难得。漫溯历史长河,既有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又有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而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称“管鲍之交”。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2、解读管仲 3、体会作者情感 (投影课题,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连接词:一曲《高山流水曲》在耳畔缓缓响起,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让我们思绪穿越千年,仿佛听到了伯牙和子期的声声倾诉,在这悠扬的古琴声中,哪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去感悟管鲍之间的深厚情谊?(点名学生读1-2节) (读后请学生点评,是否注意节奏,断句,是否读出情感) 二、疏理课文 (一)管鲍之交(第1、2小节) 1.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大家有哪些疑惑之处?可以抖出来,晒一晒。学生提问,一一作答。(找学生回答) 2.同学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我来问问大家吧!投影: 【实词】⑴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⑵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⑶鲍叔遂进管仲⑷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⑸吾尝三战三走 ⑹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⑺三见逐于君⑻知我不遭时也 ⑼知我者鲍子也 【翻译】(1)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桓公因为管仲的辅佐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

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9课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含解析: 第9课管仲列传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成语中的朋友之交 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管仲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中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准确翻译疑难句子; 2. 体会作者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3. 理解作者对管仲的褒扬,学习管仲的政治见解和治国方略。 学习重点难点: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 了解作者的政治见解和社会价值观。 学法建议: 预习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练习巩固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管鲍之交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的政绩一直被人们称道。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更是知己。管仲辅佐过公子纠,鲍叔牙辅佐过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他采纳了鲍叔牙的举荐,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富强起来。 2. 孔子曾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二、预习要求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仓廪齐桓公匡正柯 2. 指出加点的词语的古今异义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今义: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今义: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古义:今义: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古义:今义: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今义: 贵轻重,慎权衡古义:今义: 3. 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既任政相齐() 桓公实北征山戎()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匡救齐恶() 三、研习文本,合作探究 1. 课文第二段写得好,请从内容、感情、语言三方面来做分析。 2. 研读课文三、四两段,说说管仲从政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石楼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导学案管仲列传(无答案)

石楼中学高二语文史记导学案编号:001 主备人:郑夏婷审核人:备课组长:刘年喜教师评价: 《管仲列传》导学案 班级:小组: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及语法现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相关链接】 一、管仲其人: 管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齐桓公尊称其为“仲父”。 管仲从政40多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国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管仲也被后人尊为一代名相。他与鲍叔牙的友谊(管鲍之交)更为后人称道。 二、背景介绍: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像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颍上()鲍叔()桓

《管仲列传》学案(教师)

《管仲列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3、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相关知识补充 1、背景介绍 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二)、通过预习,完成下列内容。 1、给下列字注音(同时做在书上)。 颍.()上鲍.()叔牙仓廪.()少姬.()囚禁.()窘.()境召.()公 2、划分段落,并概括每部分大概意思,注意划分依据。 一(1-2)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二(3-4)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三(5)是司马迁的赞词。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3、在书上做好注释,并找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标记。 第一课时 课文梳理、字词句答疑。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生抉择。 【使用说明】 1.同学们认真预习本课,可以借助《非常学案》及【教材辅助】熟悉本文的内容。 2.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3.小组讨论课堂过程中的题目,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4.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教材辅助】 1.背景介绍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 “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蔡溃,遂伐楚。”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左传?僖公四年》(对于楚人“风马牛不相及”的疑惑与责问,管仲以“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由,达到了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的目的。) 3. 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 ——《史记?齐太公世家》

管仲列传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 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和借他人故事抒一己幽情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同目标一、二 教学难点:同目标二 布置预习:自读课文,要求找出特殊字、词、句(重要的活用字、古今异义词、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 阅读补充材料: 《管仲列传》补充资料 背景: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置。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拿出了箭射向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抢先赶到临淄.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公子小白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说齐国要求把他押回去,而不是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 补充注释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实,事实上,实际上。怒少姬,因少姬之事而发怒。少姬,齐桓公的夫人,蔡国人。公元前657年,齐桓公曾与少姬在苑囿的鱼池中乘舟,少姬故意摇晃小舟,齐桓公很害怕,脸色都变了;桓公叫她不要摇,她不听。桓公大怒,就把她送回了蔡国,但没有断绝关系。春秋时期的贵族女子出嫁后,若非父母亡故,就不能回娘家,父母健在回娘家省亲得娘家人迎接,不能擅自回家。蔡穆侯见自己的妹妹无缘无故被送回来,以为桓公要断绝姻亲关系,也很生气,就让少姬改嫁他人。齐桓公十分恼火,就在第二年发兵攻蔡。此事《左传·僖公三年、四年》有记载。因,乘机。包茅,成束的青茅,楚地特产,是周王室祭祀时的必需之物,一向是楚国所贡。管仲利用攻蔡的机会去攻打楚国,而以“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理由,是为了表示齐国不是为了少姬之事、而是为了周王室的利益才用兵的(蔡国在今河南省,是楚国的盟国),表现了管仲的智慧。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管仲列传》评论 音乐《高山流水》,成语“管鲍之交”导入 活动2【讲授】《管仲列传》评论 1、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的成就? 2、“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中管仲的“谋”具体有哪些? 3、从文中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探讨:为什么文中花那么多的笔墨提及鲍叔牙? 学情分析 所带班级大多数同学文言基础较为欠缺,对文言文有一种不自觉的畏惧心理,一方面是由于文言文自身有阅读的文字障碍,另一方面,感觉文言文太枯燥,没有实用价值。而《<史记>选读》中的文章大多数篇幅较长,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但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司马迁笔下,许多历史人物重现风采,许多历史事件再现生机。比如说鲍叔牙多管仲的“知”,管仲称“生

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学生对此会心生向往。利用好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把课文解读放到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值得期待的。 效果分析 本课所教授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他们学习是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授课过程中读课文或者回答问题采用齐读、指名、整体、小组,或者随机等多种形式,人人有话说,生生有事做,参与面较广。运用多种辅助手段以及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学生积极性高。 通过评测练习和课堂回答问题所见,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个别语句翻译较通顺,但任然存在一些字词翻译不到位的情况。 教材分析 《管仲列传》属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事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文章篇幅不长,讲述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真挚的

《管仲列传》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管仲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基础知识“五个五”:5 个实词、5 个虚词、5 个句式、5 种特殊用法、5 个句子。) 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从管仲看司马迁。 【学习重难点】 1、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预习感知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1、管仲其人 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 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施政策略 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 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 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ft戎,平定北方边患。 3、管子著作 一部《管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管子》名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 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 国危。” 4、后人评价 (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 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颍()上人也小白立为桓()公一匡()天下 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召()忽死之与俗同好恶()仓廪( )实而知礼节召()公之政曹沫() 之约语()曰 匡救其恶() 二、反复诵读,解词译句。 (一)补充注释 1.关于“召忽死之”:管仲与召忽同为公子纠的辅臣,公子纠与其弟公子小白争 王位而死以后,召忽殉主自杀。(《说苑》载:子路问于孔子曰:“昔者管仲欲 立公子纠而不能,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无仁也。”孔子曰:“召忽者,人臣 之材。不死则三军之虏也,死之则名,闻于天下矣,何为不死哉?管子者,天子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总结被动句的几种形式。 2. 探讨孔子和司马迁对管仲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3. 探究作者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4. 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和可贵。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 2. 作者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2. 讨论法 3. 诵读法 课前准备: 1. 熟读文本,理解大意,复述情节。 2. 自己归纳整理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3. 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名相诸葛亮家喻户晓,他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乐,乐毅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联

合五国,大败齐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战功显赫。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才能,能成为诸葛亮崇拜的偶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管仲列传》寻找答案。 二.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词类活用 1.齐桓公以霸:霸名词作动词,称霸 2.富国强兵:富使动用法,使……富;强使动用法,使……强 3.管仲既任政相齐: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4.公子纠拜,召乎死之:死为动用法,为……死 5.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6.贵轻重,慎权衡:贵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7.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特殊句式 A.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B.状语后置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宾语前置句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D.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E.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整理被动句的几种情况 (三)难句翻译(学生上黑板)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见……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放逐(贬斥),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

语文复习学案 一、 太史公自序 1.重点词语总结 (1)1-3段: ①命南正重以司天 司:掌管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 ③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当---相 ④以传剑论显 显:显扬 ⑤昌为秦主铁官 主:主管 ⑥王卬於殷 王:使---当王 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掌管。 治:治理。 (2)4-6段: ①二十而南游江、淮 南:向南 ②讲业齐、鲁之都 讲业:研讨学问 ③于是迁仕为郎中 仕为----出仕当 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封:封禅 ⑤不得与从事 与:参与。从事:行事 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所欲论著:所要撰写的论著。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论:阐释。歌:歌颂。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把---当作准则。 ⑨史记放绝 史记:史书的通称。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论:编辑。 次:编撰 ⑩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石室金匮:国家收藏图 书、档案的地方。 ○ 11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3)7-10段: 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卒:死。 ②小子何敢让焉 让:推辞,辞让。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何为:为什么。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害。壅:阻塞。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 不用:不被采纳。 ⑥道之不行也 行:实行。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 是非:褒贬。 ⑧以为天下仪表 仪表:标准。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贬:贬抑。退:斥责。讨:声讨。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 达:达成。 ○ 11善善恶恶 奖善惩恶。 ○ 12贤贤贱不肖 尊崇贤能,鄙视不才 ○13故长於风 风:讽喻。 ○14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要旨。 ○ 15弑君三十六 弑:臣杀君、子杀父 ○ 16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所以:原因。本:根本。 ○17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缘故。渐:渐进。 ○18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有国者:君王。 ○ 19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宜:合适。 ○ 20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权:权宜。 ○21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空言:指责。辞:辩解。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使用时间】 【编者】卫森林【审核】卫森林 【编号】2016G2sjxd·2016.8.23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主备人:卫森林共2课时 课题《管仲列传》 操作过程自我标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总结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事能力。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品味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5.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加强对话交流,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 讲解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并采取叙议结合的方式,理解和借鉴传记的写法和语言特 点,注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质疑、讨论、评析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突出“文化”研讨的色彩,探讨管 仲的人格、品质、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课文简析】 管仲的政绩历来为人称道,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友情也 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司马迁在文中更是饱含推崇和赞美之情。学习本文,把握他 的为政之道,体会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可贵友情,对于现代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友谊有所启 迪。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疑难字词较少,因此大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言”的部分,分组合作 交流,立足于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着 眼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管仲列传》学案

《管仲列传》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复习要点 (一)一词多义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烟涛微茫信难求 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信低眉信手续续弹 咸与维新信而见疑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余固笑而不信也 岂管仲之谓乎 俗之所欲 之下令如流水之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辍耕之垄上 (二)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分财利多自与 9、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齐桓公以霸.召忽死.之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仲既任政相.齐南.袭蔡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常欺.鲍叔 鲍叔遂进.管仲一匡.天下尝与鲍叔贾.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 上服.度则六亲固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慎权衡 ..将.顺其美下令如流水之原. 三、课内阅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四.拓展阅读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其先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巨鹿徙焉。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及王莽败,更始立,诸将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权,辄改易守、令。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及至宋子,会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起兵邯郸,弇从吏孙仓、卫包于道共谋曰:“刘子舆成帝正统,舍此不归,远行安之?”弇按剑曰:“子舆弊贼,卒为降虏耳。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反复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观公等不识去就,族灭不久也!”仓、包不从,遂亡降王郎。 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弇因说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弇因从光武北至蓟。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弇曰:“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光武官属腹心皆不肯,曰:“死尚南首,奈何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