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特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本节是在学生完成了“生物的生殖、发育及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延续之后,自然过渡到了关于“生物进化”的学习。而对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生命的起源”自然是其研究的开端。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前两章的延续,又是本章学习内容的起点,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技能层面上,都起到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但是,这一节的内容如生命是从原始海洋中产生的概念、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等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处理不好则艰涩乏味,不但知识内容的理解会不到位,更无法达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推测能力的目标。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②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原始地球表面的变化;化学进化的过程。

②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命起源是化学进化的结果。

二、学生分析

(一)学习基础。

1、学生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都会通过书籍、报纸、电视和网络等途径掌握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经验能够为本节课的学习降低难度,但是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不利于形成对“生命起源”的激烈探讨。

2、学生的技能态度。

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和质疑精神。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已

经基本具备了这些能力,但是在逻辑推理能力上稍有欠缺,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

3、学生的特点风格。

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4岁左右,他们可塑性大,乐于尝试、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正是我们这节课所需要的特质,我们需要学生们之间的思想碰撞,需要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新知识“生长点”。

(1)通过“想一想、议一议”的内容资料推理总结出生命的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

(2)通过对“原始地球的环境”的讨论生成“原始地球没有生命存在”的新知。

(3)通过对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推测,生成新知。

(4)通过“各抒己见”交流每个小组持有的生命起源的观点,使学生关注和了解不同的生命起源的观点。

(三)学生学习障碍分析。

(1)对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的理解。

(2)对化学起源说的理解。

(2)对生命起源过程的推理。

这些障碍可以通过学生资料收集分析、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播指导等方式得到排除。

三、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因此,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应用于实践→概括总结

四、说学法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在新的平台上“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力图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猜想、讨论、交流,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并提供相关问题情境,运用所掌握的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联想生物的进化过程和不同时期地球上的生物,再提出问题: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呢?即原始生命是哪里来的?生命又是怎样

发展的呢?再引入新课——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二)新课 1.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三个组,每组提供一个资料并创设几个和资料相关的问题,由学生代表写在黑板上面,要求学生根据资料共同探讨得出答案。

第一组资料:P47原始地球表面想象图

通过问题“①描述原始地球的特征”,培养学生科学的想象能力;通过“②这种情况是科学家自己看到的吗?”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通过“③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不同?”和“⑤原始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④现在的地球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组B:资料:P48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

通过“①米勒实验证明的什么?”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②凭此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做出怎样的推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组C:资料:P49小行星撞击地球

通过“①什么是陨石?它来自何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②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了什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③由此可以做出什么推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学生总结:原始地球形成生命过程的科学推测

原始地球先形成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雨水汇入原始海洋→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