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成为听障学生良好品格形成主阵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教学成为听障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主阵地

【摘要】本文主要从利用聋校语文教学内容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入手,展开了对培养听障学生良好品格的具体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障学生;品格形成;阵地

品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学生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决定着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格,有爱心、责任心,有坚强勇敢意志的人。而每一个听障学生进入学校之前都是未雕之璞,要使他们成为玉——具有良好品格的人,语文教学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

那么,怎样让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成为听障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主阵地呢?我认为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聋校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听障学生良好品格。

在聋校语文教学内容里,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是思想品德教材和空洞的说教无法替代的,它设置有关以爱国主义、关爱他人、环境保护、艺术情操等多方面的教育主题,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把课文中有利于培养良好品格的内容利用起来,针对听障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对听障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

育,达到培养听障学生良好品格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听障学生良好品格。

1、创设情境,进行角色转换。“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角色转换,让听障学生体味课文中人物的情感、经历,感受人物的高尚人格;让听障学生从具体的画面和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了解到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是良好品格的具体表现,促进听障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2、借助榜样的力量。紧紧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高大形象,给听障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伟大人格渗透到听障学生的潜意识之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如全日制聋校试验教材第十二册语文有一篇课文《开演之前》,小胖子和解放军为一位老奶奶让座的事,让小作者“禁不住一阵阵脸红”,并“萌生了一个想法,等到剧终散场时,我送老奶奶回家”。此时教师因势利导,使听障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产生认同感,通过听障学生的内化——自我教育和自我认识,激励听障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3、品读重点语句,紧扣课文主题。语文教学中小到一个词语感情色彩的教学,大到一篇文章的主题教学,其中都渗透着品格教育的内容。一篇优秀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精神,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指导听障学生品读重点语句,紧扣课文主题,让听障

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品格教育的侵润,犹如春雨润物。在入情入境的学习中和学生一起交流阅读的感受,从而获得人文精神的陶冶。这有利于听障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学习中学会做人,以爱传递爱,启迪爱。

4、创造氛围,实践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语文教学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

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语文教师要恰如其分的组织课外活动,为听障学生提供一个个良好品格实践的机会。

三、用语文教师良好的素养和高尚的人格,感染听障学生。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实现“人格培养人格”。教师本身具备高尚的人格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对听障学生(以目代耳的特点)来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教育学生。教师高尚的师德,其核心是爱生敬业。教师的爱应是无私的、博大的,无论学生的外貌、秉性、智力、才能、家庭背景如何,教师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特别是不能嫌弃学困生,并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其发扬光大,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做到防微杜渐。

总之,聋校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发挥好语文课的功能和特色,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和促进听障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发展,让语文教学成为听障学生良好品格形成

的主阵地。这样,才能为听障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