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的视觉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影视中的视觉艺术
【摘要】影视作品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是集视觉和听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作品。
影视艺术中的视觉艺术是包含色彩和光线、画面构图等都具有视觉功能的艺术,是直观而又深刻的艺术。
【关键词】电影;视觉艺术;色彩;光线;画图
影视是综合的艺术,视觉艺术是影视表现的重要艺术手法。
其中,静态视觉艺术元素深深渗透在电影画面中。
在注重画面艺术效果的电影中,每一张静止的电影画面都能传达出绘画、摄影的艺术精神。
可以说,静态视觉艺术元素是电影画面审美艺术的体现。
电影中用到最多的是色彩、光线和构图等视觉艺术,而这几个在电影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强大。
好的电影,不但从内容上感染观众,而且色彩的使用、光线的应用、构图的完整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电影画面的色彩
色彩表现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它能够冲击人的视觉,感化人的精神和灵魂。
色彩最初运用在艺术上,主要是在绘画中。
在影视中,色彩最初级的运用就是叙述事物,交代环境,增强视觉形象。
电影色彩的运用是从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中借鉴过来的。
色彩影片中的形象等诸元素一起塑造了一个影片的框架,影片中的一切情节和故事都是在这个框架中发生、发展的。
色彩是构建影片的基本要素之一。
电影中的色彩表现能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场景。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之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复制物质现实的需要。
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它
的逼真性和再现性,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观众就很容易被打动,产生共鸣。
影片《可可西里》中采用了纪实的影像风格,使用了大自然固有的色彩,白雪、清流、戈壁、滩涂、羊骨、流沙、鲜血……客观地再现了普通的巡山队员现实生活状态,衬托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些自然景色的再现,比起经过艺术加工的色彩更赋予了一种朴素而震撼人心的真实感,观众由此产生对那些普通的巡山队员由衷的敬佩和对偷猎者的憎恨,在心灵上产生震撼和共鸣。
色彩既是构成电影艺术形式美的一种表现因素,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除了真实地再现自然之外,还承担着将现实纯化和强化的功能,是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载体。
用色彩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它能折射出创作主体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电影的色彩往往产生象外有意、词汇语言所无法详尽表述的独特效果,这一点可以看做是色彩的象征功能。
色彩所象征的意义有时候跟大自然中的事物有关,例如红、橙、黄等色可使人联想到阳光;青、蓝、紫等色可使人联想到水、冰、寒冷的夜空。
然而大部分的色彩意义积淀了民族文化内涵,关涉政治、宗教或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可能会随着时间与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所以特定的颜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用一定的色彩来隐喻某种理性或观念的含义。
《英雄》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张艺谋选择用红、蓝、绿、白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别讲述。
黑色被张艺谋认定为秦朝的颜色。
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
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
红色的故事都是很强烈的、有点扭曲的情绪。
红色的夸张和叙事的情绪是一致的,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这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而红色的故事中又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
蓝色本身有客观、冷静的特征,蓝色部分的故事也是比较真实的部分,很写实的叙事。
而绿色代表家乡、过去、浪漫,和平。
这是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残剑心态已经返璞归真,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
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
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意味着恐怖、决裂和死亡。
色彩表现形式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更能表达出艺术家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电影风格。
通过对当今影视作品色彩的分析,可以看到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给观众留下深沉的文化思考,从而使作品向着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掘进。
二、电影画面构图
电影画面构图是对各视觉元素的有效选择与编排,它在拍摄中是以三维空间安排,但其构图兼有绘画、摄影的平面静态构图的特点和技法。
构图中的很多元素都会造成视觉上的重量差别,如:形状、位置、色相、明度、质感,等。
导演在设计构图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元素的重量关系,有时它们之间相互抗衡或相互抵消。
构图中的重量感很少会完全对称,但通过平均分配这些视觉元素能取得均衡的视觉效果。
通常在古典主义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会倾向平衡、和谐和均势,造成一种心理的稳定感,如拉斐尔的《带金莺的圣母子图》典型的金字塔结构。
但对于现代艺术家而言,这种平衡原则不尽为真理,此规律同样体现在电影艺术中。
像古典主义导演巴斯特·基顿常用均衡的构图,而新一代导演则善用不对称构图,有些导演还会刻意制造不平衡的画面来寻求戏剧性的效果,例如,为了制造事件的颠倒、心理的偏执或失控等。
人眼具有先天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通常会首先被画面对比强烈的视觉中心所吸引,然后才注意到视觉中心以外的部分。
视觉中心可以在画面中央也可以在其它区域。
导演通过这种构图上的强弱对比引导观众的目光。
我们看到,在黑白片中很多时候是通过明暗对比的强弱来达到目的,例如,导演希望观众能先注意到演员手部的重要动作,那么手部的灯光就会比脸部和其它部位强烈得多;如果导演希望突出画面后方的关键性人物,则会虚化前面的人,而用强烈的对比来突出后面的那个人。
彩色片则更多借助到色彩的作用,影片里某种色彩会脱颖而出。
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处于青蓝色基调中醒目刺眼的红灯笼。
强弱对比使得电影构图显得有主次、有重点,同时也会使视觉的艺术具有听觉艺术——音乐般的节
奏起伏、松紧层次和韵律的美感。
在电影画面构图中,景框的中央、上、下、边缘,每个区域都能代表象征意义。
比如,画面上部往往象征权力和精神信仰,具备控制下方的威信;画面下部则代表服从、脆弱、无力。
利用俯视、仰视等角度拍摄,同样也具有类似的构图效果。
例如,电影中被困、孤立无助、被操纵被奴役的角色镜头往往都由高处俯拍;而高大、不可侵犯、享有绝对权威、操控别人的角色,则会利用大仰角拍摄。
画面的四边与角落除了被安排为次要部分外,有时还能传达出一种边缘与逃避的状态。
至于画面以外的部分好似不被关注,但有的时侯导演会赋予它重要的使命——将非常关键的视觉因素放在观众
完全看不到的地方,象征着湮灭、黑暗、神秘,甚至死亡。
三、电影的光与影
光影效果是电影画面的灵魂,为电影画面确定视觉基调,营造特定场景气氛,并突出造型特点、形成造型风格。
摄影师在布置灯光时会根据电影的主题、气氛、及类型来选择打光方式。
电影艺术和静态的绘画或摄影艺术中的灯光不同之处在于,它很少是稳定不变的,只要摄影机或被摄物稍有变化,灯光就得改变。
拍摄电影所花费的时间大部分都耗费在调整每个镜头复杂的灯光上。
电影中的光影效果好比绘画作品中的素描关系。
在绘画作品中,画家通过对画面中黑、白、灰的安排,创造出高、低、长、短调的丰富组合,形成各种具有不同视觉效果的画面。
利用光来加强艺术感染力的做法由来已久,画家拉图尔、伦勃朗及卡拉瓦乔都是喜欢
利用光影元素来营造心理气氛、强化画面效果的绘画大师。
绘画艺术中的光影处理手法运用到电影艺术中亦然。
在电影的拍摄中,摄影师通过选择光源类型、打光方式,调节光源方向、强弱来掌控电影画面所呈现的状态和气氛。
摄影师对于用怎样的方式、何种光源、角度来拍摄对象,都需和导演进行周密地研究、精确地部署。
例如,直射光(硬光)的性能敏锐而鲜明,被摄物的外部形态、轮廓特征、质感和投影都会十分明显,属高反差强对比效果;散射光(柔光)则显得细腻而柔和,能产生丰富的中间层次,属黑、白、灰的中对比或弱对比效果;自然光、人工光、混合光与不同的光照方式相结合对于视觉效果的表现千差万别。
通常现实主义电影喜欢用自然光或不太明显的人工灯光,自然光会使影像有如纪录片的真实感觉,光质感较粗糙不圆润。
不过,并非所有电影中的自然光都如此。
比如,约翰·福特和黑泽明就曾经利用特别的滤镜使外景地的光线变得柔和浪漫而怀旧。
形式主义电影较偏向象征性的暗示灯光以起到强调作用。
比如说,要突出人物的阴险邪恶可以从演员脸部下方打光,即使演员没有任何面部表情也会得到这样的效果。
如果光源从头部上方笼罩下来,很轻易就能造成如天使般的效果,仿佛沐浴在神的恩泽中。
任何位于强光前面的人或物,背对光源并阻挡光源,都会具有某种程度的危险恐怖暗示。
但如果这种背轮廓光设置在外景并且光效柔和,反而会有浪漫的气氛。
至于聚光灯下产生的激烈的明暗对比光效,则是形式主义导演常用的戏剧性打光方法。
光的明暗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意义。
一般来说,光明往往和安全、美德、真理、欢愉等概念相联系,黑暗则象征着恐怖、邪恶、未知。
所以,充满喜剧气氛或欢快情调的场景常趋向高调,而悲剧性画面或悬疑片、惊悚片、黑帮电影则常趋向低调。
在《勇敢的心》这部讲述苏格兰民族英雄的电影中,当男主人公和王妃坠入爱河时便打出了极其柔和的外景高调光,以此来表现人物内心与周围景色同样的明媚。
而在著名的黑帮电影
虽然这种明暗的固有象征概念被广泛运用,但有些导演却故意挑战人们的常识,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
还有些电影里灯光被用作颠覆目的,如《保送上学》这部成长喜剧,其中部分场景是以低调灯光拍摄的,使得此片和一般的高调灯光拍摄的喜剧相比具有严肃性——导演让观众对年轻人
的行为进行反思,影片的态度是赞扬、质疑还是讽刺,打上了问号。
电影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拍摄技术和技巧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无法割裂开它与静态视觉艺术的关联。
电影画面的视觉效果是电影工作者的艺术理念、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的反映,没有既定标准,纯属主观,但是它与视觉艺术,特别是静态的视觉艺术共通的美学准则却是衡量电影艺术水准的标尺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李杰,王骏.影视画面分析学[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 (美)布鲁斯·f.卡温.解读电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美)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 (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 (美)苏姗朗格.情感与符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吴允素.新潮构图[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