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水稻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水稻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水稻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水稻在四川省低温冷害主要有两种:一是双季早稻的低温冷害。3-4月份是四川省双季早稻和迟熟中稻的播种育秧期,常遇低温加连阴雨的灾害性天气,是造成烂秧死苗的主要原因。二是双季晚稻的低温冷害。9月中下旬是四川省双季晚稻的抽穗扬花期,易遭受“寒露风”危害,造成“翘穗头”。防御水稻低温冷害必须采取综合防御措施:适期播种,避开冷害各地都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规律,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和12℃的80%保证日期,作为粳、籼稻的无保温设施的安全播种期,四川省长江流域为3月底至4月中旬。中稻品种的播种期则应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双季晚稻籼稻播种期为6月中旬、晚粳为6月25日前。

选用抗冷品种四川省适宜的搭配是早稻选籼稻品种,重点是苗期的抗冷性要强;晚稻以粳稻品种为主,重点是开花灌浆期抗冷性强。

旱育稀播,培育壮秧在同期播种的情况下,旱育壮秧在插秧后具有较强的抗冷能力,能早生快发,提早齐穗。在秧田的施肥上采用适氮高磷钾的方法,即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少施速效氮肥,施足磷、钾肥。这种磷、钾含量高的壮秧,不仅抗寒力强,而且栽插到冷浸田中也不致因磷、钾吸收不良而发病。

合理施肥促早发为防晚稻后期低温冷害,在施肥上采取促早发施

肥,即施肥水平较高的稻田,基肥:分蘖肥:孕穗肥的比例为40:30:30,蘖肥还可提早作面肥施;施肥水平较低的稻田,肥料的施用以全部作基肥或留少量作分蘖肥,均能促进早期的营养生长,提早齐穗和成熟。若将磷肥与有机肥腐熟后施用,能促进秧苗早生快发,有防御冷害的效果。另外,晚稻在孕穗后期,在预报低温来临前,喷施20毫克/公斤的“920”溶液,也有促使提早抽穗的效果。

以水调温,减缓冷害在气温低于17℃的自然条件下,采用夜灌河水的办法,对减数分裂期和抽穗期冷害都有一定的防御效果。秧苗期遇到10℃~12℃低温时,只要灌薄水就可以防御冷害。当气温为5℃时,灌水深度以叶尖露出水面为宜。在连续低温危害时,每隔2~3天更换田水一次,以补充水中氧气,天气转暖后逐渐排除田水。双季晚稻抽穗期间遇低温,应及时采取灌深水护根,效果较好。据试验观察,9月下旬在气温16℃的情况下,田间灌水4~10厘米,可促进晚稻提早抽穗。

冷害来临,应急补救据研究,在水稻开花期发生冷害时喷施各种化学药物和肥料,如“920”、硼砂、萘乙酸、激动素、2.4-D、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等,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据广西农学院试验,喷30毫克/公斤的“920”或和2.0%的过磷酸钙液混合喷施,在冷害时可减少空粒率5%左右,减少秕粒率5~8%。另外,喷施叶面保温剂在秧苗期、减数分裂期及开花灌浆期防御冷害上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高、低温环境危害性与防护

高、低温环境危害性与防护 高、低温作业场所可能造成的职业危害是高、低温环境危害。天然气处理过程中的巡检、取样以及检修作业等都在露天进行,故应考虑高、低温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性与防护。 1. 高温环境危害性与防护 (1) 高温环境危害性 在一定环境温度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作业人员在高温环境作业,当散热不能满足肌体需要时,热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如果热量在体内蓄积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影响人体健康,使人体的体温和皮肤温度、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发生变化或失调,严重时引起中暑。 如果作业人员直接接触到高温设备、管线、仪表系统或泄漏的高温介质时,还会造成严重的高温灼伤事故。 另外,热辐射环境也会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出现与高温环境下类似的症状。 (2) 高温环境危害的防护 防护高温环境危害的对策措施主要有:①采取自动化、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操作,避免或减少作业人员与热源接触或高温对作业人员的影响;②采用性能良好的隔热材料对热源进行屏蔽与隔热;③作业区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降低环境温度; ④高温环境作业人员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营养补充品;⑤发生高温灼伤时应及时救治。 2. 低温环境危害性与防护

(1) 低温环境危害性 作业人员在严寒季节进行露天作业时,由于防护不当将会造成低温危害。此外,低温生产过程有关设备、管线、仪表系统的隔热保温设施出现破损或效果差等,还会在局部范围出现低温环境引起的低温危害。 当环境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并超过人头的冷适应能力时,就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低温环境下最先感到不适的是人体末端,例如四肢以及暴露部位,此时将会影响人体四肢的操作灵活性,对生产效率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如果作业人员直接接触到低温设备、管线、仪表系统或泄漏的低温介质时,还会造成严重的低温冻伤事故。 (2) 低温环境危害的防护 低温作业场所应设置必要的采暖设备和御寒用品,发生低温冻伤时应及时救治。

(推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 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设施蔬菜低温冷害

设施蔬菜低温冷害和风灾的预防与补救措施 **市农技中心园艺站 设施蔬菜低温障碍是由低温引起的一类常见生理性病害,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冷害是指温度在0℃以上,引起农作物的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减产的气象灾害。当温度低于0℃以下,蔬菜的细胞间水分结冰,致使细胞破裂死亡引起的伤害称为冻害。由于设施本身的不足,加之气候的多变,设施蔬菜的低温冷害具有普遍性。 一、症状 低温的影响因温度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和作物生育期的不同而异,不同作物遭受冷害的温度也不相同。一般自根黄瓜8℃时根系停止伸长,冷害临界温度在10℃以下。嫁接黄瓜冷害临界温度在5-6℃,2-3℃下受害明显,0--2℃时黄瓜冻死。茄子17℃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引起生理代谢失调,7-8℃时茎皮组织受伤,-1--2℃条件下冻死,15℃以下落花。辣椒植株遇有5℃低温时出现冷害症状,叶尖和叶绿出现水渍状斑块,叶组织变成褐色或深褐色,后呈青枯状。西甜瓜根系停止生长温度为8—10℃,5℃以下植株会受冻害,15℃以下时雌花不能正常开放。番茄和西葫芦在2-5℃就会出现冷害症状。如经低温锻炼,黄瓜可忍耐短时间2-3℃的低温,辣椒、茄子在5-7℃低温下,不受冻害。 二、预防措施 ⑴温室建设 选择适宜的棚型结构,规范温室建造技术。目前白银市推出的成型温室结构为7.0m、8.0m米跨度,其中8.0米跨度温室脊高4.0-4.2m,后屋面水平投影1.5m,主采光屋面为半径4.5m的圆弧,长5.0m,副采光屋面为直管,长3.05m,后屋面内侧仰角400,外侧角度8-100,以便安装卷帘机。温室坐北朝南或偏西50。经过多年的测定,证明该温室结构升温快、保温好、操作方便、土地利用率高,建造成本合理,适宜大面积推广。 ⑵保温措施 ①保证草帘厚度,草帘草把要致密,加大草帘覆盖密度,及时整修更换破旧草帘。②利用废旧棚膜或其它覆盖物在草帘外侧进行二层或多层覆盖。温室前沿外侧横立一排草帘保温。③设施进入口内外要张挂较厚的门帘,并在棚内门口走道4m内用棚膜围住,以免人员进出时冷空气与植株直接接触造成冻害。④严寒期温室内部进行二层覆盖。 ⑶增温措施 ①在设施内安装电炉:在走道位置每10-15m处安装一个1500-200W电炉进行加温,高度1.5m,用硬纸板或三合板护住电炉周围的秧苗、并注意防火。②安装碘钨灯:在走道立柱位置高1.5-1.7m处,每隔10-25m左右安装一个2000W的碘钨灯,亦可

浅析寒地水稻低温冷害的危害及防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4351352.html, 浅析寒地水稻低温冷害的危害及防御 作者:马国强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23期 水稻是喜温作物,对温度非常敏感,黑龙江垦区属寒地稻作区,平均每3~4 年就会遭遇1 次较大规模的冷害,低温冷害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和严重性,是一种气象灾害,影响垦区水稻生产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垦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1水稻低温冷害的概念 水稻低温冷害,是指水稻各生育期遭遇发育所需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温度影响,造成水 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一种生理障碍,低温冷害是寒地稻作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低温常伴的寡照、连阴雨等主要起加重危害的作用,因此,低温是造成灾害的最重要因素,但当白日温度高足以补偿夜间低温时,就不会影响稻株结实。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低温冷害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水稻轻则受害,引起种子发芽不良、烂秧、幼苗生长缓慢、不育、产量 减少;重则坏死,还可造成稻瘟病、水稻鞘腐败病等的发生。芽期、苗期、孕穗期和开花灌浆期是水稻生育期中最易受冷害影响的4个时期,其中孕穗期冷害与水稻产量具有密切的关系。 2低温冷害类型对水稻的危害 根据低温冷害发生特点可将水稻冷害划分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三种情况。 2.1延迟型冷害 寒地无霜期短,前期升温慢,后期降温快,水稻营养生长期,遭遇较长时间低温度冷害,导致各生产期顺延拖后,水稻出苗迟、秧苗质量降低、分蘖晚(一般推迟5 - 10d)、抽穗迟(晚抽穗7d左右)、开花迟,低温延缓幼穗分化始期以至延迟抽穗,年份积温不足,水稻不能充分灌浆和正常成熟,稻粒浆不满,瘪粒多、粒重降低而减产。若水稻禾苗期受低温为害,则全株叶色转黄,部分叶片现白色或黄白色横条斑,俗称“节节黄”或“节节白”,易烂秧。播种过早或过晚,过早造成芽、苗受冻害、形成弱苗;过晚浪费积温,也会水稻导致生育期延后而影响产量。 2.2障碍型冷害 障碍型冷害是指在水稻生殖生长期遭受短时间异常相对低温的冷害,一经出现则损失严重,7月、8月份气温的高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水稻抽穗前到抽穗后的40天时间里,而垦区水稻障碍型冷害出现时间是7月中旬,恰是是水稻产量的最关键时间,此期是水稻生殖器官分化到抽穗、开花时期的生殖生长期,是障碍型冷害发生的关键期,水稻孕穗期所需临界温度比营养养生长期要高,因而对低温反应异常敏感,高于营养生长期,低温容易

高、低温环境危害性与防护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83531 高、低温环境危害性与防护标准范 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高、低温环境危害性与防护标准范 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高、低温作业场所可能造成的职业危害是高、低温环境危害。天然气处理过程中的巡检、取样以及检修作业等都在露天进行,故应考虑高、低温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性与防护。 1. 高温环境危害性与防护 (1) 高温环境危害性 在一定环境温度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作业人员在高温环境作业,当散热不能满足肌体需要时,热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如果热量在体内蓄积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影响人体健康,使人体的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技术方案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及航化技术方案 一、农业措施 在培育旱育壮苗的基础上,做好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1、科学灌溉 水稻进入分蘖期以后,采用浅湿灌溉技术,严格控制水层深度,严防深水淹灌,及时晾田通气,促进根系发育,严防早衰,晾田次数不少于3次,提高水稻抗病性及抗逆性,减少病害发生。 2、科学施肥 水稻蘖肥要早施,严防穗肥施用过迟,后期植株中游离氮素过多,不利于植株抗病,要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N:P:K=2:1:1.2~1.5,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硅肥用量,扩大机械施肥面积,提高施肥均匀度,增加叶片和茎杆角质化、硅质化程度,增强水稻抗病性。 3、合理密植 在保证田间基本苗数的基础上,要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调控水稻长势,严防封行过早,田间郁闭,湿度加大,降低水稻抗病性。 4、清除杂草 及时清除稻田、池埂和附近荒地中的杂草,以及池埂上

的渣碎残茬等,提高田间通透性,减少病原菌来源,减少病害发生。 5、健身防病 要做好水稻健身防病工作,营养生长期叶面追肥以含氮叶肥促进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期以磷、钾、硅肥为主,促进水稻早熟为主。严防抽穗后使用含氮量大的微肥,提倡使用叶面硅肥、硼肥、镁肥等微肥。 6、缓解药害 旱改水的稻田在施用蘖肥的同时,要追施2公斤/亩生物肥以加快缓解农药残留药害,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二、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合理混用及合理轮换使用。推荐的防治稻瘟病的主要配方是: 1、防病配方 ①20%好米多悬浮剂100毫升/亩或35%三环唑悬浮剂50毫升/亩或40%三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亩。 ②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 ③25%咪鲜胺乳油100毫升/亩或45%咪鲜胺乳油50毫升/亩。 ④2%加收米水剂80毫升+25%咪鲜胺乳油60~80毫升/亩。

香蕉低温冷害的主要症状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一、香蕉低温冷害的主要症状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蕉叶、蕉穗因受冻输导组织被破坏,蕉叶干枯,蕉穗变黑,其中有部分霜水会渗入体内造成蕉心腐烂不能抽叶抽蕾。干燥低温的北风吹打香蕉的叶片和果实,虽不会使香蕉植株死亡,但危害香蕉嫩叶、叶片、幼果和老果,造成叶片或果实失水、变褐。 低温霜冻是香蕉生产中的大敌。霜冻对叶片的影响最大,在霜冻天气下,在叶片上会形成一层霜水,其温度很低,而使叶片受到冷害。其次是果实和假茎,叶片会变褐干枯,果实会变黑,假茎会褐变或渗水。霜冻时常夜晚温度低,白天有阳光、温度高,昼夜温差大,这样更会加剧危害程度。当最低气温降到零下2℃以下时,地面会出现重霜冻,蕉树则会出现大量死亡,给香蕉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二、为什么实验设计要设置重复? 避免偶然性误差。 三、用乙烯利催熟应注意哪些事项? 1、应在天气晴朗时喷施,以20-30度温度最适宜,气温低于20度,需适当增加用药剂量。施药后在5H内遇雨,应补喷。 2、乙烯利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也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也不能用碱性较强的水稀释,药液要现配现用。为了提高药效,可在水溶液中加0.1%的中性洗衣粉作表现活性剂。 3、要严格掌握药液的喷洒浓度,如用于山楂催熟超过800MG/KG会引起药害,造成树叶脱落,低于600MG/KG则不能达到应有的催熟目的。同时要注意作物品种、植株生长势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浓度。 4、作物后期施乙烯利时,要及时收获,以免造成催熟过度。有的果实在收获后仍有催熟效应,在采收时应有所兼顾。 5、有些作物不宜施用乙烯利,如西瓜摘后不能使用乙烯利,因为乙烯利产生乙烯的过程较长,会造成农药残留,人食用后则会引起腹泻,并且西瓜催红后并不能增加糖分。 6、在天气干旱、土壤肥力不足、植株生长矮小的作物,不宜施用乙烯利,以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而对于生长旺、肥力足的田块,可适当增加使用浓度。 7、乙烯利对金属容器有腐蚀作用,与金属反应会放出氢气,遇碱时会产生易燃易爆气体,在清洗、检查和选用容器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水稻参考资料的生物学特性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

浅谈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

浅谈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 【摘要】概述了水稻低温的危害, 冷害的生理基础、遗传机理、并展望了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低温危害、冷害生理、遗传机理 水稻是仅次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约1.8 亿hm2,产量约占世界粮食总产的1/3。水稻是一种喜温作物,对温度非常敏感[1]。在水稻广泛种植的温带、热带、亚热带地区,冷害也会频繁发生,这不仅影响了水稻生产的稳定,也威胁到世界粮食安全。我国所有稻区均有冷害发生,一般每4 ~5 年就发生1 次较大规模的冷害,使我国灾年年损失稻谷50 ~ 100 亿kg[2]。东北三省的稻区平均每3 ~ 4 年就会遭遇1 次较大规模的冷害,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水稻除了受“倒春寒”的危害而造成早稻烂种、烂秧外,还存在“寒露风”的危害,影响晚稻的抽穗与结实。为了克服低温对水稻的不利影响,除了采取一般的农业措施外,选用耐冷品种是减轻低温冷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培育抗冷性水稻品种并应用于生产,保持水稻持续高产、稳产,是当今水稻耐冷育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关注水稻安全生产对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低温危害、冷害生理、遗传机理综述了水稻孕穗期冷害的研究进展, 为选育和鉴定耐冷性水稻品种提供参考。 1.水稻低温的危害 1.1水稻低温冷害的概念 水稻低温冷害是指水稻遭遇发育所需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温度, 造成水稻的生理损伤, 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使产量降低。水稻生育期中有4个时期最易受冷害影响, 分别是芽期、苗期、孕穗期和开花灌浆期, 其中孕穗期冷害与水稻产量具有密切的关系。孕穗期冷害是指水稻进入生殖生长到开始抽穗开花期间受到低温的影响, 导致花粉发育不正常继而影响正常开花授粉形成空壳的一种冷害[4]。这类冷害常在日本东北部及北海道、菲律宾北部、印度北部山区、印度尼西亚山区、尼泊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我国的东北、云贵高原粳稻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晚稻中发生. 1.2水稻低温冷害类型 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低温和光照不足,由此引起种子发芽不良、烂秧、幼苗生长缓慢、不育、成熟不良,最终导致产量减少。根据发生特点可将水稻冷害划分为障

高低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高低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s://www.360docs.net/doc/ee14351352.html,好好学习社区 发放部门:□管理者代表□文控□业务部□采购部□工程部□工模部□生产部□品管部□仓库□行政部

高低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1.高温 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主要是根据各地区对限制高温作业级别的规定(例如建设项目宜消除11、N级高温作业)所采取的措施。 (1)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设置热源隔热屏蔽(热源隔热保温层、水幕、隔热操作室(间)、各类隔热屏蔽装置)。 (2)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 (3)依据《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GB 935-1989的规定,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 (4)使用隔热服等个人防护用品,供应清凉饮料。 解决高温作业危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防署降温措施,主要是隔热、通风和个体防护。 2.低温 低温作业、冷水作业的防护措施有: (1)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作业,避免或减少低温作业和冷水作业。控制低温作业、冷水作业时间。 (2)穿戴防寒服(手套、鞋)等个人防护用品。 (3)设置采暖操作室、休息室、待工室等。 (4)冷库等低温封闭场所,应设置通信、报警装置,防止误将人员关锁。

焊接车间安全技术规范 一、电弧焊 1、焊接前,先检查电气线路是否完好,外壳接地是否牢固。 2、操作前必须检查周围有否易燃、易爆物品,如有必须移开才能工作。 3、焊接操作时必须先戴防护面罩、手套、脚套等。无面罩时不准看弧光。 4、推闸刀开关时,人体应偏斜站立,并要一次推足,在焊接时,绝对禁止调节电流大小,以免烧毁电焊机。 5、电焊钳不准放于工作台上,以免短路烧毁。 6、不准用手拿焊过钢板及焊条夹。在敲打熔渣时,注意保护眼睛。 二、气焊 1、氧气瓶严禁与油污接触,不能强烈振动,以免爆炸。 2、安装减压表时,人应斜立,瓶上阀门缓缓开启,以免被气流击伤。 3、乙炔发生器附近及气焊车间严禁烟火,以免引起爆炸。 4、气焊操作时,先开乙炔,然后稍开些氧气,点火后调整,如发现火焰突然回缩到“嗤”声,这是危险的回火象征,应立即关闭焊炬的氧气和乙炔阀。 5、注意已焊工件,尚有较高温度,防止烫伤。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一、症状表现 稻瘟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秧苗期至抽穗灌浆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颈。叶瘟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棱形、内灰白外黄色、中间有褐色坏死的病斑或圆形水渍状灰绿色病斑。发生穗颈瘟时,穗颈上先出现灰黑色病斑,后全穗变成白色。粒瘟发病早的谷粒颖壳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谷粒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可使米粒变黑。 二、防治方法 对稻瘟病应防重于治,提倡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种抗病、高产水稻品种。其次,要合理施肥和灌水,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灌水掌握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生长中期防病应注意环境因素,如果早晨有雾,阴天多云,空气湿度大,下雨后突遇高温、高湿、强光照等条件时,应及时打药,预防稻瘟病发生。田间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较严重的穗颈瘟。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抽穗5%)喷施第一次药,齐穗期喷施第二次药,每亩喷药液60~70公斤。常用药剂(选用其中一种)及每亩用量为:75%的三环唑250克,70%的甲基托布津100克,稻瘟肽150克,40%的稻瘟净150~200克,40%的异稻瘟净125~150克。不同药剂要交替施用。 三、稻瘟病防治4要点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在广东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病害流行年份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尤以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三叶期前发病,秧苗茎基呈灰黑色,叶鞘及叶片呈淡红褐色,无明显病斑,立枯而死,称为苗瘟。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后发病危害叶片、节、穗和籽粒,分别称叶瘟,节瘟、穗瘟和粒瘟。稻瘟病是水稻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叶瘟与穗瘟均可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可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以栽培措施结合药剂防治来进行: (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粤香占、绿黄占、Ⅱ优128等,注意要经试种鉴定后方可大面积推广,并做好合理搭配和轮换,避免单元一品种在同一个地区连年大面积早晚造种植。 (2)消灭越冬菌源 将重病田的稻草作燃料、或饲料,避免常有病菌的稻草散布于室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3)注重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追施含硅酸肥料如草木灰、矿渣肥等,防止过多、过迟施用氮素化肥,以免造成贪青晚熟,诱发和加

水稻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进展_王连喜

综合评述水稻低温冷害遥感监测 技术与方法进展 王连喜1 秦其明2 张晓煜1 (1.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银川 750002;2.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提 要 根据国内外水稻低温冷害遥感监测和遥感灾损评估研究进展情况,分析了水稻低温冷害遥感监测的可行性和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方面需要开展的相关研究领域和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低温冷害 遥感 灾损评估 引 言 天气变化具有瞬时性、不可逆性、可被破坏性和可改造性。它对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影响,但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据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灾害性天气、气候和农业气象灾害等气象灾害占60%以上,每年气象灾害给农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0亿元左右。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气象条件的敏感度和依从性越来越大,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及带来的损失与危害也越来越大。 低温冷害俗称哑巴灾,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作物的损害。低温冷害可分为三种,即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低温冷害在春、夏、秋季都可发生。在宁夏,其影响程度仅次于干旱灾害,其危害的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 如果我们能对低温冷害的发生进行快速、客观、准确地监测与评估,就可为各级党政部门组织防灾减灾、指挥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获取最大利益或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卫星遥感具有范围广、周期短、信息量大和低成本的特点,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于监测与灾害损失评估时具有如下特点:(1)遥感数据为面数据,(2)通过遥感可获取多时相信息,(3)具有较高的空间或时间分辨率,(4)多光谱(可见光、红外、微波),(5)数字化存贮, (6)信息的积累与处理不妨碍数据的进一步观测与收集,(7)可获得遥远无人区或偏僻区域的信息,(8)一旦遥感监测网建成,则数据的观测费用可大大降低。目前用于监测与灾害损失评估的卫星主要是太阳同步极轨、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使用较为普遍的是TM和NOAA的AVH RR资料, TM资料主要用于面积估测和植被分类, NOAA资料主要用于各种灾害的实时与动态监测。 用遥感技术监测低温冷害,一方面要监测温度,尤其是最低气温,这要求一定的监测精度,通常要求监测温度的精度小于1℃,甚至小于0.5℃。因为,作物发生障碍型冷害与否,直接与温度的高低有关,1℃的气温差别往往会带来两种不同的危害结果。而且,低温冷害的发生往往与低温的持续时间有关,这对于只监测瞬时数据的遥感手段来讲,比较难反映出低温的持续时间。延迟型冷害更是长期温度偏低带来的结果,用遥感手段来实现一定时期内低温的累计比较困难。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作物具体的分布和长势,实 — 3 —

低温作业防范措施

低温作业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低温作业 低温作业是指在寒冷季节从事室外及室内无采暖的作业,或在冷藏设备的低温条件下以及在极区的作业。 二、低温作业的危害 在低温环境中,由于机体散热加快,可引起身体各系统一系列生理变化,重者可造成局部性或全身性损伤,如冻伤或冻僵,甚至引起死亡。 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属于寒区。在这些地区遇到严寒强风潮湿气象条件,从事露天作业以及工艺上要求低温环境作业时,尤其是当作业人员衣服潮湿时极易发生冷伤。 低温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会随温度的下降而明显下降。如手皮肤温度降到15.5℃时,操作功能开始受影响,降到10 -12℃时触觉明显减弱,降到8℃时,即使是粗糙作业(涉及触觉敏感性的)也会感到困难,降到4℃-5℃时几乎完全失去触觉和知觉。即使未导致体温过低,冷暴露对脑功能也有一定影响,使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时间延长、作

业失误率增多,甚至产生幻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低温对人体的危害表现为:寒冷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统称为冷伤。冷伤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两类。一是引起局部冻伤,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长短有关;一是产生全身性影响。人体在低温环境暴露时间不长时,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人体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继而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当中心体温降到30 -33`C时,肌肉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的作用。长期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劳动,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和风湿性疾患等。 防寒服 低温对人体的影响较为复杂,涉及低温的强弱程度、作用时间,以及方式。例如突然进人低温环境或机体受到暴寒的作业人员,同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中并逐渐适应的作业人员,其应激程度不同。此外,机体本身的生理状况、作业的性质与条件,以及对低温的耐受能力等也有较大差异。因而对营养的需求也就不同。长期从事低温作业可对人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关节产生危害,引起一些职业相关性疾病。

水稻的特点

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水稻的一生(王维金,1998.8) 幼苗期:秧田期 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 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 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秧苗期指种子萌发开始到拔秧这段时间;分蘖期是指秧苗移栽返青到拔节这段时间。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受到损伤,需要5-7天时间地上部才能恢复生长,根系萌发出新根,这段时期称返青期。水稻返青后分蘖开始发生,直到开始拔节时分蘖停止,一部分分蘖具有一定量的根系,以后能抽穗结实,称为有效分蘖;一部分出生较迟的分蘖以后不能抽穗结实或渐渐死亡,这部分分蘖称为称为无效分蘖。分蘖前期产生有效分蘖,这一时期称有效分蘖期,而分蘖后期所产生的是无效分蘖,称无效分蘖期。 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根系生长,分蘖增加,叶片增多,建立一定的营养器官,为以后穗粒的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肥水管理搭好丰产的苗架,要求有较高的群体质量,应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否则不仅容易造成病虫为害而且也容易造成后期生长控制困难而贪青倒伏等,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很大。 水稻生殖生长期包括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拔节孕穗期是指幼穗分化开始到长出穗为止,一般需一个月左右;抽穗开花期是指稻穗从顶端茎鞘里抽出到开花齐穗这段时间,一般5-7天;灌浆结实期是指稻穗开花后到谷粒成熟的时期,又可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水稻生殖生长期的生育特点是长茎长穗、开花、结实,形成和充实籽粒,这是夺取高产的主要阶段,栽培上尤其要重视肥、水、气的协调,延长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物质积累转化率,达到穗数足,穗型大,千粒重和结实率高。 温度水稻为喜温作物。生物学零度粳稻为10℃、籼稻12℃,早稻三时期以前,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苗,后季稻秧苗温度高于40℃易受灼伤。日平均气温15~17℃以下时,分蘖停止,造成僵苗不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幼小孢子阶段及减数分裂细线期),最低温度低于15~17℃,会造成颖花退化,不实粒增加和抽穗延迟。抽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5~32℃(杂交稻25~30℃),当遇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20℃(粳稻)或2~3天低于22℃(籼稻),易形成空壳和瘪谷,但气温在35~37℃以上(杂交稻32℃以上)造成结实率下降。灌浆结实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3~28℃之间,温度低时物质运转减慢,温度高时呼吸消耗增加。温度在13~15℃以下灌浆相当缓慢。粳稻比籼稻对低温更有适应性,

低温作业防范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低温作业防范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253-82 低温作业防范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什么是低温作业 低温作业是指在寒冷季节从事室外及室内无采暖的作业,或在冷藏设备的低温条件下以及在极区的作业。 二、低温作业的危害 在低温环境中,由于机体散热加快,可引起身体各系统一系列生理变化,重者可造成局部性或全身性损伤,如冻伤或冻僵,甚至引起死亡。 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属于寒区。在这些地区遇到严寒强风潮湿气象条件,从事露天作业以及工艺上要求低温环境作业时,尤其是当作业人员衣服潮湿时极易发生冷伤。 低温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会随温度的下降而明显下降。如手皮肤温度降到15.5℃时,操作功能开始

受影响,降到10 -12℃时触觉明显减弱,降到8℃时,即使是粗糙作业(涉及触觉敏感性的)也会感到困难,降到4℃-5℃时几乎完全失去触觉和知觉。即使未导致体温过低,冷暴露对脑功能也有一定影响,使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时间延长、作业失误率增多,甚至产生幻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低温对人体的危害表现为:寒冷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统称为冷伤。冷伤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两类。一是引起局部冻伤,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长短有关;一是产生全身性影响。人体在低温环境暴露时间不长时,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人体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继而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当中心体温降到30 -33`C时,肌肉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的作用。长期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劳动,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和风湿性疾患等。 防寒服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一、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①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②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5.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病原鉴定 稻瘟病系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Cav.(灰梨孢菌)真菌引起。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但有隔膜,基部淡褐色,越往

水稻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水稻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水稻在四川省低温冷害主要有两种:一是双季早稻的低温冷害。3-4月份是四川省双季早稻和迟熟中稻的播种育秧期,常遇低温加连阴雨的灾害性天气,是造成烂秧死苗的主要原因。二是双季晚稻的低温冷害。9月中下旬是四川省双季晚稻的抽穗扬花期,易遭受“寒露风”危害,造成“翘穗头”。防御水稻低温冷害必须采取综合防御措施:适期播种,避开冷害各地都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规律,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和12℃的80%保证日期,作为粳、籼稻的无保温设施的安全播种期,四川省长江流域为3月底至4月中旬。中稻品种的播种期则应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双季晚稻籼稻播种期为6月中旬、晚粳为6月25日前。 选用抗冷品种四川省适宜的搭配是早稻选籼稻品种,重点是苗期的抗冷性要强;晚稻以粳稻品种为主,重点是开花灌浆期抗冷性强。 旱育稀播,培育壮秧在同期播种的情况下,旱育壮秧在插秧后具有较强的抗冷能力,能早生快发,提早齐穗。在秧田的施肥上采用适氮高磷钾的方法,即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少施速效氮肥,施足磷、钾肥。这种磷、钾含量高的壮秧,不仅抗寒力强,而且栽插到冷浸田中也不致因磷、钾吸收不良而发病。 合理施肥促早发为防晚稻后期低温冷害,在施肥上采取促早发施

肥,即施肥水平较高的稻田,基肥:分蘖肥:孕穗肥的比例为40:30:30,蘖肥还可提早作面肥施;施肥水平较低的稻田,肥料的施用以全部作基肥或留少量作分蘖肥,均能促进早期的营养生长,提早齐穗和成熟。若将磷肥与有机肥腐熟后施用,能促进秧苗早生快发,有防御冷害的效果。另外,晚稻在孕穗后期,在预报低温来临前,喷施20毫克/公斤的“920”溶液,也有促使提早抽穗的效果。 以水调温,减缓冷害在气温低于17℃的自然条件下,采用夜灌河水的办法,对减数分裂期和抽穗期冷害都有一定的防御效果。秧苗期遇到10℃~12℃低温时,只要灌薄水就可以防御冷害。当气温为5℃时,灌水深度以叶尖露出水面为宜。在连续低温危害时,每隔2~3天更换田水一次,以补充水中氧气,天气转暖后逐渐排除田水。双季晚稻抽穗期间遇低温,应及时采取灌深水护根,效果较好。据试验观察,9月下旬在气温16℃的情况下,田间灌水4~10厘米,可促进晚稻提早抽穗。 冷害来临,应急补救据研究,在水稻开花期发生冷害时喷施各种化学药物和肥料,如“920”、硼砂、萘乙酸、激动素、2.4-D、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等,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据广西农学院试验,喷30毫克/公斤的“920”或和2.0%的过磷酸钙液混合喷施,在冷害时可减少空粒率5%左右,减少秕粒率5~8%。另外,喷施叶面保温剂在秧苗期、减数分裂期及开花灌浆期防御冷害上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低温作业防范措施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低温作业防范措施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7 页

低温作业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低温作业 低温作业是指在寒冷季节从事室外及室内无采暖的作业,或在冷藏设备的低温条件下以及在极区的作业。 二、低温作业的危害 在低温环境中,由于机体散热加快,可引起身体各系统一系列生理变化,重者可造成局部性或全身性损伤,如冻伤或冻僵,甚至引起死亡。 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属于寒区。在这些地区遇到严寒强风潮湿气象条件,从事露天作业以及工艺上要求低温环境作业时,尤其是当作业人员衣服潮湿时极易发生冷伤。 低温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会随温度的下降而明显下降。如手皮肤温度降到15.5℃时,操作功能开始受影响,降到10-12℃时触觉明显减弱,降到8℃时,即使是粗糙作业(涉及触觉敏感性的)也会感到困难,降到4℃-5℃时几乎完全失去触觉和知觉。即使未导致体温过低,冷暴露对脑功能也有一定影响,使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时间延长、作业失误率增多,甚至产生幻觉,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低温对人体的危害表现为:寒冷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统称为冷伤。冷伤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两类。一是引起局部冻伤,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长短有关;一是产生全身性影响。人体在低温环境暴露时间不长时,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人体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继而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当中心体温降到30-33`C时,肌肉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的作用。长期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劳动,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和风湿性疾 第 2 页共 7 页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 治方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

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长江以南地区,若水稻播期推迟,则容易遇上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雾、天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3.3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