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银行贷款及资金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校银行贷款及资金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高等学校利用银行贷款办学,在改善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高校须对银行贷款及资金管理进行理性认识和思考,建立贷款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信贷资金的管理与运用,建立健全信贷资金投资项目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连续扩招,学校规模迅速增大,经费投入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矛盾日渐突出。借助负债,从金融部门或社会借入适量资金用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解决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然而,负债是要偿还的。高校负债办学又必须以特定的偿还责任和一定的偿债能力来保证,并讲求负债规模、负债结构。这就使得高校向银行贷款潜伏着风险,如: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利率波动的风险、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信贷紧缩的风险等。如果高校对负债办学的负面效应认识不足,贷款规模大大超出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高校就会陷入困境。这对从财务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高校负债办学,尤其对贷款资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牢固树立银行贷款风险意识

当前,许多高校在贷款时,很少会想到其潜在风险,如:政策风险、金融风险、使用风险、还贷风险甚至学校发展中不可预见的风险等,普遍怀有学校贷款最终由政府“买单”的想法。认为高等学校是国家的学校,高等学校是社会公共事业,没有高等学校破产法。部分高校使出浑身解数,只要有机会贷到款,就千方百计去争取,很少考虑到学校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教育部、财政部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为高校确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贷款风险,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提供了指导。近年来,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尤其是有新校区建设项目的高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财务风险预警线,债务包袱日益严重,财务风险已经显现。大多学校偿还贷款的主要来源是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但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当前学费收入基本上维持了高校的教学、科研、贷款利息等方面正常支出,偿还银行本金只能依赖于招生人数的增加及学费标准的提高。目前高校学生收费标准已经很高了,学费上涨的空间非常有限。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到2008年以后将会大幅度减少。所以一所学校贷款达到几个亿甚至数十亿,每年支付几千万利息,必将导致高校财务危机。

二、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评估机制

高等学校在多渠道筹措教育事业经费时,要注意债务资金在高等学校全部运行资金中的适当比例,正确地处理好债务资本筹集方式与其他筹资方式的关系,不能将债务资金的筹集方式作为高等学校的主要筹资方式,从资金筹集的源头上降低学校财务风险。正确处理学校眼前快速发展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坚决防止脱离实际大搞建设,

严格控制高校负债新建,纠正贪大求全,不分轻重缓急的筹资行为。

(一)正确评估,确定学校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目标

学校的整体布局和规划须建立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适度地进行贷款。建立健全高等学校财务预警系统,形成良好的动态循环,从机制上进行系统设计,把高校的所有财经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实时根据校内外环境和发展战略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保证其科学性、前瞻性和先进性。

(二)高等学校搞贷款建设时,一定要从实际国情、校情出发,坚持量力而行

不能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盲目攀比,重复建设,重复购置,必须对项目投资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减少盲目性,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长远效益。高等学校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不可能所有问题都依靠贷款解决,一次性解决。决策者应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认真分析情况,区别轻重缓急,对问题进行分类排队,选择最急需解决、最重要的问题作为首选投资项目,分期分批地改善各种办学条件。

(三)银行贷款项目目标确定后,一定要对项目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估,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在实施之前,一定要科学论证贷款项目及贷款规模,充分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集思广益;在贷款过程中,坚持效益优先的思想,根据需要合理确定资金的需要量,根据项目进度合理控制资金的投放时间,力求降低成本,合理调度资金,优化资源配置。

(四)强化校长经济责任制,建立适应高校特点的债务资金筹集决策机制

要根据高校发展规划,由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等部门及校内外相关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对筹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在低风险前提下完成筹资项目。要综合考虑融资成本、资金时间价值、贷款期限、招生计划、国家拨款等情况,以此为基础合理确定贷款额。

三、建立健全贷款资金管理制度,促进学校规范化建设,提高办学效益

(一)将银行贷款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

高等院校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原则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高校在办学资金的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此时,量入为出的入不能仅仅理解为收入,而应理解为现金流入,即可动用的现金量,实现一种新的平衡——现金流量平衡,

即:年度预计收入数+预计贷款数=年度预计支出数+预计还款额,通过这个平衡关系,将银行贷款资金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体系。根据学校发展战略,优化配置预算资源、控制财务风险和确定年度收支限额,体现出学校的发展方针、意图和重点投资方向等战略性决策,科学地进行市场调查和经济预测。建立或有储备基金,防止国家经济政策调整,银行贷款利率的波动等因素给学校带来的财务风险。严格控制预算,不允许支出部门提出超过限额的支出需求,财务部门和全校各单位应维护预算的严肃性,特别是领导要带头严格预算调整。

(二)严格管理贷款资金,坚持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银行贷款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制约学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对学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具体项目可参照学校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而定,如:基本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对于高校向银行贷款的资金,一定要科学管理、合理调度,堵塞各种漏洞。贷款资金使用原则有:系统管理原则。教育投资项目建设的资金活动是一个动态系统,项目资金的运动是一个总系统,构成这个总系统的又有许多子系统。一定要把资金运动当做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来管理,统筹兼顾。计划管理原则。对于贷款建设项目要按一定程序有计划地进行,必须根据预定计划,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提高资金效益为出发点,保证资金供应,控制资金管理与使用,在资金供应上要科学合理,在资金供应时间上与项目建设的需要相互衔接,既保证项目建设需要,又保证实现预定目标。依法管理原则。须在国家有关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资金活动。封闭式管理原则。高等学校贷款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应属于指定专项用途的专项资金,须封闭式管理,具体作法是专款专用、单独核算、讲求效益、据实列报、专项结报。

四、建立健全高校信贷资金投资项目的监测与评价体系

当教育投入满足或基本满足教育活动所需时,教育活动就能正常进行;反之,教育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如何界定教育投入是否满足所需,可通过教育投入监测与评价,以保证投资体制内部构成的合理性。建立高校教育投入监测与评价体系,有利于增强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不同时空范围内教育投入情况的相互可比、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有利于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公益事业,对其投入的主体是多元的,对其经费的投入监测与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其主体主要有:各级人大、教育主管部门、国家审计机构、学校自身、社会公众。他们分别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共同促进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各级人大对教育的监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经费拨款、管理和使用状况的改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宏观上调控全国或本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结构、速度,保证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国家审计机构针对学校各项收入、支出的规范性、科学性、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严格审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学校良性发展。学校自身可以发现办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社会公众的监测与评价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事业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