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教案 二课时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管仲列传》。
(2)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管仲的人物形象和传主精神。
(3)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管仲列传》。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管仲的忠诚、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
(2)学习管仲为国家、民族作出的无私奉献精神。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管仲的人物形象。
2. 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等。
2. 分析管仲的言行举止,认识其人格魅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管仲为例,探讨古代人物形象塑造。
3. 采用比较法,分析《管仲列传》与其他传记文学的异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传主精神及课文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如古代文化背景、人物形象塑造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传记文学进行比较,加深对《管仲列传》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评估: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管仲品质的思考和感悟。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此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管仲列传》教学,属于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管仲列传》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进而懂得“明断是非,见利思义”的道理,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观念、善于分析、自觉实践,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理解《管仲列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合作能力。
4.加强对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认识。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
二、教学内容:1.《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如何分析并理解《管仲列传》中的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详细的课件、PPT等多媒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脉络和重点内容。
2.小组讨论法:设置小组话题,让学生参与、发言,促进学生思维开阔和组织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根据《管仲列传》和周围社会的实际案例运用,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用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的PPT,介绍《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讲授环节:以《管仲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环节:分别分组,让学生以“法律与制度,读世界,伦理与古今”为话题,组织小组轮流开展讨论,查找和总结彼此的思考方式和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和分享。
4.案例教学环节:结合周围社会和同学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解决与实践操作,探讨并演示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常见的内涵与实践。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估。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能够把握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3)能够分析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管仲列传》;(2)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人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提炼文本信息,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意识;(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尚英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2)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管仲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2)如何评价管仲的功过是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作者司马迁;(2)引导学生关注《管仲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管仲为何能成为齐国的贤相?他的改革对齐国有何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2)引导学生关注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道德品质;(3)分组讨论,总结管仲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析管仲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2)对比管仲与齐桓公的其他贤相,探讨管仲改革的成功之道;(3)讨论管仲的功过是非,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意识。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2)强调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后作业1. 结合《管仲列传》,分析管仲改革的成功原因;2. 对比管仲与齐桓公的其他贤相,谈谈你对管仲改革的看法;3. 写一篇关于管仲的人物评论,可以从性格、才能、贡献等方面入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3. 领会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及《管仲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2. 分析管仲的出生背景、家族背景及其早年经历。
3. 讲述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及其成效。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管仲列传》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 理解管仲的政治理念及其在齐国的实践。
3. 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
2. 管仲政治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文言文阅读技巧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管仲列传》的相关图片、图表、文献等。
2. 网络资源:查询与《管仲列传》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管仲列传》。
2. 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文献等。
4.2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史记》及《管仲列传》的地位。
2. 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学生阅读《管仲列传》。
3. 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影响。
4.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测试学生对《管仲列传》的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5.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学习收获。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管仲列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管仲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忠诚爱国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管仲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教师讲解法:针对难点问题,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管仲的品质。
3.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管仲为什么能成为齐国的贤相?他的贡献有哪些?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观点,培养合作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改进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朗读并翻译《管仲列传》。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3. 学生能够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认识他的优点和不足。
4. 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自主学习其他古文篇章。
七、教学资源:1. 古文翻译软件或工具。
2. 与《管仲列传》相关的历史资料。
3. 课堂讨论所需的白板或黑板。
4. 学生作业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管仲背景,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第二课时: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管仲列传 教案 实用
管仲列传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总结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
3、品味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品味文中所蕴藏的人文内涵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
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展示课时目标梳理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三、默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四、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研习第一段: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判断句2、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3、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占便宜4、不以(之)为言省略句,这些事5、管仲囚焉被动句6、鲍叔遂进管仲推荐7、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被动句状语后置,“于齐任政”8、齐桓公以(之)霸省略句名词作动词,称霸学生自由朗读本节。
(二)研习第二段: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2、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与自”二次备课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 4、吾尝三战三走 逃跑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为…而死6、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意动用法,以…为羞耻7、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判断句学生齐读本节。
(三)研习第三段:1、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2、富国强兵 使动 : 使…富 使…强3、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废除学生自由朗读本节。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管仲列传》教案设计教学科目:语文年级:九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管仲列传》,使学生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文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生平事迹中,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和尊重人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难点:1. 分析管仲的成功与失败,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和尊重人才的意义。
2. 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法,深入解读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管仲列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本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生平事迹中,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和尊重人才的意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和尊重人才的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继续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生平事迹中,探讨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进一步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和尊重人才的意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和尊重人才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3. 思考:如何看待人才的重要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人才?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能够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第1课时)【导入课文】俗话说:“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世代为人们所仰慕。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司马迁的《管仲列传》,了解“管鲍之交”友谊【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管仲,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
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以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
管仲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注音:鲍叔牙()颍上()匡扶()仓廪()齐桓公()少姬()给予()好恶()三,重点实词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3鲍叔终善遇..之4鲍叔遂进.管仲5九合.诸候,一匡.天下6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7鲍叔不以我为不肖..8与俗.同好恶9上服度..则六亲固10下令如流水之原.11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四,词类活用1.富国强兵2.管仲既任政相齐:3.管仲因而信之:4.然孔子小之: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耻6.贵轻重:7,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五,重点虚词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2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3鲍叔不以.我为.贪4以.区区之齐在海滨5俗之.所否,因而去之⑧。
6岂管仲之.谓乎?六,特殊句式•(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4)岂管仲之谓乎?•(5)分财利多自与。
•(6)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7)管仲囚焉。
•(8)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9)不以为言。
•(10)齐桓公以霸。
七,难句翻译指点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管仲列传预习目标1、通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虚词的意思及特殊用法。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了解管仲其人其事。
预习感知一、认识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1、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施政策略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
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
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山戎,平定北方边境。
3、后人评价(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颍上()鲍叔牙()匡()仓廪()柯()齐桓公()袭击()少姬()给予()廉耻()好恶()窘境()2、古今异义(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5)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6)贵轻重,慎权衡3、一词多义既言未既管仲既用见事不目见耳闻肴核既尽项伯即入见沛公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与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慈父见背蹇叔之子与师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军无见粮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知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君何以知燕王故论卑而易行其真不知马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之岂管仲之谓也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俗之所欲,因而予之绝宾客之知下令如流水之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辍耕之垄上4、词类活用(1)齐桓公以霸(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3)贵轻重,慎权衡(4)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5)桓公实北征山戎(6)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7)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虚词。
《管仲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管仲列传》教案教学设计《管仲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的故事。
此文从管仲的成长、从政到辅佐君王,再到被贬出京城,以及最后再次被招回为国家建设立功,全面而深刻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利用这篇故事来教育、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素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探讨如何通过教案教学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基本情节、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历史观念和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个人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思维敏锐性。
4.通过探究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境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拓展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情感智慧。
二、教学流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背景、作者、史料渊源、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的经历。
它是出自《史记》这部巨著,大家知道《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通史,它记录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有一个基本了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二、核心环节1. 让学生分组,对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讨论,并做出汇报。
“我们现在读到的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按照小组分工的方式,将这些人物和事件分开来研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对书中人物、事件、文化内涵的讨论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通过问题解析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故事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
“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关于人生的追求和价值。
《管仲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2)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功绩;(3)能够分析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课堂讲解,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正确认识历史人物;(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3)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管仲的一生及其功绩;(2)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对管仲改革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作者司马迁;(2)介绍管仲的生平及历史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分析管仲的一生及其功绩;(2)讲解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4.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管仲列传》;2. 分析管仲改革的成功原因及其对当代的启示;3. 写一篇关于管仲的人物评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翻译和背诵情况;3.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引入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仲的生活环境及其历史地位。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分析:以管仲的改革措施为例,让学生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4. 比较分析:将管仲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管仲的贡献。
管仲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
体会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1.介绍管仲: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他的功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
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出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
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
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
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
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
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是后人的楷模。
2.文章内容: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谊,叙述了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二、疏通文章梳理结构:1疏通文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管仲列传学生版 第2课时
课题:管仲列传(第2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____时间___【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翻译重点语句。
2.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知识储备】1、“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2、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1)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3)官职: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
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4)品格: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一、检测1-3节中重点词句1、下()令如流水之()原()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译文:■诱思讨论(合作学习)二、齐读课文4-5节,梳理字词句(一)重点词语解释1、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2、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二)判断特殊句式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岂管仲之谓乎?(三)难句翻译1、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译文: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问题引导三、梳理文章思路第一段(1-2):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四、品读课文1、本文的传主是管仲,司马迁为什么在此花这么多的文字提及鲍叔牙呢?明确:■重点点拨(方法学习)2、东汉史学家班固称赞《史记》:“不虚美,不隐恶。
”这一特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3、从这篇传记看,管仲在从政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 原因有哪些?明确:■即时训练(巩固学习)见《同步练习》P43 1、4、5■课堂小结教学反思(教师教后反思,学生课后复习心得)。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2. 学科:语文3. 课时:2课时4. 年级:八年级5.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及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管仲的爱国精神、卓越才能和崇高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
(2) 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历史背景的理解。
(2) 管仲的爱国精神、卓越才能和崇高品德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事迹及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查找课后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管仲的爱国精神、卓越才能和崇高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管仲所处的时代背景。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管仲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管仲的爱国精神、卓越才能和崇高品德的认同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 参考资料:关于管仲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的资料3. 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4.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管仲列传教案(第二课时)
管仲列传【知识目标】1.积累“匡、相、修、将、救”等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水平目标】1.掌握基本文言字、词、句;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2.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情感目标】1.感悟传记主人公的人格品质对后世的影响。
2. 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教学重点】1.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1.探究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习方法】诵读法、串讲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通读全文,并结合书中注释及参考资料,理解文章大意。
2、分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复述其中的事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自然导入:二、揭示学习任务• 1.学习积累文言知识。
• 2.总结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 3.探究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三.初读课文,理解文意(同座交流,代表发言)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分段疏通文意,标出重点字句,结合点评理解每段内容。
第三段:1:相:出任国相。
2:俗:指百姓。
3;国君。
一说居上位者。
服:行,施行。
度:节度。
或特指礼度、制度。
六亲:《管子牧民》有“六亲五法”一节,刘向注云:“‘以家为家’,一亲也。
‘以乡为乡’,二亲也。
‘以国为国’,三亲也。
‘以天下为天下’,四亲也。
‘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
’‘如地如天,何私何亲’,五亲也。
‘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六亲也;天地日月,取其耀临,言人君亲下,当如天地日月之无私也。
”由此可知,这里所谓“六亲”,非指一般意义的六亲,即非《正义》所云外祖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子,亦非王弼所云父、母、兄、弟、妻、子,或其他各种指谓。
固:安固,稳固。
4:《管子牧民四维》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教学案
临清三中高二年级语文教学案编号:2 编者:刘博时间:2013-3-19 课题《管仲列传》第二课时教材分析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教学目标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1、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一、预习认知:(一)、文言基础知识1、指出实词含义(1)任政相齐:(2)与俗同好恶:(3)故其称曰:(4)上服度而六亲固:(5)四维不张:(6)俗之所欲,因而予之:(7)富国强兵:(8)贵轻重,慎权衡:(9)管仲因而信之:(10)孔子小之:(11)而不勉之至王:(11)将顺其美,匡救其恶:2、指出虚词含义和用法(1)以区区之齐在海滨:(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3)南袭蔡:(4)管仲因而信之:(5)岂管仲之谓乎:(二)判断句式并翻译1、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岂管仲之谓乎。
(三)史实了解(1)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加强了武备,在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国力很快强盛起来。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来号召诸侯。
“尊王”就是尊祟周王;“攘夷”即驱逐夷、狄等少数民族势力。
当时周天子虽已失去号令诸侯的能力,名义上毕竟还是天下的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影呐还很大,所以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
(2)桓公伐蔡《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载:(齐桓公)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管仲列传教学目标1、掌握游、遇、进、贾等常用文言实词和重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会对文言现象的整理,懂得怎样学习文言文。
学法指导:从扫除文字障碍着手,联系原文,补充必要的资料,突出重点,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
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
志同道合者可以成为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
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
二、解题和作者介绍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
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三、梳理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
(1)尝与鲍叔贾()(2)与俗同好恶()(3)仓廪实()(4)匡救其恶()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2)鲍叔终善遇之()(3)鲍叔遂进管仲()(4)尝与鲍叔贾()(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6)将顺其美,匡救其恶()3、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3)以区区之齐在海滨(4)岂以为周道衰微4、补充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孔子评价管仲的内容,能简要概括孔子评价管仲的大体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2、朗读文章第一至第三段,重点理解下列文言实虚词:游、遇、事、进、以、匡、穷困、见、羞、耻、之、张、服、因、去。
3、能通过管鲍之交的具体内容,说出司马迁重点描写鲍叔牙形象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疏通文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孔子对管仲的评讲)——初识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①,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
——《论语》
①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②反坫diàn:坫土筑的平台。
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
问题:孔子肯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否定了管仲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肯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颍.上______桓.公______一匡.天下______与鲍.叔贾.______自与.______
不肖.______召.忽______仓廪.______
三、朗读课文1—3节,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______
2、已而
..管仲事.齐公子小白_______________
3、鲍叔遂进.管仲_______________
4、公子纠死,管仲囚.焉_______________
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_______________
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7、三仕三见逐于
...君_______________
8、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
_______________
9、吾尝三战三走._______________
10、公子纠败,召忽死.之_______________
1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_______________
12、管仲既.任政相.齐_______________
13、富.国强.兵_______________ 14、如流水之.原_______________
15、俗之所否,因.而去.之_______________
16、分财利多自与._______________
17、故其称.曰_______________
18、仓廪.实而知礼节_______________
19、上服度
..则六亲固
..._______________
20、四维.不张._______________
四、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指出句式)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自译疏通1—3节,不理解的提问
六、探究思考:
1、管鲍之交为历史佳话,请自读文章第二小节,思考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并依照示例完成下表。
2、本文是写管仲的一篇传记,却花那么多的文字提及鲍叔牙,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七、课后练习:背诵第三小节“仓廪实而知礼节……国乃灭亡。
”
《管仲列传》教案
第二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文章第四、五自然段的自读。
2、重点理解下列文言实虚词:贵、慎、信、因、小、之、将,理解使动和意动的差别。
3、概括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并能就司马迁创作此传的意图进行分析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疏通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关于“桓公伐蔡”:
少姬(即蔡姬,蔡国送给桓公的宫女)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
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关于“北征山戎”:
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燕庄公感激,送桓公而进入齐境。
桓公说:“吾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
”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给了燕国。
管仲提出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
(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
关于“曹沫之约”:
齐桓公五年,齐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
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
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
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
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二、自读文章四、五两段,解释加点字含义
1、善因.祸而为福
2、转败而为功.
3、贵.轻重,慎.权衡
..
4、管仲因而
..伐楚
5、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6、然孔子小.之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再与小组同学交流,检测自己的准确率。
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____________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____________
3、通.货积财,富.国强.兵____________
4、贵.轻重,慎权衡____________
5、管仲因而信.之____________
6、然孔子小.之____________
四、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岂管仲之谓乎?(指出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生自译四、五两段,提问,教师释疑
六、文本探究:
从这篇传记看,管仲相齐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七、课后思考:
阅读下列文字,结合《管仲列传》,探讨太史公为管仲立传的意图所在。
清代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
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